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78节

  所以除非皇帝脑袋里进水了,不然绝对不可能退位。

  龙椅这个东西,坐上去就下不来了。

  这也是整个朝野上下,从来没有任何人提过让皇帝还位于太上皇的原因。

  你让皇帝还位,就等于是让皇帝去死,也就等于公然图谋弑君了。

  你公然要求皇帝去死,那皇帝自然也可以公然要求你的九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大家都是进士出身,没有人会蠢到这个程度。

  不过令所有文臣武将都由衷佩服的是,眼前这个皇帝是真心能干。一共十五个宠妃,结果其中十二个同时怀孕,这个办事效率,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皇帝的亲信,肯定是信心大增。

  作为倾向于太上皇的大臣,心中则是打起了大大的退堂鼓。

  皇帝如此能干,按照这个效率,往少里算,今年怎么不得生出三四个皇子来?

  这要是过上个三五年,皇子的数量恐怕一只手就数不过来了吧。

  这还是因为皇帝只有十五位宠妃。

  如果皇帝广选秀女,充实后宫的话,那后面简直就不敢想了。

  皇帝的子嗣越多,太上皇复辟的机会就越渺茫。

  至于皇帝为什么如此能生?很简单,太医院的太医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皇帝和宠妃们。

  在玉泉山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水土养人、温暖舒心。身心康健的男人和青春年少的女子天天亲密无间,想不怀孕都难。

  大臣们也想不明白,当今皇帝为什么防太医防到了这个程度,与之前的大明皇帝完全就是大相径庭。

  想来想去,上皇派的大臣们也觉没有可行的办法对付当今天子,为今之计,也只能是暂避锋芒,一切等太上皇还京之后再说。

  所以在朱祁钰提出还位之后,陈循领衔,跟着天子的亲信跪倒了一大片,言辞恳切地连声劝谏。

  紧接着,中立的大臣也全都跪下了。

  剩下的上皇派大臣一看,大部人都跪了,自己这小部分人再坚持也没有意义,便也都跪了下来,随着陈循、王文等人演戏。

  政治就是演来演去,不论皇帝还是大臣,对此都已经是得心应手。

  就在大臣们认为这次早朝会顺利结束的时候,真正的麻烦来了。

  已经治完水患、返回北京的徐有贞,出班奏道:“启禀圣上,微臣有事奏请。”

  朱祁钰点点头:“徐爱卿请讲。”

  徐有贞也不嗦,直接讲出正题:“微臣以为,太上皇丧师辱国、倾危社稷,当下罪己诏,并退为恭让皇帝,居于南宫闭门自省,以谢列祖列宗,以谢天下臣民。”

  徐有贞讲完,文华殿中顿时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虽然徐有贞还在山东的时候,就已经上奏本向朝廷提过这件事情,但如今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亲口提出来,还是给了众人不小的心理冲击。

  如今徐有贞的提议彻底摆上了台面,同意或者不同意,今天都必然要有个说法。

  这也是徐有贞给皇帝纳的投名状,今天这一出演完,就算彻底把太上皇得罪惨了。想再左右摇摆,可就有点难度了。

  朱祁钰自然是非常谦虚地摆摆手:“我是一定要还位于太上皇的,再之后的事情就和我没有关系了,你们众位爱卿商量着决定吧。”

  朱祁钰打定了主意要坐山观虎斗,那接下来就是站队了。

  谁赞成?谁反对?

  一次性弄个明明白白。

  陈循、王文等人根本就不给别人讨论的机会,抢先便跪倒在地,高呼:“徐元玉所言甚是,臣等附议。”

  文臣武将转眼间便跪下了一大片。

  文臣里面,陈循、王文、周忱、江渊、何文渊、罗通、何宜、黄溥等等,阁臣和尚书全跪下了。

  武将和勋贵里面,英国公张忠、安国公徐亨、武定侯郭昌、文信侯郭聪、成山侯王通等人,更是积极响应,态度坚决。

  这些人手里掌控着京畿的几乎全部军队,份量比阁臣和尚书们更重。

  而且在勋贵阵营,皇帝一派的优势尤其的大。

  朱祁钰手下有四位国公,曹国公李璇去了甘肃、定国公徐永宁去了辽东。

  但即使如此,今日的朝会上依旧还有两位国公。而心向太上皇的成国公朱仪,此时正远在南京。

  态度中立的魏国公徐承宗,此时也在南京。

  所以在声势上,皇帝一派完全压制住了上皇派。

第334章 上皇一派被迫妥协 内阁重臣朝见太后

  政治斗争,很多时候斗的就是一个势,争的就是一口气。

  尤其是双方你死我活的情况下,这一口气要是泄了,那就算要了命了。

  稍有差池,就是兵败如山倒。

  眼前的情况就是如此,见到在场的大臣已经跪下了一多半,剩下的人便有些气馁了。

  尤其是已经跪下的人,都是今天参加朝会的文武官员中最有份量的那一批。

  太上皇这位主心骨不在,让上皇派的大臣们感觉无处入手,有力使不出。

  与此同时,侍立于皇帝身边的东厂提督舒良、内厂提督张永,已经开始左右观望,明显是正在心中默默记录下站立不跪的大臣们。

  这便给了上皇派大臣巨大的心理压力。

  内厂实力怎么样,大家不了解。但是东厂的手段,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剩下的大臣们不敢赌了,大家都不干净,万一东厂把自己的把柄当众抖露出来,那岂不是当场便步了杨善的后尘了。

  朱祁钰自己倒是没想这么多,更没有指示东厂去搜集大臣们的把柄。

  按照计划,朱祁钰是想学文景之治中的孝文皇帝。

  而继任的孝景皇帝,才是专注于澄清吏治的皇帝。

  所以朱祁钰打算有样学样,把澄清吏治的任务留给下一代。

  毕竟自己这一代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如果再和整个文官团体开战的话,那就干脆不用做事了。

  令朱祁钰感到意外的是,剩下的心向太上皇的大臣们,最终还是没人提出异议,一传五,五传十地渐次跪下,纷纷表示附议。

  这反倒让朱祁钰有些无从适从了。

  明初这帮大臣,和明朝中后期的大臣,反差对比太强烈了,简直就不是一个物种。

  正德和嘉靖动不动就廷杖打死一堆人,然而大臣们依旧针锋相对,不肯退让。

  但是眼前这帮大臣呢,还没有争没有吵,就全跪下了?

  理解不了啊,大明初期的皇权真有如此强势吗?

  不过这也难说,历史上的景泰,把太子朱见深和皇后汪氏一起废掉,再换上自己的儿子当太子,竟然完全没有任何人站出来反对,轻轻松松就搞成了。

  用明末的思维来理解明初的大臣,简直就是超越想象的极限。

  朱祁钰只能理解成自己吃到明初的福利了,于是便命众人起身,算是默认了徐有贞的提议。

  自此朝廷终于达成了共识:先由朱祁镇这位太上皇下达罪己诏,然后举行正式禅让仪式,并退为恭让皇帝。最后送朱祁镇入南宫闭门自省思过。

  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再改了。

  接下来,朱祁钰又和文武百官一起确定了很多事情:文武百官的俸禄今年继续增加二成;继续给部分省份免税免徭役;南京京营进行彻底整编;重建山西的卫所和防御体系;确定今年会试、殿试的流程和细节……

  从早晨一直说到午后,待把今年要办的大事交待完,朱祁钰方命散朝。

  朱祁钰多少比万历要积极一些,但这样的大朝会,一年最多也就举行个三四次。

  这次散了朝,大臣们想再见到皇帝,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自从搬到西郊之后,朱祁钰已经彻底躺平了。给孙太后、钱皇后请安这种事情彻底省了。

  散了朝,朱祁钰便坐上辇车,直接回家去了。

  此时吴太妃、武定侯夫妇都在新齐王府,所以朱祁钰在京城里也没什么牵挂,直接回家即可。

  至于向孙太后通报今日朝会内容的任务,就又落到陈循、王文等人身上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已有十二名宠妃有孕,就剩下了凝香以及浅雪、素汐这对小双胞胎。

  此次往返京城,朱祁钰只带了凝香一人,来体验体验自家这特制辇车的妙处。此为不好之事,改日细述。

  散朝之后,文武百官可以在家过年,一直休息到正月十六。

  所以陈循、王文等重臣为了能早点回家,一散朝便来朝见皇太后。

  早点向皇太后传达完今日朝会的决议,大家也就能轻轻松松回家了。

  英华殿中,孙太后与钱皇后、周皇后一起,正在商量着太上皇回京之后的安排。

  这事还真有点分歧。

  钱皇后的意思是,所有嫔妃,连同两位皇后,全部跟着太上皇去南宫。至于太子、皇子和公主,则交给皇太后抚养。

  周皇后在坤宁宫住的好好的,自然不可能同意钱皇后的方案。

  周皇后想按皇帝的意思来:自己带着太子住在坤宁宫,钱皇后陪太上皇去南宫居住。其他嫔妃依旧住在各自的寝宫。

  然后由太上皇翻牌子,翻到谁了,谁再前往南宫侍寝。嫔妃侍完寝之后,再回自己的寝宫。

  很明显,周皇后的方案更得人心,但钱皇后的方案,从大义上更加站得住脚。

  毕竟女人陪在自己夫君身边服侍,才是天经地义的。

  周皇后给出的反驳理由则是南宫狭小,而太上皇的嫔妃过多,在南宫住不开。所以应该由钱皇后在南宫中陪着太上皇,自己则负责在外面管理嫔妃、教养太子。

  孙太后被两位皇后吵得晕头转向,乍一听到陈循、王文等人求见,还以为正旦佳节,陈循等人是前来致贺问安的呢,便命人宣入。

  岂料,行过礼之后,陈循便将今日朝会所议的,与太上皇相关的部分,原原本本向孙太后讲述一遍。

  孙太后听完之后,有些傻眼。

  愣了半晌之后,孙太后问出了和朱祁钰一样的疑惑:“那个什么徐有贞提出如此荒谬的建议,难道朝臣就没有反对的吗?”

  陈循摇摇头:“太后息怒,徐有贞所言,皆是事实,太上皇确实有罪于国家。而且太上皇也多次向使臣透露过下罪己诏,并降为普通百姓,前往凤阳为祖宗守灵的想法。

  圣上不忍,屡屡拒绝,最终只同意太上皇自降一级,退为恭让皇帝。其余一切礼仪待遇,皆高于皇帝。

  如果南宫不合太上皇之意,圣上还会为太上皇改建西苑。太上皇但有生活所需,一切照准,绝无苛待简慢。”

  孙太后闻言还不死心,继续问道:“皇帝让太上皇居于南宫,闭门自省,是软禁还是幽居?

  逢年过节,太上皇可还能接受百官朝见?”

  这话倒是把陈循问住了。

第335章 天子示好优待上皇 孙后妥协同意恭让

  陈循也很无奈,当今天子,与大明历代君王皆不相同。

  太祖、太宗都极为勤政,恨不能事事躬亲。仁宗、宣宗多少也还算过得去,至少也有按时上朝理政。

首节上一节178/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