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207节

若是魏王李泰能顺利登上皇位,许敬宗可能会得天独宠、荣耀一世。

可若是李泰失败了,太子李承乾怎么可能放过他?

杨帆一边观察着李二的反应,一边惊讶的看着许敬宗,有些瞠目结舌。

这个许敬宗也太拼了,为了支持魏王李泰,算是自绝后路了!

其实杨帆哪里知道,本来许敬宗是看好晋王李治的,可惜上次被杨帆搅和了。

思来想去,许敬宗最后只能选择抱魏王李泰这条大腿。

在他看来,以后能够登上皇位的,必定是李二的嫡子。

既然李世民已经开始放弃李承乾这个嫡长子,魏王李泰就是最可能争夺储君的人选。

如今许敬宗赌上前程力挺李泰,其实就是一个投名状,心中认定李二陛下有易储的想法。

众朝臣心思各异,太极殿内落针可闻。

李二陛下一脸深沉,根本看不出喜怒哀乐,谁也不知道其心中所想。

半晌后,李世民虎目环视一周,开口道:“诸位爱卿,你们觉得给事中的建议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难道李二陛下真决定易储了?

魏王李泰一张肥嘟嘟的胖脸满面红光,那得瑟样儿像是太子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太子李承乾脸色煞白,浑身不由涩涩发抖……

一双阴冷的眼睛正恶狠狠的盯着许敬宗,显然已经把许敬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作为太子李承乾的坚定支持者,长孙无忌顾不得仪态,直接跪在大殿上奏请道:“自古以来,只有储君才能代表天威,许事中此建议太过草率,容易引起朝局动荡、天下不宁,请陛下三思。”

随即,支持太子一系的关陇世家官员纷纷奏请三思。

如果太子李承乾被废,首当其冲便是支持太子的关陇世家,他们当然不想见到这种情况发生。

房玄龄与魏征对视了一眼,也出列奏道:“请陛下三思……”

这并不是房玄龄他们想支持太子李承乾,而是怕引起朝局动荡。

历朝历代,储君之位都是各方势力的角力点,每一次易储都闹得人心惶惶,满城风雨,甚至动荡不安。

此次吐蕃蠢蠢欲动,如果贸然传出易储的风声,本来就不安分的边疆异族一定纷纷趁机做乱。

若是再被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甚至鼓动民意,真有可能让大唐陷入乱局。

见众多大臣反对,李世民眉头轻蹙,干咳一声说道:“诸位爱卿稍安勿躁,此事还未有定论,朕不是让大家先议一议么?”

太极殿内的纷闹这才稍稍平缓了一些。

见李世民的表情,许敬宗知道机不可失,继续奏请道:“魏王殿下德才兼备,熟读兵书,对军事颇有见解,再者,魏王殿下在百姓中的风评甚好,又是陛下的嫡子,如若由魏王代表圣上亲临,是最适合的人选,请陛下明鉴。”

长孙无忌狠狠的瞪了许敬宗一眼,大声反驳道:“太子乃国之储君,本就有代表圣上监国之权,此次督军,既然陛下不能亲自前往,理应由太子出面,如若魏王前往,岂不让天下非议,岂不让四夷笑话?”

一时间,魏王一派与太子一派又吵得不可开交,整个太极殿如同菜场一般热闹。

看着吵吵闹闹的朝臣,李二陛下反而面沉如水,一言不发,仿佛置身事外,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正在此时,杨帆出班奏道:“陛下,微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见很少在朝会中发言的杨帆居然主动奏请,众朝臣瞬间安静了下来,他们倒想看看这个棒槌能有什么好说法。

众人都清楚,杨帆与魏王、太子都不对付,难道今天想帮衬其中某一位了?

一看是杨帆,李世民赶紧说道:“但说无妨!”

正左右为难呢,也许这家伙能够解了这个困局。

杨帆走出朝班队列,指着许敬宗说道:“陛下,此乃国之女干佞、妖言惑众,微臣不知许事中到底安的什么心,居然提出如此荒唐误国之建议……”

被一名后起之秀在太极殿上指着鼻子骂,许敬宗有些懵逼了,怒骂道:“竖子为何如此无礼。”

作为士林之中的名士,何曾受到过如此屈辱?

本来许敬宗就不太看得上杨帆,因为杨帆虽然有些才华,但是做人做事恃强斗狠,锋芒毕露,根本不符合文人对于君子自省、克己、宽人的儒家品德。

最主要的是,在望月楼杨帆让他许家颜面扫地。

虽然杨帆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他认为也只不过是狗屎运好一些。

如今被杨帆指着鼻子骂,许敬宗顿时怒不可遏。

杨帆可不管他愤不愤怒,义正言辞的继续说道:“兵者,凶也,关乎国之存亡,不可不查;如今许事中为私利而胡言乱语,怎对得起朝廷的信任、陛下的恩重?”

“况且,陛下的皇子又不止魏王李泰一人,派谁去督军当然是选最适合的,哪轮得到一个小小的给事中说三道四?许事中如今之举,只有佞臣才做得出来。”

许敬宗被说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马上扑上去杀了杨帆。

这棒槌实在太可恨了!

众人也颇为意外,刚开始以为杨帆是在帮着李承乾呢,原来是釜底抽薪!

本来督军之职只是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中产生。

如今却因为杨帆的一番话,把所有的皇子都牵扯了进来,这棒槌显然是想搅局。

搅局

第二百九十二章 阴谋

明眼人都知道,从文滔武略来讲,众多皇子之中,最适合的莫过于吴王李恪。

难道杨帆这棒槌看好吴王李恪能够登上储君之位?

只是大家怎么也猜不到,杨帆根本没想着站队。

之所以这么说,倒不是下定决心支持李恪,也不是多么讨厌李承乾、李泰,只是以防万一罢了。

杨帆可不想在对吐蕃之战中出乱子,毕竟他负责押运粮草。

如果李承乾、李泰借着督军的名义给自己下绊子,导致粮草运送不顺,那最终倒霉的还是无辜的军卒。

杨帆可不想让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军士既流血又流泪,更不想让大唐国力损耗。

在众人的异样眼神中,杨帆说完以后,低着脑袋像没事儿人一样退回朝班,眯着双眼像打盹了一般。

但这句话的威力足够大!

话已经挑明,打仗是国家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得要选一个靠谱的皇子才行。

如果想让太子、魏王督军,那行,让他们拿出本事来。

如果没有能力,谁还把他们往那个位置上推,就是不把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放在心上。

一时间,太极殿上各自皇子的支持势力吵成了一团,你说你主子优秀,我说我主子能行,差点都撸起袖子开干。

李二陛下气得脸都绿了!

误国这样的帽子即使皇帝是也不想戴。

好嘛,以为你小子是个善解人意的家伙,能替朕排忧解难。

谁特么知道你这棒槌一眨眼就把朕顶到墙上下不来了。

虽然朕从来没有明着说让李泰前去督军,但众位大臣谁不知道自己的意思?

这棒槌居然敢耍憨充楞、胡搅蛮缠,实在太可恶。

不过,李二陛下也有些为难!

到底该不该采纳杨帆的意见?

如果采纳,以魏王李泰军事才能肯定比不过吴王李恪,李世民有些骑虎难下。

作为皇帝,李二陛下当然可以独断独行,可若是独断专行,那还喊这么多朝臣来商量个毛线,岂不成了笑话?

况且,一意孤行,自己英名的形象也会受损。

李世民一张英武的脸蛋再也保持不住深沉,先是黑得发紫,接着紫里透红,最后羞愤交加、怒火冲天。

可偏偏还不能向杨帆发作,因为贞观一朝从来没有人因言获罪。

李二眼里似乎能喷出火来,死死瞪着像没事人一样的杨帆,咬牙切齿地问道:“杨爱卿,众皇子分散各地戍卫边疆,难道要把他们全招回长安比试不成?再说了,吐蕃叛乱迫在眉睫,时间可不等人。”

没看到众朝臣吵到一团了?都是你惹出来的,惹完了在一边看戏。

想得美!

你小子怎么也得说出个一二三来,若是只管火上浇油,有你好看!

杨帆表面上毫无表情,嘴角却是微微一抽,看来今儿个是把李二惹急了。

本来只管挖不管埋,无论太子还是魏王,杨帆当然不想他们其中一人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

但又不能不考虑李二陛下的面子和感受,况且,真不好把李承乾、李泰得罪死了,再怎么说也是沾亲带故的亲戚。

看来只能分化监察使的权利了,这样才不能威胁到自己。

想到这儿,杨帆朗声说道:“听闻此次出兵,需兵分三路,既然陛下有心派遣皇子前去督军,何不命所有在长安城的成年皇子各负责一路,这样既能提振士气,又能安定军心,岂不一举两得。”

此言一出,除了程咬金几人赞同,其余众臣皆惊,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分化前去督军皇子的权利。

一分为三嘛!

许敬宗暗暗一叹:“这一手玩得真是高!”

没想到杨帆小小年纪在官场上玩得这么溜。

如果让一名皇子前往前线督军,最终的结果要么是太子李承乾,要么是魏王李泰,绝不可能有其他皇子的份。

但杨帆这么一提,既维护了李二陛下的脸面,又没有直接点出吴王李恪的名,最终却是明着为吴王李恪谋福。

说来说去,在长安城的成年皇子,只有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吴王李恪,其他的成年皇子都在自己的封地上。

不过众人倒也能理解,众皇子之中,只有吴王李恪与杨帆走得最近,杨帆为李恪谋算也正常。

但他们哪里知道,杨帆只不过是为自己行事方便罢了。

若是李承乾或者李泰专权,还真有一些麻烦,杨帆真害怕会顾此失彼。

不过,这一手倒把难题直接推给了李世民,毕竟自己已经把意见说出来,皇帝也不好独断专行。

李二陛下若是执意让魏王前往督战,那易储之心也太显而易见了。

如果李二同意杨帆的建议,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吴王李恪。

毕竟,本来没有希望前去战场的吴王李恪凭空得到一个原本根本没有的机会。

如果不同意,李恪一点损失也没有,反正原本就没有吴王李恪什么事儿。

朝臣们这才陡然发现,原来杨帆葫芦里卖的是这个药,不管怎么说,如今看来,督军的权利怎么也不可能落入一人之手。

杨帆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姿态。

真是一个小滑头,绕了一大圈,不管李二陛下同意还不同意,已经将李承乾、李泰、李恪绑在了一起。

要么他们一起去,要么谁都不去……亦或者你这个做皇帝的不要名声直接指定人。

这棒槌简直有些阴险!

事已至此,虽然看似决定权又回到了李二陛下的手中,但李二陛下能选择的并不多。

首节上一节207/7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