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496节

抄袭,这是文人的耻辱,在这个年代是最让人深恶痛绝的!

在这个诗酒风流的年代,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足以使得一介布衣平步青云!

在大唐的科举制度里,就有专门考诗词的,只要有拿得出手的诗词,就可以做官。

试想,若是一个人让别人代写,又或者去抄袭窃取别人的作品,这简直就是欺君之罪!

更何况,但凡找人代写或抄袭者,才学一定低劣,人品道德必然败坏。

这样的人,一旦证实,必将受到士林之人的唾弃,身败名裂那是轻的。

李泰根本不相信杨帆会做出这样的事。

再说了,杨帆可不仅仅写出《明月几时有》这样的诗词。

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可不比明月几时有差!

再说,这首词已经做出来一年多,为何早不捅出来晚不捅出来,偏偏在这时候捅出来,而且是想利用他李泰这双手。

最主要的是,李二陛下刚刚把漳州、泉州两个封地转给高阳公主。

如今却出现这档事儿,杨帆会不会怀疑是自己安排的,故意从中作梗。

想到这儿,李泰顿时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如果这是阴谋,显然已经谋划一年多,那这些人的算计也太可怕了!

想到这些人居然算计到了自己头上,李泰一张胖脸瞬间阴沉了下来,一双小眼睛死死的盯着黄贲,一字一句说道:“黄贲,此事关系重大,最好想清楚之后再说,若只是一时口快,毁了万年县公的人品清誉,便是陛下也不能保得了你。”

说实话,对于两人的话,李泰是不信的。

杨帆人品如何,李泰自认为有一定的了解,毕竟当初特意研究过。

虽然杨帆很憨,平时做事桀骜不驯,不尊礼法,甚至有荒诞冲动之举。

但可以说是一名坦坦荡荡的君子,绝非心思龌蹉的小人。

抄袭?

绝对不可能!

更何况,不管是防治天花瘟疫,还是科举改革……

这些功劳都足以让杨帆名声远扬,可杨帆对这些却不屑一顾。

因此,杨帆想出名的话根本不需要靠抄袭这种手段。

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星辰原木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精华书阁】w w w.jhssd.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 wap.jhssd.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第五百三十六章狡辩

听到李泰色厉荏冉的话,黄贲有些心虚,眼神不由有些躲闪。

但想到这首词为他带来的名声,以及那人的保证,眼神不由变得坚定起来:“启禀殿下,此词确实是微臣秋夕所作,当时陈老也在场,可以为我做证,杨帆就是抄袭!”

虽然黄贲言辞凿凿,但在场的人却怎么也不相信。

因为杨帆没有抄袭的动机。

杨帆虽然贪财好色,可唯独对于自己的名声从不在意。

说他是棒槌也好,说他不学无术也罢。

这样的抵毁杨帆从来都是笑呵呵的默认。

别人想咋说就咋说,杨帆从来不去辩解。

这样一个人,会去做抄袭别人的诗词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儿?

再说,杨帆前前后后所作的诗词名作,不仅仅只有《明月几时有》这首词。

不管是《琵琶行》或者《爱莲说》,这些诗可都不比这首词差。

由于杨帆的横空出世,关中的许多才子甚至找人仔仔细细的调查过杨帆。

莫说是抄袭,即便是请人代笔都没有一丝蛛丝马迹。

如今蹦出来一个江南才子,口口声声说杨帆抄袭,在场的人如何能信?

听到黄贲这话,陈学礼点了点头,说道:“秋夕之时,老夫与一众学子吟诗作乐,此词确实是黄贲现场所作,在场的人都可以作证。”

“后来老夫也是听到一些传言才知道,这首词居然同日也在长安出现,而且还是杨帆所作,所以有些奇怪,当然,老夫并不是说杨帆一定抄袭……”

虽然陈学礼并没有说杨帆抄袭,这话的意思也是一口笃定这首词是黄贲作的。

虽然陈学礼在关中一带的影响力没有孔颖达高,但在士林之中也有些名声,特别是在江南一带,与孔颖达也不徨多让。

如此一来,有陈学礼作证,黄贲的话又有一定的可信度。

要知道,像陈学礼这样的大儒,最是爱惜羽毛,若是没有亲眼所见,也不敢张嘴胡说。

因此,李泰也有些不解,但他很快问出了心头的疑惑:“陈老,请问你听到这首词是在秋夕什么时辰?”

陈学礼沉吟片刻:“老夫当时喝酒有些多,具体的时辰不清楚,大约应该是秋夕当日子时左右。”

可话音未落,一道清脆的声音传来。

“爷爷,您应该喝醉了,当时的时间应该是秋夕已过,那时已经是丑时了,是秋夕过后第二天的凌晨,当时还是我和仆人一起去接的您,您当时还说黄贲拿出这首词作之后就散了!”

听到陈月茹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发出了一阵嘘声。

杨帆作这首词的时候,那可是秋夕午时,足足比黄贲早了大半天。

即使要抄袭,也是黄贲抄袭杨帆的,怎么可能说杨帆抄袭黄贲的呢?

但这里面又有些说不通的地方,长安与江南相隔千里之遥。….

即使用最快的战马送信,没有两天一夜也不可能到达,若说黄贲抄袭杨帆也说不过去。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李泰把时间差这样的疑问提了出来。

陈学礼无奈地感叹道:“殿下,这也正是老夫想不通的地方,难道不同的两人能够做出一样的诗词。”

“恰好此次进京,除了想增长增长见识,也是想一探究竟,这事实在太奇怪了!”

知道在陈学礼这里得不到答桉,李泰转头对着黄贲问道:“你作的词比杨帆足足晚了七个时辰左右,为何你会说杨帆抄袭你的词?”

“本王问你,如果这首词你早已经作出来,为何在之前从未流传出来?”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李泰曾反复拜读。

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寓意与情感,也曾使他动容不已。

如此一篇足以流传千古的名篇,一旦问世,必然争相传颂。

如同杨帆做出此篇之后的情形,短短时间内,便传遍关中,家喻户晓。

甚至孔颖达给出了极高的赞誉。

可黄贲却说此词是他所作,为何在他作出之后,却不曾传播开来?

更何况,这家伙比杨帆作出来的时间还要晚,有什么资格说杨帆抄袭。

黄贲显然是早有准备,马上变得无比委屈,一脸苦闷的说道:“殿下,这首词是我在一次酒醉之后偶然作出,之后便束之高阁,从未示于人前。”

“秋夕诗会,草民又喝多了,所以拿出来比较晚,这个……他们两人可以做证,因为这首词是谢兄和王兄帮我取来的。”

与此同时,坐在黄贲一旁的两名年轻人也赶紧站起身来说道:“黄兄说的不错,当时黄兄喝的烂醉,但为了参加诗词比赛,才让我们去他的府上帮忙取来的,这足以说明,这首词黄兄早已写出来!”

见江南一行人处处维护黄贲,李承乾再也忍不住了!

这事看似是杨帆与黄贲的纠葛,其实也代表着南北之争。

诗词一道,关中一带偏向于诗,而江南一带偏好于词。

如今杨帆好不容易做出一首好词,却被冤枉为抄袭,关中的人怎么能忍?

在事情未有定论之前,关中这些人当然也不想弱了气势。

在听了分析以后,李承乾插话问出了关键的问题:“黄公子你远在江南,杨帆身处关中,你们两人又从未接触过,你说杨帆是抄袭你的词,那他从何处得来你束之于高阁的诗?”

能当这么多年的太子,李承乾一言便问出了关键所在。

风马不相及的两个人,杨帆怎么知道你有这么一首好词。

杨帆是人不是神,他又没有千里眼?

听到这话,黄贲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做答。

本来还以为安排的天衣无缝,只要有陈学礼这个大儒帮忙作证,大家一定会相信他说的话。….

毕竟,据他所知,杨帆的风评并不好。

不管是魏王还是太子,杨帆都与他们发生过冲突,本以为这些人都会落井下石,把杨帆拉下神台。

哪知道,有些大意了!

即使如此,黄贲还是不打算承认,反而一摊手有些无赖的狡辩:“草民这就不知道了,这也是我一直不解之处。”

众人闻言,无不暗骂黄贲无耻。

此人看起来仪表堂堂,摸浑打滚的本事倒是不小。

他的意思很明显,我就认定杨帆抄袭了,至于他怎么得到了我不知道。

有本事你们就拿出证据来证明不是杨帆抄袭的。

一句话就把锅甩了回来!

此时李承乾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看着黄贲的目光便有些愠怒。

只见李承乾冷哼了一声,不悦道:“黄公子,说来说去,你都是在自说自话,根本没有真凭实据证明这首词是你先前所作,如此污蔑万年县公抄袭,你就不怕大唐律法森严?”

按照大唐律,诬告者同罪,杨帆是朝廷三品大员,岂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冤枉的。

再说,李承乾觉得这是一个拉笼杨帆的机会。

虽然不可能让杨帆马上感恩相报,但做一个姿态还是可以的,他也不想让李泰专美于前。

更何况,如今随便一个小咋米就想诬陷杨帆抄袭,显然是另有所图。

作为太子,他也要在人前做出公正的形象。

当然,同李泰一样,李承乾对于杨帆的人品,还是很相信的。

虽然杨帆什么祸都能闯,连亲王都敢打,但是抄袭这种没品之事,他不信杨帆会去干!

黄贲见到李承乾发怒,眼皮就是一跳,心头叫苦不已!

这是什么情况?

不是都说杨帆的人缘很差吗?

而且和几位皇子都不是很对付,怎么这位太子殿下如此维护杨帆?

黄贲心里很纳闷。

首节上一节496/7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