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197节

  眼下食盐价格暴涨,士族豪强百姓都有不满。

  哪怕是蒯良家想要吃盐,也得购买这两千一百五铢一石的高价盐。

  同时,荆州粮食连年丰收,包括蒯良家这种士族豪强家的粮仓也已经堆满了粮食,使得荆州粮价很是便宜。

  按理来说,荆州丰收,粮价很是便宜,粟米甚至都跌到了一百五十钱一石的价格。

  而曹操所在的兖州粮食价格飞涨,即便是现在,一石粟米都能轻轻松松的卖到几千上万钱一石。

  可为什么荆州不能把粮食运去兖州卖呢?

  因为天下大乱了。

  绝大部分的囤积居奇,必须得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王朝还镇的住场子。

  王朝一旦崩溃了,你还想囤积居奇,那简直跟找死没区别。

  而且兖州如此混乱的局势下,一个粮商想要运送粮食去兖州贩卖,这路上得雇佣多少武装才能保护得了自己?

  这些人可都是要吃粮食的。

  所以这些粮食往往只能烂在库房里,也没有路子可以出售到需要粮食的地方。

  可现在,徐州给了荆州这么一个机会。

  徐州愿意用食盐来交换粮食。

  更妙的是,徐州和扬州还有大江连通,运输成本和风险成本几乎降到最低。

  虽然袁术还盘踞在淮北,可他的地理位置却是陷入刘表和刘备的夹击之中,他现在都在想尽办法的想要和刘表议和,如何还敢袭击刘表的船队。

  综上所述,蒯良于情于理都要站在支持和徐州交易的一边。

  蒯良表态之后,场上局势一比一。

  刘磐不同意卖粮,想要趁机顺江而下,攻打江东。

  蒯良却是支持卖粮,想要和徐州达成交易。

  坐在上首的刘表频频点头,似乎把蒯良的话听进了耳朵里,可不经意间,却是给了自己外甥张允一个眼神。

  张允立时起身说道:“子柔先生此话谬也。”

  

  “我荆州素来缺盐,并非眼下才有。”

  张允朝着刘表拱手道:“正因如此,我荆州才应向外拓展。若是能够成功拿下江东,有了吴郡、会稽郡中的盐场,荆州日后吃盐,将在不会受制于人也。”

  没等刘表点头,治中邓义开口反驳道:“能拿下江东自然再好不过,可张将军能担保能事情必成吗?如今刘正礼本就偏向徐州,只问徐州借兵,而问我州求取物资援助,此中防备还不够明显吗?”

  邓义这波属实是不给半点面子,直接嘲讽张允眼高手低。

  “你!?”

  张允顿时怒火上涌,恶狠狠的盯着邓义,可后者却是丝毫不惧,悠然自得的坐了回去。

  场上的比分又变成了二比二。

  张允和刘磐虽然都是刘表的晚辈,也算得上是远亲,可其实关系并不咋样。

  他们俩能异口同声的支持东征江东,显然是很代表了刘表的心意了。

  可邓义的反对,却意味着荆州士人表示刘表的心意并没有太多的用处,至少他们荆州士人并不在意。

  刘表的脸色已经有些沉了下来,他今天只是想试探一下荆州高层对攻打江东的态度。

  没想到这些士族名士竟然丝毫不给面子,反对的如此激烈。

  紧跟着,刘阖开口发话,表态支持东征,可紧跟着蒯越也表明了态度,反对东征。

  这样一来,局势已经到了三比三,还剩下蔡瑁和远在江夏郡的黄祖没有发表建议了。

  黄祖远在江夏,一时半会也过不来,因此蔡瑁就显得很是重要了。

  蔡瑁是实权太守,别看刘表也坐镇襄阳,可南郡的实权却是在蔡瑁掌控中的。

  其实与蒯越相比起来,蔡瑁更为保守,而蒯越更为进取。

  只是刘表对蒯越的才能十分忌惮,始终不敢信任对方,更别提放手使用了。

  如此一来,荆州的格局就变得更加保守起来了。

  不过不论如何,蔡瑁至少还是统兵将领,也是荆州的大将,如果他能够支持自己的话,那局势就会不一样了。

  刘表的目光转移到蔡瑁的身上,竟然主动询问道:“德,你可有高见?”

  蔡瑁容貌俊朗,身材高大,和演义中的小人形象完全不同。

  真正的历史上,蔡瑁和曹操的关系相当好,两人还是少时相交,多年好友。

  蔡瑁也和袁绍认识,关系也很不错,而且目前阶段的蔡家和蒯家其实是袁绍党的中坚,而并非是曹家的中坚。

  听到刘表问话,蔡瑁也不再捋须,放下手来整理了下思路,回答道:“诸位之言,瑁觉得都有道理。若是以瑁之见,明公可一起采纳。”

  “一起采纳?”

  刘表被蔡瑁给说愣了。

  两条南辕北辙的意见,如何能一起采纳?

  蔡瑁见状,继续说道:“明公,我州缺盐严重,百姓已经被迫淡食度日。长此以往,恐怕连耕种干活的力气都要没了。因此,徐州的食盐必换无疑。”

  刘表脸色微变,不过他也知道蔡瑁这话说的确实没错,人哪能长期不吃盐,短时间里撑一下还行,时间一长,那可是要出事的。

  可蔡瑁这话却等于是站到了荆州本地派的阵营里,这让他很是不悦。

  只是蔡瑁的话尚未说完,只听他继续说道:“东征其实也无不可,如今西、北、南三面都有强敌,唯有东面,可以突破,若是错过这个时机,的确着实可惜。”

  刘表眉头轻轻皱了起来,这蔡瑁到底打的什么主意,他当刘备是傻子吗?如果没粮那或许会坐视荆州吞并扬州,可有了粮食,怎么可能还会无动于衷?

  蒯越轻笑一声,显然他已经猜到了蔡瑁的想法。

  果然,蔡瑁紧跟着说道:“明公若要入扬,何必去江东火中取粟?豫章就在我州身边,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我们不如将目光放到豫章郡上,替刘正礼先代管一下。想来刘正礼也不会有所反对吧。”

  原来蔡瑁所谓的一起采纳,是改变了东征的内涵。

  他所谓的东征,不再把目光定为江东,而改成了豫章。

  豫章面积很大,一个郡的版图甚至有有徐州两三个郡国那么大,人口也有近一百七十万之多。

  如果能够吞下豫章,不断不但使得荆州有了东面屏障,更能直接威胁到九江、丹阳两郡。

  历史上孙家对抗荆州上游时,最重要的就是三位一体的防线。

  这三位一体,就是豫章、丹阳和九江。

  蒯越心中冷笑,蔡瑁还真是活的一手好稀泥。

  和三国演义不同,蔡瑁从来就不是什么水军都督,统帅荆州水师。

  实际上的蔡瑁,一直都是实权封疆大吏,历任章陵太守、江夏太守、南郡太守等。

  后来张羡叛乱,刘表也是派了蔡瑁为帅,耗时数年平定荆南。

  所以,蔡瑁其实跟水军的关系并不大,或者说绝非单纯的水军将领。

  也因此,蔡瑁改顺江而下江东的战略为蚕食或鲸吞豫章。

  顺江而下江东,得利的是刘表、刘磐、张允甚至是黄祖。

  而攻略豫章的话,那么得利的却是他蔡家了。

  对此,蒯越洞若观火,心中的冷笑更多的却是针对刘表的。

  果然,听了蔡瑁的话后,刘表脸色一变,先是恼怒,可随后又渐渐的变成了深思。

  蒯越嘴角微微勾起,心叫果然。

  刘表就是这么一个容易动摇的人。

  他最初的愤怒,是因为蔡瑁没有给他满意的回答而愤恨,可随后却又因为蔡瑁的建议而动摇了。

  因为蔡瑁的建议看起来风险小,收益大。

  攻略豫章,不会得罪刘繇和刘备,反而还能从刘备那获取食盐,同时又让刘繇和孙策之间彼此牵制。

  等到自己拿下了豫章,即可水路并进,席卷江东。

  听起来非常完美,可只有蒯越这样的顶级谋士才会看出这计划的荒谬。

  首先,刘表在荆南的统治其实是很薄弱的。

  眼下荆南对刘表的臣服,是因为刘表是朝廷所拜的荆州牧,本质上是拜服于东汉中枢而非是刘表这个人。

  想要攻略豫章,无疑是从长沙郡和江夏郡出兵最为合适。

  可如果后路根基不稳,还谈什么攻略豫章呢?

  另外,扬州的精华无疑就是沿江四郡,豫章、会稽地广人稀,而且又多是山地,汉蛮杂居,哪里能和沿江四郡这种精华地带相提并论?

  也就是蔡瑁这种夸夸其谈之辈才会想出这种愚蠢之极的变通。

第195章 勾连徐州

  以蒯越来看,此时应该果断改变战略,抛弃扬州刘繇,直接遣使与徐州会盟,以军粮为饵,邀请徐州平分扬州,甚至是袁术。

  江北两郡可归徐州,荆州则取江东,再额外补偿对方钱粮,通商贸易食盐,如此一来,荆州将全取长江天险。

  甚至必要的时刻,把丹阳郡和吴郡都让给徐州也没关系,只要保住了豫章郡和会稽郡,荆州对交州可就彻底包围了。

  到时候再将交州拿下,岂不比在扬州蹉跎来得划算?

  一旦拿下了交州,又可两面包围益州。

  听闻刘季玉暗弱无能,益州内部叛乱四起,东洲人与益州本地人势同水火,此诚可以图之。

  只是蒯越知道刘表不会听自己的。

  因为刘表的性格既狠且稳。

  刘表的狠在于面对危局,敢于拼死一搏,而且手段酷烈,不计后果。

  可他的稳在于,非到临渊之时,则必瞻前顾后。

  譬如明明图谋西川,却总是零敲碎打,不敢下重注。

  派了刘阖前往益州煽动益州本地豪强叛乱,却碍于名声不敢直接出兵呼应,坐视甘宁等人被刘璋镇压,简直可笑至极。

  诚然,刘表的政治手腕相当之强,入荆州短短几年时间,已经通过联姻和亲族编制起了一张忠于刘表的势力,可有了本钱之后的刘表,却表现的越来越吝啬,远远没有单骑入荆州时的豪气了。

  况且蔡德的计划看起来是调和了两派的矛盾,可实际上本质却还是站在荆州本土派一边的。

  因为满足了本土派最大的需求,那就是卖出多余的粮食,买进稀缺的食盐。

  所以蒯越兄弟乐得支持蔡瑁。

  果然,如同蒯越所猜的那样,刘表听完蔡瑁的话后,竟然真的心动了。

  因为在刘表的眼里,蔡瑁这个方案投入小,收获大,是典型的以小博大,只是这个方案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后患较多。

  因为攻取豫章等于把战略主动权交了出去,能不能把豫章吃进肚子里的关键,将不在于刘表和荆州,而在于江东局势的变化了。

首节上一节197/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