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板朱元璋 第278节

  方孝孺被他问得一愣,不得不放下书本,将他拉出教室,详细的解释了一下。

  “是这样的,这些都是原来国子监的学子,我不是一直在教授明黄理学吗,国子监里的许多师长对此极为排斥,后来更是不断上书陛下……”

  方孝孺低声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李伟也总算明白了过来。

  方孝孺在国子监里教明黄理学,虽然有部份学子表示支持,但更多的老学究却是持反对意见的,之前朱元璋还强行按着他们支持方孝孺,但最近不知为何突然同意了宋讷杜等人的奏请,将方孝孺和一些学子都从国子监撵了出来。

  但方孝孺是个不服输的性子,当下就带着这些学子到了书院,继续讲授明黄理学,而且这些让人广泛传播,四处讲学。

  李伟听完之后心中微动,隐约猜到了他们突然被赶出国子监的原因。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估计也是像茹太素等人一样受了他的影响。

  想到这点,他也有些歉意,收起了责怪的意思:“行吧,那你们就先在这里讲吧。”

  反正书院他暂时也用不上,先让给方孝孺也没事。

  “多谢。”方孝孺拱手称谢。

  李伟点了点头,转身就要走,然而方孝孺却又伸手拦了他一下。

  “留步,我还有一事相求!”

  李伟回过头来,看了看他,不耐烦的道:“那就快说。”

  方孝孺措辞了下,说道:“这些监生本来是有会试资格的,但他们跟着我离开了国子监后便失去了这种资格,如今会试将近,我想请你向陛下求个情,帮这些人争取一下,看能不能恢复他们的会试资格。”

  三年前,在李伟的一番指点下,群臣上奏恢复了科举制度,如今三年过去,各地的学子经历院试、乡试层层考验,总算到了最终的环节:会试。

  院试合格称秀才,乡试合格是举人,这些举人才有资格进京参加最终的会试。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就是国子监里的这些监生了,这些监生来源很多,其中有上届的举人会试没中,便留了下来以图再战,这些人自身就是有会试资格的。

  而其他的监生,也可以通过国子监的考核,获得会试资格,并且还为数不少。只是这种资格是归属于国子监的,他们被赶出来后,自然就失去了这种资格,方孝孺此时就是想帮他们把这些资格再争取回来。

  他虽然只是个国子监的博士,并未参与朝堂的权谋争斗,但对李伟现在的地位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他看来,若是李伟出手相助,这事应该不难。

  然而李伟听完他的话,却是眉头紧皱:“你怎么不去找太子啊?”

  “找过了,没用啊。”方孝孺叹气道。

  朱标虽是朱元璋的好大儿,但在一些权谋之争上他说话也不好使。

  李伟有些为难,不是他不想帮,他是忙帮了反而会弄巧成拙。

  朱元璋的用意他很清楚,就像茹太素那些人一样,他不说话,这些人还能全身而退,若是强行干预,即便暂时阻止住了,往后也会迎来更坏的后果。

  沉默了许久,李伟才道:“这样吧,我这里有一首诗,你回头呈给太子殿下,或许能有些效果。”

  方孝孺很是错愕:“你还会写诗?”

  李伟顿时脸色一黑:“这叫什么话?我文武双全的好吧!”

  方孝孺:“……”

  李伟什么德性他最清楚了,连文言文都看不明白,竟然还会写诗?

  方孝孺一脸狐疑,不过因为有求于人,他也不好驳了李伟的面子,只能点了点头等着他把诗念出来。

  李伟咳嗽了一下,朗声抄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四句诗念完,直接把方孝孺惊呆了:“你……你还真会写诗?”

  “那当然!”李伟一脸得意。

  自从来到大明他还没正经的抄过诗呢,除了抄了个“一片一片”之外,也就是明黄理学了。

  但明黄理学只是理论,他表述的时候是用大白话讲的,不能算抄,现在这首诗才是正儿八经的抄袭。

  方孝孺看着他,心里震惊莫名。

  这首诗很是不凡,虽然与大明当前的现状不符,但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虽然现在大明朝堂还算清明,但若是陛下继续屠戮朝臣,朝中职缺都补不齐,今后出现“万马齐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会试即将举行之际,以此诗来劝谏其广纳贤能再合适不过!

  不过这诗也有很大风险,毕竟这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劝谏,也是批判,弄不好会惹怒陛下的。

  不过他不怕,他本就正直无私,即便意识到这种风险也要上书谏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方孝孺轻声念叨着,“好诗!没想到邗国公竟还有如此文采,方某佩服。”

  李伟云淡风轻的摆了摆手:“不过是即兴而为罢了,不算什么。”

  “哦对了,你别忘了把这诗先呈给太子,别直接上书陛下!”

  装完之后,李伟又特意嘱咐了一句。

  朱标比较好说话,看到这诗肯定会想办法呈给朱元璋的,同时也会护住方孝孺不受责罚。

  方孝孺迟疑一下便答应下来,李伟这才放心的转身离去。

  文华殿,方孝孺将这首李伟“原创”的好诗写下来,呈给了朱标。

  朱标看到后惊叹不已:“好诗啊,希直你的文采真是令人钦佩,一首简单的七言,用词壮阔,发人深醒,好啊!”

  方孝孺脸颊微红,实在没憋住,坦白道:“这诗不是我写的。”

  “嗯?不是你,那是谁写的?”

  朱标很是诧异。

  方孝孺张了张嘴,想到以此诗劝谏的风险,又不想把李伟暴露出来,只得道:“这个请恕臣不便相告,太子殿下,如今会试在即,有很多支持明黄理学的监生被排挤出国子监,若是因此错过了会试,被埋没了,那是朝廷的一大损失啊,还请太子殿下再劝劝陛下,给这些学子恢复会试资格吧!”

  朱标闻言轻声笑道:“呵呵,行,不便说就不说,你放心,我会再劝劝父皇的。”

  “谢太子殿下!”方孝孺拱手。

  朱标轻轻颔首,之后又留方孝孺探讨起了经义文章,过了许久才让他离开。

  方孝孺走后,朱标拿着这首诗不禁摇头失笑,方孝孺这种耿直的人根本不会说谎,虽然他嘴上没说,但朱标已经猜到了这首诗的原作者。

  思索了下,他便也抬步走出了大殿,去找了朱元璋。

  走了不远,朱标便来到对面朱元璋所在的武英殿,行礼过后,便将此诗呈了上去。

  “父皇,我今日偶得一佳作,特来呈给父皇。”朱标恭声道。

  朱元璋好奇的接过他递上来的诗句看了看,眼中闪过冷色:“哼,这是在骂咱的朝堂沉闷腐朽,必须得依赖风雷巨力才能焕发生机吗?”

  朱标拱手:“父皇明鉴,此诗虽然言过其时,不过现在朝廷确实正值用人之际,以儿臣之见,不如给那些跑到明黄书院的学子也恢复会试资格,给他们个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没有说答不答应,而是追问道:“这诗是谁写的?”

  朱标迟疑片刻,还是如实相告道:“这诗是方孝孺呈上来的,不过并非他所作,儿臣猜测,应该是李伟吧。”

  “哼,那狗东西连经义都读不通,看来这又是抄的后世名家之作。”朱元璋冷笑。

  朱标也轻轻点头,这确实是李伟能干出来的事。

  “不过父皇,诗虽然是抄的,但寓意却是真的,儿臣觉得治国理政,确实应该如诗中所言,用人不拘一格,更不能埋没人才!”

  朱标轻声道。

  朱元璋看着手中的诗,心里也轻轻叹了口气。

  这次他为了打击“李党”,确实损失了不少能臣,但李伟的权势过大,又不得不加以削减,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所以他才会在处置茹太素吴伯宗等人的时候手下留情,仅是贬谪而已,像从前处置胡惟庸那些党羽的时候,他都是痛下杀手,屠戮无数,对待李伟这些党羽他可是仁慈多了!

  不过人才还是得用,只是不能让他们再掌握大权了,至于这些学子,倒是不那么重要了,即便这些人高中后进入朝堂,也不会有多高的官位,影响不了朝局。

  思量了片刻,朱元璋便点头答应了下来:“也好,就给明黄书院也分配一些会试资格吧,让这些学子绩优者参与会试。”

  “不过标儿,这明黄书院你以后也得看紧了,李伟那些学问用处很大,咱希望这书院里的学生不但要有才能,也要有忠君之心!”

  朱元璋敦敦教诲。

  朱标郑重应道:“是!父皇放心,儿臣会处理好的。”

  “嗯。”朱元璋颔首。

今天鸽了

  整理了下大纲,到现在还没码字,今天是来不及了,明天再更吧,抱歉<(__)>

第363章 建学院

  朱标虽然不像朱元璋那样心机深沉,但也绝非不懂权谋的小白,在得到朱元璋的允许后,他便亲自带人去了明黄书院,向学子们宣布了这件事。

  这群被从国子监排挤出来的学子,见到太子亲临,顿时感动无比,更不要说朱标是亲自来给他们恢复会试资格的了。

  而且这次朱标不仅是恢复了他们原有的会试资格,还给明黄书院多争取了一些名额,像国子监一样,明黄书院里成绩优秀的学子也能通过考核来争取这些名额。

  有了这些会试名额,明黄书院的地位大幅提升,虽然还仅是个破败的小院,但地位已经可以与国子监相提并论了。

  朱标这番操作下来,学子们纷纷对他感激涕零,更甚于积极为他们争取的方孝孺,至于李伟,更是无人知晓,知道事情原尾的方孝孺也因心中顾忌没有将李伟说出来。

  在朱标宣布后,李伟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不过他并没有太在意,更没想过要言明自己的功劳收买人心,他还有别的事要忙。

  军器局,李伟将那一百单八个学生召集起来,给他们布置了新任务。

  “同学,你们跟着老师也学了四五年了,是时候毕业了,今天我就给大家布置个艰巨的任务,只要你们能顺利完成,就算正式毕业了。”

  李伟朗声宣布。

  吕洪和鲁修这些少年顿时兴奋不已,急切的问道:“老师,那毕业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自己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

  李伟强行将他们按在了军器局的技术岗位上,起初他们还对这些技术工作有点兴趣,但随着日子一长就发现了其中的枯燥与无聊,大多学生都有点沉不住气了。

  李伟看了他们一眼,笑问道:“可以啊,那你们说说,你们毕了业都想去干什么?”

  李伟话一落,众学生顿时激动的举手发言。

  “我想去带兵打仗,像我爹那样!”吕洪满脸兴奋,研究了这么多火器,他很想亲自上战场试试。

  “我想当官。”鲁修也紧跟着说道。

  他有这个志向其实跟他从前念的学堂有点关系,现在这个时代,念书都是为了当官,没有别的。

  鲁修说完之后,叶青云、郑志华等好几个人跟着嚷嚷起来,像鲁修一样,他们也想当官,在他们眼中,只有当了大官,才算真正的出人头地。

  李伟听得微微皱眉,心里不禁有些无奈。

  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讲,当官确实是最好的出路,不仅是这个封建时代,后世也是官、商为贵,技术人才再牛逼也是给人打工的,拿多拿少还得看老板或领导的脸色。

  只是他培养这些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搞技术,要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干,那他不白费劲了。

  李伟略过这几人,又将目光望向其他的学生,他们也陆陆续续的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贾金明有点财迷,进想从商挣钱,马四六也一样。

  岳文俊和邵永强两人虽然嘴上说着听老师的,但看他们的样子好像也有些不情愿。

  陈少锋跟吕洪一样想从军,可能也是受他叔叔陈肃的影响。

  一群少年你一言我一语,大多数都是想从军从政的,也有部分想经商的,而愿意留在军器局的连一半都不到。

  好在也有些对技术真正感兴趣的人,比如有些木讷的陶胜。

  问完了这些学生,李伟心里很是失望,但是他也无法驳斥这些学生的想法,毕竟事实上做技术就是没钱途,不论古今。

首节上一节278/3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