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02节

  “坐而谈空之辈,投其所好捏造如此佛经,倒也称得上般配。”

  虽然口上这么说,但同时李世民脑袋中也不自觉想了一下,便道:

  “克明,有空将此事改头换面,讲与那倭僧听。”

  杜如晦嘴角抽了抽,陛下这一边大骂,一边又令他去小心教弄那倭僧作此行径以入倭国,倒也是……实在。

  这般谋划也根本不需要多太说,他自是明白,而且转瞬间也都想出来了好几个方法。

  比如他记得前隋和南北朝时,供迎高僧佛骨风行至今。

  如今关中和洛阳寺庙并不少,合该挑几个高僧佛骨东渡以教化蛮荒之地,想来法师们应该没有什么意见,而且会欢迎得很。

  如今杜如晦和李世民等人也逐渐明白过来,大唐需要不要这寺庙还是两说,但这寺庙是绝对需要大唐的。

  不过末了瞧着那天子求赐姓的几行字,李世民犹不解气依然愤愤骂了两句:

  “宗戚、四夷、沙门、道士,嘿,汝般倒都是热心肠。”

  这次长孙皇后的双手伸了过来将李世民手掌包裹住,笑道:

  “如此鬼蜮计俩夺国,自是比不得大家马背征战天下之堂正。”

  “也难怪后世亦言这武周归唐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被皇后安慰了一番,大唐皇帝这才叹道:

  “是极……虽有此乱,然而亦有忠良之士扶正朝纲”。

  “只是不知这狄仁杰……可是太原人士?”

  狄姓并不多见,李渊在隋朝任晋阳留守时,李世民也多次跟随老爹去太原出征,对那边风土人情也并不陌生,只是模糊记得太原有一脉狄姓。

  这一刻李世民倒是真的挺好奇这狄仁杰有何大才了。

  【大唐贞观八年,这一年的二凤磨刀霍霍准备朝着一直在努力作死的吐谷浑下手了。

  而与此同时,对于内政的治理也没落下,这一年李哥为了广察民意整顿吏治,一口气派出了十三位黜陟大使巡查全国。

  黜就是贬黜,陟便是升迁,李世民亲设的黜陟大使算是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更往前推进了一步。

  因为此前的隋唐仅有御史兼任的察院监察,仅有奏报之能,职权狭窄。

  黜陟大使位高权重,有临时决断权,能够对地方官员进行升迁、罢官、入狱、处死等一系列权利。

  这一职位在唐朝中后期也变得愈发完备,职权被再拆开细分,并经过了名称的演化,如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等等。

  多个监察部门彼此交叉监督,也避免了中央陷入信息盲区,算是比较良好的决策。】

  长孙皇后一回头便看到李世民已经迫不及待昂起了头,但脸上还偏偏一副浑不在意的模样,好像在说这不过是稀松平常之事罢了。

  本还想夸赞一下的皇后顿时笑了出来,干脆拆台道:

  “此乃是三年后大家所设立之职,何故自得邪?”

  李世民不以为然:

  “若按其所说,我唐征吐谷浑还要再待四年呢。”

  “但如今战端已启,至多八月,药师必执缚伏允于殿下。”

  言辞凿凿,李世民如今对五雷署所出之物声威再清楚不过,因此信心满满。

  对他来说,如今最大的乐趣之一便是能够借用光幕,与那后世史书所记的李世民比上一个高低。

  要灭国更速,治民更富,开疆更广,臣妾之属更多。

  他也很好奇,自己这艘贞观之船的远航极限是哪里?

  【扯得远了,但总之设黜陟大使这项举措被很好的传了下来。

  等到李治当了皇帝,阎立本也因为凌烟阁画画的功绩入了高宗法眼,被授黜陟使之职出京巡查。

  阎立本任的是河南道黜陟使,巡查到了太原后,光凭狄仁杰的外貌就下了一个顶级评价:

  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评价颇高,随后更是直接授了狄仁杰并州都督府法曹之职。

  这个职位便是狄仁杰起飞的开始,也是后世对他的固定印象所在:善断案。

  狄仁杰在并州都督府干的有声有色,并很快靠着阎立本的推荐和过硬的政绩直接升迁大理寺丞。

  到任后仅仅用了一年就将大理寺积压的一万七千件疑难杂案全部处置完毕,无一冤假错案,可见其能力。

  而到了长安之后,狄仁杰身上的“反骨”也露了出来。

  仪凤年间时李治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与此相反的是皇后武则天健康的不行。

  二圣临朝的弊端也已经开始显现,毕竟想也知道,李治这个“圣”一去,剩下的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武则天谁人能制?

  而且当时长孙无忌坟头的大槐树都老粗了,没有了共同敌人的皇家夫妻也就开始了二圣内部的权利斗争。

  因此对当时长安的官员来说,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选边站这个难题。

  狄仁杰是哪边的?对李治来说毫无疑问是皇后那边的。

  事情也很简单,处理完大理寺积压案件之后,闲不下来的狄仁杰开始了秉公直言弹劾罪臣。

  这段时间狄哥先后弹劾了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司农卿兼领将作韦机、左司郎中王本立,这些基本都是李治的心腹,而且在跟武后的斗争中都有带头冲锋。

  而且在外人看来,狄仁杰和武则天祖籍都是并州,妥妥的同乡,你说你不是武后的人谁信啊?

  其实这事儿狄哥也委屈,真不是不想站陛下那边,而是陛下您怎么净宠信歪瓜裂枣啊?

  不过李治也没给狄仁杰表忠心的机会,没过几年就噶了,就此武则天正式上位开始了太后临朝称制。

  对狄仁杰来说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官运开始亨通了,先后转任宁州刺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每地皆有贤名。

  毕竟武则天真正的嫡系在地方上经常不是连推千余座宗祠,就是大手一挥株连数千人。

  相比较下狄仁杰是能放就放能宽大就宽大,两相对比下就仿佛跟圣人似的,多少跟大周女帝有点格格不入,因此最终被武家人捏了个谋反的罪名扔进大牢也就毫不奇怪。

  为了避免被屈打成招冤死在狱中,老狄很是配合:

  没错,我是真的谋反了。】

  感谢【roadwin】大佬打赏的十万金五铢!

第429章 这都是一派胡言!

  甘露殿的气氛略微有些沉闷。

  虽然这些事都远远还没发生吧,但毕竟大唐的国号都被革了。

  此乃窃国也!

  但要是再仔细看看,这窃国者身份又颇有些微妙,历侍两代大唐皇帝。

  国事乎?家事乎?天下事乎?

  贞观群臣们心中憋闷之余又有些茫然了。

  毕竟那武氏女如今不过十余岁尚且懵懵懂懂,何能怪乎?

  李世民也不再得意,光幕随口所说,但在他的眼里是从没停歇过的刀光剑影。

  魏晋南北朝的王室更迭是最好的范本,但凡国号易更皇室变动,随之而来的必然对前朝宗室的大肆屠戮。

  任用酷吏,扶持武姓子弟,这狄仁杰起步就是一个谋反的帽子,可想而知彼时朝堂是个什么样子。

  轻叹一声,李世民此时反倒是对后世所叹的那句俗语觉得愈发贴切了:

  “此还真可谓,崽卖爷田不心疼。”

  眼见夫君和诸位大臣兴致都不高尤其是自己兄长,本来圆圆的大脸都快皱成一个橘子了,相当显眼。

  于是长孙皇后方才猛然惊觉:

  昔日夫君每隔三月经常会兴致颇高的与她分享所见。

  后世千载之变化,子孙百世之兴衰,偶尔还穿插一些什么江东十万大帝之类的俏皮话。

  但最多的还是对那些贞观将领发自内心的欢喜。

  李靖、苏定方、刘仁轨、王玄策等等的名字都被长孙皇后记在心里。

  诸位老臣的结局也不经意间入了长孙皇后之耳,既庆幸于杜如晦免去死厄,也苦笑于侯君集与李承乾之谋反不遂。

  但奇怪的是从未听夫君说过兄长长孙无忌如何。

  长孙皇后是不相信兄长能一直沉寂的,若是按后世所说她贞观十年薨,荣宠暂退的情况下夫君又是个念旧情的,复出几乎是一定的事情。

  只是如今听这…后辈的调侃,似乎绝非好意。

  雉奴联武家女对抗兄长,莫非……

  仅仅靠着夫君的避而不谈和兄长的表情,长孙皇后便已经猜了个七七八八。

  暗叹一声,此事还是等到之后请兄长来宫中用膳再行说过吧。

  当下长孙皇后笑道:

  “这狄仁杰倒是个易于变通善为事之人,且还是太原人氏,陛下倒是可依此而寻了。”

  李世民哭笑不得:

  “其人多半还是稚童……罢了,回头寻一寻便是。”

  “至于这承认谋反之事……”沉吟了一番,想起来后世曾调侃的唐汉相似的说法,没想到就连酷吏手段也是如此。

  但是再想想这武氏终归还是因自己儿子掌权甚至还去封禅泰山了,心中顿时又有点郁闷:

  “若不承认谋反,多半便要死于狱中。”

  “既如此还不如先行应下,再想办法寻人去找那武……氏小娘,申诉冤情。”

  “而这武氏女若不想酷吏和外戚把持朝政,定然会保下这狄仁杰。”

  这些权力争斗和玩弄权术的蝇营狗苟手段李世民只是不太屑于用,并非不懂也。

  说到这里李世民反倒又有点恨子不争了:

  “那大理寺能积压案件一万七千余宗,可见政事之怠惰也!”

  一年断案一万七千而无冤假错案,在李世民看来可能性无非两种,要么这狄仁杰真的是断案奇才,要么这些积压案件多半皆非什么疑难杂案。

  根据现实来看的话,两者皆有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中一窥儿子的治国手段,李世民只能说不怎么满意。

  而在旁边,阎立德也脸带促狭笑意拉了拉自己弟弟的袖子:亲手提拔一个名臣诶。

  阎立本目不斜视专心作画:

  时光不等人,他如今要做的可是成大唐丹青圣手,贞观亲臣,根本没兴趣苦熬到二十年后。

  彼时仕途有起色又如何?身子骨都不知道成啥样了,还不如在贞观奋斗一番。

  陛下成千古一帝,自己成工笔画之泰山,不比那所谓的黜陟使要强百倍?

首节上一节402/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