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御猫 第297节

  ……

  庄子里大部分是老弱妇孺,年轻人很少。

  贾琮三人一猫在张谦的陪伴下悠悠然四处闲逛,庄子中的大小娃娃们站在远处,偷偷打量着贾琮……身旁的大猫。

  张谦给三人解释道:“公主殿下、伯爷,这些孩子要么是当年东宫旧臣的遗孤,要么是军中英烈的孩子。皇爷命老奴暗中收纳照看,由秦将军他们教授武艺,好继承父志,为国尽忠。”

  “原来如此,陛下爱民如子、怜孤惜寡,这些人又是英烈遗孤,是该好好照看。”

  贾琮冲远处的孩子招手,慢慢引起过来。到底都是孩子,谁能拒绝大猫这种毛茸茸的生物。

  嗷呜~

  啪!

  大猫一看好大一群铲屎官,顿时想要摆出老虎的威严定下地位,刚嗷呜了一声就被贾琮敲了下脑瓜子。

  这群孩子中有一人年岁已有十岁左右,壮着胆子偷偷看了看贾琮:“这就是老虎吗?”

  “大猫,是我的!”

  淳儿以为有人要抢自己的大猫,立马抱住大猫的脖子,宣示主权。

  贾琮好笑的搓了搓淳儿的脑瓜:“嗯,大猫是淳儿的,没人抢。”

  随后又转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只见这少年拱手应道:“回贵人,我叫秦世忠。”

  “伯爷,他是秦将军的孙儿。”

  张谦顺势给这群孩子介绍道:“这位就是培育出土豆与玉米的永丰县伯,这两位是文安公主与淳公主殿下。”

  “哇,是土豆伯!”

  “不是土豆伯,是永丰伯。”

  “种出土豆与玉米的土豆亻……永丰伯?”

  “那个打败十万鞑子的永丰伯?”

  这群娃娃都是武人家的崽儿,在知道贾琮的身份后,立马将一束束崇拜的目光聚集在贾琮的身上,倒是把贾琮给闹了个大红脸。

  黛玉见到贾琮竟然会害羞,不由好笑。

  与这群少年一同过来的小丫头们怯生生偷偷打量两位贵女,在看到黛玉看向她们时,一个个都吓得低下头去,有些胆小的孩子还想将自己藏起来。

  黛玉跟张谦小声说了几句后,又在贾琮耳边说道:“我带淳儿去看看庄子里的妇孺,你先同他们说话吧。”

  贾琮也没有询问黛玉的打算,点了点头后给张谦叮嘱了几句,随后与这群少年往前边的校场走去。

  林姐姐不是他贾琮的附庸,她有大志,这个庄子里的妇孺皆是英烈遗孀,或许林姐姐不只是要去慰问,估计又想到了什么,需要做些实际调查吧。

  ……

  这个庄子不是普通的庄子,不但房屋布局是按照军中阵法排列,更是在庄子中设置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校场。

  嘭、嘭、嘭……

  没有箭头的羽箭一支支飞向二十步开外的箭靶,十中七八的成绩让贾琮咋舌。

  秦世忠不必说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实属正常,可这群孩子中至少有七八个人能射中五六支箭就有些震撼了。

  要知道穷文富武,根据张谦之前的介绍,这群孩子大部分才来庄子没多久,早前可还吃不饱饭呢。

  至少大都督府每年考核勋贵子弟时,那成绩很多时候真看不下去,太丢人了。

  庄子中没有战马,贾琮无法考核这群孩子的骑射。他又让孩子们操演了军阵,打了太祖长拳,对皇帝关注这个庄子的原因大概猜到了几分。

  吃皇帝老爷的饭,给皇帝老爷卖命估计是这群孩子从小就会灌输的思想。

  相比武举,恐怕皇帝老爷会更相信这庄子的孩子吧。

  一番考察,贾琮看出了这群孩子的潜力。

  秦大他们完全是按照军中之法培养庄子上的孩子,朝夕相处之下,三人就能成阵,相互配合默契,足以对抗草原上最精锐的狼骑。

  操演结束,贾琮让人取来点心茶水,一群人围坐成圈,听着贾琮讲述杀鞑子的故事。

  “伯爷,鞑子是不是真的会吃人?”

  “伯爷,我什么时候也能像你一样去杀鞑子?”

  “伯爷,俺也想去杀鞑子!”

  “我也去我也去,我也要去杀鞑子!”

  杀鞑子、杀鞑子、杀鞑子……

  呱呱呱呱……

  故事才讲了一节,贾琮就被一声声杀鞑子闹得脑瓜嗡嗡响。

  不愧是老杀才教授培养的小杀才,豆丁点大就嚷嚷着去杀鞑子。

  贾琮搓了搓身旁小杀才的脑瓜,吓唬道:“鞑子都是身高八尺、胳膊上能跑马。他们最喜欢吃小孩,一口一个!你们想要杀鞑子,那就要好好吃饭多长个,好好练习武艺,将来才能在战场上战胜他们!”

  哇~

  这群小杀才不但没有害怕,只是惊呼一声,随即一个个将胸脯拍的啪啪响。

  “那我要长九尺,练好武艺杀鞑子!”

  “你才九尺,我要长十尺!”

  “十一尺!”

  ……

  皇帝老爷只说了南越种植芙蓉膏的事,立马就激起了秦大几人的怒火。

  得知荣国侯贾赦缺少人手,立马就嗷嗷拍着胸脯立誓,不把南越君臣送下去给太子爷当牛马,他们绝对不回京。

  对了,北静王府当初也是推波助澜的人,水溶这个阴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既然他还在南越当囚犯,那就一起送下去吧。

  月票推荐票

  今晚有事更得晚了,抱歉。

  继续五千字大章,明天再接着码字。晚安!

第342章 大夏版圈地运动的开端

  已入十月,庄稼已经种到了地里,农人除了去给庄稼浇浇水外没有什么活了。

  今年是个丰年,又是皇家庄园,庄户们不必担心贪官污吏的迫害,缴完了皇粮之后,余下的粮食不但装满了粮仓,更是足以让家里的孩子吃的饱饱的。

  和煦的阳光驱走了深秋的寒意,黛玉与一群妇孺坐在一户老嬷嬷家的院子中,笑盈盈询问庄户们平日的生活。

  圣天子在位,这两年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如梦中美好。老嬷嬷手中的绣针一刻不停,同时也跟黛玉说着前些年的光景。

  人一老就喜欢回忆往昔,吕嬷嬷出身姑苏绣房之家,曾经是东宫的女官。

  因昭武末年的那场宫变被波及,好在四爷有个好养母,昔年的东宫宫女被曹太后救下送出了宫。

  老嬷嬷与几名宫女没了去处,就直接落户这座皇庄,平日里帮着管事张谦管理庄子,同时绣些绣品拿出去换钱。

  随着庄子上收留的英烈遗孀人数增多,这群军汉们的老娘妻子大部分没有什么养活自己的手艺,干农活又使不上太多的力气,哪怕有皇庄照顾日子也过得苦巴巴。

  老嬷嬷一琢磨,就给这群妇孺教授绣工,一来二去竟然在京城秀坊揽下了不少活,虽不能大富大贵,却也能赚下不少钱来。

  要不然庄子里的这群小娃娃哪能一个个长得结实,跟着秦大等人练武哩。

  “谁说女子不如男,吕嬷嬷带着大家用绣绣品换钱养活着一大家子人,这比很多男儿都要厉害。”

  黛玉看着木箱中一份份绣品,哪怕只是一般的布料,在精湛的绣工与精致的样衬托下,比京城好几家大秀坊的绣品还要强上一些。

  不过因为接活的秀坊一般,绣工、样皆是上乘,能换回的银钱也是有限。

  她想到了湘云手中现在就有一家经营绣品的铺子,心生一计:庄子中多是妇孺,而且将来肯定会收留更多的英烈遗孀,仅靠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多填饱肚子。

  若是能让这群妇孺有了稳定的营生,比如绣工。不如在庄子里开设秀坊,让湘云的铺子进行售卖……

  等等,爹爹曾说天朝的丝绸绣品在海外极为受欢迎,那些东、西夷人贵族皆以穿天朝丝绸锦缎为荣耀。

  既然如此,这个庄子上的妇孺可以以绣工养活一家人,那其他地方的妇孺是不是也可以?

  云妹妹手里有铺子,薛家更是经营着好几家秀坊。再加上二姐姐、三妹妹、四妹妹以及宗室中的贵女,她们若是能够联合起来,岂不是能借此帮助更多的孤苦妇孺?

  这年月的妇人,哪个不会绣上几针?高、中、低端的绣品都不会愁销路。

  再加上宫中的绣女可以说掌握着国朝近乎所有的绣法,只要经营得当,庞大的海贸足以让这些绣品换成海量的银子。

  太后娘娘仁爱,想来也会同意让宫中的绣女帮忙的。大不了她每个月多去几趟慈宁宫,陪老太太玩扮演金童玉女的游戏……

  黛玉一件件翻看着箱子中的绣品,心中却已草拟出了大致的计划。

  朝廷已经在沿海开设了好几处市舶司,海贸的扩大就在眼前,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此事若成,至少那些没了当家人的军户遗孀将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再加上朝廷的抚恤与家中的田地产出,养活一家人根本不成问题。

  想到此处,黛玉眉眼弯弯,亮晶晶的眼中充满了斗志。

  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的公主殿下笑盈盈问道:“嬷嬷愿不愿意多收些徒弟,我想在庄子上开个秀坊……”

  ……

  今天是寒衣节,又逢丰收,张谦是个心思活络之人,早前就给宫中送了折子,说是庄子上会在今日摆上流水席,感念天恩浩荡,庆贺盛世来临。

  原本只是想借此在皇帝老爷面前露个脸,不想试探性的折子竟然真把皇帝老爷给请来了。

  天子带着三个孩子来吃席,张谦心中激动的同时又紧张的不得了。

  好在庄子上都是信得过的人,一面面桌子摆了出来,一盆盆大锅菜端了上来,校场上甚至挤不下庄子里的所有人,饭桌都顺着校场的两个出口摆到了街巷里了。

  没有精致的席面,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都是些猪肉炖菜、烤制的野味、高粱面制成的馒头、羊肉烩饼等等,大部分是军中惯吃的饭菜。

  唯有皇帝老爷与两个公主的面前放了几盘还算精致的菜式,这还是庄子上的人从河中刚刚捞起的鱼儿,让厨子专门做的。

  五岁不到的淳儿今日可开心了,好多好多小伙伴。

  她学着庄子上的小娃娃,端起装着满满肉块的碗来,呼啦啦往嘴里刨饭。

  皇帝老爷见闺女吃得欢快,庄户们脸上都是笑容,心情自然也好。

  加上陪他同坐的几人都是武人,便是顾忌皇帝老爷的身份刻意压制自己的干饭速度,那也是风卷残云,激起了皇帝老爷的斗志……

  不过他到底比不过这群干饭人,加上庄子上的碗要比宫中大,两碗下肚他就有些撑了。

  “四爷的胃口不如以往了,末将可还记得当年您一顿至少能吃三碗米的。四爷每日操劳国事,耗费心神精力,怎么才吃这一点?”

  秦大看着皇帝老爷双鬓中露出的灰白色,不由皱起了眉头。

  “四爷也别怪末将说话粗陋,当年您与殿下一同跟着老公爷练武,那会身子骨多壮实?这不行啊,天下有您这样的圣君,才是亿万百姓之福。您得多练练,大家伙还盼着您万岁呢。”

  这话若是被有心人挑刺,遇到昏庸之君还不知要被冠上什么莫须有的罪名。

  整桌人都安静下来了,反倒是皇帝老爷听完后先是苦笑,随后洒脱的摇了摇头。

  “多少人盼着朕早死,也就是你们才会跟朕说这些……朕知道了,今后会重拾武艺。过两年太子再大些,朕就带着大家重启北征,实现大哥当初的愿望。”

  回京的途中皇帝的心情挺复杂的,庄户们感念皇恩,将家中的收获挑着最好的献给了皇帝。

首节上一节297/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