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407节

  前任首相罗芳伯已经退了下来,现在是大明工商促进总会的会长,最近在整理教材,要教各地的官员如何发展工商呢。

  而如今的右相是顾松,左相是彭浚。

  一人是首相,一人算是副相了。

  总之,现在大明朝廷还算是一团和气。

  虽然上次的中都皇宫新旧学之间的冲突催生了未来大明的两个主要政党的前身。

  分别是代表着新学的新知识分子阶级、新资产阶级的振兴党。

  以及代表着旧的士大夫地主阶级的君子党。

  一个激进党一个保守党。

  这个结构倒是挺稳固的。

  不过现在无论是振兴党还是君子党,都没能登堂入室,只是在年轻的新学学子和读书人之间传播。

  现在在朝廷上占据主流的是以地域划分的粤党和湘党但是这种以地域报团的结构未来迟早是会瓦解的。

  因此朱皇帝除了维持一下平衡,就基本上不会对麾下官员各自报团结党有太多的干预。

  这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嘛。

  互相报团,本来就是人性。

  “不列颠的印度总督府派遣使者到了中都求和了....他们愿意承认大明诸藩现在占领的地盘,甚至不会再管莫卧儿帝国的死活了。”

  “权宜之计而已。”朱皇帝摆摆手说道。

  “先不理会印度方面的事情,同时召回杨遇春和落定方,印度方面应该不会大打了。”

  诸藩现在都忙着消化地盘,虽然孙士毅很积极要进军恒河,但是其他诸藩对此积极性不大。

  朱皇帝也不打算直接强令诸藩听从孙士毅的命令。

  这印度诸藩现在能占这么大的地盘已经不错了。

  现在摆在朱皇帝面前的是一份航海图。

  从上海出发,在东京湾补给,然后北上,搭乘洋流一路飘,飘到被大明派遣的冒险者们命名为“花生屯”的一处天然良港。

  返回的话就是南下,在南面靠近北回归线的地方有向西的洋流。

  朱皇帝细细看了看花生屯的地图。

  “这不是温哥华么....”

  朱皇帝脸上露出了一阵喜色。

  “宝臣,郑义和周继海可以说是立下大功了,把他们两个召来,朕要亲自给他们封爵!!”

  这就封爵了?

  彭浚一愣,他看了看朱皇帝面前的地图,说道:“皇上,这地方倒是良港颇多,不过也不知道气候怎样?能不能种地。”

  “能!当然能!”

  朱皇帝肯定说道。

  这可是温哥华,气候在北美大陆算是最好的地盘了,是后世加拿大的林业中心,但这地方其实是能开垦出大量的优良的耕地的,只是因为加拿大人口太少,所以这么好的地盘居然用来种树,真是太浪费了。

  而且去的话,从上海港出发,抵达温哥华只需要五十天的时间。

  一艘大福船载人货三百,假如有一百艘大福船,一百二十天一个来回的话。

  那就是一百天送三万人过去!

  一年就是六万。

  十年就是六十万!

  朱皇帝掰着手指头在算数。

  十年,六十万...

  还是有点太少了。

  朱皇帝想了想,说道:“这地方最好还是能吸引更多的民间的移民前往,这花生屯的地名不好,不够吸引人。”

  “皇上明鉴,这花生屯确实不够大气。”彭浚点头说道。

  “那就改名,这个岛就叫金银岛,这个港口就叫做金山港,日后建了市,就叫做金山市!!这个地方可是有大金矿的!对了,让报纸上登,就说去了金山的,都捡到了金子!”

  温哥华确实是有大金矿,不过朱皇帝也不知道在哪儿....

  “金山...”

  彭浚一愣。

  “倒是个好名字....”

第334章 想造反就请便

  “皇上,这对东北和南洋移民就已经花费够多了,如果还要向北美移民....”

  彭浚苦着脸说道。

  他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他自从成为了大明左相。

  看着几乎每年都没有什么结余,甚至有时候还要欠点债的大明国库就忧心忡忡。

  这自古以来。

  哪里有朝廷是在年初就把一年的收入提前规划好,几乎国库不会有结余的事情。

  这万一要是碰到点事可怎么办?

  “可以发债,就用金山的土地作为抵押,另外...金山这一片地方,镇想要封给三金子,石妃现在有南洋船运公司,有的是钱,如果金山是三金儿的封地,她肯定不会一毛不拔的,右相以为如何?”朱皇帝颇为精明的说道。

  彭浚嘴巴上说着皇上英明,心里已经在吐槽“皇上可真够精的,连自家老婆的钱都算计起来了。”

  不过这个金山城现在人口不过几百,。

  封给皇二子朱宜鑫,似乎有些...不太配得上二皇子的身份。

  似乎清楚彭浚的担忧,朱皇帝摆摆手说道:“金山日后必然是大城,而且朕的皇子可不能做守成之君,必然要是开拓之主!封去北美,是为大明,为华夏开疆拓土的,这是朕的皇子们的使命!!”

  北美是好地方啊。

  当然是要分给儿子们了。

  不过这话可是要说的高尚一些。

  说到这里,朱皇帝又开始和彭浚商量着另外一件事了。

  那就是统一全国科举的考试的事情。

  “左相,这金山、印度之事暂且不说,如今天下一统,朕认为在南方地区已经有条件进行统一的秀才考试,科举考试不再以各省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省考试,而是进行统一的科举,将来大明的秀才科举可以每年都有一比,每个省每次取文秀才1000,武秀才500,如何?”

  因为战争影响,每个省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大明的“秀才试”现在还不是定期举行的,到现在为止每个省都举行过秀才试,不过取士数量却都超过20000,只要中了秀才就有做官的资格,而且很容易得到官职。

  不过那么容易做官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因为各地的官都有人做了,接下去的秀才试就难考多了,每个省每两年只取1500个秀才,要是取多了,可就很难给这些秀才老爷们安排上官职了。

  “好,是该有个制度,不过1500人的取士额度少了一些,不如定为1500人到2000人之间,按照每个省上缴的税赋来确定取士额度如何?”

  彭浚想了想说道。

  朱皇帝闻言点了点头:‘这章程要尽快弄出来,但是朕还要加两条规矩,一个是退休制度,一个是秀才年龄限制制度,先说说退休制度,朕有初步的想法,县级以下官员,55退休,省府级的官员,60退休,部阁级官员,70退休!’

  “另外就是秀才的年龄也不能太大了,我看,超过三十岁就不应该去考秀才了。”

  退休制度。

  是朱皇帝早就在琢磨的事情了。

  人老了容易糊涂,大明可不需要这么多糊涂官儿。

  而且,有退休制度,就能保持官僚体系的一部分的活力,毕竟源源不断有活水而来嘛。

  朱皇帝甚至都想要提一提干部年轻化的事情了。

  只是他略一思索,就觉得现在提这个还太早。

  彭浚一愣。

  随后脸色大变。

  “皇上,这...这是不是太急了?”

  彭浚额头冷汗直流。

  30岁就不让考秀才了。

  这又是哪门子规矩啊?

  这皇帝怎么老是弄些这些幺蛾子出来啊。

  要是在他当丞相的时候通过这些东西,怕是他的名声也要被连累了....

  而且这...实在是影响牵连太大。

  上回四川罢考的风波才过去,现在万一再惹出一个诸省罢考风波怎么办?

  科举考试设立年龄上限按说是没有什么——一个秀才到了三十岁还是个白丁,那的确是该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了。

  但是读书人其实也是一种身份!

  科举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只要有口气在就能不断考下去,说不定下次就中了!

  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一个希望,一个瞬间就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哪怕一个秀才再穷困潦倒,在地方上也是没多少人会去欺负的,谁敢保证人家下一次科举就不会高中,成为举人老爷呢?

  那些大户人家的读书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士绅身份就是建立在同官场的联系上的。

  而下次可能高中做官,更是其中最要紧的一层联系。

  这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有了这种可能性,这些读书人的身份才会和普通平民百姓区别开来,他们是官员预备队,是特权阶级的后备军。

  现在大明朝堂上的湘湖党就是典型的士绅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不是所有湖南读书人都能在大清朝的朝堂之中做官,但是因为有科举的存在,所以他们都有这个做官的可能性,因此可以为一党,互为援引。

  只要有谁中了进士。在朝的湘湖党人就会大力提拔后进,在野的湘湖士子则会去充当幕僚,为其奔走。

  而在老家没有出来的士子,则靠着那些在朝或是充当幕僚的同学同乡的庇护横行乡里做他们的大地主。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明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中不了秀才的地主老财也会整日抱着书本苦读,一次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为的就是能留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保住自己的士绅身份!

  要是没有了这层身份,他们再想偷逃田赋税款欺压平民可就困难了。

  但是现在朱皇帝设置三十岁这个门槛。

  就相当于把广大官员预备队们,广大士绅群体的根基都给挖掉了。

  三十岁之后。

首节上一节407/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