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有太祖爷十三子代王朱桂后代世系就藩,还有镇守太监、大小将官与当地豪强等把手也伸向官屯。
再加上少数军户私卖屯田。
还因其地位于边关,常受蛮族侵扰等故。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军户逃亡也多,卫所米粮常有亏欠等等。
少数的坚持派之一。
积极拱火,想尽快变试点为全国核查。
朱祁钰走下丹墀,亲手将人扶起:“朕就知道,于爱卿乃肱骨也。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有卿在,朕无虑也。”
“不过事缓则圆,欲速反而不达。兹事体大,咱们得一点点来。有了荆襄之地的成功经验,才好渐渐推行全国……”
毕竟,荆襄之地的最大阻力们还在京城,且已经上了他的商船。
已经一伙人了。
别的地方可没有呢。
不是不能武力镇压,而是比起妄动刀兵。他更希望以点带面,就把这个事儿给解决了。
打从董福汇回京后,朱祁钰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命人准备新一批货物。
跟几位王爵商量好组建皇家船队事宜后,这扩大了两倍有余的船队就已经下了海。只往南洋一带的话,用不了春暖花开就能顺利返航。
到时候真金白银的利润在,不愁余下的藩王宗室们不动心。
就算有不爱富贵的,那权力呢?
子孙后代的前程呢?
朱祁钰相信,只要下对了饵,就没有钓不上来的鱼。
拿下宗室,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毕竟开国至今,虽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到他这已经第七任。但实际上,也不过八十余年而已。
不管是土地兼并,还是逃户、流民的情况都是有,但还没严重到无法遏制。
没到后期既得利益者过多,党政林立。帝王但想励精图治,不是被压制,就是易溶于水的疯狂程度。
帝威仍在。
咳咳。
应该说有他护京城、攻瓦剌。镇夺门之变,手刃皇兄、废其帝号、削其宗籍,甚至代父废后之类的种种后。
他这个皇帝的威信简直空前。
这不,命令下达了没几日,可能秦等人还没理清头绪呢。
驻守在宣府的石亨、大同的郭登等人就先后上了请罪折子。言及去岁七月到如今,一直忙着备战瓦剌、整饬军务等等。
一时间竟没注意,自己手底下也有这等侵占情况。
赶紧依律处理了,再来与皇爷请罪。都是末将治军不严,还请皇爷严惩云云。
第123章 宗室人才合理运用
乖觉到让所有人诧异,郭登倒也罢了,那石亨……
谁不知道就是个官迷来着?
战场上奋勇拼杀,完事儿后却每每嫌恩不厚。让他邀功容易,让他请罪简直难如登天。
朱祁钰也很意外。
但事实上,石亨也确实怕了他那智计百出,好像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那边哭,边把剑捅进亲哥心窝子的画面简直成了他此生噩梦。
今上朱祁钰也成了他再不敢有丝毫背弃念头的人。
既然皇爷有意清屯,他这配镇朔大将军印的宣府总兵当然得积极配合着。力争压下那些个初出茅庐的进士们,取得最佳表现啊!
可巧,郭登也是这么想的。
尽己所能,自上而下彻查。除了在皇爷面前表忠外,保障军户们原本就称不上丰厚的待遇,也能减少逃户发生概率。
使自己所辖卫所的兵源不再减少,有余力操练。日后战场杀敌,战斗力也自然而然能大幅度提高。
将领们能如此自动自觉,朱祁钰当然要给予肯定。
不但降旨嘉许,还把两人事迹都写在邸报上、大明报上,号召更多将领向他们学习。
严饬军务,严管这等违法欺君事。
让收到相关消息的将领眼前一黑,暗骂声好狗贼!为了讨好皇爷不要脸便罢,这怎么还带祸及同僚的呢?
倒是民间、军中对于朱祁钰这个新皇的好评如潮。
随即他还一纸告天下书,直接印在了大明报上。
明明白白写了自己初登大宝便内外交煎,左支右绌。很多事情都没有来得及了解与处理,比如军中将领、镇守太监或地方豪强强占屯田事。
以至于许多军户生活无着,不得不一逃了之。
虽违军纪,但情有可原。
是他,是大明做得还不够好,如今他认真道歉,仔细悔改。体恤逃卒们的无奈,愿意主动归来的便既往不咎。保证给予足额田亩、例盐等。
且从即日起,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专司强占军屯、克扣军户粮食、役使军士为私奴等事。
严禁上峰抢占兵丁功劳。由他这个皇帝直接主管,众军士皆可匿名举报,一经查证,严惩不贷!
这相当于罪己诏,也相当于承诺书的内容一出朝野震惊。
陆陆续续的,还真有不少军中逃户默默归来。
确定新皇说话算数,真不翻以前的老黄历。还严格办理,按着太祖当年定下的规矩,足人足额地下发屯田亩数。
一个个奔走相告,归来之人越来越多。
连襄王殿下都不得不对二侄子高高竖起大拇指:“陛下这招还真高明。”
!
朱祁钰摆手:“五叔过奖了,哪有什么高明不高明?错不过民以食为天罢了!军户们本就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还得自己买兵器、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才不得已当了逃户。”
“如今瓦剌已平,贵州那边也消停了。四海承平,眼看着也没有什么仗好打。若真能一笔勾销,回来安安生生耕地,他们又何苦当那朝不保夕的流民逃户?”
襄王反复念了几遍民以食为天,接着又虔诚行礼:“陛下金玉良言也。”
朱祁钰:……
不过梦中所见,实实在在拾人牙慧罢了,没什么好赞许的。
但他越不居功,襄王就越以为他谦逊,越觉得大侄子输在他手里实在不冤。
朱祁钰解释不清,干脆也就不解释。
只果断进行下一个问题──宗室人才的合理运用!
虽然几代下来,朝廷对藩王的防备始终也没松懈过。而为了能够太太平平,各宗室藩王们也都寄情山水的寄情山水,沉迷享乐的沉迷享乐。
一个赛一个胸无大志的样子。
可到底都是从小延请名师的存在,不说个个允文允武,也多多少少有点一技之长。
比如周王世子好酒,也擅长酿酒。
老二则继承了祖父遗志,在岐黄之道上破有些研究。还常感念民生多艰,百姓看病不易。每每因为延医问药,而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所以专门研究便宜,但却效果不差的平民药方,打算日后开个惠民药房。
还有许多擅长诗词歌赋、丹青书法的。
更有如襄王这样,在国计民生、朝政大事上都颇有一番见地的。
最难得是他们都对大明律研究颇深。
尤其襄王一脉。
提起这个,襄王就不禁老脸一红:“臣,臣也是怕那些孽障们仗着自己出身皇族,飞扬跋扈,为祸乡里。所以……”
“所以才安排先生用大明律为他们启蒙,意在让他们遵纪守法,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朱祁钰点头,这初衷也是极好的了。
只是一代代下去,襄王一系跟皇室关系越来越远,殊遇自然不比从前。渐渐的,这为遵纪守法而背的大明律,也就成了某些不孝子孙们钻律法空子的工具。
现在有他在,当然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再度重演。
那,就让这些律法精英们进行些律法科普、修订与提及的相关工作吧。
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的那种。
既能一展所长,又不会担心宗室等对朝廷政务参与过深,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其余人等也是一样,擅长什么就做什么。
襄王殿下则受命当了宗人府宗令,在原本的职责范畴外,还担负了与其余宗室讲解皇家船队运营、盈利状况与新成员申请初审等任务。
索性荆襄之地的王爵都在,离年又没两个月了。
朱祁钰索性下诏让各家藩王、属国等都一并进京。
正好他这个新君登基,还未接见藩属,趁此机会见一见,也看看日本那边到底给不给机会。
毕竟梦里头……
起初,朱祁钰还担心诸王觉得自己的提议有些过于流于表面。
所说的重用跟他们所想的差距过大,让刚刚有些融洽的关系再度疏远。
却不料襄王世子听罢后竟双目炯炯地举手:“既然是宣传普法,那臣等能不能看着大明报的模式,也搞一个大明法制报?”
“臣知纸墨贵,办报价格不菲。就连大明报也是亏损了一阵子,才渐渐扭亏为盈的。所以先期的投入臣可以自理,后续获益也可以上交国库。”
第124章 中宫得子
作为襄王世子,宣宗爷嫡亲大侄子。
太皇太后在世时,最为亏待老儿子给生的大孙子。朱祁镛的身家正经不菲,并不把些许开销看在眼里。
只想用办报的方式,把普法工作给做好了。以这个为起点,日后便不能在朝担当重任,也能在也留下千古贤名。
初初听到这个的时候,朱祁钰都懵了,没想到这个梦里代宗有意立为世子的家伙竟如此简单纯粹。
回过神来立即就点头:“你有此心,朕自然不忍拂逆。不过你能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普法,想必也看出这报纸可为舆论喉舌的特点了。”
“当知一字一句不妥,可能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要万千谨慎,报纸刊登前先交上来审核一二才可交付印刷售卖。”
朱祁镛连连点头,兴高采烈地应了下来。
并打算第一期就刊登宗室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