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609节

  而合钱所说,再并上自己所知,赵匡胤也隐隐明白诸葛武侯所说的大争之世了,故而感慨道:

  “世界之流浩浩汤汤,奋楫者先勇为者成!”

  官家已经定了钱所说的有道理,故而李煜虽不情愿但也还是承认道:

  “钱文德果真通钱事也。”

  钱不以为意,只是略有深意道:

  “官家所言在理,华夏之势亦浩浩汤汤,百川归一与隔海夷狄同竞,方为大势也。”

  李煜若有所思,赵匡胤脸上也挂起一丝满意的笑容。

  赵光义摸了摸鼻子轻咝一声,结果又触动了额头的拳伤更疼了两分,但依旧不妨碍他心中的疑惑:

  这吴越钱和江南唐李煜对他施暴过后,怎么反倒好似更亲近皇兄了?

  【靠着不靠谱的忽里台大会,曾经偌大的蒙古帝国最终分崩离析。

  而直至蒙古汗国灭亡,南宋都依然还活着。

  这全仰仗当时南宋的著名宰相:褒贬不一的奸相贾似道。】

第703章 宋亡于贾似道

  【贾似道的生平比较简单。

  少年浪荡,青年奋起,刻苦读书不过五年就成功中了进士。

  兼之姐姐贾贵妃深受宋理宗宠爱,贾似道的官宦生涯已经注定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大起大起又大起。

  七年时间里贾似道官运亨通直接做到了江西路安抚使,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当时得到了南宋的不破之壁孟珙的赏识。

  于是在孟珙去世之后,贾似道就直接荣登京湖制置使镇守一方,直面蒙古人的铁蹄。

  而随后贾似道的升官就没停过,如此十二年后,被拔都扶上蒙汗位的蒙哥也基本摆平了蒙古帝国亚洲区的内部矛盾,正式开始大举攻宋。

  这件事的结果咱们都知道,蒙哥领兵攻蜀,结果被余经营出来山城防御体系磕的一嘴血,最后甚至本人都命丧钓鱼城。

  同一时间另一个方向贾似道临危受命解了忽必烈对鄂州的威胁,最终眼看久攻不下,忽必烈干脆班师回去谋划汗位。

  而贾似道也依靠此功权倾朝野达到政治生涯巅峰。

  此后贾似道独揽朝政长达十五年,期间在军队里推行“打算法”审核军费支出,在浙西推行“公田法”意图解决财政危机,但最终都失败。

  后来丁家洲之战大败后贾似道被贬为高州团练使,途中为监押使所杀,终年63岁,他死后四年,南宋国亡。

  跟宋史当中的盖棺定论不同,在南宋晚期,贾似道的形象是经过数次变化的。

  解鄂州之围忽必烈北归之后,当时上至宋理宗下至文人骚客,对贾似道的描述完全就是中兴名臣的形象。

  正舜庭之喉舌、为周室之股肱、云台将相之才、力扶汉鼎等等,都是晚宋时人赞扬贾似道的记录。

  但丁家洲之战大败后,贾似道的声望就发生了两极反转,从周室之股肱变成了汉室之董卓,而如果在史册当中细细翻一下就会发现,在丁家洲战败之前,宋度宗登基后就开始逐渐有了讽刺贾似道的诗作。

  而这也不难推测,一个是因为宋度宗是由贾似道所拥立,贾似道由此权势更进一步,大权独揽的他并没有做到最初的“欲行富国强兵之策”的志向,对外政策日趋妥协,这是民间的影响。

  另一个就是此时“公田法”和“打算法”都已经推行了两年,无论是军队还是地主当中都骂声一片,这是权贵阶层的影响。

  宋代修史,是由起居郎记《起居住》、再被整理成《日历》,再被编为《实录》,最终成为《国史》,而这也是元朝修史的主要依据。

  但元代史官苏天爵也说过,理宗度宗两朝记录最不完善,理宗一朝尚且有《日历》二三百册,度宗一朝干脆一本都没,因此宋史当中的贾似道有着元代史官的加工成分。

  比如《贾似道传》当中记载汉阳时,吴潜命贾似道移驻黄州被贾似道认为是想要害自己,故而怀恨在心最后报复,看起来小肚鸡肠;但《理宗纪》和《宋季三朝政要》则是明确记载了贾似道途中遇蒙古骑兵,全靠护送的精骑拼死才没让贾似道嘎了。

  比如理宗时董宋臣、李忠辅这样的权宦乱朝,贾似道接任宰相之后顺应朝意最终将其尽除,当时朝堂内外皆拍手称快,但《贾似道传》最终补了一句“进用群小”使得贾似道打击宦官外戚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另外,《宋史》当中称贾似道鄂州之战时想要与忽必烈议和,由此批判其人欺君罔上,但这个所谓的“鄂州议和”遍寻宋元史都没有文字记录,其真伪也是存疑。

  至于意图谋反就更简单,说从贾似道家中搜出了舆服御物,但这种扣谋反的帽子本就是宋代朝堂攻讦最常用的手段,毕竟只要得宠一点,谁家中没有皇帝赏赐的御物?当时的词人周密就很不以为然,说妻子也得过朝廷赏赐的龙凤之物,莫非也是要谋反?

  另外,从《宋理宗纪》和《庶斋老学丛谈》当中还能找到贾似道筑东海城、广陵堡城、扬州宝城,以及用家资充军费的记录,这些功绩都没有录入《贾似道传》当中。

  事实上,权相政治历来都是南宋政局的一大特点,从完颜构开始,南宋需要接连面对金国和蒙古的威胁,为了提高国家机构效率,宰相的权职从分割到集中再到最终独揽军、财、政三权是一种国情必然。

  宋史对贾似道专权只言其恶而不表其功是相当片面的,这种行为无异于从“不要断章取义”里截取“要断章取义”一词一样。

  而元朝史官之所以要用删改、重组史料等手段将贾似道打造成不容翻身的奸臣,其动机也不难寻找。

  毕竟北宋亡于王安石,那南宋自然是亡于贾似道,而究其根本,还是在理学上。】

  华盖殿当中,马皇后敏锐的发现夫君有点喜形于色的样子。

  夫妻这么多年,马皇后对这朱八八的脾气也再了解不过,仔细琢磨了一下光幕的言语,就大约明白了什么一回事。

  胡惟庸之后明天子独断专行废了宰相。

  虽然夫君绝大多数时候只要做了决定,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比如那《祖训录》诸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出决定之后内心不会犹豫,尤其是宰相一职自从春秋起至今延续一千多年,若非八八有开明之功压着,此时定已经朝议汹汹了。

  可没人议论并不意味着没人反对,今年吏部尚书换了四个,礼部尚书换了三个,那刚主持完八八天寿节的李冕据说又在请外放了,若非李善长劝了劝说不定已经要致仕。

  而现在,马皇后琢磨着重八定然是从后世对权相政治一说里,找到了宰相不须存的支撑所在。

  于是她干脆拍了拍夫君的手背以示支持。

  朱元璋朝自己皇后笑笑,随即板起来脸。

  因为朱棣还在那边好奇疑问:“这奸臣名头,怎么又跟理学有关了?”

  毕竟对大明诸王来说,这段历史相当熟悉,就不说爹爹总用宋之亡警示众人了,而这也不过就是一百年前的事儿,当时人的儿孙多半还有不少存活于世呢。

  只是朱棣的这个疑问瞬时让明天子想起来一件事:

  “上次要你们闲暇时思考一番何谓科学,可有结果了?!”

  上一次的光幕因为没有专人记录,朱元璋只能对其中看起来比较重要的部分死记硬背,而其中最难记的莫过于对科学之评判。

  循着帝王的本能,他能意识到这科学恐怕在后世是极为重要之物。

  但语序怪异词语生僻,最终也只能尽力回想了丢给儿子们看能有何想法。

  面对明天子的疑问,朱标沉默,朱棣垂首,朱桢干脆装听不到,唯有朱抬头尝试道:

  “此学之义,与天人不相与一说有不少共通之处。”

  “儿请推迟就藩,试为我明探究何谓科学。”

第704章 得罪完了

  对朱来说,藩屏边境,辅卫王室这件事并不陌生。

  洪武十一年二哥朱和三哥朱就已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

  四哥朱棣原本定的是今年就藩北平,但因为光幕之事以及提前召回征虏大将军徐达,就暂且押后了三哥就藩之事,多半要等徐大将军北归时候偕同而返。

  而他周王就藩之地开封也是早已经定下的,原定的就藩时间就是明年。

  待在这应天府的时日里,大哥朱标给讲过早年所见地方;二哥朱来过信称打算重修西安城防;三哥朱写信说太原民刁难治,依然还在努力适应。

  这一切也让朱更渴望离开应天府,去见见地方上的风土人情,而不是与深宫藏书作伴。

  但天寿节过后,爹爹有给他们兄弟一张纸,说若能学明白其中意思,于大明或有大用。

  也就是那时起,朱隐隐觉得这应天府或许应再待上一些时日,毕竟这里有相当多的藏书有各式各样的读书人。

  更重要的是在那说科学之义的短短几句话当中,他似乎看到的一条遍布荆棘的无尽险峰,但在那个险峰之巅似乎隐隐能看到两三百年来理学士大夫们所追寻的那个一理的影子。

  而直至今天亲眼看到这壮观的光幕,亲耳听到那被爹爹说是后世人对《洗冤录集》的评价论述,这种感觉也就愈发强烈。

  开封的风土人情早已不记挂在心上,而且爹爹也说过这非是第一次观光幕,那其后想来定还有第三四次,于是朱留在应天府的想法也愈发强烈。

  朱元璋有点踌躇。

  给几个儿子看的那个科学之议,他同样也有递给一些学士揣摩,其中也不乏言之有物的。

  但朱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拱卫大明和探究科学,孰重孰轻?

  陷入沉思的明天子感觉自己袖子被拉了一下,一抬头看到的是妹子殷切的目光,于是心下难得一软:

  “罢罢罢,老五就好好陪爹看这后世之议,开封之事暂且押后再议。”

  朱顿时大喜,朱柏也一起高兴,毕竟诸位哥哥里他还挺喜欢这位五哥的。

  朱标多少有点欣慰,能让父亲收回成命这件事可真是不多见。

  ……

  广政殿中,钱眉头一挑:

  “我大宋竟使得那蒙古汗王丧命于战阵?”

  虽是第一次观光幕,但经过赵匡胤和赵普对照着那地图讲解,略通海商之事的钱也隐隐对这世界之大有了个初步的概念。

  也是由此,光幕上那蒙古的无边疆域也就显得是愈发可怖。

  而且他也记得,这个蒙哥不就是那什么忽里台大会斗来斗去最终的赢家吗?结果竟是以这种方式落幕的。

  对于钱的言论,李煜报以一声冷笑,但想想刚才赵官家仅用寥寥几句话就将他的结局说完,一时间他也有点心烦意乱了。

  如今这晋王剃度出家,赵官家已明言于宫中禁了酒水和肥美膳食,只要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这晋王余生应该是只能言佛事,而难弄权术了。

  性命暂时无忧,那赵官家召他来此是要干嘛?李煜的三个瞳孔中满是不解。

  然后也忽地想起来了方才钱说的“百川归一乃大势”之事了。

  在与赵匡胤轻声议论的赵普则是轻声道:

  “钱财握之不能补于暖,食之难补于饱,然能用以御民事而平天下。”

  “国家无财,天下自难平。”

  赵匡胤也一起叹气,这个道理他再明白不过,毕竟封桩库便是这个作用。

  只是可惜后人宁愿用这钱上泰山去骗鬼神,都不愿用以强军而勒石燕然。

  空炅法师缩了缩脖子。

  【咱们上一期说到理学的时候,说过朱熹死之前差一点推动理学大兴的事情。

  而理学在两宋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乱世迫使各个学说飞速演化。

  第二个是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大儒争鸣,最终发生鹅湖辩论,这一阶段以朱熹的离世,韩胄开党禁迫害理学士大夫而结束。

  第三个就是理宗尊崇程朱理学,这一时期理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与传统注重文学和政治的儒学不同,理学更重视道德修养,朱熹也说过“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将大伦理放在首位。

  现代有学者认为,朱熹的史学观是以“陶铸历史,会归一理之纯粹”为主线,以理学的标准去评断历史事件和人物,希望以此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起到维护纲常名教的作用。

  简单来说,被理学影响的历史记录会带有浓烈的道德色彩。

  要说贾似道就要先说史弥远,毕竟刺杀宰相砍头议和、伪造圣旨擅行废立,干出来这些事之后都没列入《奸臣传》也算是比较少见。

首节上一节609/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