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面色一肃,恭敬道:
“微臣遵旨。”
顷刻间,朝堂再次沸腾。
文臣之中,那些饱学之士眼中更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他们施展才华,留名青史的绝佳机会。
搞定了魏征这个“刺头”后,李世民长松了一口气,缓缓道:
“至于石碑的选址督造事宜,则由房相负责,工部与户部尚书,从旁辅佐。”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房玄龄、段纶、戴胄纷纷朝李世民躬身行礼,恭敬道:
“臣遵旨。”
殿内的文武大臣们一听,都呆住了,随后一个个懊悔得直跺脚,后悔刚才没有提出好建议,白白错过了大好机会。
.......
先更一章,下一章明天再更新。
祝愿诸位道友五一假期快乐。
第951章 仁安医院
朝会结束后,一众大臣三三两两地走出了太极殿。同为门下省侍中的王,找到了好友房玄龄,旁敲侧击地询问起了纪念碑这一国策的由来。
与两人相隔不远的文臣武将,纷纷竖起了耳朵。他们也想知道,自家陛下如此英明神武的举动,是不是受了上苍的指引。
如今房府的“话事人卢氏”,在秦府的“糖衣炮弹”下,早已将秦明当成了自家子侄,更何况是房玄龄这个二当家了。
故而,当好友王问起纪念碑的由来时,房玄龄丝毫没有隐瞒,直言不讳地说:
这一国策其实是受到了秦府英烈碑的启发,不仅如此,房玄龄更是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昨日秦府的祭拜仪式。
房玄龄言语间尽是对秦明的溢美之词,脸上尽是欣慰之色。
与此同时,他还不忘时不时地观察周围百官的表情,见一众文武先是若有所思,随后皆是一副点头赞许的模样。
房玄龄便知道,不少朝臣已经在心底默默感激秦明了。
旁人不说,只说时任吏部侍郎的殷开山之子--勋国公阴元,以及时任兵部侍郎的蒋国公屈突通之子--屈突寿,其目光流转,若有所思的样子,房玄龄便可看出这两位回府之后,定会给秦明送去一份大礼。
毕竟若非秦明,他们的祖辈,可能没有机会获得这种流芳百世的机会。
而一旁的王面带微笑,表面附和,大赞秦明的品格高洁,内心却是翻江倒海,如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王身为太原王家在长安的话事人,以及杀人灭口的收官之人,心里却清楚。
秦府祠庙那些人之所以会战死在陇右,其根源所在就是太原王家。
而另一边,随着房玄龄的有意泄露天机,为秦明在朝臣心中谋取一些“香火情”。
蓝田郡公府上祠庙有纪念碑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大唐的勋贵圈中传开了。
不少朝臣无论与秦府之前有无交情,更不论昨日是否送过礼物,然而,在回到府上的第一时间,便让府上管家备上厚礼,送往蓝田县秦府以表谢意。
......
申时,蓝田县秦府。
身着素色长裙,梳着丸子头的萧嫦曦,此时正襟危坐,她面前的书桌上,摊开着十多本账册。
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落下斑驳光影,映照在萧嫦曦细致专注的面容上,她的眼中闪烁着冷静而敏锐的光芒,指尖轻轻划过账页,每一次核对都显得异常仔细。
而书房一角,萧美娘整个人蜷缩在沙发上,翻看着手里的线装书籍。许是看得太过入神,萧美娘时而蹙眉,时而浅笑,仿若深宅大院里不谙世事的待嫁女子。
......
清北书院的会议室内。
仿照后世打造的长条会议桌上,秦明居中而坐,在他的左右两侧,则是依次坐着医学院各个学科的教学先生,秦府新晋的百里夫人也在其中。
秦明吃过早饭后,便带着府上一众女子来到了书院。
他先是将杨梓君、卯兔、徐慧等女送到算学院,然后又将宋慕清送到了儒学院任教,最后秦明带着百里芷和婉儿,来到了医学院。
秦明环顾四周,微微一笑,缓缓道:
“今日来此,主要是想与诸位商议两件事。”
“众所周知,两个月前为了能够让医学院的学子,可以在实践中更快地掌握所学医术,我在平康坊买下来一处宅子,打算改建成医院。”
“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宅邸已经初步改建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了。”
此言一出,会议桌上的众人,纷纷面露激动之色。
“太好了。”
刘长庚猛地站起身,双眼放光地望着秦明。
“山长,咱们什么时候搬过去?”
孙思邈强压下内心的悸动,斜了自家爱徒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毛毛躁躁。就算有疑问,也要等山长把话说完啊!”
刘长庚闻言讪讪一笑,连忙朝秦明拱手致歉。
秦明微笑摆手,和颜悦色地说道:
“大先生不必拘礼,快请坐。”
刘长庚转头望向孙思邈,见孙思邈点头示意,刘长庚这才缓缓落座。
这时,会议室内再次响起了秦明爽朗的嗓音。
“此次召集诸位来此,就是要与诸位敲定医学院的各项搬迁事宜。”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为即将开业的医院起个正式的名字。”
众人闻言有些面面相觑。
孙思邈皱了皱眉头,开口问道:
“山长,医学院和医院这两个名字,简单易懂且相得益彰,就不用再起名字了吧?”
在场众人闻言,纷纷望向秦明,他们心中同样有此疑问。
秦明闻言愣了一下,但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缘由。
“这么叫自然没问题,但是咱们的目标可不止于此啊!”
秦明目光炯炯,环视围坐的众人,语气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
“我们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家医院,而是要树立一个典范,一个能够引领整个医疗体系变革的起点。因此,它需要一个名字,一个能够承载我们愿景与使命的名字,一个能够流传千古,激励后世的名字。”
闻言,众人神色渐趋凝重,似乎被秦明的远见卓识所感染,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会议室内响起低沉而充满敬意的声音,那是妙应真人孙思邈的发言:
“山长所言极是。医院虽小,却能显大义,名称之中,自当蕴含医者仁心与济世情怀。”
“依老夫之见,可否命名为‘仁安医院’?‘仁’字寓含儒家之仁爱思想,‘安’则寄托患者平安、社会安宁的美好愿望。”
“仁安医院……”
秦明轻声念叨,眼中闪过一抹赞赏。
“这个名字甚好,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贴近医者本质。就叫‘仁安医院’吧!”
秦明略作停顿,继续道:
“自此以后,医学院也正式更名为‘仁安医学院’。”
话音落下,室内掌声雷动,诸位医者皆面露喜色。
少顷,待到众人情绪稳定下来。
秦明随即开始布置具体任务,安排众人着手准备搬迁及后续事宜,确保“仁安医院”能够顺利开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第952章 我等愿随山长一道,弘扬医家学问,造福万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搬迁的具体事项也逐一落实,秦明的目光开始变得长远而深邃。
他深知想要构建一个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建立仁安医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于是,在搬迁的事宜敲定完之后,秦明轻咳了一声,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自古以来,我华夏的医学文化就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医者的天职,以尊重生命、以德为先为行医之道。”
“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相同的理念,让我们相聚于此,这才有了共同创办仁安医学院的机会。”
众人听罢此言,只觉被秦明说到了心坎上。他们下意识地点头,双眼放光地望着秦明。
秦明停顿了一下,随即缓缓起身。他双手撑在会议桌上,身子微微前倾,朗声道:
“这次在兰州防治瘟疫的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民间百姓对医学常识知之甚少。大唐每年因不注意卫生而染病者、丧命者,不知凡几。”
“这是我们这些医者不愿看到的。仁安医学院,日后除了传道授业,将医家学问发扬光大外,同样也要想办法加强天下百姓的医学常识。这同样也是我们仁安医院,日后努力的方向。”
“就在刚才为了达成第二个目标,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希望在座的诸位能齐心协力,编纂一部医疗卫生方面的书籍。”
“届时,府上愿意拿出一笔钱财,将这本书籍刊印成册,并以极低的价格,售卖到大唐的所有书铺。”
此话一出,孙思邈二话不说,腾地一下站了起来。他一把抓住秦明的胳膊,满脸激动地说道:
“山长所言,真是贫道心中所想!”
孙思邈眼中闪烁着光芒。
“医术不仅应束之高阁,更应普及万家,让每一户百姓都能从中受益,此乃医者最高之德行。”
“山长若是不弃,贫道愿意亲自担纲,联合在座以及长安城内的医道同仁,共同编纂这部卫生防疫的宝典。”
“如此甚好。”
秦明欣慰地点头,他知道以孙思邈的医术与声望,由他领头,此事定能事半功倍。
他接着说道:
“此书不仅要有实用的防病治病知识,更需融入道家养生之理,让医学知识与道德修养并重,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生活指南。”
“我们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教会人们如何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在场众人听后,纷纷响应,表示愿意贡献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参与到这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
故意坐在末席的百里芷,此时正满脸崇拜地望着秦明,那一双狭长的美眸里全都是秦明的影子。
“此外,我们还需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播给更多的人。”
秦明目光深远,侃侃而谈。
“我们提议在京兆府附近州县,设立仁安医院讲坛,定期派遣学院师生进行巡讲。”
“同时,也可借助医院的影响力,开设公共卫生课程,让医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院内部,而是惠及更多民间。”
这一系列构想,无疑为在场的医者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看到了自己作为医者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医院之内,而是能够对民间产生更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