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411节

  危言耸听的成分很大。

  听到朱标的询问,韩成道:“这点儿倒并非是我危言耸听,而是真实情况。

  其实真的说起来,大明便是没有土木堡那一战,长久的发展下去,武勋也绝对不会是文官的对手。

  只不过土木堡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之所以会是这样,这里面的道理很是简单。

  因为大明只有一次开国之战。

  哪怕是算上永乐帝所进行的靖难之役,也只有两次。

  这两次造就了大量的勋贵。

  但是文官则不同。

  科考每两三年便会举行一次,天下之间的读书人又多。

  许多都是千军万马当中杀出来的。

  如此一来,朝堂当中的读书人,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会有所上升。

  而勋贵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开国战争等大型战斗给他们去打,所晋升的数量是完全不同的。

  勋贵之家,一般最能打的都是第一代。

  第二代还勉强可用。

  除了少部分的妖孽,一般而已,出了一代二代,再往后就是越来越不行了。

  没有什么重要的战事发生,很难有新鲜的勋贵补充进来。

  此消彼长之下,文官最终自然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成功的把武勋给踩到脚下。”

  听到韩成这话之后,朱标陷入到了沉默之中。

  就连方才还觉得,韩成是在危言耸听的朱元璋,这个时候也不觉得韩成是在吓唬他了。

  顺着韩成的话去想,还真的是如此!

  因为科举的存在,文官一直以来,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

  可勋贵却不行。

  到了后来,很容易是一潭死水。

  就算是有所补充,那也是杯水车薪。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既不想看到文官一家独大,也不想看到武将一家多大。

  这样都会出现大问题!

  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进行解决。

  总觉得这事情无解。

  毕竟总不能一直不开科考吧?

  更不可能隔上二三十年,就来一次开国之战!

  “韩成,在这件事情上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第227章 可是,这样的军队后世真的出现了!

  “韩成,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种弊端?”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遇事不决问韩成。

  随着和韩成之间,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今朱元璋已经逐渐养成了遇到事情了、尤其是比较棘手,难做的事情时,问一问韩成的习惯。

  毕竟他在此之前,在很多棘手的问题上,都从韩成这里得到了不错的解决办法。

  很多解决办法,若不是从韩成口中说出,朱元璋、乃至于这个时代的人都根本想不起来。

  这自然不是因为朱元璋等人不够聪明。

  而是因为时代局限性。

  事实上,真的比起聪明才智,韩成觉得自己要比这个时代顶尖的那一批人差上很多。

  从未来而来的他,是成功的站在了无数优秀前人的肩膀上,所以才会显得自己看起来,比这个时代顶尖的人聪明一样。

  这点自知之明韩成还是有的。

  不过,来到这些时代,能站在无数前人的肩膀上,用无数顶尖人才汇集起来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本事。

  没有来到大明之前,韩成虽也知道知识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可这种感觉并没有那样强烈。

  但来到大明之后,韩成是切身体会到了知识有多重要!

  知识不仅仅改变命运,还能改变世界!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韩成并没有立刻回答。

  他低头思索。

  毕竟在此之前,他没有想到朱标朱元璋会问这个事情,并询问自己相应的解决办法。

  韩成知道自己现在说出来的话,一个弄不好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需要慎重起见。

  见到韩成陷入思索之中,朱元璋也没有开口催促。

  边上的朱标看着韩成,心里有些担忧。

  怕韩成在这个事情上,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他经过一番思索,不能说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只是所想到的解决办法,没有一个拥有特别好的效果。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韩成这一次,又是一反常态的没有立刻开口说话,而是陷入到了沉思里。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不得朱标不担心。

  怕韩成在这事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好在韩成的沉思,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就结束了。

  见到韩成抬头,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立刻将目光落到了韩成身上。

  “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办法进行调和。”

  韩成望着二人说道。

  “武勋最大的问题,就是到了后来,越来越难以得到新鲜血液补充。

  出现人才断代。

  总是在最初的那些武勋后代里面打转,是不成的。

  文官是从全国搜罗人才,武勋却是只那么些,长时间下去,必然比不过。

  所以,陛下今后在开科举的时候,这可以将武举一并给开了。

  也从全国收拢人才。”

  听到韩成这样说,朱元璋脸上并没有露出欣慰的笑容。

  因为韩成说的办法并不新鲜。

  “武举是武则天时就开创的,开创初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一些作用。

  但从后面的它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所取得的作用,只能说是微乎其微。

  想要凭借武举,就与文官分庭抗礼,是难上加难。

  不说弱宋,就算是我大明,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武举与科举并举,到了后来,文官还是会压住武将……”

  朱标迟疑了一下之后,望着韩成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武举这个办法,韩成没有说的时候,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其实都已经想到了。

  但都觉得仅仅凭借一个武举,是根本不顶用的。

  相对于科举而言,武举太过于不起眼。

  但凡有点志气,在读书上面有些本事的人,都会选择读书考科举,而不会去考武举。

  如果韩成说的解决办法,只是武举的话,那可就太令人失望了。

  韩成闻听朱标之言道:“大哥,我说的武举,和之前的武举不一样。

  以往的武举,说是武举,其实朝廷做的并不好,本身在重视程度上,就远远比不上科举。

  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学院,用来教授四书五经这样的知识。

  但却基本上没有相应的,专门教授兵书战阵的军事学院。

  因此上科举所获得的人才,都是受过各种正教育的。

  武举则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野路子。

  不是说野路子里就没有人才,但总体来说,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和科举比起来,要少的太多。

  底蕴远远不够。

  在我看来,设立武举的前提,就是必需先设立军事学院,教授相应的军事知识。

  若没有这个前提,就进行武举,那实在是过于流于形式。”

  武举的前提,是建设军事学院?!

  朱元璋朱标二人,听到韩成的话后,瞬间有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啊!

  武举和科举,之所以产生的效果非常大,那是因为本身就存在天大的差别。

  传授儒家知识的学院到处都有,可传授打仗知识的学院呢?

  至少大明现在都没有。

  平常也都是军中传授一些。

  可就是军中,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才能学习兵法这些知识。

  至于说军队之外,那就更不要提了。

  一般都是原有的功勋家庭,或者是原本在军中干过,拥有一定知识的,才会给后代传授相应的东西。

  这些都是私下里、不成规模进行的。

  和科举比起来,那简直不要差的太远!

  是啊!

首节上一节411/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