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第534节

  【首先裁撤掉老弱残兵,然后招募强壮的农民进来顶替名额。】

  【新兵入伍后,周世宗实行“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的竞争制度,谁有本事谁吃肉,没本事的淘汰出局。】

  【规定地方不允许自由募兵,募兵权牢牢控制在朝堂手中。】

  【同时制定了禁军实卫京畿的制度。】

  【就是把地方部队上的精兵全部上调中央禁军,实行“强干弱枝”。】

  ……

  大汉武帝时期

  “这个方法不错啊。”

  拿着葡萄往嘴里扔,刘彻悠闲自得。

  “记下来,噗!”

  吐出葡萄籽,刘彻继续道:

  “说不得哪个子孙用的上。”

  “对了,噗!加上一句。”

  刘彻拿起一旁侍女捧着的帛巾擦了擦手道:

  “禁军与地方三年轮换一次。”

  一旁的卫子夫吃着葡萄,有些不明所以。

  刘彻也懒得解释,只是倒了杯酒喝着。

  “啧,这玩意儿酿成酒有点浪费啊。”

  “真酸。”

  ……

  大汉灵帝时期

  “众卿,你们看这军制如何?孟德!你说说。”

  刘宏不太懂这,但有人懂啊!

  “陛下,此制基于募兵制,是优中选优。”

  “但问题根本是在于解决藩镇。”

  “不许地方募兵,又将精兵挑走。”

  “长此以来,禁军没有新鲜血液进入,又在京师养尊处优。”

  “说不好是兵将还是一群犬豕。”

  曹操面无表情回答着。

  “所以,还是不适用。”

  刘宏琢磨半天下了定论。

  皇甫嵩出列道:

  “也并非如此。”

  “此制好处并非建立与募兵制之上,府兵制、屯田制,都可以用。”

  “无非是更改一下进身之阶,和禁军与地方轮换罢了。”

  点点头,刘宏装作很懂的样子。

  “那就交给你们了!”

  啧啧,谁的兵将大臣能有朕的多啊!

  大汉现在强的可怕!

  刘宏想到了还未长成的刘关张、诸葛亮、周瑜、鲁肃、陆逊、姜维等等……

  大汉未来强的更可怕!

  再加上新的军制……

  可怕的朕都害怕呀!

  美滋滋的刘宏想着。

  ‘朕也可以试试后世子孙嘴里的那所谓欧洲是什么货色吗……’

  ‘难不成还秦始皇摸得,朕摸不得?’

  ……

  大唐。

  “咦……”

  李世民捻着胡须,觉得有点趣味了。

  军队的改革解决了藩镇强大中央薄弱的局面。

  裁减冗弱、展开竞争、赏罚分明,则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和集体意识。

  一个强有力的君王和军队权威,这已经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主要核心了。

  “希望李隆基、李纯、李炎他们警醒点。”

  “这么好的解决办法,拿来就能用啊。”

  一旁的长孙皇后闻言,纠结半天后小声道:

  “二郎……要不你还是挨个提醒一下吧。”

  正捻着胡须的手一顿。

  李世民脑海中不停浮现那些蠢货的蠢操作。

  尤其是李隆基!

  “唉……朕生来就是劳碌命啊……”

  你们要是能有汉主们一半精明!

  朕何苦劳心于此啊!

  砰!一朵金花于龙座上炸开。

  殿内众人波澜不惊。

  ……

  后唐明宗时期

  李嗣源奋笔疾书!

  孙儿,别怪大父抄你制度。

  实在是不抄不行啊!

  咱大唐骄兵可不少啊,随时在亡国灭种的边缘!大父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一边抄一边做心里建设,李嗣源乐的合不拢嘴!

  你说这小子的脑袋瓜怎么长得呢?

  怎么我们就没想到呢!

  中央军和地方军的战斗力相当,所以地方军经常打败中央军。

  但只要强禁军而弱地方军,那地方藩镇就再无力对抗中央!这不就斩断藩镇割据的基础了吗!

  嘴越咧越大的李嗣源没发现身后有一抹金色悄然浮现,观看片刻后又消失不见。

  ……

  【众所周知,五代时期的文人那都不是人。】

  【或者准确说不被当人看。】

  【虽有个别皇帝……也就是唐明宗!知道求贤若渴,但没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实行这个想法。】

  【而其他的五代君主连想都没想过。】

  【一直到周太祖,才开始大范围的提拔文武人才。但也没有更大规模的改革。】

  【直到周世宗出现。】

  ……

  

第339章 天不假年

  天幕上。

  汴梁宫内。

  身穿常服的郭荣意气风发的看着殿下群臣。

  群臣肃穆俯首,聆听上位诏令。

  “诏:文资官、翰林学士两省官内。”

  “有曾历藩郡、宾职、州县官者,令各举可堪为县令、录事参军者一人。”

  “务在强明清慎,公平勤恪。”

  “其中有已曾任令、录者,亦许称举,并当擢用。”

  “不拘选限资叙,虽姻族近亲,亦无妨嫌,举主只须举状具言。”

  “然,若任官内贪浊不公,懦弱不理,或职务废阙,或处断乖违。”

  “并量事状重轻,连坐举主。”

  殿内众人愣了一瞬,随之眉角上扬。

  刚想山呼,还听一言未毕。

  “应,内外文武臣僚。”

  “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

  “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

  “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

  “只求名实,不尚虚华。”

  “不苟素工文,但直书其事。”

首节上一节534/8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