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75节

  王猛将话说开了,阿满不再拘束。

  当然,在王猛面前,阿满也不敢太过放肆。

  事实上,桓熙看待阿满,心情是复杂的,他作为梁国的君主,当然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少年老成。

  但身为一名父亲,实在不愿意看到儿子活得谨小慎微。

  他是真的担心阿满的身心健康,因此,才会在一次与王猛饮酒后,口吐真言。

  而在尚书台,人多眼杂,王猛也一直找不到机会与阿满说起这件事情,直到今天二人一同出城,才与阿满坦言。

  车辆缓缓行驶,直至灞桥,刘阏陋头、索遐等人早已在此等候,他们当然没有带兵,南下的胡人如今都在渭水以北的数里之外等候。

  “小王(下官)恭迎王令君。”

  众人不知道阿满会来,因此,经过当地官员的介绍,得知是王猛的马车,便只是朝着车厢内的王猛行礼。

  车帘被撩开,王猛牵着阿满的手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包括索遐在内,没有人认得阿满,毕竟当初前凉灭亡以后,索遐是直接被桓熙派去了银川。

  大家都以为眼前的孩童是王猛的子嗣。

  “都起来吧。”

  王猛说着,指着阿满向各部头人介绍道:

  “这位便是大梁的世子,桓徵。”

  阿满只是乳名,正式场合,自然得要称呼姓名。

  众人闻言,无不打起了精神,眼前这位可是桓家第三代的继承人,虽然自己不一定能够活到他接管桓氏基业,但子孙却要仰着阿满的鼻息。

  “小王(微臣)拜见世子。”

  众人纷纷下拜行礼,其实,阿满的谨小慎微,也只是在对待一些特定的人,一如桓温、桓熙、王猛、权翼等等。

  其余绝大多数的人,都不需要他小心翼翼去面对,甚至他们还会想方设法的投其所好,去奉承阿满。

  今天的这种小场面,阿满已经习以为常,不至于出现怯场的情况。

  “诸位路途劳累,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阿满右手虚抬,带着笑容说道。

  索遐起身后,变向王猛、阿满一一介绍起众人。

  阿满在刘阏陋头被介绍了身份后,注视着他道:

  “父亲常与我提起右贤王,说是当年与苻雄决战于狼山,右贤王出力甚多。”

  刘阏陋头闻言,内心激动不已,他想不到这种陈年往事,桓熙居然也会与阿满说起。

  “狼山大捷,皆赖梁公,小王也不过是俯首听命罢了。”

  刘阏陋头谦虚地说道。

  但阿满却有不同的看法:

  “当年父亲初至河套,与右贤王素不相识,而右贤王能够与父亲密切配合,实属难能可贵。”

  其实阿满说法有误,桓熙与刘阏陋头并非素不相识,在桓熙前去增援河套之前,刘阏陋头就曾奉命出使长安,与桓熙有过交集。

  当然了,这种场合,也不会有人来纠正阿满的错处。

  王猛旁观者阿满与众人寒暄,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笑容,看得出来,他很满意阿满的表现。

  实际上,王猛将阿满带出来,也是在增强河套各部对梁国的信心。

  桓温、桓熙自不必多,阿满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得体的表现,将来肯定不会是什么昏庸这辈。

  桓熙能够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于这些臣服于桓熙的各部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毕竟父祖创业艰难,如果儿孙不肖,败光家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司马氏三代经营,这才篡了曹魏基业,可一场八王之乱后,晋室就只能偏安江东,苟延残喘。

  一朝天子一朝臣,又何况是朝代更迭,倘若阿满无能,败了家业,他们这些跟随桓熙辛苦创业的开国功臣,子孙如果不能提早跳下桓家的大船,只怕最终也难逃一劫。

  即使更换了阵营,但相比较桓氏的元从,在新的门庭之下,他们也很难占据重要地位。

  在众人寒暄过后,刘阏陋头恳请阿满前去慰问将士。

  阿满意动,他对这种事情颇为向往,每每看到父亲在出征前召开誓师时,就恨不得以身代之。

  当然,去与不去,阿满说了不算,他眼巴巴地看向王猛。

  王猛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瞥了一眼索遐。

  其实王猛与索遐并没有交情,但是桓熙能够以索遐接替赵俱,为单于台左辅,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银川不设右辅,足见索遐能够被相信。

  索遐注意到他的目光,朝着王猛暗暗点头,便是在告诉王猛,刘阏陋头值得信任,此行不会有任何危险。

  王猛会意,便同意道:

  “右贤王盛情难却,世子不妨应下。”

  阿满大喜,当即便与刘阏陋头等各部头人前去慰劳将士。

  王猛提前就让人备好了肉食,虽然不许这些胡人靠近长安,但是该有的犒劳却少不了,人家千里迢迢而来,总要有所表示。

  只不过,酒水肯定是没有的,王猛担心胡人酒后闹事,因此也就只准备了肉食。

  阿满亲自劳军,极大的提振了河套将士的士气。

  他虽然年纪小,但身份非比寻常,是桓熙的嫡长子,也是梁国的世子,某种程度上来说,阿满完全可以代表桓熙。

  因此,阿满也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绝不会轻易表态作出承诺,刘阏陋头等人有什么事情,阿满都会看向王猛,征询他的意见。

  这并非没有主见的表现,毕竟他才这么小的年纪,怎么可能让他自己拿主意。

  今天发生的一切,如果传到桓熙的耳朵里,铁定都是阿满的加分项。

  众所周知,桓熙自己是个谨慎的性子,他喜欢同类。

  河套将士在接受阿满的慰劳后,便在刘阏陋头、索遐等人的带领下匆匆离去。

  他们今天将要再走一段路程,远离了长安,才能安营下寨。

  刘阏陋头走得着急,其实也是思念自己的儿子,如今河西、河套各部的继承人,都在桓熙的郎卫里任职,跟随他去了河东。

  否则的话,王猛肯定是要将他们带来相见。

  注视着这支庞大的胡人步骑远去,王猛低头对阿满道:

  “世子,我们该回城了。”

  阿满点点头,主动牵上了王猛的手,王猛的眼睛里流露出一抹慈爱,但也只是转瞬即逝,被王猛很好地掩藏起来。

  王猛还记得那年中秋,在未央宫里,桓熙抱着身上的血迹都没擦干净的阿满来到正殿,最先交到了自己的手上,让王猛抱住他的嫡长子。

  也没有忘记,桓熙平定凉州叛乱,离开长安时,当面叮嘱阿满,让阿满侍奉他王猛,一如子侄侍奉父亲。

  往事如烟,只可追忆,但王猛在内心深处,其实是将阿满当作自己的子侄后辈。

  毕竟桓熙虽然明面给阿满安排了三位老师,但实际上,是把阿满托付给了王猛。

  马车缓缓驶过灞桥,黄昏时,又回到了长安。

  阿满下了车,恭敬的向王猛道别,回到未央宫里,便迫不及待的与母亲说起了今日在城外的见闻,唯独王猛在马车里的那番话,并没有向谢道韫提起。

第350章 赈灾施粥

  因为王猛的谨慎,南下的河套将士只是路过长安,没有机会走进这座西汉旧京,如今梁国的都城。

  当然,防备归防备,该做的后勤工作,王猛一点也不含糊。

  河套将士在关中得到补给,携带了大量的粮草辎重,这也导致他们无法像朱序的三万河西鲜卑一样,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前线。

  如今的形势,与当时大不相同。

  桓熙在得到朱序的增援后,即使面对燕、虞两国组成的援军,也能够在河东站稳脚跟,没有了盼望援兵的迫切感。

  反倒是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桓熙。

  因此,桓熙不需要河套援军效仿朱序,轻装上阵,一路急行军,只把人马带来河东。

  刘阏陋头真要是空着手与桓熙汇合,多了五万步骑的消耗,粮食问题雪上加霜,桓熙只怕是要为此愁出白发来。

  长安距离前线,足有五百余里。

  刘阏陋头带满了粮草辎重,每日行军不过五十里,考虑到在抵达河东以后,想要加强戒备,走得更慢,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刘阏陋头的援军就能赶赴前线。

  这件事情,桓熙知道,慕容恪很快也能借助虞国在关西的情报网,打听清楚。

  毕竟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其踪迹难以掩藏,也无需掩藏。

  河东,解县。

  牛阿九捧着一个碗,正挤在粥厂外的人群中,等着施粥。

  无聊之际,便与前方同乡的熟人聊起了天。

  “我听说那吕婆楼,原与我等同族,前汉时,诸吕被戮,其先祖逃去了陇右,茹毛饮血,到了他这一代,如今倒是与氐人无异。”

  “可不是么,我们辛苦耕耘,就盼着能在这个时节有所收获,他倒好,张张嘴而已,一声令下,便将地里的庄稼一把火全给烧了,全然不顾我等死活!”

  “是呀,还好有梁公怜悯我等,发放军粮,救济河东百姓。”

  二人正交谈着,忽然前方传来喧闹声。

  牛阿九定睛一看,前方却是一锅锅热粥被抬了出来。

  二人自然也没有了谈兴,在人群中奋力向前挤着,只为尽快喝上一口热乎的。

  “挤什么挤!”

  负责施粥的小吏喝道:

  “都给我排好队,跟以前一样,分成十列,等你们什么时候排整齐了,我什么时候才开始派粥。”

  这话一出,顿时没人再挤了,赶忙在一口口大锅前排成队列。

  不多时,人群不再是乱哄哄的,小吏这才点头道:

  “放粥,一个个来。”

  说着,又冲人群喊道:

  “不用急,后面还煮了许多锅,大家都有得吃!”

  有了他这句话,雇来的民夫也终于揭开了锅盖。

  只是,待看清锅里边的粥水,人群也跟着炸开了锅。

  “这里边究竟掺了多少水!”

  “今天的粥怎么稀成这般模样!”

  “你们究竟有没有放米进去!”

  一时间,众人全都不满地嚷嚷了起来,实在是这粥厂派的粥,一天稀过一天,直到今日,一锅米粥,用米只是最开始的三分之一还不到。

首节上一节275/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