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蕴含深意的大道理,怎么可是是皇太孙这个不读书的人说出来的!
能有如此体悟的,不应该是一代儒门亚圣吗!
“殿下,何谓知行合一?还请殿下详叙!”
“若能让我等儒门有所突破,吾等定奉殿下为儒门之首!”
大儒们听到知行合一之后,一个个都激动得不成样子。
他们敏感的知道,这似乎是未来儒家的新方向。
从春秋时传承到现在,儒家的路子,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越来越腐朽凝固。不仅是外人看儒生,骂一句腐儒。
就连大儒们自己,有时候也忍不住怀疑自己,学了这么多年儒,到底学了个什么东西!
似乎他们按照圣贤之言行事,这天下从古到今也没什么改变啊。
圣人所言的三代之治,到底如何才能实现?
朱高煜却根本懒得跟这一群老家伙辩经,他直接大手一挥,下令赶人。
“知行合一,就是字面意思!”
“你们想要理解,别人怎么说都是没用的,不如你们自己亲身去看,亲身去体会!”
“正好,这些农户百姓,也要回家乡。”
“你们不妨一起,跟着他们到田间地头,去看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去学一学麻布是怎么纺织的,去体会朝廷政令,是怎么影响百姓生活的。”
“等你们理解了这些,才会真正懂得知行合一的意义,才能将自己所学的圣贤之书,学以致用!”
朱高煜对大儒们的态度很简单,既然你们喜欢说大话,然后打也打不得,杀也杀不得。
那就都送到农村乡下去,好好劳动改造!
儒生的各种坏习惯,纯属不干实事,给惯出来的。
朱高煜必须得去去他们的臭脾性,才可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留下。
“去百姓家里,亲身体验种田耕织?”
大儒们对朱高煜提出的这个要求,先是不满不屑,但正要反驳,却又忽然住口。
仔细一想,还真挑不出什么错来。
就算是上古圣贤,也没有鄙视劳动的,甚至还有一日不耕不得食的说法。
至于乡下贫苦,就更不算什么了。
孔圣都说:一箪食,一豆羹,回也不改其乐!
他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大儒,不可能在这方面被人挑出马脚。
“我等,就听皇太孙殿下一回!”
“亲身耕种,亲自纺织,看看能否知行合一!”
“等我悟通道理,再来与太孙殿下论道!”
大儒们集体告退,一方面是觉得,要亲身去体验一下,是否真的能够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这样也是一个体面的退场。
大儒们一走,礼部侍郎郭守敬等人也都处置了,这件由贪官引起的风波,终于彻底告一段落。
当朝会散去后,金陵城,乃至整个大明,都掀起一阵热烈的讨论。
大家对于贪官该杀,彻底达成一致。
朱高煜在民间的名声,也更上一层楼。
……
朱府。
朱高煜和朱元璋在桌前对坐,笑呵呵的听着锦衣卫指挥使蒋的禀报。
“启禀陛下,太孙殿下!”
“那些大儒已经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和百姓一起下到乡村,住进了百姓家里!”
“至于他们能够坚持几天就受不了要回来,那就不知道了。”
“我会让锦衣卫一直盯着他们,一有情况就向殿下禀报!”
在朝廷大殿上答应的话,当然不能说了不算。
就算大儒们事后后悔,不想下乡,也由不得他们。
朱高煜只等着,好好看一回乐子。他可不信这些养尊处优的大儒,真的能够在乡下干出什么名堂,悟出什么道理。
只要他们以后,别张口闭口大道理,出来烦人就够了。
“好大孙,还是你有办法!”
“把大儒们送去乡下种田,这种损招,也只有你才能想的出来!”
“这可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
朱元璋哈哈大笑,乐不可支。他对朱高煜这次的应对,无比满意。
他原本想着,要是这些大儒,敢太过分,他就亲自出山,大杀一通!
反正他老朱,也不想继续当皇帝了,不在乎什么名声。
第二百六十三章大丰收
朱元璋并不介意杀戮大儒,就算因此被骂成残暴之君,也没什么所谓,只要能够为大孙扫清障碍,他就乐意。
只是,这样一来,虽然可以一时压下矛盾,但不能解决根源问题。
儒生们藏在心里的的不满,会更加严重。
过个几年十几年,等他朱元璋一去,立刻就会沉渣泛起,再起波澜!
儒生们的反抗,会更加激烈,后果也更加严重。
当初。
他可是担心了好一阵子,生怕好大孙治不住大儒们被逼迫太甚,在朝堂上丢了面子。
哪知朱高煜手段明显更胜一筹,不仅把大儒们辩得哑口无言,还送去乡下。
这种处置方式,简直比打杀他们还要令人舒心!
“皇爷爷,这个下场,是大儒们应得的!”
“孙儿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整天不事生产,满口空言,对大明半点用没有!”
“要不是顾忌太多,孙儿还不想如此轻易的放过他们!”
朱高煜对儒门的厌恶,早已深入骨子里。
这次虽然胜了一手,他却不会就此罢手。
今后,还有更多针对儒生的手段!
“皇爷爷,大明之所以满朝儒生,官场上都是些光扯皮不干事的人,还有一个根源。”
“那就是科举!”
“孙儿准备,逐步对科举动手脚,改变科举选人的内容题目,逐步淘汰满纸空言之人!”
朱高煜神色一正,对朱元璋吐露接下来的大计划。
不过,科举可真的是所有读书人的命根子,不能轻动。朱高煜也只是有所计划,还远没有到动手的时候。
朱元璋听到科举二字,也收起的笑意,神色凝重起来。
他比朱高煜更清楚科举对大明的意义。
“大孙,这件事你可千万要谨慎!”
“咱举行科举,可不光是为了选拔人才,更为了维持天下稳定!”
“满天下的草莽龙蛇,要是不让他们钻进读书科举的笼子里,最终为朝廷所有,天下可就真的不安稳了!”
朱高煜郑重点头,示意自己知道轻重。
“皇爷爷放心,孙儿不会乱来的。”
“我会找一个,比科举当官更好的出路,给大明的聪明人,不让所有的人杰英才,都将一身智慧,浪费在皓首穷经之上!”
另一个出路,其实不用多说,朱高煜早就开始铺垫了。
那就是科技之道!
大明上亿的人口,不知能够诞生多少博学多才之辈。
他们都钻进儒家的笼子,浪费一身天赋,十分可惜。
若是可以引导他们,钻研科学道理,成为科学家,那就再好不过!
有朱高煜的引导,有无数聪明人才相助,大明的科技水平,定会一日千里,领先于全世界!
当他把这个畅想,给朱元璋讲述一番之后,引得朱元璋一阵深思。
“科学之道……”
“好大孙,你所说的,莫非是火药火枪,杂交育种,建造铁皮船,蒸汽机这些东西?”
“若是大明的人才能够主动研究这些,倒也不错!”
以这些东西的深奥程度,别说一辈子了,再聪明的人,十辈子也研究不透,永远有目标追求。根本不用担心他们图谋造反夺权了。
而研究出来的成果,却是对整个大明都有用。
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朱元璋又怎么会不同意?
“大孙,你准备怎么做?”
“皇爷爷会一直支持你的,尽管放手去吧!”
“咱就在这看着,大明在你手上,会走到哪一步!”
朱元璋给了朱高煜一万分的信任,他知道,这个好大孙的能力,比他更好,眼光比大明所有人都长远。
在他手里,大明只会更加繁盛壮大!
……
五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大明境内,大江南北,田地里大片大片的金黄麦穗,接天连地。
农民百姓望着枝头沉甸甸压弯要的麦子,乐的合不拢嘴。
“丰收,大丰收啊!”
“皇太孙殿下的粮种,也不知是怎么弄的,简直太神奇了!”
“今年这麦子,产量比往年好太多了,就是枕着馒头睡觉,也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