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21节

  马光祖这人在历史上的表现也是相当出色的,先后三次知建康府。

  第一次到建康,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20万缗支犒军民;削减租税,养鳏寡孤疾之人;招兵置寨,给钱助诸军婚嫁;属县税折收丝绵绢帛,倚阁除免以数万计;兴学校,礼贤才,僚属皆极一时之选,在宝佑五年,建康大雪,他自己捐钱30万缗赈济军民。(但他为什么这么有钱,不知是不是官绅地主出身。)

  之后担任一会沿海制置使,然后第二次又知建康,他宽养民力,兴废起坏,免除前政亏欠钱百余万缗,罢减渔利税课,赐益于民。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15万石,又为库贮籴本200余万缗,发粜常减于市价,以利于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边赖以安。

  连元蒙的名臣脱脱都说:马光祖治建康,逮今遗爱犹在民心,可谓能臣已。

  但这次马光祖的仕途已经完全变了。

  他以殿试受到皇帝认同,点了榜眼,先为秘书郎(正八品),然后到松江盐场。

  自从去年决定改制后,朝廷在路(省)一级的制置使司设了商税司,取消了原来的提举常平茶盐司。

  茶盐收上来的税款,除了自用,都统一交到各省商税司。

  而在下面府州,原先的盐场,改为公司厂家性质,等于是改为国企。

  南宋在松江有五个盐场,分别是青村、袁浦、浦东,浦南、下砂,经过改制后,统一设成浦东盐业公司,设五个厂。

  袁密海在时,为场监,到马光祖下来时,改为盐使(从七品),设副盐使两人(正八品),设厂长五人(从八品)副厂长十人(正九品),另有司丞、管勾或干,后两者以前是役吏,现在都是从九品。

  这样浦东盐业公司正式成为大宋国企,他们每年的利润,除了自用开支留下,其余上交制置使商税司。

  基本是商税司算他们的上级部门。

  马光祖能到这里来,也是在殿试中的策论中打动了皇帝。

  当时殿试,朝廷出了两道策论,一是论丈量清田的事,一是论盐场改制的事,问利弊和自己的想法。

  马光祖引经据曲,还列举数据,是所有进士中,唯一用数据来证明的,最后证明朝廷如果按照改制新政,朝廷的盐税低了,但收入肯定会增加。

  这马光祖在参与殿试前,肯定做了大量的准备,也猜到了朝廷会考什么。

  对盐场改制中,朝廷说要主经营批发,收税十文,最低价从五文起,会有什么影响,利弊,有人说朝廷盐税会降低,会这样吗?

  马光祖说不会,朝廷只会增收。

  他说现在大宋各地盐价不一,高的有两百文,低的也五六十文,百姓们吃不起盐,消费不够。

  如果降了盐价,百姓们吃的起盐,盐的产量能跟上去,就会大赚。

  接着他引用数据说明。

  先秦时: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关,吾子食盐二升少斗,他推算先秦时,人均吃盐量每人25克,一年要吃十五斤。

  当然,从那时到两宋赵与芮改制前,盐的杂质都很多,每人每年吃十五斤也是正常(毕竟买来的时候很多杂质在其中)。

  而两汉的标准,人均食盐为22克/日,约十三斤一年。

  唐朝:丁男一人,日给二升米,盐二勺五撮,小男,女年六岁以下,盐五撮。

  马光祖以此推算,唐朝人均食盐是15克/日,约九斤一年。

  到本朝:“价既高,人不乐买,是以至于科敷。”

  马光祖推算本朝人均和唐朝相似,约九斤一年。

  而元朝时有记载:“两浙,江东凡一千九百零六万余口,每日食盐四钱一分八厘。”这个数据推算,也在16克/日左右,约十斤一年,基本和宋相当。

  马光祖在策论中说,我大宋八千万人口。

  按现在人均九斤一年,如果盐价降低,可能达到十五斤一年,就算十斤一年,每年消耗盐八亿斤。

  朝廷每卖一斤,最低价为五文,收税十文,即十五文,就是一千两百万贯。

  这都是算的最低量和最低价,事实上估计能收到一千五百万贯,就已经远超两宋历朝。

  但食盐在古代可不是只是吃。

  食盐在古代还有三种作用,腌制食品,农牧业用盐,还有人刷牙要用精盐。

  仅腌制肉类,马光祖推算每年消耗,也得八亿斤。

  加上其他就算十亿斤,又是一千五百万贯。

  接着马光祖说,盐价降到十五文,必然打击原来的青盐(西夏盐),意思就是可以扩大出口,卖到金、蒙,甚至高丽和日本,占城等地都可以。

  综上所述,朝廷要是改制盐税,降下盐价,百姓们吃的起盐,产量能跟上,还能扩大出口,朝廷以后盐税收入,可望达到三千万贯。

  这数据有些水份,但也不能说太夸张,理论上有可能达到,毕竟后世清朝巅峰期就收到四千万两白银。

  清朝盐税巅峰在末期,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盐课入(算)约4500万两有奇,当然,那时人口比现在多多了。

  马光祖这篇文章引用了各种数据,虽然略有水份,也有些夸张,但赵与芮很赞叹,毕竟很少看到引用数据来写策的南宋官员,决定任命他为盐业公司大使。

  马光祖成为大宋国企松江地区(此时为嘉兴府所在)第一任总经理。

  马光祖中榜眼后,先和皇帝单独见面,聊天,吃晚饭,立刻就惊为天人,皇帝年纪比他还小几岁,但似乎见多识广,天文地理无所不精,把马光祖说的一愣一愣,最后是五体投地,佩服的不行。

  在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授课之后,殿试前三名还留在宫多呆了几个月,每次皇帝召开小型官员会议,除了召集各重要部门主官外,他们三人也可以旁听。

  这样一直到九月份,马光祖来松江盐业公司。

  来之前他算是经过相关培训,也知道两宋现在盐税关系重大,除了和朝廷收入挂勾,还和地方官绅势力有关联。

  朝廷想整顿好盐税,和治理地方官绅势力是需要一起的。

  好在皇帝已经在全国开始丈量粮田,借量田的事,重点打击的就是地方官绅,他到任后,就是需要借个契机,再打击下当地重要的盐霸盐商。

  九月初三,马光祖来到下砂盐场,这里是盐业公司办公衙门所在。

  副使、当地官员唐彬笑眯眯的接待了他。

  当地接风宴好多当地官吏,唐彬好酒好菜招待马光祖,马光祖也不动声色也吃喝着,随便打听着本衙门的事。

  盐公公司有两名副使,分别是唐彬和瞿来,这两人以前就是盐局副使。

  两宋在盐场设盐局大使,副使,除了大使外,副使和其他盐场官员,全部选用当地富户充任,并且可以世袭。

  所以松江附近有两家富商,即唐氏和瞿氏,从南宋一直到元朝,都是当地盐局官员,两家上百年不衰。

  但南宋是盐业相当腐败,这两家表面帮官府做事,实际还贩卖私盐,基本是亏朝廷,肥自己。

  到了元朝后,元人改制,不再惯着他们。

  到元朝时,朝廷同样用瞿氏和唐氏为当地官员,但加了一条,一旦盐局亏本,就要两家富户赔偿。

  元朝时还:“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由此有效地防止了私盐的贩卖,使国家能独专其利。

  元朝干这套比南宋有经验多了,所以松江五个盐场在元朝时,年产盐为四千万斤,约是南宋时两三倍。

  但元朝坏也坏在盐税上。

  元初盐场出盐价也就在五十文左右,和南宋末期相似,但元朝的盐税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完全就靠盐来赚钱。

  于是元朝时,盐的出场价越来越高,到中后期时,从盐场出价为两百五十文一斤,盐商拿到后,再贩到各商铺是五百文一斤,各商铺再卖给百姓是八百文一斤,盐价远超宋朝,也是历代皇朝中最贵的盐价。

  元朝时,盐出场价为两百五十文每斤时,朝廷盐场支付给盐工的工钱是十二文,你看,朝廷白赚二十倍,资本家都看的流泪。

  那两宋给多少呢?

  马光祖当天就问唐彬和瞿来。

  朝廷改制之后,两个副使,一个负责制盐,一个负责销售。

  唐彬负责制盐,他说按朝廷新规,原来是十灶一甲,现在又加十甲为一团,原十灶一甲,设甲长和副甲长各一,十甲为一团,设团长和副团长各一。

  朝廷不按产量给钱,直接给工资。

  因为灶户都是全家世袭,朝廷新制,每户按成年丁口来。

267.第267章 盐税四千万?

  267.

  成年男女及50岁以下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人每月一贯,假设家里六口人,爷爷奶奶,都是五十岁以下,两个二十岁的夫妻,两十四岁以下小孩子,这家基本工钱就是四贯。

  另外副甲长多一贯,甲长多两贯,副团长多三贯,团长多四贯。

  以前甲长都是世袭,永远不换,现在是一年一轮换,各灶户轮流派人任甲长和副甲长,这样基本五年就能轮到一回。

  另按人口数,无论老幼,每户每人每月一斗米。

  比如前面那六口之家,每月可以有六斗米。

  六斗米普通人家都够吃了,盐户这种体力活可能不够吃,但你还有工钱,可以自己买,所以基本生活保障是没问题的。

  马光祖听完,提出疑问,这样不再按产量出工钱,灶户们会不会摆烂躺平?

  当然不会,朝廷是有产量要求的。

  达到产量要求,或超标,每月另有赏钱,达不到产量要求,要扣钱。

  其实这两种政策,各朝各代都轮流用过,听起来各有利弊,实际上最关键就是看执行力度。

  前面说过宋朝永利盐向盐户收购价是每斤六到八文,卖三十多文,元朝给盐户十二文,卖两百五十文,原本这种按量收购,盐户们多晒盐,收入也高,以每斤六文计,如果一户六口人,每月制盐一千斤,就有六贯,收入也算不菲。

  但你收购价和卖价差太多,盐户们心里会不平衡,而且相关官员经常找借口克扣。

  另外制盐也不是天天能干的,时东南沿海主要是晒盐,北方沿海是煮盐。

  两种都要天气好,天气配合才行。

  所以仅以产量来计收入,全年收入不稳定,加上收卖价差太多,灶户们肯定不爽,如果再有克扣,更是容易引起动乱和造反。

  而朝廷现在的新政,每户给固定工资,还给粮,这就保障了灶户们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这条新政出来后,首先是稳定了大部份灶户。

  但有些灶户会想,那我很能弄盐的,我以前产量高,收入高,现在怎么办?没事,现在产量高有奖励,除了规定的产量外,你在规定之外的产量,拿提成,这极大的鼓励了灶户们的积极性。

  这新政也有弊端,一是有人会躺平,每月完成任务就不干了,二是有官员克扣,朝廷下发的工钱和粮。

  所以无论什么改制,赵与芮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官吏的整顿。

  当马光祖听完后,询问瞿来和唐彬两人盐场执行新政问题时,两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马光祖。

  “马大使明天来盐场看看就知道。”瞿来直接来了这一句:“很多事情,到盐场亲眼看看,就清楚了。”

  唐彬则直接道:“当今陛下圣明,咱们也得小心行事呐。”说罢苦笑。

  第二天马光祖到盐场观看制盐。

  下砂盐场采用了煮盐和晒盐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盐的产量。

  马光祖来的时候,正好夏季,所以看到的是晒盐法。

  灶户们沿着海滩先筑造一道水坝,并在上下两边各开一个闸门,当海面涨潮时开下闸门,由海水自行灌入盐田,接着关上闸门开始暴晒,等海水蒸发浓缩到一定的程度(通常是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含盐量),再开盐田上闸门,从另外一条沟渠引入卤水池,接着在池中沉淀泥沙,最后把澄清的卤水用抽水车抽入结晶池,继续晒或蒸(没太阳的时候,或秋冬季),很快就能变成结晶海盐。

  但这样出来的是粗盐,也是以前官方大批量生产的盐,并且不怎么好吃。

  朝廷现在规定,还要再碾碎后与水溶解,继续沉淀、过虑,再暴晒(或煮)一轮,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泛着青黑色。

  此时出来的盐,没有苦涩味,比西夏的青盐品质更堪,放在南宋,已经算是上乘的好盐。

  这种盐以前是达官贵人们用来刷牙的。

  马光祖现场看到盐成品,也大为震惊,没想到我大宋的盐品质,现在这么好了。

  这种盐以前价格挺高的,现在价格不但便宜了,而且品质依然这么好,那肯定能打击其他盐的生存空间。

首节上一节221/6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