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71节

  你们回去各司其职吧,有实在拿不准的再来问我,大部分事情你们自己作主就可以了。

  我得回家干正事去了,多生几个孩子,好把人心彻底稳定下来。“

第321章 乡试发榜王越夺魁 帝王心术渐次显露

  随着朱祁镇这位奇葩太上皇回京日期的临近,生孩子变成了朱祁钰最紧迫的工作。

  孩子的多少,关系到皇位和传承和稳固。

  朱祁钰选择的策略,就是稳住局面,然后和上皇派慢慢斗。

  只要有了嫡长子,以及多名皇子,自家的亲信就能定下心来。然后用软磨硬泡、钝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慢地收拢人心,最终彻底改变嫡庶、转移帝系。

  虽说还是宣宗那种无脑杀全家的方法见效最快,但朱祁钰可不打算去学习借鉴。

  杀太上皇全家,和杀亲王全家,理论上应该有质的不同。

  杀掉太上皇全家很容易,但怎么善后?会引起多大的反弹?留下多大的隐患?很难讲。

  朱祁钰还是决定自己多吃点苦,受点罪,给子孙留下一个清清爽爽的强盛帝国。

  至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太子,都可以寿终正寝。这样朝野上下才没有话说。

  不过这些人命中注定的寿数是多少,那就很难讲了。

  在对掌控内廷的太监们做了一番嘱咐之后,朱祁钰便回家睡觉了。

  数日无话。

  到了九月初一,顺天府会试发榜。

  此次会试,八股文的权重大大降低,而策论第一的王越,则被皇帝钦点为解元。

  一千余人参加顺天府会试,最终只取中一百二十一人。

  这一百二十一人,得到了举人功名,已经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有人欢喜有人愁,但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皇帝竟然连第一名的策论答卷都公布了出来。

  这下便又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先王越本人算是彻底上了贼船了。

  就凭王越在策论答卷中表达出的政治立场,便被死死地打上了帝党烙印,想洗都洗不掉。

  若是将来上皇派重新得势,王越一辈子都别想再受重用。

  对于王越,其他的举子们,不得不佩服,不得不甘拜下风。光这种孤注一掷,拿一辈子的前途进行豪赌的勇气,就是旁人万万不能及的。

  别人想的都是,这次考不中,大不了下次再来考。

  而王越则是一次考试见真章,要么一举高中,将来飞黄腾达,位列宰辅。要么一蹶不振,回家种田务农。

  最终,王越还是赌赢了。

  谁也想不到,当今天子不仅想否定太上皇的正统朝,而且对先帝的宣德朝,也有意进行彻底的清算。

  只是如此一来,当今天子的继位法理从何而来?

  绝大多数举人们还是想不通,皇帝明明是代太上皇而君临天下,否定了太上皇,那自己的合法性还能自圆其说吗?

  至于否定先帝,那就更挑战人们的认知了。

  历朝历代以来,很少见否定自己父亲的皇帝。

  就连李世民,公开杀兄夺嫡,但也没有去拿李渊怎么样。

  能理解当今天子的人,凤毛麟角。不过王越正是其中之一。

  王越把朱祁钰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朱祁钰想将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文治武功上,而不是纯靠血脉嫡庶。

  至于为什么非要否定宣宗,那也只是因为宣宗做的事情过于恶心,实在是超出了朱祁钰的忍耐极限。

  但只还有一丝能够忍受,朱祁钰也不想去干全盘否定宣宗的事情。

  对于这种事,王越倒是乐观其成。

  大明如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需要打仗,一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来了。

  自从王骥封了靖远伯,后面想要效仿的文官可一点都不少,尤其是少壮派文官,有相当多的人都跃跃欲试。

  如今的现状就是,陈循、王文、何文渊这样的重臣对追求爵位兴趣不高。像徐有贞那种既有才又年轻的文臣,还有像王越这样的青年才俊,对追求爵位有极大的兴趣。

  现在已经在参赞军务的白圭、项忠,也都是伯爵的有力争夺者。

  而且有千金买马骨的事例摆在前面,当今皇帝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传奇太监刘永诚封了伯爵。

  太监都能封伯爵,王越以此推断,文官的爵位上限,绝对不止是伯爵。随着战事的深入,文官封侯爵也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

  王越判断得一点都没错,朱祁钰早就已经打定主意,只要王骥肯到自己的阵营来,便要给王骥封侯爵。

  ……

  在京城中逐渐归于平静之际,驻扎在甘肃的十万朝廷大军,却早已经秣马厉兵、磨刀霍霍了。

  陕西行都司的衙门,被辟为了王骥的临时中军。

  王骥坐镇甘州,有条不紊地调动着大军,随时准备全军出击,深入草原,一举击溃也先残部,迎得太上皇还京。

  至于迎回太上皇之后,要不要拥护太上皇复辟,以太上皇的名义,指挥十万明军精锐,杀回北京?

  答案是否定的,王骥可不会疯狂到如此地步。

  现在的形势就是这样,你可以同情太上皇,也可以在心中暗暗表达对皇帝的不认同,但是公开地拥戴太上皇复辟,从根本上就不得人心。

  就算跟着王骥征战多年的十万明军精锐,也不可能接受这种行事逻辑。

  军队公开拥戴太上皇复辟,这在历朝历代怕是都没有出现过吧。

  更重要的是,现在驻守在甘州的,可不只有王骥。

  曹国公李璇,被皇帝任命为西域都护,镇守甘肃地方总兵官,兼管陕西行都司。

  李璇可也不是省油的灯,除了从甘肃各卫调集了三万精锐集结于甘州外,麾下还拥有皇帝从宁阳侯大军中抽调回的两万甘凉边军精锐。

  所以,如今甘州一共集结了十五万大军:王骥的十万身经百战的京营军队,李璇的五万甘凉边军精锐。

  后来大明逐渐形成的九边重镇中,以甘肃镇的边军最为悍勇。甘州、肃州、凉州,历来产出精兵。

  所以李璇的五万精锐边军,足够控制住局面。

  虽然王骥根本就没有反对皇帝的打算,但朱祁钰还是做了最坏的打算。

  至于为什么五万大军足够压制住十万大军,那就不得不归功于大义名分的作用了。

  王骥这十万大军,上有老,下有小,将士们也不想莫名其妙地就去公开反对皇帝啊。

  如果王骥直接扯个大旗,让大家跟着拥戴太上皇复辟的话,十万人里能有一万人愿意响应王骥,都算王骥的人缘着实的不错。

  到时候李璇五万大军镇压一万叛军,那还不是秋风扫落叶一般简单嘛。

第322章 李璇徐亨调兵防叛 也先王骥展开谈判

  从地位上讲,李璇和王骥差不多。一个国公,一个是伯爵、兵部尚书。

  至于在军事上,谁指挥谁的问题,则要依据皇帝的诏旨来确定。

  这里就又体现出坐拥大义名分的好处了。

  朱祁钰给王骥的权限范围是:统领十万大军,清剿也先残部。在瓦剌西部,王骥可以便宜行事,全权指挥。

  而瓦剌东部,如今由阿剌掌控。阿剌是朱祁钰任命的瓦剌大汗,任何明军不得主动攻击瓦剌东部的阿剌。

  朱祁钰给李璇的权限则是:总管甘肃境内一切兵马钱粮,对于甘肃境内三品以下文武官员,可以先斩后奏。

  对于任何文武官员,都可以先暂时免职,就地关押,然后再向皇帝奏报。

  这就很明显了,只要在甘肃境内,李璇有皇帝授予的权利,可以总管一切兵马钱粮,包括王骥的十万大军在内。

  在极端情况下,李璇甚至有权直接将王骥解除兵权,就地关押,然后接管王骥麾下的十万大军。

  不过这都是理论,实际上李璇对王骥极为客气,甚至把陕西行都司衙门临时让给了王骥。

  李璇的五万边军精锐,名义上的任务,也只是保卫王骥大军的侧翼,并作为后备军队,随时准备支援王骥。

  在陕西还另有三万精锐边军,归后军都督府管辖,隶属安国公徐亨麾下,同样负责保卫王骥大军侧翼,并随时准备支援。

  在宣府,还驻扎着骁骑营、神机营一共四万人。

  京城有营州卫、天策卫一共接近七万人。

  在紧急情况下,朱祁钰还能再抽调朵颜卫三万人。

  几支大军加在一起有二十二万之多,这也是朱祁钰敢放手让王骥统帅十万大军去迎归太上皇的底气所在。

  即便出现极端情况,二十二万大军,也可以迅速绞杀掉叛军。

  由此也能看出,朱祁钰军事部署的重心,全部集中在了京城与西北一线。

  对于南方,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

  整个南方,没有一兵一卒是朱祁钰的嫡系亲军。

  如今在南京负责整军的,宁阳侯陈懋、成国公朱仪、南京兵部尚书于谦、南京吏部尚书王翱,也全都是朱瞻基、朱祁镇父子的嫡系。

  朱祁钰在担忧着亲上皇的军队作乱,王骥也在同样地害怕皇帝受到刺激,突然心态崩溃。

  在外领兵的统帅,最怕的也是远在京城的皇帝有所猜忌。

  王骥忍不住就想学王翦。

  当年王翦在举全国之兵伐楚之际,正事没干,先没完没了地和秦王赢政要钱、要地、要美女,以消除秦王的猜忌。

  如今王骥也想跟皇帝来个狮子大开口。

  不过王骥最想要的还是侯爵,世袭罔替的那种。

  这日,也先派特使纳哈出前来谈判。

  从本意来说,也先可是绝对不想送归太上皇的。

  有太上皇在手,脱脱不和阿剌始终都没有对也先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更不敢斩尽杀绝。

  但若是哪天太上皇不在了,那大家可就彻底没有顾忌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也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大明皇帝日子过得好好的,却突然集结十五万大军,扬言一定要迎回太上皇。

  迎回太上皇,对当今皇帝有什么好处吗?

  也先百思不得其解,但迫于大明的军事压力,只得派出特使纳哈出,以和谈为名,前来探探虚实。

  大明方面为表重视,给出的接待规格十分的高:曹国公李璇、靖远伯王骥、保定伯梁、副总兵方瑛等人全部列席。

  纳哈出认得李璇,也识得王骥。

  当下行过礼、寒喧几句,便直奔主题:“敢问曹国公、靖远伯,上次朝廷大军掳走我一半部众,这才过了半年多点,为何朝廷无故又来征伐?

  我劝列位一句,现在是秋季,水草尚且充足。我们虽然只有两万大军,但若是四处流窜,不与明军主力交战,敢问大明能奈我何?

  茫茫草原,绵延千里,你们在十万大军带着辎重行军的情况下,如何追的上我们这些马背上长大的骑兵。

首节上一节171/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