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大问题,居然连皇帝都能感觉到棘手的?
他倒不是否认这种问题存在。
可这种问题,会是这等不及弱冠的孩子能看到、发现的?
朱高煜自然看到对面张老爷子的表现了,可他却一点都不在意。
今天要不弄点干货出来,怎么能让对方自家大船不是贼船、沉船?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船长的能力的!
而眼下,他这位船长就得在未来船员面前,展现一下能力了。
又喝了口茶,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朱高煜才缓缓的续上了之前的谈话。
“其他方面,咱们今日里先不展开说,咱们说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文化!”
“或者,换个说法,叫思想!”
“历朝历代都在尽力控制,每一任雄心壮志的帝王,都想把这天下的主流思想把控在手中。”
“可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任他皇帝多么厉害,青史留名开创盛世,但在这个问题上,却罕有胜绩!”
“始皇时期,法家熠熠生辉从而焚书坑儒。”
“大汉独尊儒术,使得儒家空前繁荣。”
“那隋炀帝固然横征暴敛葬送了大隋的大好江山,可那科举制度,却是千年难得的善政!”
“从九品中正制再到如今科场的八股,诸多帝王呕心沥血琢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措施。”
“但最终的结果呢?”
朱高煜说到这里停了片刻,给了对面二人片刻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是整理自己思绪的时间。
“自古以来,读书人于朝廷而言那是又爱又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大汉以来儒家独尊,更枉论一代代兵法大家封狼居胥、攻难克艰。”
“历代读书人在不同时代都画下了浓厚的篇章。”
“帝王们,对于这些人,固然想要用、渴望用,却又不敢放肆用!”
“说到底,哪怕到了咱大明,终究还是没能解决这顽疾。”
“文人崛起是必然的,毕竟,这天下终究还是需要一个个断文识字的读书人去打理。”
“但,文人崛起之后,固然大明有好处,甚至这好处肉眼可见,但真就没有坏处了?”
不用对面二人回答,朱高煜自己就笃定的说道。
“有!”
“不但有,而且是比眼下的好处更大的坏处!”
“甚至是国本动摇、祸国殃民的坏处!”
“因为,文人见多识广,与那黔首百姓早已不是一类人。”
“他们的思想和欲望,是控制不住的!”
“尤其是现在的文人,思想狂热而偏激,执拗到舍生取义亦不顾的地步。”
“甚至在他们眼中,这种行为是光荣的,是要青史留名的。”
“可实际上,真就如此嘛?”
此番谈话,朱高煜谈的话题有些晦涩,对于朱棣来说,听起来有些费劲。
可落在朱元璋耳朵里,却让他不自觉的暗暗点头。
确实如此,纵观中原这么多皇朝,就没有一家不在这上面费心思的。
哪怕是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何等的伟业。
可当朱元璋招募那些文人效力之时,仍旧被人嫌弃。
仅仅是因为,他朱元璋乃是农户、乞儿出身,连断文识字都是后面才学的。
在那些文人眼中,自己跟他们就不是一路人。
而偏偏这些读书人往往自诩正宗,是国之柱石,口口声声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
这话说的对,但也不对。
至少在朱元璋的眼里,这天下都是咱打下来的,是咱老朱家的家产,尔等不过是替咱干活的长工。
凭甚你们就能堂而皇之的跟皇帝摆在一起,共治天下了?
这天下到底是咱的,还是你们读书人的?
但,这话想想也就罢了,说出去就成了笑话了。
反倒是那句共治天下,成了读书人的共识。
也正因为如此,要想解决自己大孙子今天提出的这个问题,难如登天。
第十五章 读书人:无非是苦一苦百姓
作为一任雄主,老朱固然英明神武,但他同样有着他的局限性。
那便是这个时代,或者说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见识上的局限性。
而这,却是朱高煜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凭依。
与此同时,这种跨越了时代的眼光,也让朱高煜看似嬉笑怒骂、平易近人,可实际上却傲骨天生。
不是什么人,都能跟他进行如这般深入的交流的。
尤其是这个时代,连读书识字都不是一般人家负担得起的,更枉论这种“高深”的谈话了。
可眼前张老爷子,还有这位李叔的表情却让朱高煜明白,这二人不但听进去了,还思考颇深。
由此可见,这二人,绝非常人!
不然,这二人压根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要么听起来如对牛弹琴,要么觉着荒谬。
毕竟,读书人、士子的地位,经过千年来儒家不断的宣传,早已深入人心了。
学而优则仕,成了无数读书人的目标。
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因为,当官就能作威作福、大肆捞钱。
但这种想法,却成了理所当然。
可眼前这二位,哪怕这位李叔说自己乃是当年从过军的商贾,可那一身武力、兵法韬略乃至见识,可不比那些世家子差。
说不得曾经也是一方帅才,至少也是个领军征讨的将军。
虽然弄不懂,这等人,为何会从军中脱离,但想来也是些许蝇营狗苟之事。
但正因为如此,朱高煜招揽之心更加重了。
朱高煜在暗自琢磨,老朱却在暗自点头。
自家这孙子真是给了自己一个惊喜,此类问题,他当然想过,甚至没少因此而烦闷。
一想到这,朱元璋便想要继续询问。
但朱高煜岂能让人轻易如愿?
钓鱼嘛,这点小技巧,谁不会啊!
故而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死活就是不忘正题上走。
这一来二去的,老朱见朱高煜老是打机锋,也明白了。
也不恼怒,反而打了个哈哈问道。
“既然小友有想法再换新天,那不知道小友对天下更替怎么看?”
朱高煜一听这话,顿时眉头一挑。
哟,不叫小哥开始叫小友了。
不过,他心里有数,这话看似闲聊,实则乃是一种考校。
答好了,自然就招揽进度再次上涨,可若是答不好,那恐怕之前提升起来的好感度都得降。
一旁的朱棣听的眼皮一跳,这爷孙俩玩的这么大?
算了,我掺和不起,我老老实实假装睡觉吧。
朱高煜这次考虑的尤为漫长,整整半柱香的时间过去了,才缓缓开口说道。
“王朝更替?”
“如果展开了说,自然是理由无数。”
“可归根结底来看的话,其实就一条,当权者无道,导致民不聊生。”
“就如我那皇爷爷一般,当年都已经活不下去了,反正是个死,何不去搏一把,至少死前能吃上几顿饱饭!”
朱元璋听到这番话哈哈一笑,显然朱高煜这话说到自己心里了。
没错,当年自己就是如此,若是活得下去,谁会走造反这条路?
所以,刚刚大孙子这番话,看似直白可却一语中的,说出了王朝更迭最本质的原因。
一想当年父母、兄长一一饿死的模样,朱元璋便觉着心中一寒,脸上的笑容都少了几分。
沉默片刻后,朱元璋随口问道。
“既然小友看得到这点,那应该看得到。”
“如今我大明洪武虽然说不上励精图治,风调雨顺,但是养活人的能力还是有的。”
“假以时日,不说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但若是君主贤明、臣子得力,未必将来赶不上。”
“可小友却不看好眼下这局面?”
朱高煜听到张老爷子这么一问,坦然的点了点头。
朱高煜当然知道眼下的大明欣欣向荣,甚至一片生机。
但作为后来者,一位能穿透历史迷雾看破眼前的穿越者,心里又何尝不明白。
归根结底,眼下的大好局面,不是大明的制度多优秀,仅仅是因为朱元璋够优秀而已。
只是,这些话,太过忌讳了,涉及到制度、革命这种事情,根本不可为外人道也。
别说眼前的张老爷子了,哪怕将来当着朱棣那位亲爹的面,这话也会藏得死死的。
故而,朱高煜端起有些凉了的茶杯,轻轻啜饮了一口,才轻声道。
“在下之前就说过, 如今大明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好转。”
“但细数历代皇朝,从建国到覆灭,都逃不过三百年的怪圈,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以我观察,大明如今虽然看似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但内里却暗流汹涌。”
“以往皇朝有的那些顽疾旧病,其实大明也有,甚至许多事情都已经出现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