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13节

  发干县不但位于黄河以北,而且距离邺城直线距离甚至不到两百里,还不用过黄河,比去东郡郡治濮阳还要方便。

  可想而知这对邺城的威胁有多大。

  袁、曹立刻联手,组织兵力反击,成功挫败了这一次的公孙联盟行动。

  随后,袁、曹立刻就这个问题商谈解决办法,最终达成一致。

  曹操割让黄河以北的东郡领土给袁绍,这也是为何后来袁绍的爱将臧洪居然担任起了兖州东郡太守的缘故。

  而袁绍则将山阳郡让给曹操,为了补偿丢掉山阳太守职位的袁遗,袁绍便出钱出粮出兵马,支持袁遗南下扬州担任扬州刺史一职。

  这一次领土交换,袁曹双方都非常满意。

  袁绍全取了河北之地,而且还能支持袁遗进取扬州,而曹操则用破败的半个东郡换来了完好无损的山阳郡,可谓是皆大欢喜。

  这个战略大方案,就是沮授所献。

  只是沮授没能想到,南下扬州的袁遗居然被袁术轻易击败,连自己的小命都没能保住。

  更有连带效果就是,汝南郡的袁氏基本盘直接投入到了袁术的麾下,袁绍对汝南郡老家的影响力骤降。

  这让袁绍相当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明公可择一可靠之人表奏其为汝南太守,再请刘使君出兵扶助,如此一来,或可为明公夺回汝南基业,断左将军一臂。”

  沮授的这个意见,让袁绍耳目一亮,心动不已。

  汝南郡可是天下第二大郡,而且完全没有像南阳郡那样残破不堪,还保持着一百多万的人口,区区一个郡国,都快赶上徐州一个州的人口了。

  袁绍要是能把汝南郡从袁术的嘴里掏出来,那当真是如断袁术一臂了,后者不论是声势还是实力,都将会大为下降。

  兼且位置极为重要,是为豫州之腹心,东南接壤扬州,西南接壤荆州,北连兖州,如果能控制住汝南郡,就能和河北遥相呼应,策应南北。

  若是让袁绍亲自派兵,倒不是无兵可派,主要是袁绍派过去的兵马立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容易就步了袁遗那次的后尘。

  如果让刘备出兵的话,不但风险转移到刘备头上,而且汝南距离徐州也仅仅隔了个沛国,沛国现在还是徐州所能影响的郡国,自然没有袁军的弊端和缺陷。

  袁绍最后犹豫良久,还是没下定决心,而是斟酌道:“此策甚佳,可风险也是极大,且容我三思。”

  袁绍虽然没说风险具体是什么,可在座的却都知道最大的风险就是刘备会不会鹊巢鸠占。

  该如何让刘备甘心情愿的出兵保护袁绍的人上任,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这还需要袁绍好好斟酌思量一下。

  评议结束之后,郭图、郭援、辛毗一起来到了辛评的府上。

  郭援是郭图的族侄,同时也是钟繇的外甥,同时还是辛评、辛毗的侄子。

  可见颍川世家之间,联姻错综复杂,可谓是根深蒂固,纵横交错。

  等到辛评屏退下人之后,郭援倒是第一个开了口,他有些压抑不住心中的疑惑:“姑父,以徐制扬之策您昨日便已定策,今日为何藏拙?”

  在场众人辛评的姻亲至交,又是同一小圈子,自然能够互通最隐秘的信息。

  辛评回来之后,就备述刘备之善,认为可以引为援而不可竖为敌。

  但辛评心思缜密,他认定刘备有胸怀天下之志,日后必定会和袁绍发生冲突。

  因此,他故意先请袁绍南下青徐,只要被袁绍所拒,以后纵然出现事端,那也怪不到他头上。

  更何况他还成功祸水东引,利用信息差狠狠坑了河北佬一把。

  饶是沮授、田丰智计百出,也绝想不到只是因为对徐州和刘备的不了解,而一脚踩进坑里去吧。

  对于郭援的问题,辛评解释道:“文渊,此事我们私下说说无妨,但在堂上,姑父便是唯一一个不宜提出此策之人。”

  郭援还是不解,一脸迷茫。

  郭图笑着捋须道:“文渊,你姑父刚刚才献上南下青徐,攻打刘备之方略,转头又献上联合刘备,以徐制扬,借兵入汝南。这不就等于告诉别人你伯父在耍诈了吗?”

  郭援仔细想想,恍然大悟,还真就是这个味道。

  只是郭援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又想起了另外个问题,朝着郭图问道:“族父,您曾经不是特别厌恶刘备的吗?怎么如今反而帮他说话了。”

  郭援不问还好,一问之下,郭图脸色竟然突然变红,支支吾吾起来。

  辛氏兄弟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别人不知道,他们俩还能不清楚吗。

  刘备送的那一车车财帛货物,其中可是有一部分是郭图的。

  收了这么厚重的礼物,又没什么深仇大恨,郭公则虽是个小人,但他的长处就是身段灵活,自然不能再和徐州为敌了。

第208章 勾心斗角

  郭图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模版,在后世隋唐时期,有一个六边形郭图,那就是隋之奸臣,唐之名臣裴矩。

  郭图这类人历来最大的优点就能洞察人心,尤其是主君的心思,但他们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

  他们永远都能把自己的利益和心意贴合到主君的心思上。

  简单的来说,就是他们会无脑迎合主君,然后再在主君的计划里谋取自身的利益和好处。

  袁绍拒绝迎立献帝,被许多人视为败笔,而其中坚决反对的郭图,就被视为了愚蠢的典型。

  可很少有人知道,袁绍阵营里第一提出迎立献帝的人正是郭图。

  正是今年(195年)冬日,汉献帝在曹阳被李、郭汜等人追逼,逃到河东。

  袁绍特令郭图为使节,前往河东拜见献帝。

  郭图回去后,劝说袁绍迎奉汉献帝,袁绍却坚决不从。

  面对袁绍坚决的态度,郭图不思如何劝谏,让袁绍明白迎立献帝的好处,反而摇身一变,为了迎合袁绍的心意,转而成为了反对迎立党。

  日后沮授、田丰好容易说动袁绍迎立献帝,可郭图却和淳于琼却一起横插一道,硬生生搅黄了此事。

  原因不过是因为此时再提出这条建议的人已经不是他,而是河北派了。

  既然我得不到这好处,那河北派也别想得到。

  至于是否对袁绍有利,那就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因此,刘封坚决贯彻了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方针,重贿于辛评、郭图。

  不求他们帮着自己说话,但求他们不要居中挑拨抹黑就很好了。

  不过如今看起来,刘备给的倒真的是太多了,别说是辛评了,就连郭图都过意不去,主动为刘备在袁绍跟前美言了。

  郭图也没搭理自家族侄,自家这个族侄有些憨,半是转移话题,半是真心求教道:“仲治,眼下河北人提议以徐制扬,又想要表举人前往汝南,你说我们是否要反对之?”

  “反对?”

  辛评笑了起来,乐道:“我等为何要反对?”

  辛毗在一旁也是笑着补充道:“河北人此议,可谓是正中下怀。难道他们河北人真敢去汝南上任?”

  郭图、郭援恍然大悟,确实正如辛毗所言,河北人在河南全无根基,就算有袁绍的支持,可隔了那么远,哪怕真被刘备给扶持起来了,那也不过是个空头太守,实权估计早被下面的汝南士族给瓜分了。

  若是如此,那袁绍最担心的事情,也即是被刘备鹊巢鸠占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因此,即便河北人真敢去,袁绍也不会同意的。

  袁绍能选择的,只能是河南士人,尤以颍、汝士人为重。

  若是如此的话,郭图心里倒是有些跃跃欲试起来。

  “仲治、佐治,你们觉得我来毛遂自荐,可乎?”

  辛评、辛毗心中冷笑,郭援是真傻,你郭图却是装傻。

  要真能去,就算我辛评不想去,我不能让我弟弟去吗?

  “自是可以。”

  可表面上,辛评却是大力支持:“若是公则想去,评定当全力支持。”

  郭图闻言,顿时大喜,对辛评感激备至。

  辛毗目光闪烁,心里有些不解兄长为何会如此支持郭图。

  等到郭图、郭援走了之后,辛毗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辛评却是神情淡然道:“汝回头可修书一封与大公子,此时正是夺嫡的关键时刻,公则身为大公子心腹智囊,如何能远去南方?”

  辛毗恍然大悟,郭图早就投靠了大公子袁谭,也是袁谭身边最为活跃的一个谋士。

  如今袁谭、袁尚纷争已起,两派屡次争锋,大公子袁谭如何肯让郭图离开?

  如此一来,那就不是他们辛家不支持了,而是他郭图自己走不了了,不但当不上汝南太守,还得欠他们辛家一个人情。

  到那时候,郭图恐怕还得反过来支持辛毗前往汝南了。

  辛毗忍不住赞叹起来:“兄长真神机妙算也!”

  紧跟着,辛毗有些自信不足道:“兄长,若是小弟真能前往汝南,该如何是好?小弟恐怕不能胜任啊。”

  辛毗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虽然也算是颍川名士,但毕竟只是小辈,别说和荀文若、钟元常相提并论了,就是陈群陈长文的名声都在他之上。

  汝南那帮人平素就自认河南第一,他还当真是有些虚了。

  辛评叹息一声,点拨起自家这个傻弟弟道:“你去了汝南,莫非还真是为了袁家不成?”

  辛毗直接傻了眼,不是为了袁家,难道还是为了咱们辛家?

  可咱家没这么大的实力啊。

  辛评看见辛毗的反应,就知道自己弟弟又胡思乱想了,只能继续剖析道:“你若能去汝南,愚兄有一策,可让你转危为安。”

  辛毗赶忙道:“还请兄长指点。”

  “此策乃是干脆利落的依附于刘玄德,河北之事,自有兄长为你遮掩,你只需明面上依旧忠于河北即可,料想刘使君也乐得如此。”

  辛评上策一出,辛毗顿时惊掉了下巴:“兄长,您这是……”

  显然诸如背叛之类的词硬生生的被辛毗给咽了下去,他可不想用这种词汇来形容自己家的兄长。

  “哎,我等舍弃家业,来河北投奔袁绍,实是情非得已。”

  辛评叹息道:“若不是颍川故乡为董卓西凉军所扫荡,残败不堪,我等如何会全族北上。”

  “之前是无可奈何,可眼下却有这么个机会。”

  辛评盯着辛毗道:“若是这汝南太守争不来也就罢了,若是真让争到了,你切不可小觑刘备,更不可与其争夺汝南实权,否则不只是你死无葬身之地,恐我辛家也要为你牵连。”

  “兄长!?”

  辛毗大惊失色,原先还以为辛评是受了刘备的礼遇,故而对刘备很是欣赏感激。

  可万万没想到,辛评竟然对刘备的评价也如此之高。

  看见弟弟不可置信的神情,辛评也就透露了一些消息给对方:“奉孝此人,你往日也对他很是赞赏,你可知道,奉孝已经投入刘使君麾下。”

  辛毗神情又震,他和郭嘉也很熟悉,彼此都是亲戚,郭嘉又和自己兄长交好,经常来辛评家中蹭酒,彼此之间自然不陌生。

  对于郭嘉的才干和眼光,辛毗也很是佩服。

  没想到郭嘉竟然会弃袁绍而就刘备。

  一想到郭嘉的眼光,辛毗忍不住佩服起自家兄长来,口中喃喃道:“竟是如此。”

  辛评却嗤笑一声:“何止于此,陈群陈长文、张昭张子布、张张子纲,陈登陈元龙,此皆是天下之才,竟无一例外的为刘备所得。你还觉得刘备是庸人吗?就算刘备说他只想保境安民,偏安一隅,可现实却是他助鲁相退郭贡,助刘繇制袁术,扶持陈入主沛国,又降服郭贡,使其表举臧宣高为任城国相。如此种种,竟丝毫不逊色于明公。”

首节上一节213/5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