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07节

  李世民想起来那个独眼龙形象的自己,神色微妙。

  侯君集不说他都快忘了那个形象了。

  摇摇头将此暂时甩出脑海,李世民不置可否:

  “海东经略之根本在于坚船。”

  “海师若成,则海东无患,海师不举,则寇患四起。”

  “如今当首开西域,再徐图海东。”

  李世民心里很拎得清,等吐谷浑不是麻烦之后,紧接着就要控制西域才行!

  西域能策应对于北地的控制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这高昌国,收的都是朕的钱!

  这丝绸之路在中亚要被人刮一道钱就算了,这高昌国在大唐门口收钱,还对大唐龇牙咧嘴,不是找抽?

  刘仁轨缓缓点头,感受到了自己肩膀上的担子重了起来。

  苏定方已经沉默了很久,一脸羞愧。

  从被陛下启动后起,又被后世夸赞战神,苏定方也是骄傲过的,更别说徒弟裴行俭还一样出名。

  再联系到去年时他苏定方纵兵踏那颉利可汗的牙帐,一时间就有点自得:

  咱老苏也称得上智勇双绝了吧?

  结果没想到朝鲜半岛整个乱局的开端如此简单:治军不严。

  因此在苏定方看来这件事非常简单,他纵兵劫掠,最终导致大唐没能尽控半岛。

  或许是察觉到了他的想法,李世再次拍了拍苏定方的肩膀以示安慰:

  最近两次到处都是你苏定方的名字。

  俺李世呢?同为战神,结果净只能在边边角角里看到名字,找谁说理去?

  不过李世觉得海师他还真得要再争取一下。

  相较而言,西面的西域遥远,每次一打仗,一来一回差不多就得半年多了。

  这海师目前看起来确实很有前途,只需要一支强悍的舰队,北至辽东南至交趾尽可去得。

  他很喜欢后世所说的那个词儿:海洋霸权。

  不过由此李世倒是忽然想起来了他和李靖将军一起搞的那个五雷观。

  既然火药已经有眉目了,是不是得想办法催促将作监研究一下火药?

  从后世看,这东西虽然攻城无匹,但若论造价和方便程度,似乎投石机更胜一筹。

  但若是在海上的话,这火炮就要比投石机强不知多少倍了。

  【白江口之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堪称风云变幻,但倭国一直都非常安静,因为真的被打怕了。

  唐灭高句丽之后,双方再次重新建交,而这次倭国痛定思痛:

  我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一定是学大唐学的太少了!

  至此倭国再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大唐的运动:

  政治制度,宫殿建设,城市布局,书法诗歌,文字创造,全都向唐看齐。

  倭国是想通过取巧快速强大,但中原王朝几乎是一代代趟着马尔萨斯陷阱过来的。

  制度的效用当然不可能靠着硬凹就能学去。】

第322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马尔萨斯陷阱本质上来说属于是大历史周期律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就是无限的指数型增长与有限的资源增长之间的矛盾,也即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从宏观视野上来说,从生物起源开始,藻类和植物的指数级增长快速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资源,改变了大气氧含量,从而引发了生物灭绝和大冰河时代,都没有逃开马尔萨斯陷阱。

  从历史角度来说,古人类的演化迁徙,封建王朝一次次的破灭兴起,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其内在驱动我们也清楚,归根结底也是人口增长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冲突。

  即使在微观角度,微生物生存战争的烈度同样并不比人类要差,抗生素就可以看作是微生物自己的战争中进化出来的究极大杀器。

  马尔萨斯陷阱是刻在所有生物基因上的一道枷锁,但生物的进化也由此产生,封建朝代亦是如此。

  唐朝的建立,本质上也是对这个陷阱的暂时逃脱,代价就是从北魏到唐初,经年战乱和广神的大手笔造成的人口大量消失。

  人口大量消失所腾出来的大量无主土地被顺理成章的收归国有,唐初也以此为本钱完成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广,从而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

  而倭国则不然,大化改新虽然确实增强了国力,但倭国中央是通过对贵族豪强在政治上的优待来换取贵族豪强的部分土地,从而推行根据均田法改出来的班田法。

  并且大化改新对贵族豪强的奴婢也是分田的,而贵族豪强本就拥有大量的奴婢,自然也就不会反对改革,这些奴婢名义上有田地,但本质上都是代主持田。

  因此直至今日,日本学者也依然认为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并未进入封建时代,是属于奴隶制社会的畸形延续。

  唐倭相争的双方,一个是大成的封建帝国,一个是畸形延续的奴隶制社会。

  最终唐朝唐朝的胜利就可以说是理所应当了,因为确实找不到唐朝能输的理由。

  唯独比较可惜的是,至此之后华夏的封建朝代每次从陷阱中爬出来以后,政治体制都是朝着重农抑商、整顿吏治和加强君权三个方向上演化,在小农经济里无限内卷。

  结果就是错过了世界范围内能够解决马尔萨斯陷阱的利器。

  比如中南半岛“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的占城稻不香吗?

  比如美洲的玉米不神吗?

  丈育UP做这期时候好奇去查了一下。

  目前小麦的亩产最高记录是1042公斤,水稻亩产最高记录1149公斤。

  玉米是真的重量级,亩产最高记录2576公斤,对古人来说堪比神话。】

  后世的公斤之说,孔明等人并不陌生。

  毕竟此前所送马蹄金就已经牵涉到此时和后世的重量单位换算。

  因而计算起来并不复杂,刘备在心里大概估算了一下,就对这后辈所言深表示赞同:

  “稻能亩产三十八石?”

  刘备的眼珠子都差点掉在地上,因为他可是清楚记得,去岁成都平原最富饶的一块田地配上沤肥之法,亩产也不过三石五而已。

  其间差距逾越十倍,这个对比实在是太过惨烈。

  与之相比,什么陷阱什么倭国都瞬间被刘备丢到了天边去,丝毫不能挂在心上,毕竟……

  “这玉米莫非真乃玉豆子做的?竟能亩产……八十五石?”

  张飞也惊叫出声,但尤自不敢相信亲手算出来的结果,再次计算确认无误之后,张飞手中的笔啪嗒掉在地上,脸上的表情再也控制不住。

  他与兄长一样,对务农之事颇熟,故而对这堪称吓人的田产量感触最深。

  相较而言孔明就淡定了许多,还有空与身旁的刘巴庞统感叹:

  “这占城稻和玉米皆为果而不为因。”

  “若是兴出海之策,无那千多年后的六分仪,出海颇仰赖天文。”

  “察天文则需研算学,研算学则科学自兴,如此方为后辈此前所说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庞统点点头,毕竟后辈能登天知天地之大,能巡游太虚览察宇宙之妙,种田能有如此成果,不说十分惊异吧,也只能说是稀松平常。

  赞同过后,则是与孔明再次感叹后世眼界之广阔。

  “上察天宇,下察幽冥,前能知人之起源,后能解历代兴衰之理,后世之所见真乃非人哉。”

  也因此,孔明心中对于治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迫切。

  将眼前所见全都认真抄录下来打算闲暇时仔细寻思之后,庞统则是注意到了一个抓人心弦的词儿:

  “大历史周期律?”

  听了后世所说,庞统感觉自己隐隐明白了一些,但并不通透,总像是隔了一层雾里看花一般。

  孔明默然,一边动笔,一边慢慢道:

  “中元二年,我汉有民四百万户,永寿三年,我汉百姓已达千万户,前后相隔恰好百年,天下之民已增倍余。”

  “然田之亩产,前后百年所增不过半石。”

  洁白的纸上孔明只是列出了户数和亩产两组数字,此时他也愈发察觉出来,这算学是当真有用。

  被后世提点之后,仅需两组数字,孔明就仿佛看到一个摇摇欲坠的楼宇。

  刘备听闻之后也明白过来,盯着两组数字发呆:

  “亩产难以提高,但若是尽开可垦之田……不可行!”

  旋即刘备就否定了这个念头,并变色苦涩:

  “豪强兼并,贪官作乱,民愈多,然民田愈少,民失其地,焉能不乱?”

  在赤壁之战前,若问天下因何而乱,刘备能够洋洋洒洒列出一长串人名。

  威信渐失的天子,奸佞误国十常侍,掀起反旗的张角,恣行专权的董卓,以及挟天子的曹贼。

  但如今见得多了,再次想起这个问题,这些名字反倒是从刘备心里都慢慢被划掉。

  尤其是张角,何错之有?汉不让其活,难道其就该安心去死吗?

  乱世从来都不是乱在某一个人身上的。

  拍拍手,刘备率先将众人从沉闷的气氛中惊醒:

  “丈夫生世,当开太平!”

  “如今我等既知后世之理,能理百年之乱,断无将天下让于曹贼之理!”

  “当务之急,须北取关中,南催吴懿,速定南中之后遣派亲卫,取占城稻种!”

  众人对中南半岛并不陌生,不就是交州再往南?

  那身毒道便是有个岔路通向此处,取这种五十日一熟的稻种,才是当下赶忙要做的事情。

  ……

  甘露殿中,李世民同样也是实用主义者:

  “诏安南都督府,呈占城稻种。”

  “若不献唐,朕亲身自取!”

  对大唐天子的反应,甘露殿内并没有人劝谏,包括魏征。

  因为这自种至收仅需五十日的稻种实在是太过惊人。

  而相对的,目前大唐所种之稻从种至收需多久?一百二十余日。

  魏征也明白,这才是真正有资格被称为祥瑞的东西,因此不仅不劝谏陛下态度太过急切,甚至还想劝劝陛下:

  令其自献说不定要等到啥时候了,不如派一队大唐精锐亲自去取得了。

  不过想到岭南道多瘴疬且路难行,想了想还是作罢。

首节上一节307/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