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第801节

  待到长孙皇后离开大殿,殿内便只剩下了李世民和秦明两人。

  李世民轻咳一声,斜了秦明一眼,冷哼道:

  “行了,臭小子,你气也撒得差不多了,就别演了。”

  “给朕滚过来。”

  秦明哦了一声,起身走到李世民近前。

  “陛下,是如何发现的?”

  李世民嗤笑一声。

  “就你小子那点儿伎俩,还蒙混不了朕。”

  秦明讪讪一笑,躬身道:

  “陛下英明。”

  李世民冷哼一声。

  “说正事。”

  说完,李世民朝殿外喊道:

  “无舌。”

  一道人影嗖的一下,出现在了殿门口,正是内侍总管无舌。

  “老奴在。”

  李世民闭上双眼,深吸了一口气。眼睛再睁开时,透出一抹坚定。

  “唤起居郎进来,朕要与蓝田郡公,来一场君臣奏对。”

  无舌领命,身影迅速隐没于门外,不久,一名手持笔墨、神色肃穆的官员步入大殿,正是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郎--上官仪。

  上官仪恭敬行礼,静候一旁,准备忠实记录即将发生的君臣对话。

  李世民目光锐利,扫视秦明一眼,语带深意:

  “秦卿,你适才所言,同化四周蛮夷之论,关乎国之大计,亦触及朕内心之忧虑。”

  “卿家既已提出此等策略,便需详细陈述,如何确保既能促进边贸,又不致资敌害己,更需论及如何逐步同化蛮夷,使之诚心归顺大唐。”

  秦明正色,深知此番对话非比寻常,关乎他“一统华夏”之目标,故而每一字一句皆需谨慎考量。

  他徐徐展开思绪,条理清晰地阐述:

  “臣以为,边贸之策须分三步走:其一,确立法度,严格控制交易物资种类与数量,尤其粮食一类,需设定上限,避免过多流失。同时,鼓励蛮夷以多余之物交换,减少其对大唐物资的过度依赖。”

  “其二,文化渗透。通过设立学馆,教授汉语及儒家文化,吸引蛮夷子弟入学,从小培养其对大唐文化的认同感。此外,鼓励通婚,使血脉交融,情感相系,长远来看,可削弱其部族界限意识。”

  “其三,经济与军事双管齐下。在经济上,利用我大唐之优势资源,形成对蛮夷的吸引力。同时,引导其从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逐渐变成以我大唐钱币发生交易,使之逐渐融入我大唐经济体系。”

  “军事上,则加强边防,展示实力,同时,通过互市和平交往,降低其军事威胁,必要时,可以军事援助为条件,换取其忠诚。”

  李世民听罢,眉头渐展,目光中闪烁着赞许之色,但仍不乏疑虑:

  “你所述策略,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难度颇大,且风险难测。尤其是文化同化与军事平衡,稍有不慎,恐引发边疆动荡。”

  秦明看出了李世民眼里的忧虑与迟疑,但这件事他必须要做。

  [我泱泱华夏,发源于黄河,用了五千年才完成了民族大融合,使得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五千年来各族之间互有征伐,这期间我华夏儿女,死难者不知凡几。]

  [纵观历朝历代,大唐现在的基本盘,以及民族风气,最适合用来做民族融合了。]

  [没有之一。]

  [来都来了,就让我用这一生,去缩短这个时间吧。]

  念及此,秦明的眼神越发明亮且炽热。

  李世民也是第一次从秦明这个惫懒货眼里,看到如此光芒。

  意识到,秦明接下来的话,可能会很重要,故而李世民都忍不住挺直了脊背。

  [是时候给眼前这位亚洲州长添把火了。]

  想到这里,秦明眼神坚定,朗声问道:

  “陛下,自古成大事,哪有不流血牺牲的?”

  “臣秦明,只想问陛下一句,您想成为千古一帝,受后世万民敬仰吗?”

  李世民闻言眼眸一亮,瞥了一眼在一旁奋笔疾书的上官仪。

  随即,原本跪坐在蒲团上的李世民,缓缓起身,整了整身上的龙袍,朝跪坐在蒲团上的秦明,作揖行礼,正色道:

  “先生,何以教我?”

  秦明硬生生受了这一礼,随即缓缓起身,拱手回礼。

  “臣有一问,请陛下解惑。自古以来,为何每次大厦倾轧,山河破碎,各路诸侯手握重兵,明明可以偏安一隅,过着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日子,却为何要拼着身死族灭,也要统一整个华夏?”

  李世民抿了抿嘴唇,刚想说:你不去征伐别人,别人就会征伐你,但想了想他又将这话咽了回去。

  毕竟,起居郎还在那坐着呢,他可不想被后人笑话。

  秦明见李世民久久无言,甩了甩长袖,背负着双手,缓缓道:

  “自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观念便深入人心,自此,天下本是一家,分裂这是暂时的,统一才是永恒的观点,便流淌在了华夏大地每一个民族的血液里。”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已经成了华夏大地的铁律。每到分裂之时,身为一方诸侯,你不去统一别人,别人就会来统一你。如此,各路诸侯才会拼了命地去完成统一大业。”

  李世民闻言皱眉沉思片刻,随即缓缓点头,喃喃道: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先生大才,世民受教了。”

  ......

第982章 草原虽广袤无垠,却无法耕读传家,是故弃之如敝履。

  秦明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继续说道:

  “陛下,统一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与民族的共同愿景。”

  “我大唐自开国以来,征战四方,不仅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而且兵发六路灭掉了北面的东突厥。”

  “然东突厥之广袤领土,却被薛延陀部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占据。虽然薛延陀部已经向我大唐称臣纳贡,但谁又能保证,假以时日,待到薛延陀发展壮大,不会是下一个东突厥呢?”

  李世民听到这里,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秦明所说的这些问题,李世民身为大唐皇帝,又怎会不知呢?

  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耕读传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草原虽然广袤,但并不适合耕种粮食,想要将汉人迁徙至草原,比登天还难。

  稍有不慎,大唐便会有倾覆之危。

  这也就是为何,大唐灭了东突厥,却没有占领其广袤土地,只是以一纸诏令,命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承袭其统治的原因。

  同理,这也是为何,薛延陀现在的领土,明明是大唐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爬冰卧雪打下来的土地,却在李世民一纸诏令“赐”给薛延陀后,没有引得朝野动荡,民怨四起的原因。

  只因在汉人眼中,突厥虽广袤,但却是无法耕种的蛮夷之地。

  只要朝廷能遏制薛延陀的壮大,使其不敢在大唐边境烧杀抢掠,百姓们就知足了。

  [可若是百姓们知道了那些羊毛的价值,那他们是否就愿意迁徙去草原了呢?]

  李世民这样想着。

  秦明似乎是察觉到了李世民内心的挣扎,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富有穿透力,继续剖析道:

  “陛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大唐既要固守传统,亦需勇于创新。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与融合。”

  “东突厥虽灭,但北方草原的局势依然微妙,薛延陀虽暂时臣服,长远计议,我大唐应着眼于如何将其逐步纳入我中华文化圈,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威慑,或靠简单的称臣纳贡所维系。”

  “换作以往,草原即使再广袤无垠,中原百姓亦是毫不在意,因为草原种不出粮食。”

  “可眼下却不同了。”

  秦明一席话,正中李世民下怀。

  李世民豁然抬头,眼中金芒暴涨。

  “爱卿的意思是指羊毛?”

  秦明微笑颔首,缓缓道:

  “没错。羊毛织物能够御寒,可以使我大唐百姓,再也不惧严冬腊月。”

  “此物,于我大唐之重要,不亚于粮食与丝绸。”

  “故而,眼下便是一个契机。”

  “一个能让大唐百姓重新认识草原价值,以及对我大唐百姓重要性的契机。”

  “同样也是彻底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的契机。”

  “是故,这也是臣为何成立商行,行边贸之事的根本所在。”

  李世民眼神渐亮,显然被秦明的见解触动了深思。

  他缓缓踱步,目光似乎穿透了大殿的墙壁,望向那遥远而辽阔的北方草原,心中权衡着秦明话语中的深远意义。

  “爱卿言之有理,羊毛之于我大唐,确乎是一大革新。”

  李世民缓缓闭上双目。

  脑海里,不由得回想起了,奏对之前,他曾问秦明打算如何开展边贸之事,以及当时秦明给出的答案。

  李世民身子微微一颤,不知想到了什么,他豁然转身,目光炽热盯着秦明。

  “爱卿,刚才曾言,边贸之策需分三步走,其一,确立法度;其二,文化渗透;其三,经济与军事双管齐下。”

  “朕可有疏漏?”

  秦明摇了摇头,微笑道:

  “陛下过耳不忘,微臣佩服。”

  李世民瞪了秦明一眼,没好气地说道:

  “臭小子,少拍朕的马屁。”

  说是这么说,但李世民的嘴角还是不自觉地翘起,显然是极为受用的。

  殿内的气氛,也因此显得不那么严肃了。

  李世民招了招手,示意秦明落座。

  “爱卿,你再将这边贸之策,详细说说。”

  秦明微微颔首,随即重新跪坐在了蒲团上。

  与此同时,李世民瞥了上官仪一眼,那意思不言而喻了。

首节上一节801/86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