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659节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咱们的钱快花完了,只有尽快造出它,才能争取进下一轮投资。”

  说是最后一点,但是等刻完了最后一块版图,已经临近中午了,但是他们并没停下来,而同把母版图形用专用的相机缩小50-100倍,才能获得一张用来做光刻的光掩模。

  当天,世界上第一块光刻集成电路就被制造了出来,而这种和手工光掩模相匹配的原始光刻机,就是接触式光刻机。

  时间最终定格在这一天,五六年十二月十日,包括老板在内,只有四名职员的南洋GAD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接触式光刻机。顾名思义,接触式光刻机,就是简单粗暴地将光掩模盖在硅片上,光掩模与光刻胶图层直接接触,再打光照射,直接曝光,其原理类似于照相机,甚至光刻机的结构都不如照相机复杂。

  虽然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光刻机,但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

  “通过铝膜连线,可以使元件和导线合成一体,这种平面制造工艺,不仅可以大规模降低集成电路的成本,而且还可以进行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在一家投资公司内,张敬业向投资人展示着公司的发明,一个只有拇指大小的集成电路。

  “在这块集成电路板上,一共有175个晶体管,它可以称得上世界上最小的集成电路,而且,我相信下一步,我们甚至可以制造出像火柴头一样大小的却集成了上百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

  在张敬业展示了公司的发明后,那些投资人立即有了兴趣,自从集成电路发明以来,南洋的企业就在研究着它的用途,如果集成电路的需求和产量都太小,那么企业就无法获利,就像在晶体管刚发明的时候,美国只有10%的晶体管厂家能在晶体管生产上获利。

  而南洋的企业正是通过不断的扩大晶体管的用途,晶体管企业获得了赢利,而在过去的几年间,伴随着南洋电子产业的发展,市场对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需求大大增加了。

  但是转折点来自军工产业。两个巨大的军工工程计划“夸父计划”和“和平卫士导弹开发计划”,他们大大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军方非常支持集成电路的开发,他们需要该器件用在“和平卫士导弹”上的小型计算机中。

  看着手中这个集成了几百个晶体管的小玩意,包括项云飞在内的投资人,都被惊呆了,他们自然知道这块集成电路的含金量这可是几百个晶体管。

  他们不一定学过物理学、电子学,但是作为投资人,他们对于晶体管并不陌生。

  “也就是几个晶体管的大小。”

  惊叹之余,项云飞直接问道。

  “那么它的成功率是多少?我是说生产的成品率。”

  作为潜在的投资人,项云飞更关心它在商业上的应用,而成品率又关系到它的生产成本。

  面对投资人的询问,张敬业也没有隐瞒,直接回答道。

  “目前这种光刻方式的失败率和成本都很高,这是因为胶体本身及其粘附的浮尘微粒,它不仅影响光刻效果,还会对光掩膜造成污染和破坏,并且,伤害效果会随着光刻次数累积,这不仅使每次光刻的良率低下,所以它的成功率只有10%……”

  听到只有10%的成品率时,项云飞的眉头挑了挑,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反复打量着手中这个集成了近200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

  想了想,他拿起笔写了个纸条,递给一旁的助理,助理接过纸条一看,上面写到。

  “出去问一下,南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用了多少只晶体管?”

  接过纸条后,助理便走出了会议室,片刻后,他就回来了,递交项云飞一根纸条。

  接过纸条一看,几个简单的数字就映入项云飞机的视线中。

  “Z5计算机,800只晶体管,功率300瓦,计算速度108000次,尺寸0.485立方米。”

  800个!

  如果换成这块集成电路的话,也就是4个半!

  只是一瞬间,项云飞就在心里打定了主意。这时张敬业的介绍也到了最后

  “同时,还严重损耗光掩模的寿命,导致一张光掩模最多只能用个十几次,所以就目前来说,它的生产成本还是非常高昂的。但是……”

  指着项云飞手中的集成电路,张敬业强调道。

  “但是在很多关键领域,比如军方,他们对于这种微型集成电路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而且众所周知,相比于价格,他们更在意性能。”

  这确实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事实上,在冷战期间,美国的芯片产业就是靠着军方的订单发展了下来,尽管军方喊着“太贵了”,但却又拒绝不了对其武器性能的提高。而高昂的价格,也让相关企业看到了机会,纷纷投身其中,在激烈竞争之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以降低价格,最终当它的价格降低到市场可以接受的范围后,个人电脑出现了。

  “我有信心,通过技术上的升级在明年底之前,把集成电路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增加一倍,而且我相信随着对光刻技术的研究深入,在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在同样大小的集成电路上,容纳几千甚至上万个晶体管。同时它的成本也会有大幅度的降低!”

  在张敬业的话音落下时,他满含期待的看着投资人,他这次来公司是为了争取到A轮投资,而这笔投资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死!有了投资,他才能够继续研究下去。

  面对着充满期待的目光,项云飞不加思索的问道。

  “那么,现在你需要多少钱?”

  很多时候,事情就是如此的简单,作为投资人的项云飞,所需要就是向有潜力有想法的人提供投资而已,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风险,可是风险投资嘛,总是有风险的。

  “50万元,风险会不会太大了?”

  半个多小时后,在经理的办公室中,程立云看着面前的项目,又看了看项云飞,说道。

  “这笔投资差不多和王安电脑公司的投资差不多了,光刻集成电路……需要担负这么大的风险吗?”

  面对经理的询问,项云飞拿出那个集成电路,说道:

  “经理,你看,这种集成电路,只需四块就可以制造出一台Z5,那可是一台Z5电子计算机,您想象一下,这么大的一个笔筒……”

  拿着经理桌上的,项云飞比划道:

  “这里装着……1、2、3……15根笔,就一支笔就相当于3块集成电路了,这么大点的地方,可以装上四五十块集成电路,几千个甚至上万个晶体管,它的计算性能是相当于十几台z5电子计算机,经理,你觉得它有投资的潜力吗?”

  看着项云飞手里的笔筒,又看了看那块集成电路,虽然对于电子技术并不怎么了解,但是想到那么大的电子计算机,缩小到这么大一丁点的笔筒里,真的是非常神奇啊!

  在思索了一会后,程立云说道。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夫人会让我们侧重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方面的项目了,看来,它确实很有发展潜力。”

  经理的回答,让项云飞笑道。

  “夫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她对技术发展的方向,肯定有她自己的想法,而且,你要知道,夫人的背后可是阁下,阁下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集成电路也是他发明的!”

  他们口中的夫人,正是海蒂拉玛,在过去的十年里,她发明的跳频技术已经在军方得到应用,虽然她主持的海蒂试验室并没有多少惊人的发明,可是她名下的成功基金,却在过去的几年里,投资了很多企业,而那些企业大都是初创企业。

  而成功基金,不过只是李毅安创造的一家投资基金而已,包括成功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投资的大方向都是由李毅安亲自定下来的。他们只是遵循着阁下制定的大方向,进行投资而已。

  “阁下……”

  将这块集成电路放下时,程立云点头说。

  “或许,阁下早就看到了这一天了吧!”

  看着桌子上那个拇指大小的芯片,程立云陷入了沉思之中,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隐约的却又觉得这个东西可能非常重要,到底为什么重要呢?

  他说不清楚。

  毕竟,这东西似乎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

第1052章 诺贝尔奖得主俱乐部(第一更,二合一)

  在南洋的GAD公司研制出世上第一台光刻机的时候,刚刚回到南洋的李毅安是一无所知的,不过,在回到长安后,他也没有停下来,除了处理政务,自然还要前往南洋大学。

  并不仅仅只是处理奖金的捐赠事务,他还把自己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永久送赠南洋大学。而这也标志着,南洋大学拥有了第一个诺贝尔,在此之前,永宁大学教授汤秀树获得诺贝尔奖,同样也是物理学奖,不过,众所周知,他是日裔,而且研究成果是在日本取得的。

  对于南洋大学而言,这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捐赠现场是极其隆重的,除了有物理学院参加外,其它学院也都参加了捐赠仪式。

  在机电工程学院进行着光波传输在通讯领域运用研究的高琨,同样也参加了捐赠仪式,看着台上的阁下时,和很多人一样,他同样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真没有想到,阁下居然是如此出色的科学家。”

  “是啊,你没听说过嘛阁下是被政治耽误的科学家,要不是被政治事务缠身,阁下在物理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能不逊于爱因斯坦!”

  这就是阁下啊!

  看着台上的阁下,高琨的双眼中尽是崇拜,但和很多人一样,他所崇拜的不是其拥有的权力,而是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大抵上,其它人也是如此。

  “高琨,听说你收到宴会的邀请是吗?”

  一旁的朋友问道。

  高琨点了点头,说道:

  “对,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也不知道能不能和阁下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有时候,科学家们的世界是简单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权力之类的东西并不重要,相比于权力,他们更渴望的是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在简短的演讲之后,李毅安并没有立即返回官邸,而是参加了大学举行的宴会,在宴会上的接见一些年青的学者,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唐山裔的学者从美国或者欧洲来到了南洋。

  “我刚回到长安,就听说了你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已经被吴博士证实了……”

  看着面前的杨振宁,李毅安的心情略有些复杂,如果不是因为几个月前的一期“物理学”杂志,他压根就不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来到了南洋。

  那些遗落在美国的唐人学者,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人来到了南洋,不是受到了邀请,而是主动来到这里。

  原因无他,相比于美国,这里的科研环境更好,资金上、技术上不逊于美国,而且还没有外国人的歧视,至少没有外国人的轻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受到了一定的轻视,毕竟,白种人对亚洲人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而杨李两个人因为很早就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感受不深。

  但是其它人难免有更多感受和经历,比如吴健雄,是她第一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事实否定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称定恒定律”。但因为她是女人,而且是唐山女人,所以,在诺贝尔奖提名时,就被直接排除了,虽然这也和她得罪一些学术大佬有关。

  但这种潜在的歧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无处不在的。

  不过在南洋,这一切是不存的,在这里吴健雄的论文没有被压期,也不会再有人阻止她的提名,因为她们夫妻绝对是南洋的学术大佬。

  至于有人说贬低吴健雄说“即便是没有她的证明,杨李两人也能获奖”,那完全是扯淡。因为理论在被实验证明之前,永远只是猜想罢了。如果猜想就可以获奖的话,那诺贝尔奖也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在这个世界,却发生了很多变化,吴健雄不仅更早的证实了杨李两人提出来的理论,甚至就连同她的发现也没有被忽视另一个世界早在49年吴健雄就在实验观测到了纠缠光子对,但是因为她的名声不显,再加上只发表在普通学术期刊上,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她关于量子纠缠的实验工作还是被掩埋在了故纸堆中。

  十几年后,另外几名美国物理学,凭借在实验观测到了纠缠光子对以及其后一系列试验,获得了诺贝尔奖,只不过那个时候,吴健雄早已去世,而现在在南洋,她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她正在进行后续的一系列实验工作。这些实验弥补了之前实验中的一些漏洞和局限,必定将会进一步验证了量子纠缠。

  也许,在不久之后,这个遗撼就可以得到弥补吧!

  感慨着世界的变化,李毅安甚至还特意与杨李二人聊了一些物理学问题,在两人为他的物理学知识震惊时,他又主动的邀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到官邸作客,一起探讨物理学。

  而这也正是过去两年间,李毅安所喜欢的借助时代的优势,帮助这个时代的天才或者人才们拓宽他们的视野,给予他们超越时代的启示,从而促成整个时代的飞越。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眼前这两个人,绝对是物理学上的天才,既然是天才,就助推一下吧。

  是谁说,人的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的。

  好像没这方面的规定吧。

  好像居里夫人就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而现在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虽然34岁有点儿超过了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纪,但谁知道呢?

  适当的助推一下,总能获得一些新的成就吧!

  当然,收到邀请的并不仅仅只有杨李两位年青学者,还有一些二十多岁的青年学者,毕竟,按照科学研究,人类智力大概在20岁进入高峰期,在25岁时会达到顶峰,25岁之后慢慢下降,所以年龄越老流体智力越低。

  所以,大多数科学家,他们取得的成果大都在20到30岁之间,这个年龄恰好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纪!

  所以,相对的,这样的年青人如果受到点拨的话,更容易出成果。

  “阁下,这位是机电工程学院的高琨,虽然他正在读博士,但是他的研究领域却非常具有前沿性,他正在从事光波传输在通讯领域运用……”

  光波传输在通讯领域运用!

  高琨!

  看着面前这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年青人,李毅安微微一愣,立即想起了他光纤之父!

  正是眼前的这个年青人解决了光纤通信问题,让人类进入了光纤时代,可以说全人类都受益于他的发明。正因为他在光纤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让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而在他提出光纤理论时,曾被批“痴人说梦”,可是后来,光纤却牵动世界神经。甚至有人称如果没有光纤、没有宽带,根本不存在网络,更不会有后来的网络的发展。

  “光导纤维?”

  打量着眼前的这个有些紧张的青年,李毅安问道。

  “可以介绍一下吗?”

首节上一节659/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