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273节

  那怕是收音机的生意是林家超促成的,但是没有马志豪的突发其想式的表演,客户自然不会到南洋的展厅,林家超也就没机会展示收音机了,所以,他们才会把马志豪当成大功臣,包括这笔两亿美元的单子,也同样归功于他。

  狠狠的抽了口烟,左孝翰说道。

  “美国佬,可真他妈的有钱!难怪总统念念不忘的就是要打开美国市场!”

  感叹之余,左孝翰又说道。

  “电子产品!往后一定要加强这个产业,这才是真正挣钱的大买卖!”

  一个看来起来很不起眼的收音机,出口创汇差不多两亿美金,这瞬间刷新了左孝翰的三观,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情况。但也让他意识到了电子产品特有的魅力。

  “左总长所言甚是,看来以晶体管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才是产业的未来啊!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在就这一瞬间,他们两人就形成了共识,在形成共识之余,左孝翰突然有些期待的说道。

  “林秘书,你说,要是国内知道咱们签下这么大的单子,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第428章 毁灭,要确保互相毁灭(第二更,求订阅)

  史上最贵的胡子!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南洋所有的报纸都在报道着那个有些传奇的推销手法。

  生意人人都会做,传奇不是天天都有。

  报纸上更多的时候,关心的是嘘头,是传奇。

  新闻中的两亿美元……只是一个嘘头而已。

  两亿美元的大订单,意味着什么?

  在有些人看来是婆罗洲的出口总值的增加,在有的人看来这是新的机遇,于是纷纷开始进入家用电器这个行业,有的人看到则是蓝海出口贸易的蓝海。看到了《关贸总协定》框架下,出口贸易的无限前景。

  但只有极少数人看到了未来,而这个未来绝对不仅仅只是金钱。

  “两亿美元啊!”

  仰身靠着椅子,李毅安忍不住发出了惊叹。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啊……”

  别看只是一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它的出现改变了很多公司的命运。最为出名的恐怕要数东京通信工业公司了,57年,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发布Sony系列半导体收音机。之后因为Sony收音机在当时实在太成功,也使得东京通信工业公司在在第二年,干脆直接将公司更名为Sony,Sony也成为日后称霸50年的日本消费类电子产品供应商,公司也变得家喻户晓。

  与Sony等公司相比,联合通信的TR-1,推出的时机刚刚好此时电视机还没有完善普及,大多数家庭都需要一台收音机,一台廉价且小巧的收音机,必定会走进千家万户。

  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TR-1注定会成为了一个商业上的奇迹。甚至很有可能是不可复制的那一种。

  但这仅仅只是收音机而已,相比于收音机,李毅安所看到的却是未来。

  “晶体管的时代到来了!”

  到来不仅仅只是晶体管,还有集成电路几个月前,在李毅安提出集成电路的构想后,南洋大学的试验室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相信很快就会有研究结果出来。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个人电子计算机,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世界,这一切都被加快了,提前了。

  对于人类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好事,科技将会更早的改变人们的生活。

  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自己的助力下,电子科技将会以怎样惊人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李毅安的嘴角轻扬,神情中充满了得意,毕竟,这种改变是他一手促成的!

  但是在得意之余,他的心里也在算着两笔账。

  第一笔账,是南洋自己的账,在这个浪潮中通过抢占先发优势,南洋的企业将会获得的丰厚利润,不是几亿,几十亿,而是几百亿,甚至数以十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只要能够紧紧的抓住电子产业革命的机遇,南洋的相关企业注定将会成长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

  在另一个世界,芯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集成电路产业本身又是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全球高科技国力竞争的战略必争制高点。在未来的数十年间,通过牢牢抓住这个制高点,对于南洋的经济、科技的推动性都是不可忽视的。

  还有就是科技创新的提前,提前问世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以及随后的其它发明,会进一步推动这个世界的科学发展,从而把人类文明带到新的高度,这是第二笔账,但同样也是变数最多,最不确定的一笔账。

  甚至引申出来了第三笔账变化。

  尽管李毅安知道在未来以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为源头科技革命,会把人类带到什么样的高度,但是他并不确定,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这场工业革命会给冷战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这种变数,有时候,真的很难预料啊!

  “会不会导致冷战变得更加激烈呢?或者……”

  想到人类在冷战中的几次擦枪走火,李毅安不禁有点紧张了,现在,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在冷战之中,大家总是小心翼翼的确保能够毁灭对手,说白了,就因为不确定性!

  不确定对方会在什么时候毁灭自己!

  现在李毅安担心的是什么?

  同样也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未来,他不确定在提前爆发的科技革命,会对冷战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毕竟,科技本身就是战斗力啊!

  “科技的进步,意味着战斗力的增强,战斗力的增强,会不会导致什么地方发生变化?”

  眉头紧蹙,李毅安的心情突然有些惆怅了,无它,这种不确定性太吓人了!

  万一要是因为这种科技力量的增强导致冷战双方的科技力量发生了颠覆性的差距,那到时候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会不会选择铤而走险呢?

  想到了这一点,就连原本很香的两亿美刀,突然也不香了。

  万一要是天上掉刀子,那可就不好了!

  就这样,思索良久之后,李毅安还是无奈的摇头道。

  “管他呢,杞人忧天而已,现在最重要的是发展好自身,冷战越激烈,南洋的机会也就越多……”

  话虽然如此,但是在把这一切都置之于脑后的同时,李毅安的心底,对原子弹的渴望,反而更加的强烈了。

  ……

  一架DC4客机在雨林上空飞行着,注视着下方茂密的雨林,李毅安的眉头紧蹙着,在过去的几天之中,尽管表面上他和过去一样,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但是想到那个“不确实性”所带来的威胁,李毅安的心底那种未名恐惧反而加深了,或许,他没有经历过冷战,但是并不妨碍他对热战的恐惧。毕竟,即便是直到冷战结束的三十年后,人们仍然对冷战没有演变成热战的是心存庆幸的。

  在冷战期间,人类有太多次与毁灭擦肩而过!

  高峰的时候,全世界几万枚核弹瞄准着彼此,大家确保这种互相毁灭,整个冷战时期,所有的和平都是建立在这种互相毁灭的基础上。

  万一要是在自己的科技助推下,美俄两国万一要是弄出什么能够打破核平衡的科技狠活,那可就完犊子了!

  就问你怕不怕!

  别人怕不怕,李毅安不清楚,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怂了!

  真的怂了!

  南洋的人不多,才几千万而已,国土就那么大,几十枚核弹,就能让南洋回到石器时代!

  而这也意味着,南洋的生存是需要以核弹作为保障的,毕竟,只有确保自己能毁灭对方,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原子弹……是科技与狠活的第一步啊!

  在李毅安的心里这么盘算着的时候,飞机已经缓缓的在机场降落了,机场位于茂密的雨林中央,而这里,正是南洋的原子城……

第429章 原子城(第三更,求订阅)

  原子城,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原子能的地方。

  其实,就是研究原子弹的地方。

  为了确保原子弹研究不至于外泄,在过去的两年间,五万余名日本战俘在婆罗洲的雨林腹地,建立了这座原子城,说是城市,其实也就是座仅仅只有六千多人的小城而已。

  除非了两千余名驻军之外,这里云集着上千名南洋第一流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各个领域内的专家,而且,每年都有新的研究人员补充进来。

  “三年前,在您的命令下,我们开始了对原子能的基础性研究。在过去的三年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跟在李毅安的身边,古斯塔夫赫兹这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不仅是南洋大学物理系主任,同样还是南洋核计划的负责人。

  “去年,我们在南洋大学建成了南洋也是亚洲首个铀-石墨实验反应堆投产,该反应堆能够进行受控核裂变自发链式反应。在启堆时,需要在铀块的堆芯中填入最大剂量的钚块1~2毫伽。通过实验堆的帮助,我们的科研人员找到了能定量监控铀和使用其物理特性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对原子城第94号元素工厂生产反应堆的装卸料过程进行质量审查。”

  古斯塔夫口中的“第94号元素”,就是“钚”,相比于铀235的生产,钚的生产更简单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印度、高丽等国第一枚原子弹都选择钚的原因。毕竟核武器中最难的其实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如何获取燃料。

  “第94号元素工厂项目的交付日期,定在明年的7月前。与实验反应堆不同,生产反应堆需要约150吨金属铀和超过1千吨的石墨,还拥有体积达几千立方米的强制水冷系统……”

  介绍94号元素工厂的进度,古斯坦夫最后又特意强调道。

  “根据我们的计算,一切顺利的话,我们会在五一年底,获得足够的钚。”

  “那也就是五二年了!”

  李毅安扭头看着古斯塔夫,问道。

  “五二年岁末之前,先生,吴博士的工作是非常有成效的,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结合之前获得部分资料,我们现在已基本掌握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对于这个结果,李毅安并不觉得的意外,南洋的核计划云集了一批德国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再加上“九头蛇”提供的部分情报资料,让这项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而吴健雄的到来,也加快了研究进度。

  五二年……

  虽然还要再等上三年,但是这三年,还是能等得起的,毕竟,真正的变数应该在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二三十年后人类的技术水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是不可预知的,而那一高度会不会带来什么黑科技与狠活,同样也是不可预料的。

  在此之前,在“核和平”的威慑下,冷战应该不会变成热战,但是南洋也需要为那个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古斯塔夫,尼尔拉斯等人的介绍下,李毅安用了一天的时间,参观这座原子城,对南洋的核武器研究进度也算是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他并没有立即返回长安,而是到了朋友家,现在袁家骝夫妇都在原子城,尽管他们一边还在南洋大学任教,但他们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里。

  “或许,最终进度表会完成,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在袁家骝的餐厅里,放下手中的筷子,袁家骝说道。

  “我们在铀提取上碰到了问题,”

  “哦?铀?什么问题?”

  “南洋核计划里,原子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原子能发电站,在这种情况下,铀的用途就更加广泛了,所以从原料提取上来说,我们必须要把铀放在第一位。”

  随后袁家骝继续解释道,

  “因为天然铀金属中铀-235的含量仅为0.711%,所以为了使铀-235含量超过90%,六氟化铀必须重复通过多孔隔板数千次。为了获得1千克高浓缩铀,需要消耗175至220千克纯天然铀,以及约60万千瓦时的电能,用以提供压缩机的电机所需的电力。”

  也就是气体扩散法,而建造一采用气体扩散法浓缩铀的工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解决这个复杂问题时,必然会在技术设备,特别是多孔隔板的研制中犯错或是遇到困难。

  “尽管在赫兹领导下研制的管式过滤器项目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根据测算,通过气体扩散法获得浓缩铀的浓度不超过75%,但是铀弹要求的铀浓度率应不低于90%。为了使铀浓缩达到核装药所需的浓度,我们还需要建设一个特殊的电磁装置。仅仅只是铜就需要至少六七千吨,如此昂贵的成本,从经济上来说,对南洋绝对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袁家骝的判断,让李毅安觉得很诧异,没有想到他会先从经济上去考虑这件事。

  “先生,你不止一次对外界提到,现在对南洋最重要的是经济,家骝计算过,仅仅只是气体扩散厂以及电磁精炼厂,这两项投资就需要至少两亿元的投资,从经济成本上来说,是非常昂贵的。甚至可能会拖累南洋的经济发展。”

  吴健雄也在一旁说道。美国的经历告诉他们,所有的一切科研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毕竟科学研究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

  经济才是科研的根本!

  “不错,你们的担心很对。”

  李毅安点了点头,说道。

  “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现在我领导的项目组,正进行研究离心法,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整个项目还需要时间去完成,如果采用这个方法的话,获得铀235的成本会更低一些。”

  “你说的这个离心法,我听赫兹介绍过,他提到过美国人好像并不看好这个办法。”

  “美国人不看好,是思路发生了问题。”

  参加过曼哈顿计划的袁夫人,在一旁进一步解释道。

首节上一节273/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