自古以来,难道有不任用贤才而昌盛的诸夏列国吗?
自古以来,有从奴隶简拔的人才,有从市集出身的人才,大汉功臣有屠狗之辈,有刀笔吏之属,然则朕纵观古今,不读书而成才者,寥寥而无几。
大汉初建之时,天下还处于疲敝之中,所以文华不振,经过数代皇帝摄政,到了如今,终于进入了盛世之中。
盛世如果没有璀璨的文华,就像是人穿着华美的衣服,却只在夜间出行一般,朕以为这是不对的。
朕欲兴盛文华,又想要兴盛大业,使诸夏永昌,欲在长安仿照旧年洛国学宫,修建大汉学宫,为大汉培养人才。
朕划拨皇家土地,又拨付金银,托付贵子侄东阿侯,然百家典籍,凌乱不堪,错谬极多。
如果不能了解先贤所思,后世子孙又如何能窥探其中的智慧呢?
朕知晓天下之书,尽在昭城,故使大臣来此求书,朕愿以倾国之力,以此诚心,求得藏书。”
贾谊说完便静静等待着,洛氏收集了整整一千年的藏书,很多人都猜测在乱世之中遗失了许多,但最终的结果是,完好无损!
始皇帝那么强大的人,竟然没能让洛氏的藏书有什么大的损失,真是奇哉怪也!
刘恒想要兴建学宫,就要聚拢天下各个学派之人,但是想要收拢这些人又何其之难。
各个学派为了靠拢皇权,的确是会尽力的迎合,但与此同时,这些学派也会反过来影响王朝的政策运行,乃至于用自己的思想改造整个天下。
譬如秦朝,就是刑罚家实践的产物,商鞅等人用自己的思想改造了整个秦国。
那不是简简单单用皇权压制就能行的,最关键的就是拿到释经权。
这项权力就在昭城之中,拿到诸家典籍的源头即可。
但问题的关键是,洛氏愿不愿意和皇室分享这部分权力呢?
全部夺走那是不可能的,洛氏在百家之中参与之深是天下人都无法想象的,现如今还存在于世的所有学派,都能归到洛氏身上。
只不过有许多被洛氏抛弃了,诸如儒家之中不少卑躬屈膝的派别,都是洛氏所排斥的。
洛陵闻言沉吟道:“天子所说的,我知晓了,洛氏愿意向汉朝提供藏书。
贾卿回复天子即可,使天子派宫人来到昭城,洛氏会将书籍展出由人抄录,之后带回长安即可。
洛氏的要求是汉朝要藏好这些图书,在诸夏内部流传即可,若是流传到蛮夷手中,那就不好了。
等到大军走过,要行教化之道时,再向蛮夷传播文化即可。”
贾谊没想到洛陵答应的这么干脆,闻言大喜,连忙道:“外臣知晓,这便返回长安告知陛下这个喜讯。
上君,您真不愧是素王后裔,心中始终怀着诸夏,高风亮节,外臣实在是钦佩不已。”
洛陵静静地望着贾谊,没有说话,等到贾谊退出室内,洛辰从后面走进,问道:“大兄,就这么容易的将藏书交给汉廷了吗?”
洛陵一改刚才的漠然,轻声笑道:“这些书籍单纯的留在昭城并无大用,这些年汉廷极为富庶,能承受的起开办学宫的资金,那用这些书籍培养人才是好事。
况且,给汉廷藏书是要给,但给什么是我们说了算的。
如今天下阴诡横行,多给一些王道的书籍吧,不论汉廷用不用,该是时候让孟氏儒、春秋儒等等学派回到天下的正中了。”
洛辰闻言恍然,这是洛氏再次影响天下的好机会,汉廷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洛氏想要让自己所亲近的学派占据天下的主流,这就是双赢的好机会。
洛陵轻声笑道:“阿辰,你以为长安的那位天子不知道这些事情吗?
你难道以为他不清楚洛氏会这样做吗?
他很清楚,但他真是一个卓绝的君王啊。
他愿意背负依靠洛氏的声名,而使得天下能够昌盛,他不排斥洛氏的强大,不会整日想着要甩开洛氏来证明自己,而是信任洛氏,然后用洛氏的底蕴来为他成就更大的功业。
单单这一点,就不知道胜过了世上多少的帝王。
阿新这一生最大的功绩大概就是培养出了一位堪称伟大的君王,为兄不知道能不能有机会见到他日后的功绩。”
洛辰有些震惊洛陵对刘恒的至高评价,这个评价甚至快要达到汉太祖刘邦的级别了。
但是回想起自己和那位皇帝短短的接触时间,那的确是非常的杰出。
第四十二章:太学
贾谊从昭城返回长安,又匆匆带着大批人和金银珠玉以及奇珍异宝赶往昭城,虽然洛陵说不缺这些东西,但又怎么能够这的不带呢?
普度众生的佛祖传下三藏大乘经书尚且需要香油钱。
昭公国这么一个半独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体想要维系生存,难道能仅仅凭借一句简简单单的“素王在上”吗?
当然是需要多方创收的。
刘恒和洛景站在高高的皇宫门楼上,遥遥望着前往昭城的庞大队伍离开。
“又是这么简单就做成了一件事。”
刘恒突然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然后走下宫门楼,沿着皇宫高高的,几乎遮天蔽日的宫墙走着,望着墙角的几处斑驳,那是岁月的痕迹。
他走到一个台阶处,上面有些尘土,毫不在意,直接一撩袍服,坐在台阶上面,靠在墙壁上,头上的冠冕有些歪,直直的望着那片宽阔看起来却又狭窄的湛蓝的天空。
刘恒突然感慨的说道:“阿景,从朕亲政以来,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让朕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朕的存在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朕一直按照姑父所培养的那样,想要成为一代圣君。
如今倒也非常顺利,但是午夜梦回之际,总是有些迷茫和怀疑,这样就能成为一代圣君吗?
实在是太过儿戏了。”
洛景明白刘恒的情绪从何而来,毕竟这些年两人如临大敌的桩桩件件事情,总是轻而易举的做成,就像是一条光明平坦的大道,没有任何的坎坷和不平。
于是直接笑道:“陛下是否觉得高皇后和臣的父亲将这天下治理的太好,所以这些年做事才无往而不利。
您想要做成一番功业,但是如今看来都是祖恩荫庇得到的成就,于是有些怀疑自己呢?”
刘恒便随意笑笑:“阿景你是懂朕的,就是这样。”
洛景同样坐在刘恒的身边,轻声道:“陛下如此的妄自菲薄,臣以为是不对的。
您如今治理天下举重若轻,难道仅仅是因为前人的基础吗?
臣以为不是的,千钧之重交到您的手中,您能稳稳的拿住,还使它昌盛,这是您的智慧。
昔年周厉王所接手的基业难道比您差吗?
从素王开始,数代贤王所积累,朝中还有先祖文公这样贤能的臣子,最终却使得国家社稷险些倾覆。
守业更比创业难啊。
创业之时或许艰难,但是却有勃勃生机,有万众一心,千难万险之中求得一线生机,再是艰难困苦,只要众志成城总能度过。
但守业之时,却要面对内部的风霜雨雪,让人防不胜防,无从下手。
您看那远处的飞檐屋顶,它一路向上,到了最高的地方,然后就向下走去。
天上的明月到了圆满的那一刻,就开始亏损,这是月满则亏的道理。
太阳到了日中,就会一直向着西,直到落入山中,这是日中则移的道理。
王朝的气数难道就会有例外吗?
臣以为是不会的。
高皇帝、高皇后、孝惠皇帝、臣父,四代皇帝、摄政使得大汉逐渐兴盛,然后传到了您的手中。
什么是圣明的君主呢?
将这个盛世延续下去,甚至于让它更加兴盛,这就是圣明的君主!
如果它稍有衰落,也算是守成之主。
若是它一败涂地,那就是昏庸的无能之君。
如果大汉就像是天上永恒的太阳和月亮。
难道您认为大汉这颗太阳已经到了正中要偏移了吗?
难道您认为大汉这颗月亮已经圆满到了要亏损了吗?
臣以为不是的。
大汉是继续向着更昌盛、更强大而去,还是如同那屋顶飞檐一般,转而向下,这都掌握在您的手中!
这难道能说是无事可做,无功可为吗?”
洛景越说刘恒眼中便越亮,说到最后刘恒直接一把将洛景脖子勾过来大声笑道:“你小子,竟然还有这样的见识。”
跟着两人的宫人、宦者,甚至禁军的将领士卒,都满是艳羡的望着这一幕,真不愧是东阿侯啊,天下圣眷第一,无可比拟。
洛景只能挣脱出来,带着些许无奈的语气道:“景的智慧远远不如陛下您。
昔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就时常称赞您而勉励臣。
臣有这一番见识,不过是因为洛氏几乎每一代子孙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那就是先祖的功业太过昌盛。
尤其是素王之功,震古烁今,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洛氏子弟早就绝了要超越祖宗的心思。
陛下您所面对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至少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峰。
吾父的功绩虽然高,但还是正常人所能够达到的,您若是能在位其间将大汉国力推向巅峰,后世之人难道会以为您不如吾父吗?
洛国有千年的历史,无数代先祖都立下功业,但流传到如今还为人所知晓的,最伟大的便是洛国学宫!
陛下,这世上唯有文化是不可摧毁,唯有文明才能永远流传。
您现在所要建立的大汉学宫,或许就是您此生最伟大的功业之一,学宫中走出的贤能之士愈多,您的声名所流传的愈广。
圣王得以流传于世,是因为文治和武功,您将铸币收回朝廷,彻底完成诸侯推恩,最重要的是建立学宫。
如果您的圣名不能够流传后世,难道还有其他人吗?”
刘恒站起身来,刚刚的一点倾颓一扫而空,振奋的说道:“朕要为学宫起一个寓意深刻而又响亮的名字。
太上,是最高,最上的意思,大汉要做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王朝,大汉的学宫自然要超越三代的官学。
太上学宫!
这是朕赐予它的名字,阿景你就作为太上学宫的首任祭酒,为朕好好的培养人才。”
“太上学宫?太学。”
洛景喃喃了两遍,然后朗声笑道:“陛下您的意志就是臣的准则,为国育才,大汉昌盛,这是臣的信条。”
……
朝廷要办学的消息传得人尽皆知,天下所有的学派听闻消息都蜂拥向着长安而来,不仅仅是出仕的那三瓜两枣,而是各个学派的首领都来到了长安。
馆驿。
一行儒生打扮的学子跟着一些老人来到了这里,一位略微有些年轻的学生疑惑的问道:“老师,我们儒家在天下之中有数处私学,可以自由的教导弟子学问,为什么要来长安掺和汉廷的官学呢?
孟氏儒恐怕不会受到皇帝的喜欢,难道要为了迎合皇室而改变我们的学说吗?
弟子不愿意!
即便不进入学宫,若是想要入仕,前往拜见洛氏君侯即可,弟子以为掺和官学有些不智。”
孟氏儒很清楚自己学派的思想是不为皇帝所喜的,但孟氏儒不能改变,其他学派对皇室卑躬屈膝就算了,孟氏儒是指向皇权的一把利剑,若是敢丢掉自己的底色,洛氏不会饶了他们。
老者回想起昭城派人送来的信,当即笑道:“孟氏儒当然是威武不能屈的,君臣三论是永远不会丢弃的,诛除独夫也铭刻在典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