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65节

“别插话,咱正看着呢。”

朱元璋摆了摆手,正一字一句的阅读着一篇近万字的公文手稿。

这份公文手稿内,对经济循环发展,藏富于民,聚拢财富,厚此薄彼,正在张开一张大网,似乎要将大明全部笼罩进去。

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朱标开始一日的工作,直到晌午,这近万字的公文,朱元璋才依依不舍的放下。

长舒一口气,开口说道:“要想富,先修路。以府城为中心,向外扩散修建各县的直道。”

“以都城为中心,向外扩散修建各府城同都城的直道。”

“征调五十万至百万民夫,以修路的工程,将大量的钱财洒向民间,鼓励各地商户贸易,通过商税将财富重新回笼朝廷。”

“朝廷用钱维护道路。”

“想法很好,也有可取之处,但是…”

朱元璋摇了摇头,唉声叹气道。

朱标起身道:“但是朝廷没钱,首先要修的就是应天到北平的直道,应天到关中,及关中到河西的直道。”

“这两条直道,一东一西,南北贯彻,朝廷要想修起来,用雇佣民夫的方式,而不是徭役的话,至少要投入五千万两。”

“但是,父皇,这事是个大工程,不急于一朝一夕,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反而会给百姓负担。”

“换个思维去看,朝廷完全不用出这笔钱,只需要在政策上稍稍改变一点,会有无数的人配合地方官府,修缮维护道路。”

朱标昨夜便看了近万字的经济修路策论,思索一夜,朝廷没钱,不代表大明没钱啊。

朝廷也并非是真的没钱,只是没办法一口气投入太多,莫说是五千万,就是五十万,朝廷都投不起。

毕竟朝廷的钱粮,除了要应对自然灾害的善后工作,还要养民,会有战争,也在磨刀霍霍,随时都可能在起北伐。

“你是说,商会?不能给在多了,在给他们,那些商人还不上天了?”朱元璋脑袋摇的如同拨浪鼓。

已经给了商会一些特权,在给的话,真的要翻天了。

“商人的限制一直存在,至于父皇说的,为何不能给他解开一道锁,在加上另一道锁。”

“如果直道修起来,商人可以走官道的话,他们的货物会更高效的流动,他们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朝廷也可以收更多的税。”

“相比较而言,商人比朝廷更希望道路通畅,朝廷只需要稍稍推波助澜,用各地商会来募捐,修直道、直道有官府组织人修建,用商会来监督地方官府的直道修建及维护、”

“如果有官员弄虚作假,拿了商会集资修路的钱,却不干正事,父皇认为,这些商人会咽下这口气?”

“如果是以往,商人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但现在不一样了,有商会组织,商人也会有反抗。”

“儿臣认为,还应该扩大商会,让更多的底层商籍进入商会,如今商会的成员还是少了些,难保他们不会沆瀣一气,欺上瞒下。”

朱标面带笑容,这件事做起来并不算难,毕竟商人虽然被限制在各布政司内,不允许离开布政司进行买卖。

但大明一共才十几个布政司,这些布政司同时修起来,那也是一项撼天动地的大工程。

“四百里加急,拦路者斩!”

“四百里加急,拦路者斩!”

皇宫内,忽然传出喊声。

朱元璋和朱标相互对视一眼,站起身,朱元璋道:“四百里加急?哪里来的。”

“不知道,反正不会是北边,应该也不是西边。”

朱标摇了摇头,长城若是出了问题,那肯定是八百里加急,百里换乘,换马不换人的昼夜进京。

而傅友德在播州,稳扎稳打,小事情用不到四百里加急,临战时,出了事情肯定是八百里加急进京。

有人问,八百里加急不怕丢吗?万一遇到拦路抢劫的土匪呐。

第112章 混淆视听

“果然,虎父无犬子啊。”

手中拿着军报,朱元璋脸上挂着笑容,杭州海口被倭寇掳掠,汤领两个千户所,两千人,设伏埋牛山。

倭寇至时,纵兵冲阵,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得兼顾,阵斩倭寇两千,俘虏八百,追至海湾,倭寇数人跳海逃生,追兵一至,倭寇鸟兽散尽,仓皇遁逃。

海上燃起大火,倭寇海船,尽数焚烧,只七艘小船,苟活偷生。

最终的军报中,写着,斩敌三千七百六十耳,俘虏三千一百人,我军伤八百七十人,亡二百六十九人。

于海湾枭首,以筑京观,震慑宵小。

这个耳就很魔性,他是统计军功的东西,杀了敌人,割下左耳,证明自己杀敌了。

“有勇有谋,调配有度,稍加磨砺,应当能继承其父之威,不过嘛,还是冒失了些、”

朱标看着军报,对于汤擅自调兵,并没有什么心生不满的,在紧急时刻,就是要有胆子,做一些打破常规的事情。

更何况,汤的调兵文书同捷报一同入宫,文书上也签署了杭州知府和汤的名字,加了杭州知府的大印,这是符合两千人马调动的程序的。

如果上升到一卫兵的调动,那就要由布政使和驻守地方的指挥使一同签署调兵文书。

超过一卫兵,地方是没权利调动的,不经过朝廷调动一卫兵,视同谋反。

“也不知道,他爹在海上这三个月…能不能回来…”

朱元璋叹息一声,摇了摇头,苦闷不已。

“想了?”

朱标疑惑道。

“咱想他做什么,不过汤和要是真的回不来了,你以后要对汤这孩子好一点,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

杭州府。

天牢。

“都招了?”

捏着鼻子走进天牢的齐盛,一脸厌恶的看着身旁的狱卒,若不是汤一定要来这地方,打死他,这辈子他也不愿意进这么个鬼地方来。

“大人,招是招了,但是小的还是有些疑惑…这事牵扯那么多,会不会是我们想多了,万一这帮人乱咬一通…”

跟在齐盛身边的师爷李升,看着天牢拿出来的供词,神色迟疑道,这里边牵连之广,不得不慎重…

“出去说。”

齐盛捏着鼻子,转身向着天牢外走去,汤一把抢过师爷手中的供词,看着上边详细记录此番倭寇登陆的情况,心中一沉。

“齐大人,这事,依我看,我们还是不要做决定的好,先派人把这些人都控制起来,报给朝廷,让朝廷裁决。”

供词上写的字字珠玑,这些倭寇,八成以上都是张士诚旧部,只有少部分的倭国浪人。

供词说,他们是得到了苏州府的情报,八万备倭兵离开江浙,而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奔着杭州府的海口去的。

早年因为朱元璋的禁海政策贯彻执行,海口本是一块荒芜之地,方圆几十里都看不见人烟。

但随着朝廷政策改变,海禁有了放松的迹象,甚至鼓励民间商贾,投资建厂,只要达标,生产的船只,朝廷也是照单全收。

而也是基于如此先决条件,杭州商贾在曲显辅的带领下,先人一步的在海口建设船厂,投入甚大。

若非汤赶到及时,恐怕刚刚准备投入使用的船厂,要被一把大火付诸一炬。

“本官在杭州当差已经两年了,要不是今年初的考核新制,今年本官都要调任了,”

“从圣上驱逐张士诚后,海口那个地方一直荒废着十多年了,往常倭寇登陆,也多是在苏州府辖区登陆。”

“这次千里迢迢跑到海口烧杀,他们怎么知道海口那个地方有财货,还要纵火烧了船厂,这是断本官的生路、”

“这事,本官亲自撰文,呈陛下。”

初时齐盛对于倭寇在杭州地界登陆,心中虽然不理解,但并没有想太多,但倭寇选了海口那么个刚刚发展不足一年的破烂地方,却对周边富裕郡县,无有举动。

这就很耐人寻味。

……

应天,丞相府。

胡惟庸正躺在太师椅上,赏着月光,远处一名小厮跑了进来,贴着胡惟庸的耳旁,轻声说道:“相国,李都尉求见。”

“李都尉?让他进来吧。”

胡惟庸没有多想,大力晃动着太师椅,一副老神在在的得意模样。

只见李祺龙行虎步的快速冲进院内,来到胡惟庸身边,开口说道:“出事了,出事了。”

“天塌不下来,你慢点说。”

胡惟庸老神在在,丝毫不见慌乱,对于李祺可能是天塌下来的大事,但对他而言,掌握着权势的胡惟庸,当真不至于把太多的事情放在心上。

“汤在海口,杀了倭寇三千余人,俘虏数千,计划落空了。”

李祺坐到胡惟庸身边的椅子上,交头接耳,小声说着。

摆了摆手,胡惟庸摇了摇头道:“我还以为多大的事呢,这算什么。”

“杭州知府齐盛,已经呈公文入京,据说,公文上的名单,把大半个苏州官场都装进去了。”

李祺捏着拳头,额头上已经露出了丝丝细汗,这事要是被更多的机构介入调查,真查出来些什么,那可就出大事了。

“这事,你参与了?”

胡惟庸疑惑的目光看着李祺,面色平静道。

摇了摇头,李祺开口道:“这种事情,我怎么会参与进去,但是我叔父参与进去了…苏州府的官员也都是我父亲选拔提干的,他们要是都出事…难保。”

李祺心中自有其担忧的原因,但胡惟庸却不以为然,摆了摆手道:“你没参与进去就行,商会那边的声音,你想办法压下去,齐盛的事情,我来解决。”

“这一群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废物,真会给我找事情做。”起身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哪里还有心思去赏月光。

走到李祺身边,胡惟庸低声说道:“让人在联系一下倭寇,让他们去苏州烧一把火,把苏州商会的船厂烧干净了,把锅甩给杭州府。”

“浑水摸鱼,混淆视听?”

李祺脑海中蹦出两个成语来,既然齐盛把事情坐实是苏州官场商会和倭寇勾结,那苏州官场又为何不能反咬一口…

反正这种事情,说是说不清楚的。就看那个在朝廷里的嗓门大,权力大。

第113章 绿豆汤引起的兵变

洪武八年,七月二十。

应天府,京营。

酷暑时节,刚刚忙完一日训练的兵丁们,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处。

“这鬼天气,还要天天训练,真的是恨天不死啊。”

“大兄弟,还有豆汤吗?这天太热了,感觉都要中暑了。”

“豆汤?那东西早被抢光了,刚刚咱们总旗去找千户要豆汤,差点没被千户踹死…”

“朝廷这不是忽悠人嘛,说好的只要训练,就能吃饱,喝足,现在连豆汤都喝不上,还要咱们这样训练,我看啊,迟早要玩完!”

“真不知道哪个傻子出的主意。”

首节上一节65/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