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98节

  怛罗斯之战对唐朝来说也只是热身战,并不伤筋动骨。

  高仙芝因败撤职归朝,玄宗欲以他为河西节度使,后改右羽林大将军。

  接任高仙芝位置的是名将封常清,并在次年就率军强叩大勃律国,迫使其国君出城投降,向西域证明了大唐的手腕依然很硬。

  同年阿拔斯王朝遣使入唐,双方交谈融洽,阿拔斯王朝交还了大部分俘虏。

  黑衣大食与大唐建交,做起了生意。

  而中亚地区的小国以为赶走了残暴的唐朝,就能迎来青天大老爷了。

  但可惜阿拔斯王朝是用铁骑来统治中亚的,石国、康国接连被灭。

  这种情况下,怛罗斯之战三年后,中亚地区小国们便联合起来主动入唐称臣,希望唐朝能出手驱逐阿拔斯王朝,恢复汉家对此地的统治。

  但可惜的是,此时已经是安史之乱前夕,且唐朝已经与黑衣大食暂时交好。

  那时唐朝的安西、河西、陇右等节度使的规划都是打算先灭掉吐蕃。

  所以这群小国的诉求注定得不到满足。

  而到了现代,怛罗斯之战则是被阿拉伯史学家有意夸大了。

  艾希尔的《历史大全》中称:两军大战于怛罗斯,阿拉伯人消灭五万唐军,俘虏两万唐军,残部逃回了中国。

  麦格迪西的《肇始与历史》中称:唐军被各个击败,杀死四万五千人,俘虏两万五,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了他们的财富。

  这两位还算相对权威的,阿拉伯民间更有信口开河的称:此战阿拔斯尽歼十万唐军,仅千人得以生还。

  怛罗斯咱们在历史上确实战败了,但也不至于被如此胡说。

  真要有这么多兵力的话,高仙芝需要考虑的就不是打赢怛罗斯之战,而是要考虑派使者联络拜占庭,联手肢解阿拉伯帝国了。】

  〖大唐真是将星如云!不过高仙芝也是真的惨,竟然被棒子给强行认祖。

  确实,我知道棒子专门给高仙芝拍了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时我都惊了,你们祖先是高丽不是高句丽啊喂。

  高丽国的前身是新罗百济,而高仙芝当初有个赚钱的营生就是掳掠新罗婢卖到大唐赚钱……

  所以这是哭错坟了?高仙芝不仅不是棒子的祖先,反而还是一个带恶人?

  反正棒子脑壳有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就像拍的电视剧里,二凤一会儿被射的是左眼,一会儿是右眼,绝了。〗

  甘露殿中的贞观群臣对于中亚诸国没有半点仁慈。

  这种前倨后恭的行为反而引得长孙无忌轻笑:

  “汝辈此遭遇,岂非小国无主权,弱国无外交之言最好注解?”

  侯君集出声赞同:

  “大唐已经给过汝辈选择了。”

  李世民对此浑不在意,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光幕上飘过去的文字,有点羞恼:

  “这棒子,真该杀!”

  同时心里又对那半岛打了个叉叉,你们跟朕的眼睛杠上了怎地?

  长孙无忌宽慰道:

  “大家,如此愚民不敌我唐神威,只能如此自欺聊以自慰。”

  “无大家之胸怀,此后亦必将泯入历史,有何道哉?”

  说得倒是也有道理,因此李世民注意力很快转回正题。

  看着甘露殿右边挂着的地图,以及吐蕃境内标注着的进入印度的路线。

  李世民提出了一个猜想:

  “若按这玄宗时节度使所想,灭吐蕃后寻其后径,直入印度,在此设府,以控制中亚?”

  河西战略已经研究过许多次,如今领兵设府,最大的问题便是补给。

  就如这高仙芝仅领兵两万,并非不想提五万乃至十万大军,一方面需要留人威慑安西,另一方面也是因西域土地贫瘠,粮草不足而出大军,如何能行?

  杜如晦思忖了一下,首先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丝绸之路兴盛数百年,此商路一途,不怀德善国不知凡几,若从西域而出,则彼辈视我等要尽控商路,定然反复。”

  李世民点点头,这也是他的看法。

  不过现在考虑这些也有点远,李世民看向光幕上被标注的那块地方:

  “无论出不出中亚,吐蕃必灭!”

  大唐定然是要控西域的,而这吐蕃就犹如附骨之疽,向东能威胁河西,向北能威胁西域。

  不消除这个祸患的话,便要犹如这玄宗此时,陇右河西都要设重兵防守,如此能辐射到西域的力量就显得极为有限了。

  这件事暂且放上一放,侯君集呻吟一声:

  “怎地又一个名将封常清……”

  李靖哈哈大笑,拍了拍侯君集的肩膀,示意他还需勉励。

  对于阿拉伯史学家的记载,李世民不屑一顾:

  “都与那棒子一个德行。”

  不过这里光幕倒是确认了一个消息,让贞观群臣有点好奇:

  “这拜占庭帝国,是取罗马而代之?”

  “看来西方亦没有千年之王朝。”

  【既然已经大概介绍过这些倒霉的名将,那么咱们重新看回安禄山。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喊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此时的安禄山有一个效仿李渊的选择,那就是先攻太原,再过黄河,随后直取长安。

  理论上来此时的安禄山应当要跟其他节度使抢时间,那么直插长安是最有效也是最快的打法。

  但,我们也说过,安禄山不是名将,因此他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最为稳妥的方案:

  河北南下,先攻洛阳,再破长安。

  而这个在事后看来很好的方案,初衷只是因为此时的安禄山无法调动河东边军。

  王忠嗣与安禄山,除了一个是忠臣一个是反贼,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人所处的时间不一样。

  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时,府兵制已经彻底崩溃,737年,玄宗改府兵为募兵。

  而到了738年,玄宗就宣布募兵制大获成功:边镇诸军招募的长征健儿已经足额,无需再从内地征调。

  也就是从此刻起,河朔三镇的士卒都是本地人,而且荣辱皆凭安禄山一言而决。

  范阳平卢基本上都被安禄山借着玄宗渗透的差不多了,全是自己人。

  而河东,本地人虽然不是很服中央,但更厌恶杂胡,还有不少硬骨头。】

第220章 御驾亲征

  【面对起兵的两条路线,安禄山没纠结太久选择了easy模式:

  从起兵到攻下洛阳,仅耗时一个月,可谓神速。

  安禄山的起兵地范阳,有另一个名字:涿州,这也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了。

  汉末时,张飞和刘备都是从这里离开去闯荡天下。

  唐中时,安禄山由此起兵,并且最终的死法跟张飞差不多,暴而无恩。

  北宋时,这里是高粱河飙车赛道的终点,驴车皇帝率先抵达保住了性命,后世更是有诗赞曰:

  西直门外杀声急,宋辽俩军争高低。

  耶律铁骑虽剽勇,奈何驴车有漂移。

  嗯……这个扯远了,总之,安禄山选择直接南下渡黄河,然后向西攻下洛阳这条路,顺畅的不成样子。

  而安禄山都已经超神了,玄宗还在泉水挂机呢。

  当河北八百里加急的军情送到玄宗案头上时,玄宗哈哈一笑:恶禄山者骗人。

  你们啊,不要因为嫉妒安禄山就搞这些大新闻!

  不要睁着眼睛乱说,禄山很难的。

  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这么多年没有升迁,有没有认真讨朕的欢心?

  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奏报送入长安,玄宗才强迫自己相信这个事实:安禄山真的反了!

  而紧接着摆在玄宗面前的问题就是:怎么平叛?

  朝中公卿你推我我推你,没人敢冒头。

  恰逢这时封常清回中央述职,这位流民出身、从军起家的忠良节度使主动请战。

  玄宗自然求之不得,命封常清领中央军平叛。

  而领兵出了潼关之后,封常清就迅速察觉了不对。

  此时的中央军有两支:骑和北衙禁军。

  久镇长安无战事之虞,且地位清贵,向来是勋贵子弟镀金的好地方。

  玄宗改府兵为募兵之后,中央禁军中的悍卒都选择响应征募去边疆杀敌搏出身,不受少爷兵的鸟气,所以这两支中央军飞速糜烂。

  留下记载最清楚的是骑,从满额的十二万人缩减到八万人,而且基本都有自己的营生。

  富兵出去做生意,穷兵出去表演角、拔河、扛铁赚赏钱。

  这样的部队即使被封常清率领,结局也可想而知,连战连败,洛阳很快沦陷。

  东都陷落,朝野震动,此时的玄宗也明白到了紧要关头,飞快下诏:

  诏书一:洛阳陷落乃封常清之责,留其命贬为白衣,派到陕州高仙芝处听命。

  诏书二:朕要御驾亲征,前往前线陕州督战!】

  〖赵匡胤:驴车皇帝为何人?宋如何言称北宋?

  诸葛亮:靖康耻降,宋皇南渡,皇帝改姓,阁下不知?〗

  李世民瞧着光幕上两行字顿感无语,诸葛武侯这是生怕赵匡胤开心啊。

  但他不打算掺和,虽说这宋承唐,但李世民实在是不太想认,至少……

  “这玄宗还能主动亲征,倒是有几分骨气!”

  比起来那个污涂封禅的宋朝皇帝,还得要大臣逼着才能上前线,还是要强上一点的。

  而且此前有青楼天子,完颜赵帝,如今又多了个驴车皇帝。

  李世民不傻,不管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好称呼。

  因此心情好了一些,但并不多,因为在他看来,剿灭这叛军最好的时机终归还是失去了。

首节上一节198/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