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18节

  良久,刘备平稳了情绪,再次向郑平一礼:“先生高见,就依先生之策!”

  “今日本是设宴给先生接风洗尘的,却让先生劳累画策,惭愧啊!”

  郑平轻轻摇头,对此并不在意:“县尊不必在意俗礼。”

  “刚才言及的,只是高唐县的隐患,但对于整个青州而言,高唐县的隐患,不值一提。”

  “在下想问一句:县尊有意当青州刺史吗?”

  “青州刺史?”刘备怔住:“先生,你不是在戏言吧?我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高唐令,如何敢奢望青州刺史?”

  郑平却是敛容道:“县尊若无当青州刺史的雄心,纵然能治理这高唐县,也避免不了席卷整个青州的祸事。”

  “高唐县尚且需要县尊用诈才能解决黄巾,青州六郡六十五城,又有多少县令能如县尊一般思民疾苦?”

  “可以预料,今年秋收结束,青州六十五城,会有大量的百姓黎庶加入黄巾。”

  “届时黄巾之祸,将席卷整个青州!”

第26章 十二策论,刘备立凌云志

  “席卷整个青州?”刘备忍不住惊呼一声:“难道张角旧事要在青州重演?”

  但很快,刘备的眼神又沉了下来。

  在看到胡昭的文书之前,刘备以为这高唐县的黄巾只有千余人,结果近五千人。

  仅仅高唐县就近五千人,这青州六十五县,岂不是得三十万黄巾?

  下意识的算出这个数字,刘备自个儿也忍不住吓了一跳。

  现在就有三十万,这秋收之后……

  刘备忽然不敢去算了。

  踱步回到主位,刘备有些颤抖的斟了一樽白水,但端起来的酒樽中,白水却有阵阵涟漪。

  刚将酒樽凑到唇边,刘备又忽然没了饮水的渴意。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刘备将酒樽放回原处,转身看向郑平。

  “青州虽然有黄巾,但未必每个县都有。”

  “高唐县毕竟是万户以上的大县,黄巾多一些也很正常。”

  “似下密小县,黄巾也不过几百人。”

  “即便今年收成不好,加入黄巾的佃农多一点,整个青州的黄巾料想不会超过十万人。”

  “青州刺史焦和,还有六郡太守国相,想必也能轻易……”

  说到这里,刘备自己都编不下去了。

  青州黄巾如果真的连十万人都没有,根本不会被各郡视为大患。

  更不会有焦和见黄巾而败走的消息传出!

  “先生既知青州黄巾之患,想必有破解之策,还请先生教我!”刘备再次来到郑平前方,恭敬一礼。

  但郑平却是微微摇头:“除非青州刺史问策,否则,这青州黄巾之祸,难以擘画平定!”

  “小小一个高唐令,始终人微言轻,连高唐县的豪强,我都只能用诈。”

  “其余六十余城,又如何肯效命?”

  任何的计策,都是基于阵营势力的强弱而定的。

  刘备当高唐县县尉的时候,郑平唯一的献策就是让刘备争取当上高唐令。

  只有当上高唐令,刘备才有执行计策的资格。

  同样。

  若刘备没当上青州刺史,就没资格协调六郡六十五城共同解决青州的黄巾祸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备的官职上限决定了郑平能使用的计策上限。

  刘备心念青州,下意识问道:“倘若我将先生的计策,呈给陈相,再由陈相呈给青州刺史焦和,能解决青州的黄巾祸事吗?”

  刘备言语诚恳,眼神中并无野心。

  显然,相对于当青州刺史,刘备更在意青州的黄巾能尽快平定。

  哪怕是由青州刺史焦和来执行!

  “我曾造访过焦和!”郑平对刘备的品行更是钦佩,诚言道:“初春时,关东诸牧守会盟讨伐董卓,青州刺史焦和也举兵会盟。”

  “当时我自酸枣返回,途中遇见焦和的兵马,便以家父之名造访。”

  “但可惜,焦和明知青州黄巾隐患,为了追逐讨董虚名,依旧坚持要西行。”

  “清谈高论之辈,只会见黄巾而逃,又岂敢替青州的士民黎庶解决黄巾隐患?”

  郑平眼中闪过一丝忿忿。

  倘若青州刺史焦和,能有刘阿斗一半的水平,也不至于让青州黄巾演变成祸事。

  “先生,我想给陈相和焦刺史上呈策论!”刘备的眼神变得坚定:“即便只有一丝一毫的可能,我也想试一试!”

  郑平直视刘备良久,轻叹一声:“县尊之意,在下明白了!”

  取来笔墨纸砚,郑平提笔沾墨,几乎没有停顿,一篇约有千字的策论一气呵成。

  “倘若焦和能采纳这十二策中的六策,或能延缓青州的黄巾祸事。但我估计,焦和最多对其中两策感兴趣。”郑平将策论递给刘备,但言辞语气对焦和都不抱希望。

  刘备逐条策论的往左看,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沮丧。

  正如郑平说的一样,这十二策论,焦和能采纳两策就不错了。

  之所以采纳,不是因为焦和觉得这两策对黄巾有效,而是这两策直接影响焦和的名和利。

  其余的十策,对毅力胆魄武勇要求极高。

  “先生,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刘备语气有些苦涩。

  “有!”郑平言简意赅:“县尊来竞争青州刺史!”

  “可青州刺史是朝廷任命。”刘备的眼神有些躲闪。

  那可是青州刺史,监管青州六郡六十五县,哪能说换就换?

  当一州刺史,刘备曾在梦里幻想过。

  但也仅仅只是幻想!

  刘备的父亲只是个小吏,祖父也只是个县令。

  若不是叔父刘元起资助求学,刘备能接触到的大人物都只有涿县县令。

  没有家世门第,如何能竞争一州刺史?

  张飞忍不住了,环眼一瞪:“大哥,你好生胆怯!这青州刺史焦和当得,大哥怎就当不得?”

  “那焦和有州兵数千人,却不敢跟黄巾一战,大哥仅有县兵三百,也敢对黄巾亮剑。”

  “焦和除了有个好爹,哪里比得上大哥?”

  “大哥要当青州刺史,俺老张第一个支持!”

  刘备瞪了张飞一眼,轻斥道:“翼德,不可胡言。”

  “若无朝廷任命,我如何能当青州刺史?”

  “青州六郡六十五县,谁会听我的政令?”

  张飞唬着脸,指向郑平:“这俺不知,但先生肯定知道如何让大哥当上青州刺史。”

  “可大哥你若没有当青州刺史的雄心,先生也帮不了你啊。”

  刘备有些意动。

  受郑玄指点,刘备知道了在卢植门下时被要求读《汉书》《礼记》《六韬》《商君书》的原因。

  卢植是认为刘备有当公卿大臣的潜力的!

  “倘若真有机会当上青州刺史,为了青州的两百余万士民黎庶,我当仁不让!”刘备深深的一口气,第一次说出了心底的想法。

  一阵笑声响起。

  郑平起身抚掌:“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若不能手持三尺剑立不世功名,岂不遗憾!”

  “县尊有凌云之志,我又岂能不助一臂之力?”

  “县尊可知,我为何会去剧县?”

  刘备不假思索:“听康成公说,先生有意迎娶孔北海之女,是去下聘礼了。”

  郑平下意识的摸了摸手肘后的香囊,似有怀念:“下聘礼又何须我亲自去剧县。”

第27章 欲承其重,刘备镜心通明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回想在剧县遇到的孔素,郑平眼中多了一丝温柔。

  相对于魏武遗风,寡妇、嫂子、义兄妹、妻妾争宠相爱相杀,各种奇葩又互相猜忌的关系。

  郑平更倾向于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但凡成大事者,必有贤内助。

  香囊系在肘臂下藏在袖中,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袖底生香的魅力含蓄又充满诱惑力。

  故而也有暗香盈袖的说法。

  刘备见郑平眼中多了一丝怀念柔情,暗暗有些猜测。

  毕竟郑平今年刚到及冠年龄,又尚未娶妻纳妾,对要求娶的女子有牵挂柔情是很正常的。

  刘备也是过来人。

  “先生去剧县,难道跟青州刺史有关?”刘备出言询问。

  纳采自有媒妁,的确不需要郑平亲自去。

  见郑平这个时候提出,刘备下意识的关联到了青州刺史一事上。

  张飞依旧唬着脸,假装严肃,但注意力却是集中在郑平身上,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对张飞而言,别说刘备当青州刺史了,位列三公都是理所当然的。

  一想到在征讨黄巾中立下不少功劳,结果却因为朝中无人而得不到封赏,张飞就替刘备鸣不平。

  郑平斟了一樽白水,润了润嗓子。

  “北海郡国相孔融,素有勤王靖难之志,又是海内名仕,在青州各郡的官吏之间都有不浅的人望。”

  “家父,同样是海内名仕,在青州民间有极高的声望,士民黎庶争求郑学,即便是黄巾贼中也有对家父倾佩的。”

  “郑家跟孔家联姻,对青州官民之间的影响力已经盖过了青州刺史焦和。”

首节上一节1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