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15节

  汉中闻讯再发兵显然是来不及的,此举也算是为了策应马超,将战场分割开来。

  毕竟还是那句话,庞统需要的是马超被打个半死,可别一不小心打了个全死。

  而如今新粮未收,霍峻三千士卒,加上魏延的四千士卒,这已经是汉中所能支援的极限了。

  至于从荆州来援的关平,以及即将折返的张飞,庞统还另有他用。

  “如今已经探明,长安夏侯将约四万兵卒,号五万。”

  霍峻乐呵呵的,魏延的支援让他压力大减:

  “出长安驻县之兵约五千,不足虑也。”

  魏延一时间倒是想起来光幕所观,二十几年后那个诸葛丞相引兵于此,跟那司马懿隔武功水而峙。

  求战不得,最终哀叹苍天何薄。

  于是魏延几乎是立马起身建议:

  “我引兵新至,趁其不备,击县破敌?”

  霍峻立马摇头:

  “不可!”

  “攻防之间,唯赖粮草。”

  “如今关中破败,夏侯渊部四万将士,人吃马嚼皆需从河北出。”

  “粮草经漕运远道,十存二三,必不久矣,曹军定然求战心切。”

  “文长破敌,反而削其吃粮草之口,虽有功,无益攻防也。”

  看着霍峻侃侃而谈,魏延一时间也感叹命运之奇妙,求战拒战双方居然颠倒了过来。

  “若夏侯渊心急全军压上……”

  随即魏延自己就回答了出来:

  “我等不过七千人,引兵退入褒斜道,即使面对十万大军,亦不惧也。”

  毕竟褒斜道总共就那么宽,任你有二十万大军,施展不开也照旧无用。

  霍峻点点头:

  “荆州时诸葛军师佯托先贤,谓我等游击之术。

  “我等如今,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等敌自溃也。”

  而果然如两人所料,即使县的驻兵已经看到五丈原部有援军,但次日依然叫骂叩门求战。

  站在营寨内的望台上,魏延眯了眯眼睛瞧着阵前那叫骂的敌将,扭头问道:

  “仲邈可知县何人为帅?”

  霍峻皱眉沉思了一下,最终肯定道:

  “应是徐晃徐公明。”

  魏延霎时想到了光幕中的水淹七军时,正是其人阵前诱关将军叙旧,关键时刻又突下暗手。

  因而心中骤然便升腾起杀意,但随即就被以大局为重的想法给摁下,遗憾道:

  “先留此獠性命。”

  但杀意已起,于是魏延与霍峻说了两声,便下了望台。

  霍峻留在望台上看的清楚,营寨正门只需开了一条小缝,那魏文长便打马而出。

  那叫骂的敌将此时拨马而逃已然来不及,干净利落的便被一槊挑翻马下。

  随后魏延不急不缓引马而还,五丈原营士气一振。

  而那曹军骚乱了一阵后,便有人呼喝着引兵压近。

  但让曹军将帅失望的是,那红脸小将入营后便重新关门,再也没打开。

  于是曹军也只能不甘叫骂一阵退去。

  “文长勇武!”霍峻恭贺。

  魏延谦虚道:“倒是为曹军节省粮草。”

  随即魏延远眺东南方向,不知道关将军那边如今怎么样了?

  ……

  刘备来成都以后,成都的规模便一直在缓缓扩大。

  一方面是因为不断有流民来投。

  益州隔绝外界,因此对刘备的名声并不知晓。

  但成都百姓口口相传总做不得假,而且如今刘备的告示也张贴于益州各郡。

  而其中内容也特别简单朴实:分田地,授匠技,官府可以赊欠的方式为你盖新房!

  另一方面也是成都的翻新,道路重新规划,内河疏浚完毕,一些聚居的破落户迁到成都周边,在那名为孙乾的上官帮助下,小心翼翼计算着自己的财力,盖了遮风挡雨的屋子。

  于是成都的本地百姓一回头便忽然发现,咱这成都城似乎变大了不少。

  而中间颇为自得者,当属秭归李公。

  从北方一路南逃时两个儿子便颇有怨言,到了秭归安定下来之后两个儿子都在寻思着讨媳妇了,也有人上门欲给他家小娘提亲。

  结果没成想他们老爹拐杖一挥:去成都!

  秭归的大宅变成了成都的小宅,秭归德高望重的李公也降格成了李老丈。

  两个儿子虽然不敢违逆老爹的意思,但平时只言片语间还是有不满流露出来。

  但好在还不待李老丈寻个由头开口教训,成都的变化便已经将两个儿子收拾的服服帖帖。

  就如此时晚餐,喝了小盅酒水,用筷子敲了敲陶碗,这个小小的一家之主便开始考校儿子的日差。

  “大郎的糖坊之事如何?”

  面相敦厚的大儿子赶忙放下碗,束手规规矩矩道:

  “管事今日称赞了孩儿做事勤勉,言称今月若是制糖斤两足够的话,多有赏钱。”

  李老丈微微点头,这个大儿子是个不费心的,做事向来规矩勤恳。

  秭归时便不断有媒婆欲作媒,但他瞧不上秭归的粗鄙子女。

  如今到了成都,大郎这差事也顺利,似乎终于能寻个良配了。

  而目光转向另一边,李老丈便有些头疼。

  还不待他询问,这个次子顶着一个乌青的眼睛,便迫不及待道:

  “今日纸坊有人调戏那配纸浆的钱寡妇,俺看不惯,便出手打了那闲汉。”

  “管事罚了那闲汉两日钱,告诉俺以后再遇此事须先去找他述说,不过还是记了俺十五赏钱。”

  李老丈直想用手杖去敲这逆子的脑袋:

  若是算上伤药,这十五钱都不够的!

  “哦对了。”

  眼珠乱转的李家二郎忽然想起来另一事:

  “那钱寡妇还问俺有婚配否,俺说没有。”

  “她说过两日来登门道谢。”

  李老丈以手掩面,脑内已经在考虑要不要给这儿郎新寻一份差事了。

  而此时坐在饭桌末尾的李家小妹也弱弱举手:

  “俺……俺今日去试了那织娘的考核,锦官言说合格了。”

  李家小妹弱声弱气道:

  “不过那锦官说俺年岁还小,不如去读两年小太学。”

  “爹爹以为如何?”

  “读!”

  李老丈瞬间将这二郎扔到脑后,语气坚定:

  “别惦记什么织娘,只要那小太学不赶咱,咱就一直读!”

  随即李老丈甚至有点可惜生子过早,不然定要将这大郎二郎一起塞进去。

第235章 偃月刀

  有了李家小娘的这出事,二郎与那钱寡妇的鸡毛蒜皮被迅速丢到了脑后。

  小太学他当然清楚,但因为看过有年龄限制,因此早早就绝了这个念头。

  只是啊,没想到这个小太学竟亦收女娘读书。

  毕竟那锦官也是刘皇叔官府的人,既是如此说,那定然便是真的。

  于是次日天刚蒙蒙亮便起床来,拉着小娘洗漱后,便直奔府衙。

  如今的府衙早就没有了旧时的庄严肃穆。

  李老丈闲时听成都本地人说过,此前的刘益州,也就是刘焉和刘璋在时,成都府衙称呼宫。

  周围的四条街道勿说似如今一般挑担卖货,黔首只是在此走路也是触律,规矩与洛阳的宫城等同。

  而在刘皇叔来此之后,如此律条自被废止了。

  来此献匠造技法以求财的、毛遂自荐想搏名的、拿了几个鸡子来感谢官府指导的、来办理租牛或租曲犁的、来请教种田之法的等等不一而足。

  刘璋留下的府衙实在太大,因此刘皇叔干脆就划了小块家眷们的生活区,其他都被尽作他用。

  李老丈循着府内佣工的指路,三拐两拐后便看到了一个宽阔的院落。

  看着一起进来的一些男稚童轻车熟路的穿过月门,李老丈脸上有着不加掩饰的羡慕。

  月门旁放着一张矮桌,后面铺着席子,一个年轻人的郎君跪坐在上面,轻轻打着哈欠,桌子上还挂了一个木牌。

  于是李老丈人凑了过去,揖了一礼,规规矩矩道:

  “小太学报名可是在此处?”

  这个郎君止住哈欠,瞧了瞧桌上木牌的报名处三个字,好奇道:

  “识字?”

  看李老丈点点头,便继续问道:

  “学子可识字?”

  “识得一些。”李家小娘脆生生道。

首节上一节215/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