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39节

  “这后世,压胜钱种类繁多,倒是可见百姓生活之怡然。”

  至少就这棋钱马钱来看,至少游戏娱乐手段便比此时多上不少。

  虽不知灯谜为何物,但从字面意思上揣度,多半乃是文人雅事,亦可见文风昌盛也。

  庞统回忆了一下从光幕所见的那些乱世,胡虏南下,夷狄驾船侵海疆,以及后来的民族危难之祸,不由得便沉默了下来。

  此前见光幕开启回放功能,众人就干脆不将此前的文字记录给鲁肃看了。

  一来文字终归不如亲眼所见的震撼人心,二来便是看鲁肃的一惊一乍也颇为有趣。

  心中略一回忆,庞统便轻巧跳过了这话题道:

  “如今子敬居太学,何不筹众力,举正旦之欢庆,以冲淡刀兵血气?”

  鲁肃沉吟一二也不直接拒绝:

  “容我思之。”

第479章 天子大蜡八

  “武帝竟还有如此功绩?”

  李世民发现自己此前对文治的理解还是稍显狭隘了一点。

  重农业,修水利,太仓满溢,民治久安,是文治。

  兴吏治,开互市,国用足够,内外无患,也是文治。

  只不过没想到,如今看来,这定历法,统风俗,使四海能同庆,命千秋祝同时,亦可称文治。

  不过旋即李世民便也明白过来:

  “这定风俗之事,也唯有武帝可做得。”

  毕竟对此后辈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卓越的武功才是实现这一切最有力的保障。

  南北不分胡汉,天下皆沐汉风,此等宏业的先提条件便是以武力,让夷狄以华夏为尊。

  长孙无忌立马紧紧跟上:

  “陛下既无穷兵极武使万民疲敝,也未有士卒雕瘁使寇不为衰。”

  “且如今年富力强,定可兴不世武功,定西域撼海波,以唐名勒天下,颂武功而兴千古文治。”

  这番毫无保留的话顿时令所有人侧目:

  您未免太有作为外戚的自觉了吧?

  杜如晦刚想说些什么,魏征便已先他站了出来表示不敢苟同:

  “元狩三年时,桑弘羊行盐铁官营之策补国库亏空,次年冠军侯封狼居胥。”

  “有不世武功时,便已有穷兵黩武之态,陛下宜自省,不宜凭光幕而自满,仗千古之名而自得。”

  长孙无忌脸上依旧笑眯眯的,对魏征拱了拱手并无意见。

  李世民刚才听长孙无忌恭维扯出来的笑脸顿时有点发僵。

  好在魏征并未说完:

  “陛下既冠千古雄名,合该以此为进,如此方能治比尧舜也。”

  杜如晦顿时心中有点讶然:

  我当汝为犯言直谏之臣,想不到竟能说出比尧舜之辞曲意奉迎,真乃看错你了!

  李世民则是赶忙谦让,毕竟如今为帝方五载而已,臣子如此所言岂不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等到此处尚歇后,长孙皇后凑到李世民身旁轻笑道:

  “妾身有听闻说魏征言辞如刀铁,为何反倒多见妩媚之言?”

  李世民顿时无奈,首次感觉肩上有了几分压力。

  ……

  赵匡胤高声辩解道:

  “什么叫欺负孤儿寡母?”

  “郑、曹、纪、蕲四王皆封,于那周太后更是逢年过节多有关照,如何称得上欺负?”

  对官家的高声所言,小黄门们自是什么都不敢说,赵普眼观鼻鼻观心,恍若未觉。

  赵光义嗤笑一声若不是欺负,那倒是说清楚这柴宗训为何二十岁便病死?

  而且,兄长作周点检使之前,那京师汴梁传唱的“点检作天子”歌谣出于何处?

  再说如今有风闻之语,称周太后宜出家。

  赵光义不清楚周太后是否精研佛理才宜出家,只知道这位前朝太后若是真的出家,确实挺宜自己兄长便是。

  不过当然,这份嗤笑只能藏在心里。

  至少在表面上,赵光义脸色都有一点不作伪的愤慨了:

  “官家严敕军士而不剽劫,使人心不摇四方宁谧,岂不胜那些纵兵大掠之王朝更替百倍乎?“

  赵匡胤心情复杂的点了点头。

  这份复杂既有旧事被揭起的羞赫,也有惊觉自己后世名声似乎也不如何的哀叹:

  前面还在嘲笑那唐太宗呢,没想到轮到自己……

  【基本可以说,《太初历》不仅仅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礼法,同时还是一份古代的过节指南。

  除了定下过年时间之外,《太初历》另一个作用就是定下了腊日。

  腊日,即腊祭之日。

  从三皇五帝起,处于农耕时代的上古先民时便逐渐形成了十二月进行祭祀的传统。

  既是报答农神庇佑,也是为了展望来年丰收,并祈求大家都能过个好日子。

  这个祭典,夏称清祀,商呼嘉平,周定“蜡”之名,直至春秋战国时,《礼记》中已经对蜡祭的对象、祝辞、流程、着装、表演做了详细规定。

  就如咱们中国的节日往往离不开吃一样,腊祭也是一样,在结束后会举行盛大的宴飨之礼,因此腊日也与吃联系到了一起。

  这套祭典流程因为祭祀先啬、农、水庸、昆虫等八种神,故而又有名“天子大蜡八”。

  在汉代之前,蜡祭只是规定在十二月,但具体哪一日就属于各执一词,直至汉武帝觉得不行,直接在《太初历》当中规定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在这一天行腊祭。

  祭祀的对象也从四方八神发生了变化,与先秦时皇家专祭宗庙的另一种蜡祭进行了融合简化,变成了祭五家神以及先祖。

  不过因为冬至日的时间一直是变化的,偶尔会因为冬至日比较靠后导致腊日落到正月里去,与腊日在腊月祭祀的传统发生了冲突,因此在南北朝时干脆确立为腊月初八。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佛教开始大规模进入华夏。

  而就如我们所知的一样,佛教为了在华夏落地生根一直致力于本地化。

  腊八虽有大飨的传统,但古时多的是连衣食果腹都困难的贫苦流民,寺庙于是便在这一日米果杂成为粥,冠以庆祝释迦摩尼成道日的名义,广施饥民以作功德,故有腊八粥之名。

  而推广腊八粥的另一个因素便是乱世时百姓糟糕的生存状况。

  比如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苗头已经显现,中央地方关系逐渐紧张,徭役赋税加重。

  比如靖康之耻后的南宋朝廷对百姓基本可以说是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朱熹说“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晁说之言“宋赋役几十倍于汉”,南宋仅录于账目的苛捐杂税便有加耗、支移、脚钱、折变、头子钱、牛皮税、义仓税、进际税、印契税、折帛钱、和买绢等等,还不到苛捐杂税总名目的一半。

  这种情况下,腊八粥成了不少百姓一年到头最大的念想。

  不过当然,直到今天腊八粥已经褪去了所有的宗教色彩。

  宋时寺庙七种米果杂成的粥能冠以七宝五味之名,引百姓哄抢,不得者哀恸大哭。

  现在超市售卖的腊八粥所用食材多者能达到几十种,但咱们还依旧嫌弃这东西难以下咽。

  由此倒是可见如今生活安定富裕程度,可称已冠绝华夏五千年。】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礼记中天子大蜡八的祝辞,也是中国已知的最早诗歌之一,此处也同祝各位新年尤胜旧年。

  过年在到处挤压时间,最近查阅的资料又比较多,作者这边问题比较大了属于是,磕头了,尽量尽快调整。

第480章 小年

  汴梁的宫室当中沉默了下来。

  这次就连赵匡胤也没力气去说什么了,此前长时间为相的赵普也低下了脑袋。

  唯有赵光义的目光不断小心的在光幕和兄长脸上来回梭巡。

  实际上对光幕的这般指责,赵匡胤自然是十分清楚。

  比如苛捐杂税之类远多于汉唐是事实。

  这部分多出来的杂税则算得上是历史遗留问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征战不休。

  人人皆知兵强马壮者才可称天子,而想要兵强马壮,需要的便是大量的钱粮,这部分的需求便直接转加到了百姓身上,导致赋税愈来愈重。

  开宋以来,因为还未令天下归于一统,南北皆有虎视眈眈之敌,故而这些自唐末以来便有的苛捐杂税也未被赵匡胤废除,而是一并继承了下来。

  他自然也有过暗暗下定决心,等天下归一后便定然与民生息,只是……

  “未得一粥饭,便至嚎啕大哭。”

  “劳作一年所盼者仅一碗杂果粥。”

  赵匡胤缓缓自言,随即摇了摇头不语。

  赵光义在一旁乘势劝道:

  “既如此,官家可令天下寺庙,奉官府之名义施以腊八粥,使生民皆感怀官家天恩便是。”

  赵匡胤顿感不耐:

  “一年三百六五天,那便是需七百顿饭方可好活。”

  “仅施一粥,便犹如以杯水救一屋之薪火,于事无补又自欺尽人事矣,不啻于掩耳盗铃也!”

  “汝为晋王,唯知如此治民之法乎?”

  或许是因为此前被后辈讥言欺人孤儿寡母,又或许是因为弟弟眼中的神色太过好猜,兼之这个建议颇为无用,因此赵匡胤干脆便一顿夹枪带棒说的弟弟讷讷不言。

  至此,赵匡胤的心情才好了几分。

  但即便如此,他心中也更加清楚,此时对弟弟撒气的行径,也跟他刚才所说的自欺差不多。

  骂一骂晋王也不能让天下百姓田地所出能多半石,也难以令他立马下决心政治今宋之苛捐杂税毕竟天下未定,禁军的财赋用度依然还是不能减一毫的。

  心烦意闷间第一个便想起来了此前出现在光幕上的两个名字:

  若是那唐太宗与诸葛武侯于此处,安有万全之法?

  ……

首节上一节439/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