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也并不奇怪。
右相彭浚神色一动,说道:“皇上,说起朝鲜,今日理藩院送来奏折,朝鲜那边也出了些麻烦。”
“麻烦?”
“朝鲜有人举兵造反了!”
“举兵!什么时候的事情?”
“半个月前……”
“都半个月了?怎么才报到朕这里!”
朱道桦压低了声音,有些坐不住了。
一直以来。他都不怎么关心朝鲜,锦衣卫也没有在朝鲜布下天罗地网的眼线,只是在朝鲜京城安排了探子监视朝鲜朝廷和两班豪门。
可是有人作乱都不知道,也太粗疏了。
“锦衣卫怎么也没有报告送过来?他们难道都是瞎子、聋子吗?”
“其实是……”
彭浚的声音愈加低了,“今年年初,锦衣卫就有报告,当时得到的消息是朝鲜庆尚道发生民变,皇上可否记得?”
“哦……当然记得!不是说因为两班豪门压迫太过,民不聊生才闹出来的乱子吗,只是小范围的骚乱吗?”
“民不聊生也是有的,朝鲜官吏贪腐、豪门横行之事,早就尽人皆知。连朝鲜贡使郑民始还曾经建议皇上改革朝鲜政治,这次的乱子似乎和郑民始也有些关系……”
朱道桦对郑民始有些印象。
他是在朱道桦亲征辽东时前来面见朱皇帝请求朝鲜称藩的朝鲜使者。
后来又被朝鲜朝廷派到大明担任朝贡使。
不过这位却不安心当差。
隔三差五就上折子说朝鲜两班豪门、腐败书院的坏话,想让朱道桦在朝鲜推动朝鲜的政治改革。
但朱皇帝其实并不怎么想在朝鲜搞什么改革。
朝鲜人多地狭。
又没多少油水。
民族意识也已经起来了,要直接统治也挺麻烦的。
只要能安安稳稳的称藩,朱皇帝才懒得去理呢。
而且这个郑民使不但说朝鲜两班豪门的坏话。
还上书建议朱道桦在古代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发展东学,用之对抗西学。
不过朱皇帝却没有怎么理睬这个家伙要复兴早就被儒学改造吸收的所谓“百家”,再将西方科学技术融合进去,肯定是件超级麻烦的事情。
如果强要推行,好不容易上了轨道的新学教育必然中断。
而三番两次上书,朱皇帝都没理会他之后。
这个朝鲜儒生郑民始还颇有点脾气,就不做了,辞官回了朝鲜。
“郑民始?他也和这次变乱有关?”
“皇上。这个郑民始还挺能折腾的,他在返回朝鲜之后搞了一个什么东学会,吸取儒学、佛学和道家思想创立了一个什么东学,周游各地,宣传东学思想,还发展了许多门徒。这次的动乱怕不是普通的农民造反,而是这个东学会搞出来的事情,若是如此的话....要扑灭难了。”
彭浚摇头说道。
加入东学会的不是一些不识字的朝鲜农民。
而是许多读过书的两班庶子,他们虽然没有掌握多少社会资源,但却也算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朝鲜精英。
“东学会……东学党!”
朱道桦猛然想到了历史上甲午战争前发生在朝鲜的东学党起义!
这个东学会该不会是东学党的前身吧?
实际上,朝鲜国内在面对这个时代发生的大变局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各种主张。
这个被朱皇帝忽略了的小透明,其国内怎么都有一千多万的人口,而且社会矛盾也空前尖锐,两班豪门垄断了朝鲜的一切资源,其余朝鲜百姓基本上是处在极端的贫困和饥饿之中的。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希望能推动社会变革,解决或者缓解这极端尖锐的矛盾也很正常。
彭浚似乎是看出了朱道桦的震惊,接着建议道:“皇上,这个东学会朝鲜地方上造成变乱,虽然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也不能小觑。”
“朝鲜王是什么意见?是否向朕请兵?”
朱道桦已经收起了惊讶的表情。
就算是东学党又如何?
现在的大明又不是历史上的满清,而且就算是满清的豆腐渣军队,好像也轻轻松松把东学党的起义给扑灭了。
“还没有,朝鲜朝廷请皇上支援一些枪炮。”
彭浚将朝鲜王的奏折递给了朱皇帝。
“哦,那就随便给一点吧。”
朱道桦接过奏折打开看了看,然后取过毛笔随便批示了几句,就交还给彭浚。
“送去大元帅府,让赵四、张洪看着办吧。”
彭浚怔了一下,接过奏折却没有马上离开:“皇上的意思是……”
“让他们去闹吧,等到不可收拾了,咱们再出手不迟,朝鲜问题或许可以有个最终解决了。”
朱道桦想了想,又提起毛笔写了道手诏交给彭浚,手诏上的内容是让明军封锁明朝边境和收容朝鲜难民的。
“这份手诏给辽东省地方和辽东兵团,他们看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353章 十几年后的世界大战
在处理了朝政之后。
朱皇帝就急匆匆离开,踩着自行车去了太医院,看望刚刚出生的儿子了。
朝鲜儒生郑民始有一点说的是没错的。
那就是现在的大明朝廷和历史上的大明、大清都不一样。
孔孟之道,现在都有些边缘化了。
而且在政治制度上,大明朝廷是以礼治国。
在这个时候东西方交流、碰撞的时代。
东方的儒生们当然也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所了解。
很快就有人指出。
朱皇帝所谓的学习周代制礼。
事实上,他这是托古改制,他真正学习的反而有点类似于西方大英帝国的宪政制度。
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
什么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
所以现在大明朝的政治制度其实和之前的大清朝是很不一样的。
大明朝的行政、立法体系,都有欧洲不列颠国的影子。
大明朝是有明确形成制度的议政院、行政院的两院。
议政院有立法之权,有督查、弹劾行政之权。
而行政院在左右丞相的带领下掌行政之权。
而皇帝,则是在两院之上,独裁政务。
已经是非常类似于实君宪政的制度了。
大明朝的丞相,也和不列颠、普鲁士这些实君立宪制的国家的首相差不多。
另外。
议政院也在辅助皇帝立法的名义下。
取得了一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
虽然任何法律的通过最终都要皇帝的签字。
但议政院对法律条文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这个议会,并不是一个只会鼓掌举手的议会。
而且可以预见。
一旦朱皇帝这位开国大帝不在了,议政院实际上的权力还会更大。
不过这都是朱皇帝有意为之的。
他可以行君主独裁。
因为他相信自己指引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他不能保证后代子孙也能和他一样英明神武。
因此。
君主独裁之权被制约,被限制。
是大势所趋。
朱皇帝也不想去影响这个大势。
甚至有意推动如果能在他的任内,完善大明朝的上上下下的政治制度,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稳健运行的体制。
除此之外。
困扰历代王朝的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皇室子孙如何安排的问题。
这事情解决不好,同样可能成为拖垮一个王朝的原因。
现在大明的皇室是越来越大了。
刚刚李妃诞下的皇子,是朱皇帝的第14个儿子,算上已经出生的和还在肚子里的。
朱皇帝已经有27个子女了。
其中22个已经出身,有14个儿子,8个女儿,另外还有5个在妃子们的肚子里朱皇帝除了一后三贵妃,像是朝鲜国的翁主之类的来自各属国的公主郡主之类的妃子还有8个,另外在大明帝国国内也进行国选妃,地方上一些大族也送女入宫,还有就是蒙古草原诸部的和亲。
朱皇帝一个人可真的是太辛苦了。
光是大小老婆,就足足有26人。
不过这其实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