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79节

  而于谦就没那么轻松了,他当了十九年的山西巡抚,几乎稍微有点脸面的山西官吏都和他有交集,这下行了,慢慢写吧,得从宣德五年,一直写到正统十三年。

  一直写到下午,朝廷的谈判使团来到瓦剌军营,朱祁镇才命人将胡、王直、于谦三人叫进了中军大帐。

  等三人进入大帐,就见也先、伯颜帖木儿早已陪着太上皇坐在那里了,下面站着陈镒、杨善、李实、李贤和黄溥。

  朱祁镇也不给众人让坐,胡三人,与使团五人只能分班站定。

  陈镒向朱祁镇请示道:“陛下,新君有旨意给也先及于尚书,要不臣先传完新君旨意,再向陛下奏事?”

  朱祁镇也想看看自己的好弟弟又有什么新样,便点点头表示允许。

第148章 于谦出京镇山西 上皇也先赞新君

  陈镒先传达了给也先的旨意,不外乎就是大明天子命也先送还太上皇,然后退回瓦剌去。

  那也先肯定不能同意啊,虽然也先现在也不指望能攻下京师了,但毕竟瓦剌大军已经折损了两万人,要是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手底下的将士们也不能饶了自家太师。

  所以现在也先的战略目标变成了两个:一是趁机消耗阿剌知院、脱脱不、伯颜帖木儿这三个人的力量,为自己登顶成为蒙古大汗做好铺垫。

  二是拿太上皇朱祁镇做文章,狠狠讹大明一笔,这样既能给手下人一个交待,又能借机获得大把的物资,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也先和朱祁钰一样,心态非常放松,已经不想和明军搞什么大决战了。

  接下来,也先的一切军事行动,出发点都只是为了迫使朱祁钰让步。

  朱祁钰相对来说稍微有进取心一点,还想着在北京城下,再砍一万鞑子人头。然后朱祁钰才会躺平,将从京城到紫荆关、倒马关之间的截击战,完全交给手下的大将们。

  陈镒将诏旨念到最后,倒是有个让也先稍感稍慰的好消息:皇帝将也先的妹妹贞才人升为贞嫔,将伯颜帖木儿的女儿升为敬嫔。

  也先非常高兴,如果自己的妹妹生了儿子,那岂不是要被封为亲王。

  喜宁侍立在旁,见也先没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忙附在也先耳边,小声提醒道:“太师,嫔位在大明后宫中已经算是等级非常不低了。按照制度,是不可能随意出宫了,更不应该再不远千里,跟着回瓦剌了。”

  也先闻言,脸色微变,向陈镒问道:“那这样说,贞嫔和敬嫔就要一直待在紫禁城里了?”

  陈镒点点头:“太师说的是,没有听说皇宫嫔妃可以随意出宫的。”

  “可是你们新君之前亲自下的旨意,让贞嫔与敬嫔贴身照顾太上皇啊。”

  杨善闻言,出面补充道:“太师差矣,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是因为太上皇身边无人服侍,而现在太上皇身边还有四位贵人,足够照顾好太上皇了。

  就算是四位贵人不够,皇后那边,还可以再送一批才人过来。总之由低级宫人服侍太上皇就可以了,没必要把妃嫔送来。”

  其他人闻言,都连连点头,就连朱祁镇也跟着表示赞同。毕竟所有大明君臣,都不希望贞嫔、敬嫔在太上皇身边侍寝,最后真生出儿子来,这让大明怎么对待呢。

  就连朱祁镇自己,自从有了马良的四位姬妾侍寝,对皇后送的四位贵人都甚不称意,对贞嫔与敬嫔更是嫌弃得很,巴不得这些人离自己远远的呢。

  也先也知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道理,对大明的安排,也是无法反驳。只得挥挥手,示意陈镒继续传达下一分旨意。

  另一道旨意是给于谦和王直的,也先稍微一听立即就转忧为喜,开始幸灾乐祸了。

  原来大明新君以于谦巩固城防有功,册封其为宣府伯,命其以兵部尚书身份出镇山西,总督山西一切军政事务,并在杨洪军中参赞军务。

  又命王直以吏部尚书身份,巡抚大同,负责彻查大同防区内,文臣武将防守不力,玩忽职守的问题。

  听了这道诏旨,连一直闷闷不乐的朱祁镇,都笑了起来。

  朱祁镇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弟弟,真是太有意思了。之前非要册封孛罗为宣府王,封完王再把孛罗的脑袋砍下来。现在孛罗的脑袋还没凉透呢,后脚又封于谦为宣府伯。

  朱祁钰这是跟宣府干上了,就连朱祁镇都想不明白,明明被杨洪坑掉的是自己这位太上皇,可弟弟却比自己还恨杨洪,急于除之而后快。

  至于于谦这个宣府伯,表面看着风光和体面,其实暗中却隐藏着多重深意。

  首先,光从字面意思看,就知道朱祁钰是让于谦与杨氏彻底划清界线。

  其次,一旦被封了爵位,就很难再入阁了。

  朱祁钰在诏旨后面,还加了一句:命于谦、王直,总督宣府、大同兵马,截杀回程的瓦剌大军。

  听到这话,不仅朱祁镇发笑,就连也先,都忍俊不禁。

  陈镒当着也先的面,公开传皇帝诏旨,要王直、于谦截杀瓦剌大军。也先听了,不怒反乐,就足见也先是有多么看不起杨洪和山西的边军。

  这也不能全怪也先,大明新君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砍了两万人头。而大名鼎鼎的宣府节度使杨大亲王,了三个月时间,斩首人数:零!

  搞得也先非常地同情和理解朱祁钰这位大明新君,换成任何一个稍微有点理想和抱负的人当大明皇帝,都得赶紧把杨洪杀掉,以儆效尤。不然大明的边军将领有样学样,都要当节度使了,那人心一旦散了,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也先和朱祁镇都笑呵呵的,于谦的脸色就非常难看了。于谦和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极端地喜爱杨洪,而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位皇帝都恨杨洪恨得牙疼,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大臣和皇帝的立场完全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也就完全不同。

  也先还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笑道:“于尚书不必忧虑,您赴任的路上非常安全,本太师亲自给你写份通关文书,就算您路上遇到瓦剌骑兵,只要您出示文书,没有任何人敢为难您老人家。

  正在包围宣府的阿剌知院,见到文书,也会立即放您安全进入宣府城。”

  也先这话就是在侮辱人了,意思是反正杨洪宁死不肯与瓦剌作战,您于尚书去不去督军我根本就不在乎,就算去了也起不了作用。

  朱祁镇也笑着补充道:“于尚书去了宣府,一定要与杨总兵和睦相处,要文武和谐,同舟共济,一起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不过于尚书还没述完职呢,你需要将这十九年的巡抚经历,一一写完,才能去山西赴任。

  放心,朕看过之后,会再转交给新君,并一定附上评价,为于尚书多多美言。新君看过之后,追念爱卿巡抚山西之功,肯定会赐予世券,让爱卿的爵位世袭罔替。”

  于谦只得谢恩而出,回去继续写述职汇报去了。

  传完了圣旨,接下来就是关于送还太上皇的谈判。

  也先却向黄溥问道:“黄先生,新君接下来都有哪些军事部署和行动啊?”

第149章 李实请下罪己诏 新君逼捐赎上皇

  黄溥早就跟也先等人混熟了,说话办事也非常实在,当下便一五一十地将朱祁钰的军事部署,讲给了也先和朱祁镇:

  “新君会将二十万大军,分成四大营,以西直门外的原石亨大营为起点,摆出一字长蛇阵,每隔二里,建一座大营。

  四营首尾相望,梯次推进,最前面的大营,会逼近到贵军大营的三里之外。

  然后白天我们就待在营垒里,坚守不出了,只等到了晚上,再夜袭贵军大营。”

  也先闻言,连连点头。之所以黄溥如此直白和坦承,是因为仗打到这个份上,如果新君没疯狂到想重创瓦剌大军,而只是想立于不败之地的话,接下来完全就可以明牌打了。

  朱祁钰就是要明摆着欺负瓦剌大军攻坚能力不行,而且骑兵在夜战中又发挥不出优势。

  也先在明了了朱祁钰的意图之后,也就将重点放在谈判上了。因为明军的大营,壕沟、拒马、营寨、战军、火炮、火铳、强弩组成了密不透风的防御体系,也先不会脑残到要去进攻明军大营。

  而且明军四大营之间可以相互救援,瓦剌区区六万骑兵,怎么可能打得动二十万据营固守、补给充沛、士气高昂的明军。

  于是也先又问道:“新君打算怎么迎回太上皇?”

  黄溥退后一步,站在末尾去了。在场一堆高阶文官,如果没人专门问,那是轮不到黄溥说话的,黄溥自己也并不想去出这个风头。

  杨善站出来答道:“大明可以厚赏太师,但是需要太师先奉送太上皇进城,随后朝廷便会将赏赐发下来。”

  “那具体是什么赏赐?还有互市怎么说,朝贡怎么说?”

  这个问题杨善哪里答得上来,但是依旧理直气壮地回道:“如果太师是真心实意要送还太上皇,那就请太师自己提出条件。我们回去会如实禀报新君,能不能接受太师的条件,需要由新君定夺,我们说了也不算数。”

  也先闻言,就随便说了个数:“我们需要白银一千万两,作为此次出兵的补偿。另外我们要每年进贡两次,每次派出三千人的使团。

  在边境上要开放多个互市,允许我们用牛羊自由地兑换生活所需。”

  大明的几位大臣,闻言都呵呵一笑,心中骂道:一千万两白银,你还是直接自己进城抢去吧。就冲我们那位荒唐皇帝的脾气,肯给你十万两都是烧了高香了。

  这还是乐观的呢,大臣们其实并不相信新君真心想把太上皇迎回去。所以新君没有使绊子就算不错了,怎么可能出大血来换太上皇呢。

  见现场气氛变得尴尬了起来,杨善只得微笑着回道:“太师说的,下官已经记下了,会如实禀报给新君。

  另外微臣还有事情禀报陛下,新君今天已经正式下令,释放了建庶人与吴庶人全家,并要在战事结束后,给两家郡王爵位,享受亲王礼遇,就藩于长沙。”

  朱祁镇闻言,面色一凛,心下开始快速地盘算起来:杨善是忠于朕的大臣,他特意讲这件事情,一定是意有所指的。

  建庶人地位如此的特殊,弟弟竟然敢将他放出来,并且封为郡王,这又是一件荒唐事,也不知弟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总不至于是要体现他的重感情吧。

  杨善当着这么多人,也不好讲得太直白,只能点到为止。

  朱祁镇顺着这个问题,又追问了一句:“若朕回城,新君打算以何等礼仪相迎?”

  众大臣闻言,面面相觑。要说现在的大臣们也是可怜,最近经常被两位皇帝搞得面面相觑。

  即使是太上皇铁杆的胡、王直、杨善,也都沉默不说话,陈镒、李实、李贤这些立场不明确的大臣,更是低着头,根本没有要答话的意思。

  只有黄溥,知道怎么着都轮不到自己回答,便一脸坦然地躲在最后面。

  见气氛实在尴尬,朱祁镇只得直接点名了。由于要避嫌,便不好逼自己的亲信回答,所以朱祁镇从中立的大臣中选了一个,向李实问道:“李爱卿,你说说吧。”

  哪知李实直接来了一句:“微臣以为,陛下需下罪己诏,以告慰阵亡将士的英灵,而后居于乾清宫自省。

  军政要务,还是应当交由新君处理。毕竟天位已定,大明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至于太师的复位言论,微臣实在不敢苟同,文武百官也不会支持的。”

  李实的直言不讳,让在场众人都愣住了,整个大帐中顿时鸦雀无声。

  沉默半晌,朱祁镇才无奈回道:“爱卿所言甚是,只要能回去,就算是让朕到凤阳去守皇陵,朕也情愿。”

  胡实在不忍心,出言劝慰道:“陛下勿忧,到不了要去凤阳的程度,新君早就已经说了,陛下回京之后,依然还住乾清宫,除了不再处理政务,剩下的一切都与出京前不变。”

  朱祁镇勉强点点头,意兴阑珊地示意众人可以告退了。

  一众大臣,如蒙大赦,连忙回城里向新君汇报去了。

  就连胡,都跟着一起回了城里。只留下王直和于谦,向太上皇述职完之后,就要直接赶赴山西。

  朱祁钰中午美美地睡了一大觉,到了下午,才不情不愿地出来接见胡等人。

  在听说了也先开口就要一千万两之后,朱祁钰笑道:“爱卿们决定吧,如果们愿意拿这钱去赎回太上皇,朕也没有意见。

  不过给文武百官增加俸禄的计划,就只能暂时搁置了。”

  大臣们闻言,立即就老实了。要是谁敢挡了文武百官的财路,下场嘛,可以参考在奉天门被百官活活打死的锦衣卫首领马顺。

  就连胡和杨善这样的太上皇铁杆,都不敢对拿钱赎人表示赞同。最后众人只得恭请圣明天子乾纲独断,给个定论。

  朱祁钰笑道:“朕也不是扣门的人,只要也先送还太上皇,朕可以给一百万两作为赏赐,不过这笔钱既不能由朝廷出,也不能由内帑出。

  由朝廷出,过于难堪:打仗打得全军覆灭,皇帝被俘,这就已经够丢人的了。再由朝廷出一百万两赎回皇帝,那到时候史书该怎么写啊。

  就算宋朝北狩的那两位垃圾皇帝,也没有让朝廷出钱赎人啊。

  内帑出了,同样有失皇家的体面。

  朕的意思,是由皇太后和两位皇后,以及一众嫔妃,将后宫的金银财宝收拢收拢,出个大头。剩下的小头,由亲王、郡王等宗室凑一凑。如果还不够,就在京城募捐,只要愿意效忠太上皇的,都可以捐献家产。

  这样就算是私下赎人,说出来好听很多。”

  众臣闻言,再度面面相觑。朱祁钰见状又补充道:“皇太后和两位皇后为首的后宫,应该能出个六七十万两。

  我作为齐王,愿意出五万两。宣懿太妃愿意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一共三万两,齐王妃则认捐两万两。所以我们齐王府一共认捐十万两。

  其他藩王、勋贵一共捐个十万两就行,剩下的十几万两,在京城广为募捐。至于你们这些文臣,平日里也挺不容易的,俸禄也不高,就不用出了。”

第150章 新君发动小政变 分权吏部与兵部

  大臣们真是觉得有点难以置信,本来以为新君肯出十万两去赎太上皇就顶天了。

  没想到新君如此大方,竟然肯出一百万两现银,并且不用国库和内帑一分钱。

  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有人不同意,大臣们一齐高呼万岁,并极力称赞皇帝的盛德。

  不过大臣们也都找着规律了,按照新君的行事习惯,在付出一些代价之后,紧接着肯定要提些要求。

首节上一节7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