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67节

  “公子,此人乃是何奎,昔日为青州黄巾渠帅,另一人乃是张芒,也是青州黄巾渠帅。”

  何仪见刘封露出疑惑的神色,上前给他介绍道:“这二人自兖州而来,告诉我等公子所统的徐州军不日即将南下,清扫颍川。故此,希望我等能够携家带眷,跟随他们前往兖州,或者干脆直接易帜,投降朝廷新任的大将军曹操。”

  何仪此举等于是出卖了兄弟,不过他也是无奈,如今投降了刘封,他也必须得为颍川十几万黄巾军弟兄姐妹们考虑。

  况且何奎和张芒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次过来还不是想拿他们当做进身之阶,里外里的要他们投降曹操。

  曹操当年屠杀了多少颍川黄巾兄弟,波才波大帅就是被他和皇甫嵩、朱联手击败的。

  这些仇恨也不过才过去了十年,好多老人可没忘记这些事情呢。

  之前何奎去了阳翟劝说波邢,结果波邢战死之后,他带着扈从一溜烟的就逃回了颍阴。

  因此,何仪在决定投降之后,立刻派人控制了何奎和一直留在颍阴劝说他投降的张芒两个人。

  眼下正好拿来送给刘封,作为自己的表忠之举。

  “原来如此。”

  刘封恍然大悟,自己还说怎么没见曹操有什么动作呢。

  旋即,刘封心中一阵恼怒。

  原来这老登居然直接釜底抽薪,跑自己前面去了。

  幸好何仪没被他们劝动,否则自己可不就成了跳梁小丑了。

  一想到自己动员了数万大军,糜饷劳师,大张旗鼓的南下,还没正式交战,颍川黄巾直接来个战场易帜,成了曹操的部下,那场景要多恶心人,就多恶心人。

  甚至还会极大的影响到刘封,乃至于刘备的声望。

  你劳师动众的去打黄巾,可人家黄巾却看不上你,投降了不费一兵一卒的曹操。

  这岂不是意味着曹操远胜你刘家父子?

  要真被曹操来这么一下子,别说颍川了,恐怕连沛国和汝南都别想稳得住,以后豫州的经营必定事倍功半。

  入他娘的,曹孟德这老狗说不定还盯着沛国和汝南。

  汝南的黄巾军可是和颍川一衣带水,互为犄角的。

  也就是自己以快打慢,而且几乎没有攻城战就拿下了颍川黄巾,否则汝南的黄巾军是不可能坐视不理的,早晚必有援军赶到。

  曹操要是能成功降服颍川黄巾,鬼才信他不会对汝南动歪脑筋。

  何仪和何峦叔侄俩看着刘封在他们俩面前表演川剧变脸,看的叔侄俩心头乱颤。

  何仪心中暗自感慨,幸好自己没私下里把何奎他们给放了,只看刘封现在的表现,自己要真那么干了,说不得就成了自家叔侄的死因了。

  刘封慢慢呼出口气,控制住了心头的怒意,冷静下来之后发现,现在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寡妇曹干了这么缺德的事情,经手人还被逮了个现行,不出点血出来就想过关,那岂不是显得自己太过无能了?

  刘封神情一变,上前握住何仪的手,动情道:“老将军,你可是帮了我大忙了。”

  何仪、何峦俱是一惊,随后心里升起了窃喜之感,莫非自己这一注是下对了?

  这其实也是刘封故意有些夸张化的。

  诚然,何仪此举是帮了刘封大忙,配得上刘封的感激,但刘封如此做除了肯定何仪叔侄的功劳外,还有着另外一层的目的。

  人与人交往,其实并不全是要单向施恩,如果遇到品行不良的对象,甚至会出现恩大成仇的祸事。

  其实承恩也是一种增进双方关系的手段,而且行之有效。

  刘封大大方方的告诉何仪、何峦叔侄俩,这何奎和张芒很有用,你们立了大功劳了。

  这比他之前为何仪裹一百次披风都要有效果,更能安抚何仪、何峦叔侄俩的心。

  因为他们心里有底了,他们为徐州立过功劳了,这是刘封亲口承诺过的,也意味着刘封不可能再随便处死他们,否则刘封的政治声誉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毕竟处死降将和处死有大功的降将,这差别可太巨大了。

  何仪和何峦听到刘封的夸奖和赞许之后,欣喜之下,整人就放松了下来,一时之间,就连心里一直萦绕的降将屈辱感都消退了。

  刘封亲口承认的大功,让何仪和何峦居然有了开始融入徐州集团的感觉,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好的开端。

  随后,刘封按捺住跑回洛阳找曹操麻烦的心思,当即摆酒宴请何仪、何峦,甚至还招来张辽作陪。

  城中防务已经全部由高顺、夏侯博接手,又有徐晃坐镇骑营,太史慈掌总,刘封是半点都不担心。

  在宴席中,刘封还特地请教了何仪、何峦,关于汝南之角的情况。

  对此,何仪叔侄俩倒还真是很了解那片地区。

  “公子有所不知,两年前我等道众云集,曾经想要去陈国就食。”

  说到这里,何仪脸色微红,说是就食,其实懂的都懂,不就是洗劫吗?

  “当时就是要在西华县集结,那里早就已经是白地一片,没有什么人烟了。”

  何仪说的时候神情正常,只因为他们颍川黄巾确实不曾祸害过这片地区。

  别看颍川黄巾离汝南之角地区比较近,可这片地区之所以如眼下这般荒芜,主要还是西凉军和汝南黄巾所导致,跟他们颍川黄巾还真没有太大的关系。

  何峦也在一旁补充道:“召陵、征羌也是如此,此地曾经极为繁盛,但眼下也和西华一样了。之前我们在西华聚集的时候,还得从颍阴运粮过去,就是因为旁边的召陵、征羌也已经没有余粮了。”

  这个征羌县可是个大县,有户一万以上的。

  步骘曾经拜访过的那位会稽名士焦矫,就曾经出任过征羌县的县令,而且干的还不错。

  汉代万户以上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

  可见这片土地的肥沃和繁盛,至少承载了万户以上的人口。

  刘封心中暗喜,如果这样的话,那自己可选择的方案就多了不少。

  随后,刘封又开始试探起迁徙的事情来。

  何仪和何峦听了之后,沉默了片刻,表达了些许委屈和困难。

  毕竟这个年月,如此长途跋涉的迁徙,对普通人来说可是一件要命的事情。

  哪怕有官府组织,沿途有供应充足的补给,都会有许多的老弱妇孺,甚至是青壮会因为各种原因死在路途之中。

  何仪和何峦有这样的反应并没有出乎刘封的意料,相反,对方反对有些过于弱势了,以至于给了刘封只要稍许强硬一点,对方就会退让的感觉。

  不过刘封倒是没有再紧逼,而是转移了话题,为何仪叔侄介绍徐州的境况,以及询问何仪叔侄今后的意向。

  当何峦听刘封提起可以继续从军时,眼睛登时就亮了起来,情不自禁的询问道:“公子,不知峦是否有幸能附骥徐将军麾下?”

  刘封顿时乐了,没想到何峦居然会提出这样的请求,这难道是被徐晃揍出好感来了?

  “你要是真有此想法的话,我可代为询问,不过也得徐将军应允才行。”

  刘封话说的很保守,但正因为保守,才更有诚意。

  何峦顿时大喜,直接在席间拜倒:“峦愚钝无知,从贼半生。承蒙公子不弃,愿为公子门下走狗!”

  刘封大笑起身,将其搀扶而起:“文山,望我们能有个善始善终,君不负我,我必不负君。”

  是日,何仪和何峦俱是大醉而归,叔侄俩已经彻底放松了下来。

  次日,刘封又特地安排了太史慈掌总,请何仪配合,随后又让何峦出任校尉,挑选两千黄巾编为一校,划拨给徐晃指挥。

  何峦固然大喜,徐晃也有些吃惊。

  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个编外的援军居然还能有扩编的机会。

  虽然这何峦是降兵,可谁能想得到会拨给他徐晃。

  饶是以徐晃的稳重,也忍不住上刘封这边来探探口风了。

  刘封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表示了对徐晃的看重和欣赏,让徐晃只管安心,甚至还特地许诺了一个中郎将的地位。

  历史上徐晃这会儿可混的不差了,不但得了偏将军的官位,还获封了亭侯。

  可现在有了刘封的强势介入,杨奉在天子东归中其实已经靠边站了,虽然官职不降反升,可实际权柄却比历史同期差远了。

  杨奉尚且如此,徐晃自然更惨了,混到现在还是个校尉,连个中郎将都不是。中郎将到偏将军可还差了整整两级,中间还有个裨将军,更别说封侯了。

  安排妥帖之后,刘封便离开了颍阴,从水路北上,然后转陆路骑马赶回洛阳。

  他这次回洛阳,主要三件事,第一件事自然是找曹操的麻烦,怎么也得让寡妇曹吐点血出来。

  第二件事自然是朝觐天子,为麾下诸将请功。

  第三件事,则是继续拉拢杨奉和张杨。寡妇曹还有空给自己下套,显然是杨奉和张杨给他的压力太小了,得给这哥俩鼓鼓劲。

  八天之后,刘封带着一队车马回了洛阳。

  

  入城的当天,刘封就前往赵宅觐见天子。

  出迎的人是老熟人钟繇,此时他已被擢升为御史中丞。

  “刘建忠,天子已在正殿等你,请随我来。”

  看见刘封,钟繇露出一个和善的笑容,一边引路一边小声说道:“天子听说你在颍川三战三捷,大破黄巾,一连收复了七八座城池,喜不自禁。要不是大将军拦着,天子恐怕早就想要给封侯了。”

  刘封脸上露出惊喜之色,口中赶忙谦逊道:“蒙天子牵挂,臣下愧不敢当。此次颍川大胜,上托天子之鸿福,下赖将士浴血奋战。臣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总算没有辜负天子的期待,为天子,为朝廷,扫清了颍川黄巾。”

  刘封嘴上一边恭维着天子,心里却在消化钟繇给出的信息。

  钟繇的话究竟是真是假,刘封暂时并不清楚,但钟繇这个态度却很重要。

  历史上的这个点,钟繇已经彻底投靠曹操了,后来甚至在曹操的支持下,坐上了司隶校尉这个要职。

  稍懂东汉官场的人都清楚,司隶校尉这个职务相当厉害,用来铲除异己简直就是一把利刃。

  因此,不是曹操极其信任的人,是绝对不可能坐得了这个位置的。

  司隶校尉之所以这么豪横,就是因为这个官职可以直接逮捕朝中大员。

  历史上做过大长秋(宦官顶级官职),十常侍爸爸辈的权宦王甫,就是被司隶校尉阳球给弄死的。

  可见这官职的厉害程度。

  历史上汉献帝动迁至洛阳之后,第一任司隶校尉就是曹操亲自担任的,一口气杀了三个中枢重臣。

  随后曹操得拜大将军,司隶校尉就转给了丁冲。

  曹昂死了之后,曹操和丁冲的关系急剧恶化,最终不得不毒死丁冲。

  接任丁冲司隶校尉的人,正是钟繇。

  这一段事情说起来好像挺长,可时间其实不长,只有短暂的一年。

  可见钟繇必定是早早的就投靠了曹操,否则如何能在一年内从黄门侍郎迁御史中丞,再迁侍中,又迁尚书仆射,最终接任司隶校尉。

  这一连串的升迁,等于是把一个中央管理的厅级干部在一年之内提拔成了高官干部。

  不是自己人,曹操疯了才会这么提拔钟繇。

  可以现在钟繇对刘封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他貌似立场还站在天子这一边,并且隐隐亲近刘封,并且敢于直斥曹操的是非。

  这态度可和历史上完全相反了。

  对于钟繇,刘封其实也挺馋的,不过并没有故意去拉拢。

  因为钟繇这种士族名门的成名名士,一个个可是相当有主见的,你的礼贤下士只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加分,却永远不可能像对待寒门豪强那般一锤定音。

  简单的说一句,就是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首节上一节267/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