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先生,你太爱学习了! 第133节

“别说了,既然是将军亲自说的,咱们还能不信吗?实在不行,让将军再统率俺们,把俺们也带回去!”

“不错!这犒赏,罢了!不要也罢!给遣散费就行,不枉出来这一遭!”

几人同意,逐渐如潮水荡漾,传开去后,别的人也自然无话可说,到后来几乎是人人都放下了手中的兵刃,也不再过多坚持。

伏完见状,知道这郭谊果然可以镇住他们,于是也慢慢的松了口气,但脸上火辣辣的疼痛传来,也令他感到一股羞怒。

但更多的,还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如此看来,此事终究还是妥善解决了,等回到朝堂上,再和太尉、卫将军商议。

“在此之前,应先回营中,好好养伤才是……”

伏完的三千兵马在许都西侧,此次来接收时并没有带太多的宿卫来,故而被人挟持,要好好回去整顿一番,并且先养好伤势,方才安心。

果然,这兵马军士,还是自己带出来的才安心,领别人兵马,还是这样的甲士,终究还是危险。

……

从苗刀甲士营出来,郭谊命两名宿卫搀扶伏完而出,在旁轻声问道:“将军,方才在营内为了安稳军心,所以才会冒犯,应该不会放在心上吧?”

“不会,”伏完哪里敢记恨,当即无力的摆了摆手,“岂敢啊……我自然明白君侯之意,只是挨两巴掌而已。”

“所幸是出来了,此事还全赖君侯来善后解决,接下来这苗刀营,可不能再要了,还是应该遣散。”

兵变之人,不可留于军中,即使是妥协,也该让他们自行遣散离去,伏完心里想得很好,就算是我无法接收,那么也不能让你郭谊再领。

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了,但愿太尉和国舅不要怪罪才是。

“嗯,我知道,将军回去好生休息,接下来的事,就不必操心了。”

郭谊简单的一句话,让伏完满意的点了点头,好歹这郭谊还是懂礼数的,没有再来为难他,多少是个厚道人。

于是留下郭谊在营中动员善后,他先回营地去休息,另派人去告知天子,他已经被营救出来了,望天子在宫中勿要太过挂念。

等回到自己的军营

看着少了大半的营房,而且还有数十人在拆卸,一时间伏完当即就傻了眼,慌忙起身,挣扎开了身旁两人的搀扶,踉跄着走上前去,抓住一人衣领,“怎么回事?!我的兵呢?!”

“等,等一下!我的兵呢!”

这人面生,不曾回答,而且也没认出伏完来,伏完只能再喊这些行色匆匆背着包裹的兵。

因为受了伤,所以说话的时候支支吾吾,断续不顺。

“等一,下,等一下,我的兵马呢?”

终于,在几次呼喊之后,有人认出了伏完,也诧异他怎么变成这样了,连忙上来扶着,安慰了几句。

然后也终于回答了他的疑惑。

“将军,我们得到许都尉的调令,调集了一千名兄弟到城中去,为之调动了,还有一千多人,被调去了校事府,先行挑选,说是陛下诏令。”

“陛下诏令?!”伏完整个人都头晕目眩了。

“啊!?怎么会这样!!陛下绝对没有这样的诏令!你们为何会听从郭谊调动!”

他娘的,郭孟誉!!

伏完在心里忍不住直接骂上了,原来他方才说的那句“以后不用管了”,是连同这件事一起说了是吧?!

我以后是什么都不用管了?!

“没有我的调令,为何你们要走!”伏完直接怒骂了起来,那名军士也是目露奇怪之色,挠头道:“他说,你都领苗刀营了,日后是执金吾,这兵马被调任到别处,也是一同升迁,那是因为陛下表彰您的功绩,所以才如此。”

“我……”

伏完听着这些话,顿时感觉头晕目眩,一口气上不来,不断喘息着,几次重重喘息后,仍旧感觉吸不够气一般,直接昏死倒在了地上。

……

这个冬日。

诏书终于传遍境内三州及淮扬一部,擢升了大量的官吏,并且调任了许多兵士。

在许都之外的那些军营,增设了三处,是曹操的兵马,而伏完、董承等人的兵,都调任到了很远的地方。

同时,下发了犒赏与遣散费,送老弱的残兵归乡养老,并且施以惠政,至于执金吾,则是暂且搁置,依旧有丞相府的兵马来管制。

天子依旧还有自由,保存了威严与尊严,弃三公而设丞相,一时间令不少单家子弟,都是大为庆幸。

至少有“唯才是举”的丞相府开府,比以往入仕朝堂要快得多了。

于是乎消息如有胫而传,不到数日,许都内士子、学子送来的策论堆积如山,足足三宅不可堆下,曹操命相府内早征主簿数名,以此来查阅策论,至于郭谊,则是躲回了许都北部,依照之前考察的乡情在准备一道新的政策。

而黑甲营的将士,则在发放了犒赏、遣散费之后,由数名将军率领,前去寿春投奔曹昂,兵马将会在寿春再设营。

同时,若有人真的想要遣散回乡,那么也可自行回陈留,郭谊并没有阻拦,最终愿意回乡的不过二三十人,其余都去寿春投奔曹昂去了。

伏完在家中养伤之后,因此故,被除去了左将军之名,又因功绩在身,曹操举荐刘备担任左将军。

……

三日之后,郭谊在衙署之内,迎有一客人拜访,听闻来人后,郭谊顿感意外,而且还在思索会见是否有所不妥。

但想了想,还是告知诸葛亮道:“客厅摆茶,我来不及换衣服了,便穿着这泥泞布衣见客便是。”

“喏,”诸葛亮听了这话,正准备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来,好奇的眨了眨眼:“老师,您说她来拜见,是什么意思?”

“我哪知道!”

郭谊眼睛一瞪,“你挤眉弄眼的什么意思,不可歪传!”

“诶。”

第137章 我有一法,可令境内人人食肉糜

客厅,郭谊命人上了茶来,典韦也很识趣的到门外站岗,诸葛亮则是在侧屋的屏风之后,于一张小案几上,准备记录对话。

郭谊的下垂手,是一位身穿裙袍的女子,束腰紧缚,因此看得出来腰身纤细。

且屋内燃着火炉,房间颇为暖和,所以已经将温度升高了,这女子便脱去了外衣。

里面是偏于桃花色的衣裙,肤色白净,眼眉较为向下,但鼻梁却挺,若是仔细看的话,笔尖上还有些发红。

郭谊总觉得,她眼睛这么大,若是做个斗鸡眼一定很好看,再能吐……

罢了,不能这么想。

不是待客之道。

“君侯不要官职,只为民请命,其实已经十足令人敬佩了,在下来此,乃是有些事情相求。”

她自称在下,郭谊听来有一种奇怪的意味,就像看见一个女子男相的英姿者,不过她本来就高挑,又因才学颇多,所以气质儒雅,一举一动都有书卷气。

这是蔡琰,字昭姬。

乃是蔡邕之女,也是刚刚获请为女博士的才女,无论音律还是诗赋,都颇有名气,可惜不是男儿身。

不过为了这样的才女,也特设了女博士这样的职位,表彰其作著之能,不浪费其才学,当然,这只是曹操为了安置她的一种做法罢了。

“谬赞了,”郭谊谦虚的拱了拱手,也不再多看,只是语气轻快的道:“有何事,尽可说,谊当尽力而为。”

“此前听闻,君侯和慈明先生,乃是故交,而君侯在汉滨时,曾以才学令慈明先生敬佩,故而交托毕生所学,但君侯不屑于用,可是如此?”她声音也好听,好似是有律动一样,缓慢轻重都相宜,听来十分悦耳。

搞得郭谊都想一起温柔的说话了,这种人你跟她聊上一天,都不会累,因为她懂得如何压住调节。

跟着节奏走便是,而且还有一种通透感。

“不是,传得好生离谱,我可没让人出去这么传,”郭谊差点一口茶喷出来。

不知道谁传的,怎么现在外面都是这么说的吗?我让老头敬佩?还不屑用?

我配吗?我不配。

“这样吗?可不管怎么说,慈明先生都是君侯的老师吧?”

“嗯,可以这么说,”郭谊点了点头。

“如今曹公担任丞相,许都之学应当复兴,家父曾留下的四千余卷书籍,在这一路来时基本上已经遗失了,故而想寻书籍,君侯如今为许都尉,可否帮忙留意?”

“小女子感激不尽。”

“可以是可以,但”郭谊说到这,稍稍停顿了些许,面色有些为难。

“君侯有什么顾虑?”

蔡琰眨巴眼问道,她也是不想再欠曹氏人情,才来求郭谊的。

在许都家中思索了很久,她不想马上去河东嫁与卫氏,虽然有婚约在身,可父亲死去不到三年,她还想要

效法古贤守孝三年再谈及自己婚事。

但是遗失所藏书籍、编著典册这事,一直在心中耿耿于怀,蔡邕的这些书,应该是古学派的经典核心,蕴含了儒道的许多至理学识,学子若是拿到,欣喜若狂。

若是粗浅之人拿到,当做柴烧了,那可就糟蹋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了。

而且如果日后能够传于学,这不是功绩能表明的,这应当算做是功德。

“我不能白忙活,”郭谊实在的看了她一眼。

两人就此愣住。

然后蔡琰噗嗤一声笑了,“君侯真的,真的只是要一些回报吗?”

“方才是为了回报,所以发愁?”

“那不然呢?”郭谊咋舌道,脸色也轻松了下来,“若是我帮了你,我们就算是同伴了,既是同僚、也是同学、还是同伴,你岂能让自己的同伴有劳无获呢。”

“好,好的呀,”蔡琰连忙点头,明媚的眸子盯着郭谊看,“君侯且说,想要什么回报?”

“呃,我听闻,昭姬姑娘应该是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那些书籍就算是寻不回来,应该也铭记于心。”

“过目不忘……”蔡琰的脸色一下发苦,然后惨淡的挤出笑意,摇了摇头:“君侯误会了,这世间哪里有什么过目不忘,那些书籍乃是昭姬不断背诵,只是记得较快而已。”

“四千卷,有三千余卷可复写出来,但数百卷未曾牢记,仍旧要寻回……”蔡琰的话已经说出了现在的难处,她一个女流之辈,能够得曹操举为女博士,已经算得有安置了,再去令人寻找,很难。

郭谊听完这话一下就轻松了起来,“那没事,我若是寻回一卷,昭姬姑娘就让我看一卷,怎么样?”

这对于郭谊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从来读书就是获取各种学识、提升能力的最基础途径,虽说不能让郭谊的武力不断增长,可是却有学识、智力、政治等,都有所长进。

蔡琰陷入了迟疑之中,郭谊这话看似不算什么要求,但他若是能记住,该当如何?但总不会有人真的能过目不忘吧?

难道说,郭谊只是随便找个理由,让自己能有得赚取?便不会让人觉得是刻意相助?

蔡琰不相信世上有这样洒脱大度的人,但这是郭谊,他的名声实在是太好了,在百姓之中几乎可以当做供奉一般,设庙朝拜。

“那,那可以啊。”

蔡琰松了口气,思索良久之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郭谊看谈好了,也就不再多言,之后命人留意便是,向各处的商贾求购回来,但他心中还是有疑问的,譬如蔡琰是如何从长安到许都来的,之前早早就听说她到了陈留、鄄城等地。

按道理,她应当是无法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这年代出郡就好似出国一样,在半路说不定就被杀了。

蔡邕在长安被王允等斩杀之后,恐怕她也只能留在长安

躲避,然后随友人或者是父亲旧友辗转周围的乡里村落,断没有一行可以穿越数百里,近千里到兖州来的道理。

而且,她不是要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吗?!

首节上一节133/1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