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只有增加了我们彼此之间了解,才能更好的将和平维持下去。”
又一次,李毅安提出了加强交流的建议,其实,是带着目的性的。
无论苏联是不是一个铁幕国家,但是苏联的教育还是可圈可点的,除了课业之外,还注意学生的业余爱好。加加林就是一个例子,哪怕是他是在偏远的集体农庄,他仍然学习了音乐,不仅会吹小号,而且还有一定的音乐造诣,后来因为热爱航空,又从工人成为了飞行员。
在苏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当地儿童参加了少年宫的课余兴趣小组,从学习艺术涉及到其它的方方面面。它们不仅是休闲活动的场所,而且有助于确定未来的职业,而且是全部免费的。受益于这个体系,苏联的男女学生,大抵上都会演奏一两件乐器,或者会美术、舞蹈。甚至这还是苏联解体后,西方人对俄国人最好奇的地方几乎每个苏联人都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他们普遍的会美术、会舞蹈、会音乐,会戏剧……当然,所有的一切,最后伴随着苏联的解体,戛然而止。
或许,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的物资是充沛的,但是在这些方面却是落后的。南洋同样也是落后的,但意识到苏联在这方面的领先后,所以李毅安也在学习着苏联。
加强交流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但是在加强交流的时候,可以从苏联引进新娘到南洋。那些苏联女人到了南洋之后,她们身上的艺术素养,会给南洋带来一定的改变,当然,南洋的幼儿园、托儿所以及中小学,都需要这样具有一定艺术涵养的抚育员、课外老师。
当然了,南洋的男人也需要女人组建家庭,繁衍后代。
显然,赫鲁晓夫压根就不知道李毅安的这些心思,原本并不排斥西方游客的他自然也欢迎南洋的游客,当即就表示会让人简化南洋人到苏联旅游的手续,降低签证费,当然,也保证游客们的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
其实双方都知道,所有的对话都是空洞的,几乎不可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但无论是李毅安还是赫鲁晓夫,都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谈给外界传递一些信号。
对于李毅安来说,他需要通过与俄国的接触,提高南洋的统战价值,迫使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问题上,让南洋吃下应得的那块肉,就像法国的左右横跳一般。
至于赫鲁晓夫,他需要向国内证明他又搞好了与一个大国的关系,这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
就这样,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赫鲁晓夫一行人在南洋参观访问了整整7天,7天后,在长安国际机场,李毅安亲自来机场为其送行,与迎接时的握手不同,这一次送行时,赫鲁晓夫选择了拥抱。
两个人拥抱的画面自然传遍了全世界,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在急剧升温中,这当然是他们需要传递给外界的信号。
在即将上飞机之前,赫鲁晓夫主动向李毅安发出了邀请:
“李,我希望在你方便的时候,去莫斯科,这是一次正式的邀请,到那时,你一定会为我们在那里所创造的一切而惊讶的!”
“是的,我相信一定会是这样,我期待着有一天,到莫斯科与你再次见面!”
李毅安笑着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在李毅安以及玛格丽特等人的注视中,那架截然不同的图114轰鸣着起飞了,望着远去的飞机,站在丈夫身边的玛格丽特,若有所思的说道。
“他是一个很率直的人。”
虽然接触不多,但是玛格丽特对赫鲁晓夫有她的看法,但接着又说道。
“除了动不动就是资本家和他们之外,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相处的人。”
微微点头,李毅安赞同道。
“他是一个很率直的人,但不一定是个合格的政客。或许……”
注视着远去的飞机,李毅安用略带着可惜的语气说道。
“这也是他……”
原本想说失败的他,摇了摇头,并没有继续说下去。
而与此同时,从空中注视着的即将远去的长安,赫鲁晓夫对随行的米高扬说道。
“李是一个非常坦诚的人,和他打交道很轻松。”
“确实,他很坦诚!”
葛罗米柯则在一旁补充道:
“是的,在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中,他是少有的对我们持有善意的国家,当然在利益上他是绝对不会做出任何让步的。嗯,他更像是一个商人,商人嘛……总会对任何人都持以善意,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生意,他愿意向我们出售很多商品,甚至愿意转让技术,但是价格上,从来不让步,而且很贵!”
这正是南洋与苏联合作的现实南洋有技术,但很贵,苏联想要,但要掏真金白银,其实这也是南洋的既定策略携俄以自重,或者说的养寇以自重。
俄国不强,美国又怎么可能割肉呢?
只有俄国强大了,美国才会尽可能的拉拢南洋,否则,南洋就是美国下一个敌人!
对于葛罗米柯的评价,赫鲁晓夫并没有反对,而是微微点了点头,说道:
“这就是商人的通病……这也注定了所有的一切……”
凝视着窗外的城市,赫鲁晓夫的语气变得肯定且坚决。
“这里或许是他的天堂,但是绝对不可能是人民的天堂!”
第1137章 宛如天堂的国度(第二更,求订阅)
南洋从来都不是天堂,他也不曾用这样词汇形容过自己。
对于南洋自身来说,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南洋人喜欢称这里为“新世界”,区别于“旧世界“的“新世界”。
但“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众说纷纭。
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南洋就是天堂,是他们梦想着前往着的地方。
将南洋视为天堂的人很多。
这样的人,并不仅仅局限于亚洲,即便是在欧洲的不少国家,也有很多人,将南洋视为天堂。
比如在德国、在法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就有很多人愿意到南洋工作,还有很多女人愿意嫁到南洋。
而现在,又多了一个匈牙利。
但是与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所向往的,那个富庶的、充满阳光的南洋不同的是,匈牙利人对南洋的向往,不是建立于物质上的,而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向往。
“真像是一个天堂般地方!”
躺在床上的艾丽卡看着墙上贴着的明信片,那双褐色的眸子中充满了对那片土地的向往。
尽管那片土地是陌生的、遥远的,但是对于她来说,却是她所渴望的,所向往的。
三年前,她还和其他人一样,在抵抗苏联人的入侵,保卫他们的国家。
那个时候,他们既没有军队,也没有外援,西方世界沉默了。
最后只有一个国家站在他们的一边南洋!
那一年,南洋的声明像是火炬般,刺破了黑暗,让绝境中的匈牙利人看到了希望,最终,在南洋的斡旋和支援下,匈牙利的自由得到了捍卫!
也正是从那时起,在许多匈牙利青年的心中,南洋就成了圣地。
现在,艾丽卡终于有机会去南洋了!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她终于通过了“学术国语能力测试”考试,不仅如此,还申请到了奖学金。
上帝保佑!
她要去南洋了!
昨天晚上,她兴奋的整整一夜都没有休息,和同学以及朋友们在狂欢,庆祝。
等了一夜,终于可以出发了。
就在这时,闹钟响了,门外传来了母亲的喊声。
“艾丽卡,时间到了。”
显然,母亲也是一夜没有睡,门打开了,一夜未睡的索菲亚看着女儿,抱着她说道:
“艾丽卡,我的女儿,你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自己。”
“妈妈,你放心吧,那里可是南洋,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
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比美国还要好!
对于许多匈牙利的青年来说,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南洋。很快,艾丽卡就坐上了前往机场的汽车,车里坐着的都是和她一样,要去南洋留学的学生。
所有人谈论的都只有一个话题南洋!
一月里的布达佩斯,冰雪尚未消融,客车在街道上行驶着,车上的艾丽卡等人看着窗外的城市,现在的布达佩斯已经看不到多少战争的痕迹。
在过去的两年间,这个国家正在一点点的改变着,不仅继续推行着改革,而且还得到了来自南洋的帮助,南洋向他们提供数千万元的贷款,整个国家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
就这样,客车一路行驶着,很快客车就到了机场,在那里,艾丽卡和另外77名留学生,一同登上C717白天鹅,因为航程的关系,飞行途中需要经过多个机场转机。
在海德拉巴机场中转的时候,前来迎接的匈牙利驻海德拉巴大使馆人员告诉留学生们,他们得到消息说,在长安机场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南洋记者。
“现在,他们正在等着你们的到来,毕竟,你们是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
于是,作为领队的亚历山大等赶紧在飞机上,召集大家商量怎么办。
“我们应该起草一个声明,一个能够讲述我们对南洋感激之情的声明!”
最后,这群刚刚迈出国门的年青人想出了一个颇具外交色彩的办法,起草了一份声明。声明不长,只是一份充满感激的声明而已。
“是的,可是由谁来发表声明呢?”
原本留学生们想让亚历山大来读,可是却被亚历山大拒绝了,他看到了艾丽卡,说道。
“艾丽卡,你来代表我们发表声明吧!”
“是的,艾丽卡,你比我们都合适,当时南洋的记者采访过你,而且你还上过南洋的报纸和杂志!”
那是在抵抗俄国人入侵的时候,当时只有15岁的艾丽卡还在读中学,她的怀抱着PPSH41冲锋枪,年少的女孩、坚毅而不屈的目光,让她几乎成为了那场抗争的象征。
飞机抵达长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从飞机上俯视着被霓虹灯映成不夜城的城市,所有人都被这座城市给惊呆了,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霓虹灯光亮中,一栋栋摩天楼耸立着。
“这就是长安啊……”
“这里可真繁华!”
“就像长安假日里一样。”
在人们的惊叹声中,飞机着陆了,
着陆后,这些来自异国的留学生一入境,就受到了欢迎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们,纷纷将他们团团围住。面对接连闪烁的镁光灯,尽管大家还很不适应,但是,艾丽卡还是仍从容走向前,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声明。
“……那天黎明时分,俄军进攻我们的首都,他们想推翻匈牙利合法的政府。
推窗望去,蓝天唯有苏军战机呼啸掠过,天际正有苏军坦克隆隆压近。
走上布达佩斯进行抵抗的,唯有匈牙利的大学和中学的孩子们。1个孩子吹着口哨挡在前面,100个,甚至更多的孩子们都会站在他的身边。
他们的身后,就是他们的老师、家长。
孩子倒下了,然后,轮到孩子的同学、父母、老师们倒下……
然而,世界静默,没有回声……”
环视着周围的记者们,艾丽卡在讲述着这一切时,泪水流了下来,然后她动情的说道:
“就在我们以为匈牙利被遗忘时,一个声音响起了坚持住,援助马上就到!
是的,是南洋站出来,义无反顾的向俄国人发出了发出了他们的警告我们绝不允许你们入侵他国,欺凌弱小。
从那天起一切都改变了,在南洋的帮助下,我们保卫了国家!匈牙利的自由得到了捍卫!”
此时,艾丽卡已经将中的稿子收了起来,她动情的说道。
“从那一天,我就渴望来到南洋,不仅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了亲自向你们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在艾丽卡发表了声明之后,他们一行人就坐上了大巴,此时,幕色低垂,在汽车行驶时,他们不禁从宽敞舒适的大巴车窗内探出头来,第一次来到长安的艾丽卡等人,无不是用好奇的眼光注视着窗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