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542节

  张廷鹏则在一旁补充道:

  “那怕就是俄国人的米亚4型轰炸机,也无法与它相比,米亚4型轰炸机的结构设计太老套了。”

  俄国的米亚4型轰炸机是去年“五一”劳动节的红场阅兵中,为世人所知晓,它是苏联第一种四引擎喷气战略轰炸机,给在场的各国外交官和记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从其巨大的飞机体型来看,这款战略轰炸机被认为具有非常远的航程、很强的核弹搭载能力,能够直接飞抵北美大陆上空,给美国造成严重战略威胁。当然,也成为了XB-1战略轰炸机对标的对象。

  “真想不到,俄国人的发动机技术居然那么先进,居然那么快就搞出了10吨级涡扇发动机。”

  这是一个迷,一个永远无法为外界所解来的迷团,但是凭借着低油耗的涡扇发动机,去年7月,米亚4战略轰炸机在苏俄的境内完成了一次25745公里的不着陆飞行。这次飞行需要进行4次空中加油,并包括一次通过北极上空。

  “很有可能是偷过来,谁知道呢?”

  无论是萨蒂斯塔,或者汉斯,他们都对俄国人没有什么好感,吐槽了两句之后,他们又把话题回到了XB-1轰炸机上。

  “……它从南洋起飞,通过空中加油,它不仅可以飞到苏联,还可以飞到美国。”

  “可它不是去观光。”

  张廷鹏笑道。

  “它起码要携带几十吨炸弹,甚至是原子弹,朝美国去……观光吗?”

  “谁知道呢?未来我们都无法预料。”

  萨蒂斯塔坐在一张桌子前的折椅上,其它人也为自己搬了椅子坐下来,一位认识他们的工程师给他们端来几杯茶。

  “未来无法预料,但是我觉得战略轰炸机的用途可能越来越小了。”

  看着眼前有庞然大物,萨蒂斯塔说道。

  “诚然,像它这样的战略轰炸机,一次可以扔下几十吨炸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战斗机的火力更强大了,战略轰炸机面对的生存压力也就更大了。这样一架轰炸需要至少700万元,损失个几架,那代价可是非常大的!”

  总工程师的话,直接把众人给干沉默了,原本还颇为得意的林同骅,良久之后,才说道。

  “我记得在航空杂志上看过,听说苏联人已经有了防空导弹,是专门用来拦截轰炸机的,”

  突如起来的一句话,让大家伙儿的表情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沉默了。

  似乎在这一瞬间,眼前的这架远程轰炸机已经不那么香了。他们的心情变得复杂了起来,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刚刚考的好成绩,结果有人告诉他们成绩作废一样。

  “防空导弹也不是万能的。”

  汉斯在一旁说到,

  “会有很多办法来克服他们的,只是技术问题,而且,我们可以在研制在他们的导弹射程之外投掷的炸弹,比如制导炸弹,总之,就像高射炮没有淘汰飞机一样,防空导弹同样也淘汰不了。”

  在制导炸弹上,德国人确实更有发言权,毕竟,早在二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制造出了制导炸弹,并且将其投入实战之中。是还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比如摧毁多艘军舰的弗利茨X炸弹,它的战果中甚至包括意大利海军的罗马号战列舰。

  林同骅也跟着说道。

  “对,就是这样,从古至今,这么多年了,矛和盾,没有谁能淘汰谁,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肯定是各有各的用处。我们只管设计出来矛,至于盾,我们总有办法能够克服他!”

第868章 苍穹之箭(第四更,求订阅)

  虽然并不是雨季,但是今天的雨下的似乎有点儿太大了一些。

  万户角,在大雨中,尽是一片雾茫茫的,分不明哪里是海,哪里是陆地。

  好不容易等到中午,雨才稍微小了一些,但是能见度却很差,宋学典看了看天色,走到博士的面前,问道。

  “博士,今天的雨这么大,还试验吗?”

  叼着烟斗的康拉泽看了一眼外面的雨,想了想,说道。

  “敌人不会因为天气的原因停止进攻的,继续试验吧!”

  说罢,康拉泽对不远处的助手吩咐道。

  “开始吧!”

  ……

  尽管天空下着雨,可是一架单引擎飞机仍然在海面上低空掠海飞行,在即将进入的万户角时突然向高空爬升,就像是躲避高炮炮火似的开始左右机动。

  眼见着它即将进入万户角时,突然,被大雨笼罩的地面上接连腾起两团焰火,只见两道利箭拖曳着烟云尾焰朝着空中飞去,飞机像是发现了它的存在似的,开始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试图摆脱它,但是那个火箭却像是长了眼睛似的一直追踪着它,突的飞机猛然一个侧旋,那个长了眼睛的火箭径直飞向了远方。

  就在飞机正准备改出时,空中却炸出一团火焰,正飞行的飞机被直接炸成了碎片,拖着黑色朝着地面摔去。

  在目标被准确击中的瞬间,观测内尽是一片欢呼声。

  “成功了,成功了……”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康拉泽博士只是在那里来回走着,偶尔的他会把目光投向一旁的发射车,发射车上的四个方型发射筒内有两敞开了口。

  “真是一种完美的储运模式啊……”

  康拉泽博士轻声嘀咕着的时候,一旁的宋学典跑过来说道。

  “博士,博士,咱们成功了!”

  “是的,成功了!”

  博士的回答,让宋学典兴奋的大叫道。

  “好了,那咱们再也不用担心外国人的原子弹了!”

  他之所以会如此激动,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之中,原子弹就像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肩负着研制防空导弹的使命。而防空导弹正是拦截敌人轰炸机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大射程才34公里,最大射高18000米,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康拉泽博士说道。

  “最关键的还是固体火箭发动体,必须要进一步改进,还有导弹的机动性,也需要提高,如果那架BF109不是无线电指令制导,而是飞行员驾驶的话,肯定能及时改出甩开它的,导弹的机动性还有进一步提高空间。”

  作为天箭防空导弹总设计师的康拉泽很清楚,导弹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足。

  “可是博士,如果目标是轰炸机的话,携带重达几吨的原子弹,机动性远远比不上刚才的靶机,两发齐射肯定是可以保证命中率的。”

  “如果对方是攻击机呢?原子弹现是很重,但是将来必定会小型化,普通的攻击机就可以携带,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导弹的机动性,就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康拉泽说了这么一堆之后,他的嘴角上扬,轻声说道。

  “但是,就眼下而言,天箭基本上是可以满足南洋的防空需求!”

  将目光投向一旁正在交头结耳的几名军官,嘴角上扬的康拉泽心知他们肯定会向军方高层报喜他们期待已久的防空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

  次日下午四时许,李毅安就得到了军方的报告。

  “成功了!”

  “是的,阁下,今天已经连续进行了三次打靶,一共发射天箭1型防空导弹7枚,击落三架靶机……”

  在林新唐汇报时,李毅安翻看着面前这份报告,在报告中他看到了几张照片。

  照片上最熟悉的就是那辆可移动的发射车,它看起来与“爱国者”导弹四联发射车有些类似,这正是李毅安在去年给他们提出的方案但也就是这么一点相似罢了。

  “……导弹是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的?”

  翻看着报告上的介绍,李毅安问道。

  “是的,阁下,这种制导方式是非常先进的……”

  作为军方工程师的林新唐便解释起了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原因,在他的眼里这种制导技术确实是非常先进的,毕竟,二战末期,德国研制的防空导弹,要么是线控指令制导,要么就是目视指令制导,这怎么着也是雷达指令制导,无不先进嘛!

  但这种先进,也不过就是林新唐他们认识中的先进而已。等他解释完之后,李毅安则摇头说道。

  “无线电指令制导,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虽然它的弹上设备简单,但在制导过程中需要连续进行跟踪和指令传输,因此易受电子干扰,而且机动性有限,你们考虑一下半主动雷达制导,”

  随后李毅安就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它的原理,早期的防空导弹都很单一,比如萨姆-2防空导弹系统采用指令制导,“霍克”防空导弹系统、AIM-7M“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则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可以肯定的是,指令制导很落后,而半主动雷达制导,才是未来的主流。

  通俗点说,半主动雷达制导,相当于你拿着一根手电筒,持续地照射歹徒,然后放出警犬,警犬根本不考虑歹徒是谁,你也无需用口令指挥警犬奔跑方向,警犬只是追踪手电筒照射在歹徒身上的光斑,直到将歹徒咬住。

  “……这个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防空导弹上,而且还可以应用在空对空导弹上,有了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以后,空军才会真正进入超视距作战时代,”

  虽然真正进入超视距时代是发射后不久的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出现后的事情,但是就现在来说,半主动雷达导弹无疑更现实一些。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什么事情总要慢慢的来,李毅安所需要的就是在一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说引导,毕竟,对于雷达他也就是只有一些简单的了解而已。

  不过南洋的最近几年雷达技术进步倒也非常迅速,除了三德子那边的技术积累之外,还从英国、美国引进了雷达技术,整体上来说,南洋的雷达技术,不仅是集众家之所长,而且因为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差不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想到雷达技术,李毅安自然想到在暹罗湾实施的海空封锁任务,受限于现在的雷达技术,难免会有船只冲出封锁线。

  如果……研制预警机呢?

第869章 科学教父(第一更,求订阅)

  其实,这个时代是有预警机的,美国那边已经使用预警机好几年了。

  毕竟,早在珍珠港事件后,为了解决地面和舰艇雷达难以探测低空入侵目标的问题,美国开始探索在舰载机上装上高功率雷达,使之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低空飞机和水面舰船,并及时将雷达情报用无线电传递到舰上。

  早在二战结束之前,美军就把雷达装在了“复仇者”舰载鱼雷机上,不仅如此,美国海军还改装2架洛克希德C-121运输机,试验性的装上2部搜索雷达,以作为新式岸基预警机的原型。最终定型为WV-2预警机。

  在预警机技术上,作为这一概念的开创者,美军绝对是遥遥领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方案很完善。

  一个概念的从提出到实现是需要时间,其中会有一些弯路要走。

  而李毅安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当然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尽可能的完善一些概念了,让科研人员少走一些弯路了。

  “……我们可以加装更大型的雷达!”

  在海军技术研究试验室内,李毅安指着他绘制的草图对研究人员说道。

  “不必像美国那样,把雷达装在机背和和机腹的整流罩中,而是用这个圆盘。在机背上装置这个圆盘,它可以相应的转速旋转,这样的圆盘型雷达罩虽然结构复杂一些,但是它搜集的信息更加准确……”

  虽然对于雷达,李毅安并不是一内行,但是因为系统开启过物理学技能,所以在雷达上,他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当然对于预警机的结构以及它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发言权自然是不容置疑的,毕竟,在另一个世界,大盘子早就已经为世人所共知了。

  面对着试验室里的雷达专家们,李毅安化身成为一个名雷达专家,从把雷达搬到空中,又讲到雷面杂波,其实但凡是工业国,只要解决了地面杂波问题,多少还是有些能力把雷达搬上飞机的。

  可即便是现在,哪怕就是美军依然没有解决地面杂波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海军对预警机感兴趣,并且研究多款预警机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离开了预警机,航母差不多就像瞎子一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海上的杂波少,不像陆地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地形,到处都是杂波,

  在这种情况下,陆军自然也就对预警机无感了,可是后来出现多普勒雷达,在多普勒域能够与杂波分开,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设计滤波器,消除杂波,还信号一片清新的天地之后,美国空军立即服役了E3望楼。

  只能说,很多东西都是受技术的限制,而李毅安所给予的就是一些技术上指导,或者说是启示。

  在试验室里,化身成为了导师的李毅安,在那里谈着什么相对速度会产生多普勒,然后根据这一特性,来有效的区分目标和杂波,随后又提到了滤波器。

  就这样李毅安整整用了一天的时间,和那些雷达成研究人员们讨论着雷达,解答着他们的疑问,尽管他的回答,差不多都是另一个世界最简单的科普资料,但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却能够从这些支言片语中得到很多启示,而这样的启示,原本他们可能需要用几年,甚至十年才能够因为长期的研究,或者某一天的灵光一现才会得到。

  而这也是李毅安最大价值的体现作为南洋的科学教父,他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启示或者指导。

  就足以带来跨越时代的回报。

  天色微暗,等到李毅安离开海军技术研究试验室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留下了一个传说,也正是在这一天,南洋的雷达技术被彻底改变了。

  “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南洋的雷达技术能更进一层楼吧。”

  返回官邸的路上,心里这么盘算着的时候,李毅安想到了很多,当然也想到了国王实验室。

  在国王实验室同样也在进行着很多超越时代的研究,其中自然有一些已经取得了相应的突破。

首节上一节542/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