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第237节

  “奴家自是喜欢的,谢谢你秦郎。对了,奴家听婉儿说,秦郎打算售卖一些袜子给河间郡王府?”

  秦明点了点头,然后往萧嫦曦的杯子里添了些茶水说道:

  “没错,虽然现在府里没有棉花了,但咱们可以先用其他的面料尝试做一些类似的袜子出来,哪怕穿着比棉袜差些也没关系。”

  “等到入秋,咱们种下的棉花收获了,到时候就不缺棉花了,而且我还想以后弄一个棉布作坊出来。”

  “这样以后庄子上的妇人们,也就能多一门挣钱的营生,日子也就能过得更好些。”

  萧嫦曦闻言眼前一亮,她作为秦府的大管家,自然清楚现在庄子里,大部分工坊里都是庄子里的男人们在劳作。

  如果这个棉布作坊真的能建起来,对于庄子里的妇人们,也算是一件好事。

  毕竟在普通家庭里边,女子地位的高低和她能不能挣钱,挣钱多少,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想到这里,萧嫦曦起身朝秦明行了一礼道:

  “公子大才,奴家替那些普通人家的妇人,谢过公子。”

  秦明起身将萧嫦曦抱进怀里,双手握住她纤细的腰肢说道:

  “你啊,就会说这些傻话。诶,对了,咱们府里的灵芝、人参、雪蛤,这三样药材还有多少?”

  说话间秦明已经搂着萧嫦曦重新坐回了沙发上。

  萧嫦曦想了想说道:

  “库房里灵芝有15株,人参23株,雪蛤还有24只,公子你问这些药材,是要送人吗?”

  秦明摇了摇头,说道:

  “昨天孙院长跟我说老爷子最近有些体虚,这段时间最好不要饮酒,但老爷子的性子,你也知道,真不让他喝酒的话,他就一直在那闹脾气。”

  “正好今天和百里娘子出去,跟她讨要了一个药酒的方子,并且特意询问一下能否在方子里加上人参这三样药材,百里娘子说加上的话,效果更好。

  于是我便忽悠老爷子,说是要酿道家的神仙酒,借此想让老爷子控制下酒量。”

  萧嫦曦闻言抿嘴一笑说:

  “老爷子这都能信?”

  秦明咧嘴一笑,点了点头。

  .......

  次日清晨,

  秦明吃过早饭后,便骑上了马,带着秦大和子鼠一路往灞桥方向行去,他要去灞桥目送程伯伯他们出征。

  顺便看看唐朝出征时的景象。

  等秦明一行人到达灞桥的时候,已经接近巳时了。

  此时灞桥的道路两边,已经站满了百姓。

  因为再过一会儿,大唐卢国公就会率领着左领军卫的将士们,穿过灞桥,出征兰州了,所以这些百姓大多都是来过来给自己孩子送行的。

  唐朝的军队采用的府兵制。

  大唐贞观年间总计有十六卫。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这十二卫是天下府兵之领,相当于是中央禁军常备野战军。

  其余四卫,左右监门卫掌长安城诸门门禁,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相当于是皇帝亲卫。

  除非敌国打到长安城,或者李二御驾亲征,不然这四卫是不会轻易出征的。

  秦明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心里默默盘算了一下,感觉少说得有上万人。

  三人将马栓到了道路旁边的柳树上后,便走到了人群边上。

  虽然灞桥这里有很多人,但令秦明感到意外的是,这些百姓很安静,安静的甚至让秦明都感觉有些害怕。

  他们中大多数人,穿的都很单薄,甚至很多百姓都露着脚踝,鼻子和耳朵都已经冻得通红了。

  但哪怕是这样,秦明也没有听到一句抱怨,而是一个个神情肃穆的望着长安方向。

  感觉就像是一群虔诚的信徒!在等待他们信奉的神灵!

  秦明几人很快便融入了其中,像他们一样默默的一旁等待着。

  大概过了小半个时辰,远处突然变得嘈杂起来,秦明踮着脚望去,只见远处尘土飞扬。

  秦大伸手指着远处道:

  “公子,你快看是左领军卫的军旗。”

  秦明抬眼望去,只见漫天的尘土中,一张硕大的军旗冲了出来。

  接着就听见远处的百姓喊得声音更大,很快身边的人也跟着呼和起来。

  “唐军威武,大唐万胜!唐军威武,大唐万胜!”

  在这一声声的呼和声中,左领军卫的将士们骑着高头大马,缓缓的驶入了秦明的视野。

  打头的正是程处默这个铁憨憨,只见他身着明光铠,头戴凤翅盔,左手牵马,右手拿着马槊,好不威风!

  正在这时,从后方跑过来一个士卒,三步并做两步,追赶上程处默,朝他挥舞一下手臂,大声说着什么。

  许是因为百姓们的呼喊声太大,程处默听不清士卒在喊什么,于是便状俯下身,将耳朵凑了过去。

  等他听清楚之后,才起身朝士卒捶打了一下胸膛。士卒见状朝程处默行了个军礼,便笑着跑进了后边的队伍。

  程处默直起身子后,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喊道:

  “总管有令,由本校尉起头,全军唱左领卫军歌!”

  离着程处默比较近的几名士卒听得后,挺起胸膛大声喊道:

  “诺。”

  “狼烟起,江山北望,预备唱....”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嘹亮的歌声就像病毒一样,很快便蔓延了整支队伍,渐渐的左领军卫的歌声便响彻了整个灞桥。

  百姓们经过最初的愣怔后,很快便爆出了前所未有的欢呼声,接着他们喊得更加大声了。

  “唐军威武!左领军卫威武!万胜,万胜!”

  场面热烈,又感人!到了后来,很多百姓和士卒都是一边用袖子擦着泪水,一边挥舞着手臂大喊!

  此情此景,秦明突然有些羡慕程处默了!

  .......

第323章 天价水泥路!魏征心凉了!

  贞观六年,二月初一,寅时,长安城,朱雀门

  魏征如往常一样,手持笏板,怀揣着厚厚的奏折,下了自家马车。

  然后满脸淡漠的朝朱雀门行去,一路上见到他的大臣,纷纷热络的朝魏征躬身行礼问候。

  魏征也一一躬身回礼,但面上却没有一丝的表情变化,依然是一脸的平静。

  (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等魏征过去后,有不少的大臣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不少人都露出了,看好戏的表情。

  宫里刚开始修路的前几天,魏征悔的肠子都快青了,早知道陛下会以,为大军祈福为由暂停朝会,并拒绝所有朝臣的觐见。

  他就该在得知,陛下要翻修皇宫内部道路的当天,进宫劝谏的!

  现在可好,他这几天多次进宫要求觐见,全都被驳回了。

  现如今路都已经翻修完了,钱财也花了,再劝谏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这直接导致了,他现在的心情更加糟糕了!

  之所以这样,还得从昨天说起。

  昨天水泥路完全晾干之后,魏征专门上去体验了一把。

  体验过后,魏征发现水泥路的的确确比石板路要结实,也更加的平坦。

  魏征不得不承认,这新材料能修出这样的路,确实是“修出花样来了”。

  一开始魏征还想着如果这新材料造价不高,是不是可以慢慢的将长安城,甚至大唐各大州郡之间也修成这样的路。

  所以体验过水泥路,明白了其中的妙处之后,魏征便脚步匆匆的去了工部衙署,想要问问段纶这水泥路造价几何?

  魏征去的时候都想好了,如果价格和现在的路相差不多,或者哪怕是贵上个一两倍。

  他也愿意向陛下谏言,等国库有钱了,试着修一两条这样的官道出来。

  当他行色匆匆的到了工部衙署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已经好几个朝中重臣聚在那里了。

  其中有户部尚书戴胄、兵部尚书侯君集、卫国公李靖、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侍中王等等。

  他们同样是体验过水泥路之后,来到工部的,因为见不到陛下,所以这些人全部都聚到了工部。

  魏征稍微一打听,便明白了这些人的来意,全都是来打听水泥路的造价的。

  这些朝中重臣能身居高位,各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

  显然都是和他想到一块去了,假如水泥路的造价不高,那他们都会向陛下谏言修水泥路。

  假如能够将现在的官道都换成水泥路的话,将大大缩短长途跋涉的时间,各地百姓往来会更加频繁,如此一来,大唐也将更加繁荣。

  而且于此同时,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也将更强,就比如前些天左领军卫出兵兰州。

  以现在的官道,大军就算不遇到下雪天,或者下雨天,最少也需要20天。

  可如果将长安到兰州的官道换成水泥路的话,最多15天,大军肯定能到,毕竟这水泥路实在是太过平坦结实了,就跟一整面平滑的石壁一样。

  最重要的是,这水泥路还不怕水淹,据工匠们说就算是下大雨,路面也不会产生任何泥泞。

  显然卫国公李靖和兵部尚书侯君集,会跑到这里来,也是因为看到了水泥路对朝廷大军的重要性。

  只要将长安城道各州郡的官道都换成水泥路,那长安城的十六卫大军,就能快速的赶赴境内所有的战场。

  这也正是应了兵书上,那句兵贵神速的言语。

  于是一众朝中大臣包括魏征在内,朝姗姗来迟的工部尚书段纶问出了,那个众人心里最最关心的问题后,全都满怀期待的看着工部尚书段纶。

  只是当段纶捋着长须,笑呵呵的说出那句,水泥路一里官道造价五百贯时,所有人的心

  全都凉了!

  因为这个造价,实在是太贵了,别说修一条从长安到兰州的官道了,就算是修一条勾连长安和蓝田县的水泥路都不现实。

  国库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财!

  最后魏征几人只能悻悻然的离开了工部衙署。

  一直挨到下值回家,魏征都没有从失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直到躺到床上,夫人的一句偶然之语,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魏征也顾不得解释,立马便起身去了书房,开始奋笔疾书。

  哪怕是在写奏折的时候,脑海中依旧在回荡着,妻子的那句。

首节上一节237/86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