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81节

  可其实,整个汉中之战的计划,以及绕过阳平关,奇袭定军山等手笔,都是出自黄权。

  早在汉中之战前两年,黄权就力劝刘备北伐汉中。

  如果当时刘备听了,那么蜀汉不但能轻而易举的拿下汉中,更能够保住汉中的五六万户口,几十万口的人口,甚至还能直接干预到次年曹操和马超之间的关中之战。

  可刘备根本不听,表示黄权你说的很好,但我现在要休息。

  幸亏黄权和法正关系也很好,两年之后,法正拿着黄权的计划书再去找刘备,刘备立刻换了张嘴脸,对法正一通猛夸,当即决定兴兵北伐,去和已经占领了汉中、雍州一年了的曹操争夺汉中。

  可见刘备有多看人下菜。

  别看现在刘备很疼爱刘封,对刘封也是言听计从。

  但刘封其实很担心陈登对刘备的影响力。

  如果自己的意见和陈登意见相左,双方又非常坚持的时候,刘备会偏向哪一边,刘封虽然很有自信,但内心深处也还是有担忧存在的。

  现在又来个郭嘉,那刘封无疑可以让郭嘉来制衡陈登,用陈登来平衡郭嘉。

  那刘封就可以藏到背后,充当关键时刻一言九鼎的调停者了。

  至于刘备会不会和郭嘉一见投缘,刘封是相当自信的。

  一来有法正在前,二来还有曹操作证。

  本质上,刘备和曹操其实是很像的。

  如果不像,曹操也不会把自己汉征西将军的情怀投射到刘备的身上,从而产生代偿心理,各种拉拢恩赏对方了。

  曹操和郭嘉,刘备和法正,这两对几乎可以无缝切换,甚至曹操和刘备之间,也是惺惺相惜,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两人本就是意气相投的好友了。

  “先生,请随我登车。”

  为了迎接郭嘉,刘封将自己的车驾都带了过来,也让郭嘉享受了一把出入同车的待遇。尤其是刘封还主动礼让郭嘉,这份恩遇更是让他深受触动。

  被刘封一整套礼贤下士的模版走完之后,郭嘉的心思也悄悄的改变了几分。或许也不一定要言听计从,只要能重视自己的建议,主公能合理取舍也是应该的。

  刘封和郭嘉在这宾至如归,前面刘备和辛评之间也是谈笑风生。

  刘备亲自为辛评驾车,这让后者受宠若惊。

  辛评很清楚刘备如今的实力,哪怕是袁绍亲来,想让刘备为他驾车也是自不量力。

  可刘备却为了自己这么做了,这让辛评大生明主之感。

  平心而论,辛评能和郭图结交,他本身其实也是很重视门楣家第的人。

  按照刘备的出身,其实是入不了辛评的眼界的。

  虽然不像郭图那般赤果果的表现出来,可辛评对于刘备最初虽不厌恶,但也不算有好感。

  哪怕刘备现在行情看涨,辛评依旧认为袁绍要比刘备强上许多。

  可这一刻,辛评却是动摇了。

  他跟袁绍相识多年了,昔日在大将军府上就是同僚,自然对袁绍的脾气很是了解。

  辛评很清楚袁绍的礼贤下士是装出来的,是演的,袁绍的本性其实是相当多疑且小器。

  可刘备给他的感觉截然不同,这完全是发自肺腑,让辛评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无微不至。

  袁绍的求贤若渴同刘备一比,那真是高下立判。

  车驾进了郯城之后,直接驶入州府。

  随后刘备带着众人与辛评一起登堂,其中也有赶上来的刘封和郭嘉。

  殿堂之上,刘备为辛评一一介绍堂中众人。

  越介绍,辛评越惊讶。

  尤其是看见荀攸之后,他更是险些惊出声来。

  荀攸他自然是认识的,荀攸的才干他更是自愧不如。

  辛评是知道陈群现在刘备麾下,可怎么也没想到什么时候刘备竟然连荀攸都招募到了。

  看来这次力劝郭嘉入仕徐州这步棋,是走对了。

  “不想昔日一别,今日能再见长文、公达。”

  辛评冲着陈群,荀攸拱了拱手:“看见故友安然无恙,评欣喜莫名。”

  陈群和荀攸一起笑着还礼:“辛叔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别看荀攸年纪大,可他辈分却小的很,得和陈群一起管辛评叫叔叔。

  辛评和陈群、荀攸叙过旧后,转首向刘备行礼,随后开口道:“评奉我主之命,远来徐州,是有几件事情想要询问刘使君的意见。”

  刘备脸色一整,缓缓点头:“不知本初兄是何事需要沟通?”

  辛评正色道:“公孙瓒公然残杀伯安公,可谓是人神共愤,北地士民百姓无不切齿,欲为刘公报仇雪恨。刘使君也是因此与公孙离心离德。”

  辛评简单的把刘备跳槽徐州的事情用一句离心离德一笔带过,着重说道:“我主令我此次前来,也要前往郯城刘家祭拜一二。”

  公孙瓒杀刘虞,当真是一大败笔。

  刘虞乃是徐州东海郯城人,乃是东海王刘强的后人。

  这刘强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嫡长子,也是东汉当之无愧的第一任太子。

  可刘强却明事理,知进退,在自己母亲被废之后,不但没有怨怼不满,还主动退位让贤,把太子之位让给了阴丽华之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

  因此,东海王一脉在东汉是极其受宠的,跟刘备出身是天差地别。

  刘虞家可是真正的名门望族,父祖皆是两千石显宦。再加上刘虞本人就是大名士,又在幽州深耕多年,广受幽州士民爱戴。

  刘虞最大的政绩是两点,第一,汉胡服膺。

  在幽州,别说是汉人了,就是胡人都对刘虞相当感激,不分匈奴还是鲜卑,都对刘虞听命顺从。

  同时,刘虞在经济上也很有建树,以往幽州都需要靠南边的冀州、并州和青州来支援财政。

  可刘虞却扭转了局势,首次让幽州的财政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出现盈余。

  这样一个德才兼具的大名士,公孙瓒说杀就杀了,而且还是虐杀,刘备是怎么都想不通对方是怎么思考的。

  这不存在威胁问题,因为当时的刘虞已经被公孙瓒给掌控了,几乎就是幽州版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效果还会更好。

  因为紧跟着李、郭汜就给公孙瓒送来了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的任命,同时还让刘虞掌管北方六州的政务。

  这简直是刚想睡觉就送来枕头。

  公孙瓒手里捏着刘虞,等于北地六州军政一把抓。

  可他偏偏把这好牌给扔了,他不死谁死?

  实在是自作孽,不可活。

  “此外,公孙瓒余孽田楷仍在青州负隅顽抗,他还勾连孔文举,数次兴兵劫掠青西,我主有心将其攻灭,却怕引来刘使君的误会。故此,特派我前来沟通。”

  辛评心里也明白这活难干。

  袁绍自然是想要袁谭彻底剿灭田楷和孔融,一统青州。

  可如此一来,袁绍的势力就直接和徐州接壤了,这其实是双方都不想看到的。

  尤其是主动方袁绍,自然也是会担心刘备有过激反应,毕竟对方和公孙瓒的关系可是非同一般的。

  听完辛评的话后,刘备心里也是翻江倒海。

  对公孙瓒,刘备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这感情里包含了感激,亲近,也同样有不解、怨怼。

  这也和公孙为人很有关系。

  你说公孙瓒看重刘备吧,可实际上公孙瓒从来没把刘备放在身边过,每次都是派给自己的手下,让刘备去给自己手下人当小弟。

  你要说公孙瓒看不上刘备吧,可他的的确确在刘备落魄的时候拉了刘备一把,后来和平分手的时候,还赠送了不少资源。

  这也就是刘备性格坚忍,否则早被公孙瓒给折腾疯了。

  两人之间最大的冲突,还是关于刘虞的问题。

  公孙瓒麾下不是没人劝说他别杀刘虞,可劝说的人竟然都被公孙瓒给杀了。

  这也让刘备对公孙瓒相当失望,看清楚了这位兄长并非成事之人,第一次有了想要脱离公孙瓒的心思。

  可时至今日,自己成了一州之牧,而昔日的兄长却已经日渐西山,这怎么能不让刘备感慨万千。

  满堂之中,包括陈登、鲁肃、刘晔、荀攸、郭嘉等智谋之士,都觉得公孙瓒覆灭在即,可只有刘封心里清楚,公孙瓒和袁绍的孽缘这才刚刚开始。

  双方还要互相反杀数次,最后因为公孙瓒自己脑残,袁绍最终才能在建安四年成功耗死对方。

  最搞笑的是,建安四年开春,袁绍还派使者去跟公孙瓒求和。

  被公孙瓒严词拒绝,并且羞辱了一番之后,才下定决心决战的。

  可见袁绍拿公孙瓒有多无奈。

  倒是袁谭在青州确实势如破竹,田楷这个废物根本挡不住对方。

  刘备斟酌了片刻,然后再把之前早已经商量好了的说辞拿了出来。

  “备欲表举袁显思为茂才,再举荐其任青州刺史,不知尊使意下如何?”

  辛评闻言,顿时大喜,心中心思急转。

  袁绍眼下日益宠爱幼子袁尚,这让辛评、郭图等人很是不安。

  因为他们都是袁谭派的,整个河南派几乎都是支持大公子袁谭的。

  也因此,他迫切的希望刘备能够在青州稍稍让步,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袁谭的实力。

  只是没想到,刘备直接甩出了这么个大礼包。

  不但愿意表举袁谭为茂才,更还要表奏他为青州刺史。

  虽然名义上青州刺史的权力是远不如青州牧的。

  可眼下已经是乱世,只要有足够的兵马,青州刺史如何不能代行青州牧之事?

第184章 心满意足

  辛评压住心中的激动,尽量保持平静的追问道:“使君此言当真!?”

  刘备却很大度的一笑,点点头:“备如何敢戏弄尊使,显思之能,备也曾亲身领教,若是由他担任青州刺史,相信也能平定地方,让青州百姓重享安宁。”

  “使君此言大善。”

  辛评顿时来了精神,对袁谭好一阵吹捧:“大公子年纪轻轻,就得军中众将效力,每战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又有容人之量,每每推功于下,故而能得人死力。”

  “大公子也曾对评说起,昔日同使君沙场交锋,几次险些为使君所败,若非使君屡受田楷拖累,大公子也未必能胜得了使君。”

  花花轿子人抬人,刘备都送上了如此大礼包,辛评自然也要投桃报李。

  更重要的是,刘备此举,是否暗示了他亲近袁谭的态度?

  如果这态度属实,那辛评可就是坐享其成,白白得一大功了。

  能得刘备这样的强藩支持,对于袁谭地位的稳固是极有好处的。

首节上一节181/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