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373节

  山义就好险没有当场掉下眼泪,这也太倒霉了。上次对战武忠,那人年青力壮,有超出常人的气力。

  这次对上的范广,看上去四十出头,按说气力应该比不上年轻人啊。但是硬接了一刀之后,山义就认识到一个事实:这位明军统帅比之前的武忠力气还大。

  这就让山义就非常灰心了,大明卧虎藏龙、人才辈出,自己随便碰上个人,就如此厉害。

  人这气势一泄,刀法便滞涩疲软失了灵性,又五六个回合之后,山义就便扛不住范广的劈砍,将刀脱手了。

  旁观的明军将士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山义就垂头丧气,但也再无话说。

  范广客客气气把山义就拉回营帐,与之商量了一番合作细节。

  ……

  汉城王宫之中,李召见了权、韩明浍、杨汀等大臣。

  战争进行到今天这个地步,李终于扛不住了。粮食、铠甲、火器、火炮消耗如流水,以朝鲜的国力,供养二十多万朝日联军,实在是太难为人了。

  虽然日本援军损失大半,现在需要供养的军队数量降了下来,但依旧十分吃力。

  粮食就不说了,火器、火炮制造出来,并不是能够无限次使用的。

  火枪、鸟铳用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坏了。

  朝鲜的火器制造速度,抵消不了火器的消耗速度。

  李深知朝鲜所处的困难,但权还是报怨了一番:“大王,我们的骑兵已经彻底打没了,这许多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五万重步兵,也几乎死伤殆近。

  铠甲、刀枪还能凑合着用,但火器、火炮完全不能供应大军所需。

  如今整个平安道都牢牢控制在明军手中,大明派出了三万生力军,由安国公徐亨统帅,驻扎在平壤,随时能够威胁汉城。

  黄海道,正处于我军与明军反复争夺之中。

  咸镜道,日军功败垂成,被大明三万援军逼退。

  而庆尚道、全罗道,已经被锦城大君、安平大君再度占据,只不过他们两人识大体,有明军入侵,他们暂时停止了与我们内斗。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他们没背刺我们就已经很不错了,是不会允许庆尚道、全罗道为我们提供帮助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完整控制的,只剩下的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

  以区区三道,对抗大明,实在让人灰心丧气。

  据北京传来消息,大明天子又进行了一轮征兵。由苗人、瑶人组成的新军,至少五万。山东备倭军,至少五万。

  随便征征兵,大明又凑出了十万大军,再加上朝鲜境内的六万明军,哎,微臣是真不知道这仗应该怎么打了。”

  韩明浍立即补充道:“大明水师还从来没有参与过对朝日作战呢,也就是说如果作战不利,大明还可以再调五到十万的水师参战。

  如今咱们的军民百姓,士气已经极为低落。若是再来十几万明军,恐怕就有人要投降了。

  最近过年,平壤明军放了很多平安道的百姓,进入黄海道、京畿道探亲。这些百姓四处嚷嚷,明军不仅秋毫无犯,没有虐待平安道的百姓,反而免除赋税徭役三年。

  这么一弄,京畿道、黄海道更是民心思变,大家已经不想再抵抗了。

  对百姓来说,早点投降,早点安安生生种地才是正道。”

  李闻言,脸都绿了。这下知道为什么朝鲜历代先王都要忍气吞声地讨好大明了,任凭你再枭雄再豪杰都没有用,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

  越想越憋屈,李狠狠地将面前的御案一推,笔墨纸砚、军报文书哗啦啦散落一地。

  权可不管这些,接下来的话变得更加直白:“大王,依臣之见,不如还是派使臣与大明联络一下,问一问皇帝的态度。

  如果皇帝愿意和谈,我们未尝不可一试。”

  李闻言,更加恼怒。三国赤壁之战,李还是听说过的。曹操大兵压境,孙权的大臣们都劝其投降,只有鲁肃劝道:我这做大臣的投降,也不失太守之位,但您这主公投降,在曹营将如何自处?

  道理都是相通的,权等人为什么想跟大明和谈,因为即使李氏王朝被覆灭,大明天子派亲王来统治朝鲜,权等人也不失高官厚禄。

  但自己这个不受大明认可的伪朝鲜国王,能有什么好下场?

  李幽幽地看了权一眼,当初发动政变,自己和权相当于是盟友,并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如今自己虽然当了朝鲜国王,但权依然有巨大的权势和威望。

  更何况如今本就内忧外患,如果这个时候和权闹翻,命亲兵砍了他容易,但砍完之后,本就脆弱的人心肯定瞬间就彻底散了。

  权也知道李在想什么,当下便恭恭敬敬地劝道:“大王,大明天子还算宽仁,即便是对瓦剌那几位首领,处理得都非常温和。

  至于安南、缅甸的王室,更是极为优待。

  若大王肯与大明和谈,不出意外,天子同样也会厚待。

  尤其是现在我们手中依然有七八万战兵,还有京畿、忠清、江原三道,二百多万百姓。

  我们还有资格跟大明天子谈条件,甚至我们还可以袭击日军,将功补过。

  若我们什么都不做,一旦日军被明军攻灭,到时候十余万大军兵临城下,我们守着孤零零的汉城,那时再想和谈,可就晚了。”

  “背刺日军?”

  李被这个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权倒是真敢讲,这种事一旦做了,政治声誉可就烂成一锅粥了。

  “给我些时间想一想,你们先退下吧。”

  见李还想搪塞,权劝道:“大王,不能再犹豫了。再拖延下去,说不定日军突然就全军覆灭了,到时候您想和谈,大明还不想了呢。”

  权说的好听,但李听出来了,这是要逼宫啊,今天不答应,他们还不打算妥协了。

  双方来来回回又拉扯了小半个时辰,李多次想将议题拉回到如何抗击明军上,但权句句不离和谈,其他大臣则沉默以对。

  沉默,意味着他们也认同权的提议,只是权力、威望不及权,不敢轻易出头而已。

  最终,李还是爆发了:“来人呢,送众大臣出宫。”

  侍卫得令,鱼贯而入,半推半架地将权等人赶了出去。

  李又指派心腹,带兵把权等人的府邸包围了起来,不许他们相互串联。

  布置妥当,李方才回后宫发泄去了。

  是夜,天干物燥、寒风凛冽,有‘太上王旧臣’乘机作乱,四处放火。

  李被喧嚷之声所扰,半夜惊起,急召值守太监而问曰:“何事喧哗,可有变故?”

  太监对曰:“城内动乱,有奸佞意图拥太上王复辟。王宫侍卫正在紧急调动,加强对大王寝殿的保护,扰了大王清梦,还请大王恕罪。”

  感谢诛邪道人打赏5000点币

第642章 汉城上演夺门之变 为表诚意朝军

  李想到权等人可能作乱,但没想到他们如此急切和果决。

  原来权等人入宫之前就已经串联明白,安排好了拥戴太上王李弘复辟的计划。

  如果大家和李愉快地达成了共识,那就出宫之后再通知取消行动。如果大家没有谈妥,一切便按照计划进行。

  这也是为什么李派兵包围了权等人府邸,但兵变依旧发生的原因。

  很快,‘义军’便杀到权等人的府邸,驱散李派来的兵将,把这些重臣解救了出来。

  李的统治为何如此脆弱,还得从李弘的继位说起。

  李弘继位时才十二岁,大权便落入了辅政大臣皇甫仁、金宗瑞手中。这些辅政大臣为了把持朝政,极力打压宗室。

  李作为李弘最年长的叔父,自然是备受打压。导致的结果就是李的嫡系势力并不强大,全靠权等人支持,才政变成功,杀掉皇甫仁、金宗瑞,取代了李弘。

  如今权等人跳反,李本就不多的亲兵又在与明军作战中损折殆尽,形势便迅速地失控了。

  权、韩明浍等人领兵至昌德宫,迎出了太上王李弘。

  而后汇集了七八千兵将,一起簇拥着李弘包围了王宫。

  势这个东西很玄妙,名这个东西也很玄妙。

  七八千兵将是大势,令王宫守卫颇为动摇;太上王李弘是大义名分之所在,更令王宫守卫生不出抗争之心。

  权、韩明浍一左一右拥着李弘立于宫门之前,李弘年仅十六,性格软弱,但迫于权、韩明浍的鼓动,只得对宫门守卫高声喊道:

  “寡人乃太上王是也,今受群臣军民百姓拥戴,正位复辟,尔等速开城门,免尔之罪,记尔拥戴之功。”

  宫门守卫闻言,面面相觑了片刻之后,便不约而同地去开城门了。

  王宫平时只有侍卫千余人,而城门外聚集了数千兵将,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李弘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朝鲜国王,又无失德之处,所以宫门守卫开门迎驾,没有任何心里障碍。

  可怜的李,本也有枭雄气概,无奈大势如此,已非人力可以挽回。

  李弘站在李寝殿门口,李率后宫妻妾伏地而拜曰:“佞臣知罪,惟大王活我!”

  李弘哈哈一笑,当年自己被政变之时,也向李说过:惟叔父活我!

  那时李对曰:“是不难,臣当处之。”

  没想到啊,世事无常,风水轮流转,同样的情景竟然再现,只是李弘、李已经完全换了位置。

  李弘投桃报李,对李笑道:“是不难,寡人当处之,叔父勿忧。”

  说罢,李弘向权使个眼色,权便命人将李单独看管了起来。

  至天明,召集朝会。

  百官至王宫朝见,不意王位之上,却已换人。

  权向众人宣布:“大王已经复辟,尔等还不跪拜朝贺。”

  因为李是名正言顺的正统大王,百官们连个置疑都没有,在惊诧过后,便个个欣然下拜,高呼千岁。

  李弘虽然复辟,但也明白,自己就是权等人傀儡,毫无实权。若不听话,性命堪忧。所以李弘宣布道:“从今日起,由权爱卿全权负责,与大明议和。”

  ……

  正月初六,平壤城中,江渊、徐亨、徐永宁正在府衙中下棋,亲兵便来禀报,朝鲜遣使韩明浍前来和谈。

  江渊、徐亨、徐永宁闻言,面面相觑、一头雾水,好好的,决仗还没开打呢,怎么就要和谈了。

  江渊忙命将朝鲜使臣召入。

  韩明浍进入正厅,恭敬行礼。

  江渊问道:“贵使匆匆而至,有何见教?”

  韩明浍回道:“我朝鲜太上王复辟了,罪臣李已被软禁。国王派下官作为全权特使,请求和谈。”

  众人闻言,惊得久久无言,自家恭让皇帝复个辟,被难为成那样,怎么朝鲜的复辟如此容易,大家连个风声都没听到,就这样复辟成功了?

  韩明浍详详细细将朝鲜内部的情况讲述一遍,众人方才有所理解。

  但李弘这一复辟,就让江渊、徐亨犯了难。

  别说前线的将帅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就连无所不能的圣上,也没想到朝鲜会如此行事,这不是搞人心态嘛。

  韩明浍看看江渊,再看看徐亨,两人谁也不愿意对是否接受和谈表态。

  于是韩明浍提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方案:“若是大明愿意和谈,朝鲜愿意出兵攻击日军。

  日军受到前后夹击,必然全军覆灭,则这场大战,立时便可结束。”

  徐亨摇摇头:“我不知道圣上会给出什么样的和谈条件,但是有两点非常明确:朝鲜要至少分成两省,完全归大明朝廷统辖。并且朝鲜王室要全部迁往琼州,终生不得回归。你确定能够接受?”

  韩明浍点点头,然后掏出一份名单:“安国公说的这两点,我们可以接受。但这名单上的大臣,我们希望得受到善待和重用。”

  这样一说,徐亨和江渊就都明白了,大臣们这是要‘弃帅保车’了。

首节上一节37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