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185节

  是国际主义胸怀吗?

  显然不是,无论是尼古拉斯,还是古斯塔夫或者波泽、阿尔登他们之所以主张研究原子弹,只有一个原因他们是德国人。

  在他们看来,德国同样需要原子弹,他们或许会在这里工作十年,二十年,但最后总会返回德国,他们或许无法把原子弹带回德国,但是知识就在他们的大脑之中。

  等回到德国之后,他们可以用大脑里的知识为德国制造原子弹。

  前提是……嗯,他们在婆罗洲就研制出了原子弹!

  所以,为了心中的祖国,他们是希望能够进行原子弹的研究,从而让未来的德国拥有自卫的武器。

  但是,他们显然弄错了一点德国不但永远都不会研究原子武器,甚至最后就连核电站都为了环保直接废了!

  这反思,绝对到家了。

  只不过现在眼前的这些德国人显然是没有经过反思的,他们甚至还对以美国,英国,俄国为首的盟国有着怨念。

  正是这种怨念,让他们做出了选择。

  “长官先生,研究原子弹不仅仅是为了自卫,同样也是为了世界和平!”

  面对科学家们的踊跃,李毅安又怎么可能会拒绝呢,他沉思片刻,说道。

  “我再考虑一下吧。”

  还考虑什么,根本就不需要考虑,但有时候还是需要装一下嘛!

  等到进入古斯塔夫的办公室后,李毅安问道。

  “你觉得呢?可行吗?”

  他之所以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下令研制原子弹。为了询问以现在婆罗洲的环境,有没有机会研究原子弹?

  原子弹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说,任何一个想要国际社会上有发言权的国家,不可或缺的武器。

  “长官先生,从理论上来说完全可行,目前婆罗洲有接近1400名物理学家,其中在大学和技校任教的有700多人,在研究所工作的500多人,还有100多人在公司企业中工作,虽然人数是少了点,但是物理系是最大的院系,四年后,每年都会有超过3000名学生毕业,他们都是研制原子弹的人才基础。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德国继续招募相关的人才。”

  仔细思想了一会,古斯塔夫说道。

  “唯一的问题,就是现在婆罗洲的工业基础薄弱,还不能够支撑起原子弹的制造,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成立研究团队进行原子弹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此同时通过大学的培养人才队伍,第二步是完善工业基础以及寻找铀矿或者稳定的铀矿供应,第三步,是进入实际研究生产阶段。整个周围期是十年。”

  不得不说,古斯塔夫的建议还是非常客观的,李毅安微微点头说道。

  “嗯,你先拟定一个方案,然后以书面报告的方式,递给我,我会亲自批准这个计划……”

  想了想,李毅安又补充道。

  “不过要注意保密,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旧事重演,你说是不是。”

  李毅安提的旧事,当然是英美特工对海森堡等物理学家的定点清除了,其实那怕就是他,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源于那一千多吨氧化铀!

  有时候,当蝴蝶的翅膀扇动的时候,没有人知道那一阵微风会掀起一场风暴,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德国的科学家来说,他们对盟国是心怀怨念的。

  毕竟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被暗杀的对象。但是海森堡,让他们所有人都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天真。

  或许现在德国已经失败了,但是下一次呢?

  所以,他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为了德国,以和平的名义!

  以和平的名义,我们必须要拥有!

292.第292章 南洋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第三更,求订阅)

  292.

  在日本投降的当天晚上,李毅安签署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很快古斯塔夫提交的成立“第二物理研究所”的报告就被批准了,计划代号“普罗米修斯”。

  这个计划会在多久之后,把那个象征着终极力量的“火种”带到人间?

  这一切只是未知。

  十年只是一个理想的数字,但是李毅安有耐心,同样也有时间。

  10年不行的话,那就15年,甚至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这种事情谁都没有准儿。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婆罗洲来说,研究原子弹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金钱。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研究才是真正的烧钱大户。美国人在曼哈顿计划上花费了20亿美元。而英国为了研制原子弹花费了1亿英镑,也就是4亿多美元。

  相比于时间,金钱无疑更关键!

  好吧……还能负担的起!

  就在婆罗洲悄然开启原子武器研制的同时,从南洋大学生物系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长官先生,这就是链霉素,通过实验室的试验,我们发现它与结核杆菌菌体核糖核酸蛋白体蛋白质结合,起到了干扰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从而杀灭或者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作用,有了它,我们很有可能会攻克结核病!”

  阿尔伯特沙茨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从离开了瓦克斯曼教授的实验室后,他先在纽约公司提供的实验室里工作,然后又来到婆罗洲,成为南洋大学的教授。

  作为一个年青的学者,面对那些来自德国的大咖时,天知道他有多么自卑,可现在链霉素的研制成功,足以让他向所有人证明,他是配上的眼下这个教职的。

  这就是链霉素吗?

  看着手中这支小玻璃瓶内的粉末,尽管有些好奇,但是李毅安还是起身表示了祝贺。

  “恭喜你,沙茨先生。”

  “谢谢您,长官先生,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很难想象会在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研究。”

  在面对李毅安这位伯乐时,沙茨语气神情都显得很谦逊,内心依然如过去一样,充满了感激。

  “阿尔伯特,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研究它的生产工艺了,毕竟,全世界的肺结核病人都在等待着它呢,你说是不是。”

  李毅安之所以提到结核病人,是因为眼前这家伙是个理想主义者,在历史上他的发明被导师窃取的之前,作为发明者的它反对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药物申请专利,是在导师瓦克斯曼的坚持下,两人联名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并同意如获专利将以一美元为代价卖给大学,即他本人将不会从这项发明中获取任何经济收益。

  可实际上呢?

  他的导师瓦克斯曼,不仅凭借链霉素专利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巨额财富,甚至还获得诺贝尔奖。至于真正的发明人,也就是面前这个可怜的娃,甚至被贬低成为与清洗试管的辅助人员一样的助手。

  “是的,是的,长官先生,世界上有很多肺结核病人在等着它去救治,我们必须要尽快解决大规模生产和提纯的工艺问题。”

  现在阿尔伯特压根就没有去提什么专利,毕竟,他是在公司的资助下进行研究,当时就已经签署了协议,专利自然归公司所有。

  专利可以归公司所有,但是荣誉肯定会归他的,不会像他的导师那样偷走走他的荣誉。

  在阿尔伯特离开之后,李毅安握着手中的玻璃瓶,自言自语道。

  “好了!南洋大学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出现了!”

  那怕是现在南洋大学有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但他们都在德国期间得到的诺贝尔奖,而现在伴随着阿尔伯特的发明,南洋大学将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

  发现链霉素!

  诺贝尔奖!

  对于一座刚刚成立的大学来说,这无疑将会提高南洋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并且最终成为全亚洲的学术中心。

  “未来的学术中心啊!”

  感慨之余李毅安不禁又一次对晶体管充满了期待,现在沃尔特布拉顿那边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了?

  “可惜那家伙不愿意来婆罗洲啊,要不然就是两个诺贝尔奖了!”

  对于一所刚刚成立的大学来说,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两个诺贝尔奖,无疑会给学校收获前所未有的声誉,但是强扭的瓜不甜,沃尔特布拉顿不愿意过来,也没有办法。

  其实如果有选择的话,李毅安甚至都想换人了。

  “可惜了……”

  虽然感觉非常可惜,但是想到未来规划的几所大学,想到那些大学还需要大量的教授。李毅安拿起了电话,说道。

  “徐秘书,过来一下。”

  很快秘书科科长徐闻志就走进了办公室。

  在他进入办公室后,李毅安头也不抬的说道。

  “拟一份电报给德国方面,让他们加大人才招聘力度,注意物理专家优先。”

  虽然柏林提供的那份名单足足有上万人,但是实际招募的只有三千多人,其它人要么是被盟国给掠走了,要么是不愿意来婆罗洲。

  但名单之外还是有很多人才的,毕竟,德国在战前可是世界科学中心!

  除了名单上的人之外,还有很多人才是婆罗洲建设需要的。

  毕竟,伴随着原子弹的扔下,日本投降也就是最近几天的事情,顶多就是再来一枚原子弹的事。

  伴随着日本的投降,不仅沿海的所有港口都会重新开放,化身成为移民船的登陆舰甚至可以驶入长江,从沿江两岸尽可能多的吸纳移民。到那时婆罗洲的移民速度将是极其惊人的。

  大量移民的涌入,不仅仅会从根本上改变本地的人口构成,而且会彻底扭转这里劳动力不足的局面。届时也将会大大的加快婆罗洲的建设速度,是时候全面铺开了。这肯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德国嘛!

  就是最大的人才宝库!

  这个人才宝库必须要充分的利用起来。

  徐闻志问道,

  “还有别的吩咐吗?”

  “嗯,让他们不必拘泥于紧缺人才种类,接下来婆罗洲的建设将会全面铺开,我们至少需要上万名工程师,对了,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德语翻译,可以在唐山想想办法,战前唐山曾向德国派过很多留学生,再加上民间的留学生,要是再算上德国办的教会学校以及德资洋行的雇员,国内可以充当德语翻译的人才,还是有很多的,尤其是那些德资洋行的雇员,差不多都处于失业状态,可以直接雇佣他们。”

  专家重要,翻译同样也非常重要,或许在大学里可以用英语授课,但是在工厂的工地上以及车间里,却离不开德语翻译,毕竟,很多时候他们需要直接和工人打交道,甚至要手把手的教工人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德语翻译就是不可或缺的。

  感谢老天爷,过去几十年德国货畅销全世界,在国内曾经有上百家德国洋行,那些洋行职员无一例外的都会德语,毕竟,这是进入洋行唯一前提是要会德语,但现在……他们无一例外都失业了。

  正好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相信那些长期失业的人们,肯定是不会拒绝的。

  徐闻志点头说道。

  “好的,李长官,我这就拟份电报给朱经理和赵将军他们发过去。”

  在徐闻志准备出去时,李毅安又说道。

  “对了,让建设规划办公室的保罗.科纳尔过来一趟。”

  在徐闻志离开办公室后,李毅安从一旁的抽屉里拿出一份婆罗洲建设规划草案,虽然书册有数百页厚,但实际上这不过只是草案大纲,仅仅只是罗列着需要建设的项目以及项目的简单介绍而已,自言自语道。

  “是时候全面推进婆罗洲的建设了!”

  经过一年的准备,现在时机应该已经成熟了吧!

  手按着这份大纲,李毅安的目光中只剩下了对未来的期待……

293.第293章 加速,加速!(第四更,求订阅)

  293.

  半个小时后,一辆黑色的奔驰汽车驶进了长官公署,车在门廊前刚一停下,保罗.科纳尔就下了车,然后就径直走了进去。

  作为婆罗洲建设规划办公室的主任,他领导的机构是目前婆罗洲规模最大的政府机构足足700余名雇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正是这家机构主导着婆罗洲的工业经济建设。

  在过去的一年中,这家机构里的德国专家们,按照德国四年计划的规划实施,根据婆罗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四年建设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婆罗洲建成基本工业,待计划完成后,婆罗洲就会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参与计划制定的不仅有德国经济、工业等方面的专家,甚至还有德国“四年计划中央办公室”的官员,而作为机构负责人的保罗.科纳尔,原本就是德国四年计划中央办公室主管。

  不仅是科学家、工程师,那怕是流亡的纳粹官员,也可以在婆罗洲发挥他们的价值。这才叫人尽其用。

  保罗甚至在战犯名单上,被盟国的战犯法庭通缉着,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作为婆罗洲的高级官员,主掌经济工业建设。

首节上一节185/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