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742节

  也正因如此,军方对于能够在太空中进行侦查的侦查卫星,也就有了直接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也就促成了军方和航空航天局之间的合作。

  在了解了这个方案后,尤其是得知它的拍照数量后,梁佐直接傻了眼。

  “这也太贵了!”

  “什么?”

  “即便是采用大用胶片舱,他绕地球飞上个几次,胶片就差不多用完了,然后就要回收,发射一次侦察卫星多少钱?那怕是我们把卫星的价格降的再低,十几吨重的大卫星送上的太空的成本都搁在那,比幽灵侦察机贵了十几倍,结果呢?”

  指着卫星的图纸,梁佐说道:

  “就只能用上一次,这么高的成本,空军根本就用不起!”

  “这也是没有办法,毕竟,胶片是需要回收的,不回胶片的话,我们怎么能够完成侦察任务呢?梁长官,侦察卫星差不多就相当于一架侦察机,它在更高的太空围绕地球飞行,然后拍下照片,再返回地球,我们冲洗胶片,拿着照片对其进行分析……对,就是这样。”

  这就是侦察卫星天眼一号。在设计侦查卫星时,他们采取了十分简单粗暴的办法,即直接把照相机和胶卷搬到卫星上去,然后拍完了,卫星返回地面,再回收胶卷,再冲洗。

  这些技术都是非常成熟的,毕竟,南洋都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两次了。卫星返回技术比太空飞船的返回要简单多了。

  夏明辉介绍道:

  “这就是目前的方式。”

  “我知道,但是这样太贵了!”

  梁佐直接摇头说道。

  “按照这个成本算起来,我们获得的每张照片,差不多都是金子做的,这么贵的侦察成本,空军根本负担不起!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输手段!”

  想了想,梁佐朝着窗外看了一眼,然后说道。

  “刚刚发射的“风云一号”卫星的传输模式能用到侦察卫星上吗?”

  “风云一号?”

  梁佐的建议让夏明辉一愣,说道。

  “你是说用电视摄像机的传输方式?”

  “对,就是采用你们的那个方式,遥控磁带记录器和照片资料传输装置,这样一来,就不用胶片,我们在地面上,根据从太空中收回的信号冲洗照。

  这样非但能够降低成本,只要卫星在太空上,就可以拍照,而且,时效性还强,毕竟,卫星完成拍照,再返回地球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用这种方式,却可以获得时时的照片,甚至我们可以在太空中对它进行适当的变轨,这样一来,就可以调整侦察目标……”

  这就是“风云一号”卫星的传输方式,它传输到地球的数据被记录在磁带上,跟音乐磁带的基本技术相同但大得多,他携带有两台笨重的宽带录像带记录器,每个都有几百米的磁带。接到了磁带转换的数据后,再生成并打印出了摄影图像。

  面对梁佐提出的要求,夏明辉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所惊讶的并不是对方的“设想”,而是……

  “梁长官,你要知道,分辨率在那里,电视摄影机拍摄信号后,先刻进磁带里,然后再通过照片资料传输装置把磁带转化成无线电信号,发射到地球,在这个过程中,照片的清晰度本身就不高,用来分析云图还可以,但是用做侦察的话,它的分辨率根本就满足不了需要。”

  随后夏明辉就解释起了电视摄像技术成像效果与胶片成像之间的区别,最后干脆利落的告诉对方利用电视侦察是不可能的!

  至少现在不可能。

  “虽然不可能,但是您的这个建议,到是让我想到了一个可能,就是我们或许可以考虑采用胶卷拍摄后再扫描的方式,将照片转化成电子信号传输回来,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时效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科学创新都是如此,一个人的建议往往会激发另一个人的灵感。

  受到对方的启示,想到一个新办法的夏明辉满怀期待的看着对方,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能够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虽然,这进一步增加了技术的复杂性,毕竟这涉及到胶卷在太空中的自动冲洗,以及扫描等各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他看来这并不是问题,只要是技术问题,基本上都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

  却听到梁佐说道。

  “这样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应该能够降低一些成本,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问题。毕竟我们需要把胶片装到卫星上去,等到那些胶卷用完之后,这个卫星也就直接变成了一堆废物,在太空中漂浮着没有任何作用。”

  想了一会儿,梁佐说道。

  “所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研制出来一种新的照片拍摄存储模式。嗯……它应该是不需要采用胶片的,毕竟,胶片是限制侦察卫星使用时间的最大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侦察卫星的寿命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存储方式,能够将被摄对象转化成某种特殊的信号,以图像或视频的形式贮存起来,然后再发射回地面接收站,这样不仅时效性好,能及时、准确、连续提供侦察情报,而且,还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它的综合成本,它可以在太空中飞行半年,一年,甚至几年时间,长期使用的综合成本降低后,军方才能用得起他,否则……”

  瞧着那张图纸,梁佐直接了当的耸了下肩膀,说道:

  “或许它可以提供给我们高分辨率的照片,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就目前的这种使用方式,即便是咱们把它发射到太空中,也没有多少意义,毕竟,它实在是太贵了,与其用十几架幽灵的钱去弄这种卫星,还不如去研制飞的更高的侦察机,比如3万米,甚至35000米,只要它飞的足够高,总能够躲过导弹的。”

  在梁佐这么说的时候,一旁的一名年青工程师,则随口说道。

  “也许,可以飞到太空上,谁知道呢?”

  “是的,谁知道呢?也许我们可以往这方面考虑,但那是以后,是将来,现在……”

  指着图纸上的卫星,梁佐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它根本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的,至少对于我们来说是这样,那怕就是军方,也支撑不了如此昂贵的一次性卫星。”

  梁佐的判断,让会议室里的人陷入了沉默之中,他们都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归于钱,没有资金一切都是空谈,事实上,南洋现在的太空探索,进展缓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

  “那好吧,就朝这个方向努力吧……”

  夏明辉想了一下说道:

  “正好局里刚来一批年青人,让他们研究一下。”

第1153章 人道主义灾难(第三更,求订阅)

  “法律规定:所有晚八点后的加班行为,都是强制劳动,向司法部门举报,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尽管法律是这么规定,但是总有一些人喜欢加班,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志青年来说,加班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追求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和很多人一样,王鸿意在上班后的第一天,就买了一条羊毛窗帘。

  这是加班的必备,它可以遮挡灯光,可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在办公室工作。其实,这种事情在万户角发射中心很常见。

  常见到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在南洋航空航天局有一个数字23、12、6。

  这几个数字,分别是南洋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23岁,这是因为这里的工程师大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平均工作时间为每天12个小时。

  每周平均工作6天。

  几个简单的数字说明了一切,也说明了这里最大的特点大家都很卷。

  王鸿意也不例外,作为电子工程师的他,一进入航空航天局,就接到了一个课题:研究新型图像存储设备。

  这个新型有多新,王鸿意并不知道。

  但是从接到这份工作的那一刻起,他就会开始了狂飙,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栋大楼中又多出了一个加班狂,其实,他们这一批人,差不多都是加班狂。自发的那种!

  有时候,人们之所以加班,完全是基于内心中的狂热。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南洋航空航天局,同样还存在于其它的各行各业,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四年间,山南洋的经济、科学等各方面的进步,都与这种自发性的内驱动力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内驱力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深知自己所创造的正是他们希望的样子,对于此,他们从来都不曾怀疑过,因为他们一点点的见证着这一切。

  清晨,坐在公共汽车上,张良惠的目光投向着窗外,看着窗外熟悉的街道、街景,他的嘴角不自主的上扬,尽管昨天晚上加班到了十二点,现在不过早上六点不到,但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正是他希望的样子。

  这个世界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只要人们有特长,再加上勤奋,就会得到提升和保障的奖赏。

  心里这么想着,汽车到站后,张良惠又走进路这的地铁站。在电动扶梯子下行时,他看到迎面而来的海报。

  “我们将会在这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在地铁站的海报上,太空人王宝贤的海报和海报上的文字,都在告诉着人们他们在这里创造的是什么。

  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这个世界并不是空洞的许诺,不是给民众承诺喝上肉汤,也不是土豆和牛奶,也不楼上楼下。

  而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世界。

  “终有一天,我们会埋葬你们!”

  在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时,向美国发出挑战的时候,这些话被美国媒体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各种反苏的文章和漫画、海报在美国铺天盖地,主角都是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两杯下肚后,上台做了一段激情的演讲,他讲了讲自己,也讲了讲祖国苏联,强调着“我是老实人,我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丑化我们”的时候,南洋的民众依然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受外界的的任何影响。

  似乎世界风云的变化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这个世界,大抵上就是如此,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他们可以在世界新闻的中去看巴格达的卡塞姆政府如何杀死反对他的人,如何血洗反对部落,可以从电视机里欣赏日本国会、韩国国会里的全武行,也可以欣赏得到的苏联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

  人造通信卫星拉近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但事实上,大多数人,也就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而已,闲暇之余讨论的大抵上也都是风花雪月。

  至于什么世界大事?

  又有多少普通人在乎?

  有的人就很在乎,当然,是因为工作上的关系。

  对于张良惠来说,他看报纸的时候,总会先看国际版,而他所关注的新闻中,既然有缅军进攻掸邦受挫的新闻,也有雅加达政府军击败反政府军的新闻。

  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南洋第六航空联队进驻清莱。

  新闻的字数不多,但是信息量很大,众所周知,暹罗是南洋的干儿子,南洋在暹罗的驻军多达万余人,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第六航空联队。而清莱位于其北方,靠近掸邦地区,第六联队的进驻显然是为了威慑仰光政府军。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条新闻外交部对缅北人道主义灾难的关注。

  看着这些新闻时,张良惠的表情凝重起来,清晨六点的地铁上没有几名乘客,他就这样坐在地铁车厢里,看着手中的报纸,嘀咕道。

  “这鬼世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说罢,张良惠又摇头常叹一声,在地铁到站之后,他就下了车,提着公文包走出地铁站,然后步履匆匆的朝着公司走去。步行十几分钟后,他就到了防务公司。

  进入防务公司后,虽然张良惠来的很早,可来到办公楼,就看到那边停着一辆小货车,已经有几个人到了,正在签收着货物的刘秉儒,一见到张良惠就说道。

  “良惠,你来的正好,刚从美国发来东西,怎么样,一起到靶场去试试?”

  “美国发来了的?是什么?”

  张良惠好奇的问道。

  “仙童公司的AR15,就是美军军在本宁堡、奥德堡和阿伯汀试验场试验的新型步枪,他们将AR-15与M14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这些试验,表明AR-15重量轻、易操控、易于分解结合,而且步兵部门报告说AR-15会是M14步枪的一个合适的替代品。这不,公司也采购了一批,让我们研究一下。”

  很快,靶场里,当一个木箱被打开后,取出其中的一支步枪,张良惠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很精巧的武器啊!看起来和AR10很像,应该是同一个设计师的产品吧!”

  张良惠一语说道破了它的来历。

  “对,尤金斯通纳,AR10就是他设计的,”

  刘秉儒说道,

  对于AR10,张良惠并不陌生,那是一款设计颇为精良的北约口径武器,它的机匣是由机器加工的铝材,可大幅减轻重量。它的枪托由塑料制成,加强玻璃纤维外壳包塑料泡沫内心。护木用褐色玻璃纤维制成,比起木材也能减轻重量。

  尽管它没有通过美军的选型试验,但是因为南洋并没有北约口径的武器这又涉及到一段公案,当年南洋在重新设计的.280弹药虽然性能优异,但是这个弹药却被美军否决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T65步枪弹,并利用其在北约的强势地位,将其定型为7.62mm北约标准弹。

  而当时南洋的K50突击步枪和.280弹药已经生产使用了整整7年,尽管南洋在步枪上没有跟进,但是在机枪上却跟进了北约口径。出于开拓海外市场的需要,加之K50的结构不适合发射北约标准弹,于是防务公司选择了在美军选型试验中失败的AR-10,对其进行了改进后,随立即AR10的名义投入国际市场。虽然AR10自动步枪产量不大,但是却被葡萄牙、苏丹等国采用,而且军方也采购了一批,而且还作为军援和K50突击步枪以及MP40冲锋枪等武器一起提供给一些国家。

  对于公司自己的产品,张良惠当然不陌生。

  “不过,AR15步枪却和AR10不一样,它发射的是小口径高初速子弹,这种子弹的口径只有5.6毫米,但是初速却接近1000米……”

  “口径只有5.6毫米?这够用吗?”

首节上一节742/8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