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也只能希望刘备所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真心实意,而并非是伪装出来的了吧。
拜荀攸为长史从事之后,刘备立刻开始着手实事。
在徐州州会之上,定下了以简雍为正史,刘琰为副使,陈到为别部司马,带两百士卒随行护卫,前往关中。
刘琰乃是刘备在豫州时所结交的鲁国名士,而且也是汉室后裔,又善谈吐,深得刘备喜爱,正好让他一同出使,担任简雍的副手。
想到出逃的汉献帝一路上也要经过必经之地弘农,而且还在弘农停驻了不少时间。
因此刘封只是叮嘱自家老爹务必吩咐简雍一定要从速。
这一路上距离虽然十分遥远,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全程走水道。
郯城出发,从下邳转彭城,直入陈留,最终可在河南尹汇入黄河,然后直达弘农。
刘备非常重视此事,简雍也知轻重,竟然仅仅只花了五天时间,就准备妥当,陈到也挑选好了精卒,护卫着简雍和刘琰从水路出发,前往关中。
同时,刘备亲临迎宾馆,一方面是探视许劭病情,另外一方面,也是询问刘繇是否可以割让江乘一县作为徐州军援救江东的落脚点。
承诺可先出兵两千到四千人,进驻江乘,一方面给丹徒的孙策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也好加强徐扬之间的联系。
许劭对此要求倒是没有什么意外,在他想来,若是易地而处,徐州求援,那如果江都不在扬州手中,许劭也是会坚决劝谏刘繇不可投入重兵的。
因此,在来之前,许劭早就和刘繇商量好了,江乘是可以让给徐州的。
不过让归让,许劭还想给扬州争取点好处。
不想荀攸却在一旁,直接点破了局势,将问题挑明。
“子将先生,此时是扬州求援于我徐州,并非是徐州觊觎扬州江乘。”
许劭无奈点头道:“既是如此,那老夫自当进谏我主。只是老夫尚有一问。”
荀攸看了眼刘备,主动出声问道:“子将先生请讲。”
许劭直接问道:“若是扬州愿意割让江乘,那徐州军可能立刻过江?又能过江多少人马?”
“还需以粮草为定,不过备可保证,绝不少于一校两千人。”
刘备的答案正好卡在了许劭和刘繇的底线上。
两千人固守江乘,那自然是足够的了,可要进取丹徒,那是远远不够的。
可问题是,刘备也说的很清楚了,关键还是粮食。
要是刘繇能供应粮食,那刘备自然可以安排更多兵马。
最后,许劭原则性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会先由刘繇知会江乘县长,随后徐州军渡江之后进行交接。
同时,刘备应许劭的请求,答应了为其准备船只,前往陈国。
不过出发的时间,定在刘封元服加冠之后。
在和荆州商议完以盐换粮的计划之后,刘封就打算前往一次朐县。
自从数月之前,他和糜甑商量好了开发盐田,改良晒盐法,至今已有好几个月了。
第一批盐田应该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此时正是夏日,昼长夜短,阳光日照充沛,晒盐法产盐的高峰期。
预估一下盐田的产量,有助于下一阶段的计划。
跟刘备报备之后,刘封带着诸葛兄弟,甘宁、董袭一起出了郯城,直奔朐县而去。
不错,这次前往朐县,刘封特地邀请了诸葛兄弟同往。
历史上的诸葛亮,可是相当喜欢发明的。
在南阳的时候,就曾经帮助当地的百姓改良水车,农具,铺设灌溉系统等水利工程。
后来在荆州,也改进了车辆,入蜀后改进连弩,制作木牛流马,虽然远没有电视上那么神奇,甚至连三国演义里的自动行走都远远不如,但也是一种在当时比较先进的运输工具。
可见诸葛亮本身是很喜欢工匠技艺的,而这就是刘封带上他的主要原因。
整个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马钧两个人,堪称是当之无愧的机械双星。
马钧生卒年不详,但根据他的事迹来判断,现在很可能都还没出生,所以不急,可送到自己身边的武侯可不能浪费了。
至于诸葛瑾,不论怎么说,这也是个人才,在刘封这里,对方怎么都能算是九卿级人才,而且若是跳过诸葛瑾,只带诸葛亮,无疑会非常显眼,刘封如何会做这样的蠢事。
对于刘封的邀请,诸葛兄弟先是有些迟疑。
倒不是他们兄弟俩不愿同刘封出行,而是自己的叔父诸葛玄还在伤病,他们当然应该在旁侍奉汤药。
没想到诸葛玄得知此事之后,倒是鼓励诸葛兄弟俩随同刘封一起出行。
一行人轻车简从,速度很快,不过四五天的功夫,就来到了朐县外。
与历史上不同,诸葛亮身材高大,健壮有力,不但不坐四轮车,而且还会骑马,和诸葛瑾两人都有不错的骑术。
虽然远远比不上关张赵太史那样精妙绝伦的骑技,但作为代步手段也是绰绰有余的了。
这次刘封没有节外生枝,直接驰入朐县,进了糜家的豪宅。
一问糜家管事,得知此时糜府中竟然是由他在主事。
糜甑本人带着糜家小妹去了都州山岛,一直没有回来。
刘封有些咋舌,没想到这糜甑竟然如此重视盐田产业,竟然如此亲力亲为。
刘封等人也不在糜府停留,直接去了港口,想要找船前往都州山岛。
到了港口后,刘封又被惊到了,没想到只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原先天然的破渔港,竟然已经被收拾出了个样子,还造了一条可以停靠船只的栈道。
很快,一行人找到这里的糜家负责人,要了两条船只,朝着都州山岛而去。
刘封等人出发的早,上岛的时候,恰好到了正午。
在海上的时候,远远望去,都州山岛沿海的滩涂都已经被改造成了一片片盐田,闪闪发光。远远望去,仿佛一面面玻璃镜子,反射着刺目的白光。
出乎刘封意料,糜甑在岛上的住所竟然很是简陋,仅仅只是竹屋。
虽然内里也有一些装饰,但远远算不上奢侈,倒是伙食还是很不错的。
刘封他们到时,糜甑正在用饭,糜悦也陪在身边。
因为刘封等人的来,糜悦离开了正堂。
“糜老真是老当益壮,请您出山,是我最正确的抉择。”
刘封上手就是一阵彩虹屁。
这也不怪他嘴巴甜,实在是糜甑这效率太高了。
听着刘封的赞叹,糜甑也是笑眯了眼睛:“少主谬赞了,老夫也是惊讶于少主的奇思妙想,竟然有此惊人效果,这才愈发有了兴趣。”
随后,糜甑给刘封汇报起了目前的情况。
这几个月以来,糜甑在都州山岛上开辟出了三百多亩盐田,这些盐田都已经开始出盐。
因为季节关系,眼下出盐量已经相当的大,每亩盐田每天能出产七八百斤,折算成五、六石之多。
整个都州山岛的盐田,日产几乎上千石。
哪怕过了夏日之后,产量会下降许多,可盐田的数量却是不断的在增加的,总体产量必然是不断上涨的。
就以目前的产量来说,就足以满足徐州所需,刘封甚至可以借此随意操纵盐价,轻而易举的把其他贩盐的豪强给全部收割了。
而这,正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下午时,糜甑毕竟年岁大了,自然不能陪着刘封他们去盐田观看,留在了竹屋中休息。
刘封则带了诸葛兄弟、董袭、甘宁一行人前往盐田。
看着在盐田里辛勤劳作的盐工,以及他们脚下耙起来的一堆堆白中泛黄的食盐,刘封感慨道:“国家若无盐铁之力,如何有财力执政?”
感叹完后,刘封来了兴趣,对着诸葛兄弟说道:“子瑜、阿亮,你们可知前汉缘何会为王莽所篡,而王莽又为何会为光武所灭?”
诸葛瑾已经元服加冠,有了字,而诸葛亮才刚年满十五,尚未加冠,也就没有字。
听到刘封的问题,诸葛瑾和诸葛亮对视一眼,其实他们兄弟私下里也有过类似的闲聊。
整个东汉末年的士族阶层,在思想上其实是呈现爆发向的发展,他们苦恼儒家学术无法挽救国家危亡,虽然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外戚和宦官,可清醒者又无法自欺欺人。
因此,东汉末年的士族是非常畸形的,他们既保守,又激进,既重义,又贪婪,既忧国忧民,又醉生梦死。
不过比起以后魏晋时期的士族,东汉的士族又显得太过健康了。
最少还远远没到以五石散为荣的地步。
诸葛谨和诸葛亮知道刘封虽然是问话,却更多的是引出自己的下文,于是便摇了摇头,想听听刘封有什么高见。
没想到刘封只是嗤笑一声,指着食盐道:“无他,唯钱粮尔。”
“前汉开国仅一千余万人,王莽篡汉时,已达五千五百万口。”
刘封看着盐田,可视线的焦距却不在盐田上,喃喃自语道:“本朝开国时,也不过一千余万口,至黄巾之乱时,已有六千余万口。”
诸葛亮的心思灵敏,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刘封的意思。
果然,刘封接下去说道:“天下钱粮,已经养不活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了。”
诸葛瑾听到这里,才醒觉过来,他本能的觉得刘封这番话过于市侩算计,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这话太过精辟。
而诸葛亮更先他一步就已经醒觉,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
天下的钱粮已经不足以养天下人,那不论是谁坐在君王的位置上,那也只能是亡国之君了。
此时,刘封却突然停了下来,回头问道:“子瑜、阿亮,那你们觉得该如何做呢?”
诸葛瑾虽有才,却谨慎寡言,不深思熟虑绝不开口。
倒是诸葛亮年轻气盛,看见兄长并未开口后,就先回答道:“唯有开源节流两条路。要么让这天下钱粮的产出变多,要么就让大家节约钱粮。”
刘封听完之后,大笑起来:“阿亮才思敏捷,长才广度,当真器宇不凡。”
随后,刘封又询问诸葛瑾道:“不知子瑜又有何教我?”
诸葛瑾对着刘封拱了下手,小心谨慎的回答道:“谨在想一个问题。”
刘封来了兴趣,一旁的董袭、甘宁虽然有些听不明白,可也是瞪大眼睛用心听着。
刘封追问道:“是何问题?”
诸葛瑾恭敬的回答道:“谨在思不举子之事也。”
刘封先是一愣,随即缓缓点头。
诸葛瑾所言的不举子,指的是弃婴。
许多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子。
整个两汉时期,不举子非常常见,不但盛行于普通百姓家庭,就连官宦豪族家庭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只是原因截然不同。
官宦豪族家庭不举子的原因是因为迷信、禁忌,伦理和礼制等原因,而普通百姓家庭,除了迷信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承受不起赋税的沉重。
可诸葛瑾此时的意思,是在思考不举子的背后,是否也有源于天下钱粮不够养活天下人的原因。
东汉末年,许多底层百姓生养了孩子之后,不但不养育之,还会故意遗弃,甚至是直接溺死,是为不举。
刘封听完之后,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