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8节

  来到庄上。

  王向刘备和郑玄互相引荐。

  刘备一见郑玄,连忙上前问礼:“涿郡卢中郎将门下弟子刘备,见过康成公。”

  郑玄吃了一惊:“你是子干兄门下?”

  刘备坦言道:“熹平年间,我跟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入卢师门下。”

  “虽然卢师如今不在仕途,但我一日不敢忘却卢师昔日教导。”

  郑玄收起了轻视之心:“昔日老夫能拜入扶风马师门下,皆赖子干兄的举荐。”

  “你既然是子干兄的高徒,跟老夫亦师出同源了。”

  “玄德可知,子干兄如今在何处?”

第12章 郑玄劝学,传道授业解惑

  师出同源?

  刘备又惊又喜。

  卢植是扶风郡马融的门下弟子,郑玄口称扶风马师,又言师出同源,那必然也是马融的门下弟子了,而且还是卢植举荐给马融的!

  这下稳了!

  刘备来时的忐忑,瞬间消失大半。

  同样,郑玄看刘备的眼神也不同了。

  虽然郑玄比卢植年长,但学无先后,达者为师,郑玄受卢植举荐才拜入马融门下,称呼卢植一声“子干兄”是对卢植的尊敬。

  卢植的品行,郑玄亦是非常清楚的,庸碌俗人,是入不了卢植眼的。

  刘备能成为卢植的门人弟子,就意味着刘备的品行在卢植眼中是合格的。

  “卢师得罪了董卓,称病返乡了。”刘备并未因为卢植和郑玄的这层关系而失态,依旧谦恭守礼。

  郑玄捋了捋美髯,对刘备又高看了几分,考校道:“玄德在子干兄门下,治何经典?”

  治何经典?

  这可将刘备给难住了。

  虽然求学于卢植门下,但刘备却是个“不甚乐读书”的学渣。

  但郑玄询问,刘备又不得不答,只能硬着头皮道:“卢师提点,主要诵读《汉书》和《礼记》,闲暇的时候观阅《六韬》和《商君书》。但刘备愚钝,虽然求学于卢师,却都只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研究经典了。”

  郑玄目有赞赏之意:“读《汉书》可知前朝兴衰,读《礼记》可晓典章制度,读《六韬》可懂行军兵法,读《商君书》可明富国强兵。”

  “子干兄对玄德给予了厚望啊!”

  “《荀子》劝学有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子干兄授业,最善因材施教,既然提点玄德读这《汉书》《礼记》《六韬》和《商君书》,那玄德就不可妄自菲薄,以愚钝为借口而不潜心诵读研究啊。”

  刘备顿时一愣。

  在卢植门下求学的时候,刘备还真不明白卢植为什么会提点自己读这四部书。

  作为一个“不甚乐读书”的学渣,刘备见其他人学的都跟自己学的不一样,下意识的认为是没有读书的天赋而寒了卢植的心,卢植都默许刘备摆烂了。

  但现在,郑玄将卢植提点刘备读这四部书的用意,明明白白的阐释给刘备听。

  如醍醐灌顶一般,刘备之前想不明白的,忽然全都想明白了。

  知前朝兴衰、晓典章制度、懂行军兵法、明富国强兵。

  这可是位列朝堂的三公九卿,亦或者牧守一方的州牧太守才会去研究考虑的。

  卢植对刘备的期待,并非是让刘备跟普通的儒生一般去研究经典,而是让刘备去学习如何当一个公卿大臣!

  但可惜,刘备以前不懂,这四部书也读了个一知半解,以至于到了三十才堪堪当了个高唐令。

  还是因为世道混乱,陈纪无人可用,矮个子里拔高个儿当上的高唐令,这要放在以前,别说高唐令了,刘备能当个亭长都不错了。

  “恩师对我,竟然给予了如此厚望吗?”刘备又是惊喜又是懊悔。

  惊喜的是卢植的厚望,懊悔的是求学的时候在摆烂。

  但很快,刘备又整顿了心绪。

  虽然醒悟得比较晚,但如《论语里仁》中说的一样,“朝闻道,夕死可矣。”,现在开始认真学,也不算太迟。

  更令刘备增添了信心的是,郑玄在劝学!

  用《荀子》劝学篇来劝学,这意味着郑玄已经将刘备视为后生晚辈来教诲了。

  刘备起身,作揖长拜:“愚侄刘备,拜谢师叔提点!今后必定潜心诵读研究,不辜负卢师和师叔的厚望。”

  虽然读书不行,但刘备心思机敏,又善于结交。

  借着郑玄劝学的机会,刘备以同门晚辈谦称,直接拉近了跟郑玄的关系。

  师出同源,刘备自称愚侄唤一声师叔不能算是谄媚。

  而一旁的王,早已经目瞪口呆了。

  说好的考校,怎么变成了同门认宗了?

  这一眨眼的功夫,刘备就成郑玄的师侄了?

  郑玄哈哈大笑,看刘备是越看越满意。

  “玄德这次来寻老夫,可还有其他事?”郑玄明知故问。

  有了跟郑玄的师叔侄关系,刘备也不藏着掖着了,坦言道:“师叔,愚侄这次来,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想请师叔次子郑平出仕高唐县县丞一职,早晚听其教诲。”

  “第二件,是平原郡的陈相,托愚侄给师叔送信,希望师叔能举荐一些贤士出仕平原郡。”

  郑玄微微吃惊:“颍川三君之一的陈纪陈元方,老夫早有拜会之意了!”

  刘备恭敬的将陈纪的书信递给郑玄。

  扫了一眼,郑玄静思片刻:“北海郡人孙乾,有州郡之才,亦是老夫的门人,如今闲赋在家。若陈相有意,可征辟其担任从事,其余的,还得容老夫询问一番。”

  刘备大喜。

  虽然只有一个孙乾,但这个孙乾却是可以直接征辟的。

  做人不能太贪心,这州郡之才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

  顿了顿,郑玄又道:“老夫听闻,你跟显谋有过约定,若你当上了高唐令,就可以再来寻访。”

  “显谋行事,历来都很有主见,老夫是不能替显谋应诺的。”

  “这事,还得玄德你亲自去询问了。”

  刘备暗暗一叹,再拜道:“我初任高唐令,县中尚有繁杂事务,不能出来得太久。烦请师叔暂借笔墨,愚侄留书一封,请师叔转交给显谋先生!”

第13章 妍妙辉光,青州人杰地灵

  郑玄令人取来笔墨纸砚。

  白纸质地细密、色泽鲜明,更有纸质信封,工整的摆放在白纸左侧。

  刘备下意识的紧缩瞳孔,不由惊呼:“这是,左伯纸?”

  听到刘备的惊呼,独自饮酒水的张飞也忍不住凑了过来,环眼瞪得如牛眼一般。

  张飞摩拳擦掌,欲言又止,憋得十分的难受。

  对于刘备和张飞的反应,郑玄是见怪不怪了。

  “玄德也识得左伯纸?”郑玄笑而轻问。

  妍妙辉光,一时翘楚。

  这可是左伯纸啊!

  刘备点了点头,看向左伯纸的目光如看白玉美人一般,呼吸亦有些急促:

  “愚侄在卢师门下求学的时候,有幸见过。也听闻过东莱左子邑的名声,此人擅长八分书,与擅长书法的毛弘和邯郸淳齐名。”

  “有传闻说,子邑先生在精研书法的时候,感觉蔡侯纸限制了书法,于是就跟毛弘等人研究造纸技艺,并将其改进。”

  “改进的纸张,纸面砑光而紧密,墨汁不易渗透,妍妙辉光,深受士人喜爱,人称‘左伯纸’。”

  “又有传闻擅长书法的蔡伯喈先生‘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

  “后来因为黄巾之乱,左伯纸的生产作坊也被毁坏,子邑先生亦是行踪不明,以至于市面上现存的左伯纸,都极其的珍贵。”

  刘备抚摸案桌上的左伯纸,爱不释手,又些忐忑不安。

  这左伯纸用一张少一张,用于自己留信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郑玄看出了刘备的纠结,轻笑道:“张芝笔、左伯纸,皆是文房名品。玄德不必迟疑,这市面上的左伯纸虽然珍贵,但对于郑家而言,却是不缺。”

  刘备诧异惊问:“莫非子邑先生尚在青州?”

  郑玄微微摇头,没有正面回答刘备的猜测:“玄德若有兴趣,以后可以直接询问显谋,老夫却是不便多言。你安心留书吧。”

  刘备凛然。

  市面上奇缺的左伯纸,在郑家却是可以随手拿出来。

  要么郑家知道左伯的位置,要么郑家就掌握了左伯纸的制造工艺!

  而郑玄避而不谈、隐指郑平,则意味着这郑家的左伯纸,又跟郑平息息相关。

  刘备暗暗惊叹:“显谋先生真乃当世奇才,每一次都能让我有新的钦慕之处。”

  想到这里,刘备对于延请郑平的心思更诚恳了。

  研磨落笔,一气呵成。

  刘备小心翼翼的吹干了墨迹,将书信折叠好,放入旁边的信封中。

  想了想,刘备又将书信取出,将腰间的印绶取下,在信上落款处盖上了高唐令印,这才满意的将书信再次叠好,放入信封之中。

  这细微而谨慎的举动,看得郑玄不断的点头。

  酒宴尽欢而散。

  郑玄将刘备和张飞送至庄门口,单独留下了高密令王。

  “叔治啊,你觉得刘备此人如何?”郑玄看向庄外的背影,捋了捋美髯,眼神中颇有赞赏之意。

  王不假思索:“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康成公若有需要在下效力的地方,尽管明言。”

首节上一节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