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顿时激动了起来,郑容给刘封行了个大礼。
刘封有些惊讶,却听陈登继续说道:“琅琊三郡深受盐豪、海贼之苦。登未来时不知,来后方知海贼盐豪之害,有胜于猛虎也。”
刘封恍然,内心颇为惭愧。
或许自己是太过于功利了。
可如今乃是大争之世,自己的战略的确又是能最快安定天下的方法。
曹刘孙三家鼎足而立的时候,天下在册人口不过八百万,即便有大量的隐户,可难道这些隐户还能比得过灵帝时?
要知道隐户这东西,并不是乱世之后才有的。
天下大乱之后,隐户一样是减少的,难道曹操屠戮徐州的时候,还会分你是在册还是隐户?
因此,只要刘备能尽早掌控天下一天,就能多保住一分万千黎民百姓的性命。
“你且宽心,半年之内,我必将兵马交还于你。”
看见刘封有些恍惚,陈登还以为对方是在忧心南兵北调的事情,赶忙做出保证。
这会儿是三月份,最迟九月南边就要动兵,即便广陵晚动,那十月也该动手了。
如果考虑到路上耗费的时间,满打满算,这些借调的兵马陈登是用不到半年的。
不过即便如此,陈登也相当满足了。
哪怕不动手,就冲这多出来的六千精锐,一千骑士,盐豪们估计都能吐出不少好处来。
这就是刀把子的威力。
刘封却是醒觉过来,笑着摆了摆手:“不急,这六千兵马就交给元龙先生了,你用完了再还我们,若是耽搁了,明年再还也是一样。”
“此话当真?”
陈登面露惊喜,随即又正色道:“子升你愿助我成事,我感激不尽,可要是因此而耽误了南下战略,可就成了因小失大了。”
刘封笑了起来,笑容中满是自信:“元龙先生你且放心,南下之策,尽在我胸中。六千兵马,还不至于影响大局。”
陈登静静的盯着他,片刻后缓缓点:“好,登就此谢过子升,日后但有所命,绝无推辞。”
眼看着陈登身体日渐好转,刘封留下华佗继续照看,自己则先一步赶回郯城。
时间已经来到三月,各项工作还急于展开,最大的几件事情都需要刘封亲自去推动。
首当其冲的就是安排广陵民夫,这次南下江东,广陵最少要准备一万五千名民夫,这些人可以安排在夏收之后开始动员,但名单却必须尽早确定。
如此一来,时间一到,即可按部就班的征集人手,以免耽误了军情。
还有就是整个刘备势力范围内,将会再招募一万士卒,这些士卒会进行基础训练,然后作为补充兵,随时补充前线的损耗。
再加上大军回归徐州,各项犒赏要及时发放。
下半年又是一场大战,尽快的犒劳奖励士卒,能有利于士卒保持士气,恢复战意。
按照刘封的调度,太史慈、张辽和徐晃回到郯城之后,会交出所部的步卒。然后被编制为骑兵军,各自辖制两千人,总共六千骑。
以太史慈为主将,张辽、徐晃任副将,在八月中悄悄进驻东城,随时准备奔袭芍陂,摧破九江南部的袁术援军。
同时,贾逵则带领本部一千人并贾斌一千三河骑士,北上东莞,听从陈登调度。
再飞令赵云所部,即日整装,准备北上东莞。
开拔时间为高顺所部南下接手广陵城防之时。
最终,整个豫扬战役布局已经彻底形成。
西线由关羽一军组成,关羽为主将,何仪为副将,总兵力一万五千人,另动员一万黄巾青壮为民夫,押送粮食军械。
给关羽的命令相当简单,主要就是让他弹压汝南西部的城邑,这些县邑愿意投降,那就再好不过,如果不愿意投降,关羽也不用强攻,继续往中路靠拢即可。
对于沿途的黄巾军,可以何仪为首进行交涉,能劝降的一律劝降,给与徐州军职。
不愿意投降的,只要没有敌意,就不用去理会。
中路则以刘备亲卫军为核心,下辖四个校尉,分别是他亲卫校,夏侯博校、卓膺校、陈到校,合计一万八千人。
然后再从沛国调田豫六千人往援,总兵力为两万四千人。
东路则是张三叔亲自出马,统兵六千,南下龙亢。
袁术在龙亢不过驻兵千余,当可一鼓而下。
至于徐州,此时已成腹地,千余郡国兵驻守完全不成问题。
况且江东二张还在郯城坐镇,地方士族中的头马又都是刘备铁杆,张飞继续坐镇郯城,实在太过浪费他的能力和部曲了。
最后就是广陵这一路了,刘封让高顺替换了赵云,接防广陵城。原本赵云也在广陵军团中的,不过现在被调拨去了东莞帮助陈登。
因此,广陵最终的兵力其实也没变化,集结了高顺、徐盛、潘璋等部,还有水军六千人,总兵力为一万八千人。
同时,这几部人马还有继续扩充的可能。
只是目前情况,补充兵优先扩充刘备亲卫和张飞、关羽所部。
只有在补充兵有富裕的情况下,高、徐、潘三部则会被扩编为六千人。
毕竟,广陵军团的压力最小,行动最晚,甚至都可能继续保持对峙的状态。
第265章 大战在即
半个月后,厉阳城内。
一个面容俊朗,身材魁梧的大汉坐在上首,手中捏着一封书信,朝着对面的另外一个男子说道:“伯符的来信,文阳你也已经看过了,这次请你过来,是想看看你有什么想法?”
说话之人乃是孙策堂兄孙贲,而他对面的男子,正是孙贲和孙策的族兄孙香,字文阳。
如今厉阳城里两万余军队,孙贲一个人就占了一多半,剩下孙香占了六千,还有两千是徐琨的剩余部曲。
孙香皱着眉头道:“徐琨要回他的部曲,那自然是没说的,走长江给他送过去就行了。可他要咱们一起偷摸过江,只是因为北边的刘备,未免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广陵之战孙香不在,当时他驻扎在寿春北边的下蔡,所以不清楚徐州军的战力。但刘备这两年的突飞猛进,他可是瞧的更加清楚。
孙策在江东开拓出局面之后,吴景、徐琨等纷纷抽调部曲前往江东,使得厉阳有些空虚了。
别看孙策拿下了大半吴郡,可牛渚的刘繇军却是没有什么损失。
没办法,袁术只能把孙香从下蔡给调了回来,安置到厉阳,同时卡着徐琨的部曲不让对方全部抽走。
孙贲和孙香的立场其实是比较接近的,他们俩都是孙策的族兄,前者关系更近一些,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因此,孙贲和孙香其实是偏向袁术的。
因为袁术有权给他们封官,而且还是中枢认可的官职。
可现在情况也的确不同了,一来北边的刘备压力的确越来越大,袁术嘴里不说,但会调动孙香南下,就已经很显出问题了。
要是袁术真不把刘备当回事,那他孙香这会儿应该在汝南。
要说这孙家也算是得了几分天命。
从孙坚发家开始,后代子孙各色各样,有勇烈的,有暴虐的,有狡诈的,有无信的,甚至还有仁厚的,可偏偏就是没有蠢货。
孙贲和孙香自然也不蠢,他们本能的感觉袁术这次恐怕麻烦大了,而首当其冲的,说不定还真就是他们厉阳。
孙贲了一眼孙香:“都这时候了,还说什么废话。我觉得伯符的信儿挺靠谱,刘使君可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听到孙贲的话,孙香也不装了,叹了口气道:“刘使君的能耐,咱们还不清楚吗?可不就眼睁睁的看着他起来的?别说早了,就是前年,谁听说过刘备这个名字?人家现在可是响当当的骠骑大将军,都督三州事。”
“那你是同意伯符的意见了?”
孙贲皱起眉头,这孙香就是说话不爽利,总喜欢绕弯子。
果然,孙香又摇了摇头:“哪能呢,且不说两万人的人马,过江就是个大问题。先前几千人都偷摸了大半年才过去,两万人得多久?”
之前徐琨的三千人和吴景的两千人,都是偷偷越过长江的,那会儿徐州水军北上了,而刘繇的水军巡逻的也不严密。
孙家采用小船偷渡的方法,花了大几个月送了几千人过江。
这个方法显然并不适合现在,况且真用这个办法,那谁来殿后?
再说了,他们在厉阳,还有袁术给他们补给军粮,去了吴郡,可就真只能指望那大半个吴地了。
吴郡就是再富饶,也养不起四万多大军啊。
“那你到底想怎样?”
孙贲盯着孙香:“咱们继续呆在厉阳,说不定等来的可就是徐州军了。”
孙香嘿嘿一笑,憨厚的有些像个朴实的老农:“依我看,要不请伯符往西边来,和我们里应外合,两面夹击,先把刘繇的牛渚给破了。如此一来,我们和伯符就能连成一片,进退自如了。”
孙香这话其实也不错,一旦灭了刘繇,那厉阳的孙家部曲想要过江可就简单的很了。
而且如果孙家当真两面夹击,围攻牛渚,那的的确确是有很大把握能够拿下刘繇的,不过这前提得是徐州军坐视不理。
原本历史上,牛渚防线的雪崩,就是来源于周家的背刺。
牛渚防线再强,也挡不住内外夹击。
孙香这是和孙策想到一块了。
孙贲苦笑了起来,他们厉阳的人有此想法实属正常,可人家吴县的吴景、徐琨、以及一众孙坚部曲凭啥为你火中取栗?
“行,那我就这么回伯符了。”
孙贲当即定了下来:“只要伯符那边能往西来,咱们全力助他破牛渚。”
“好!”
孙香这时候也给了准话,点头道:“到时候我亲自带人过江。”
等孙香走了之后,孙贲坐在堂上沉思。
直到半个时辰之后,他才突然开口,让近侍去将孙辅叫来。
孙辅是孙贲的亲弟弟,但两人之间的年龄几乎差了一辈儿。
孙辅还在襁褓之中时就已父母双亡,全靠孙贲抚养长大,孙辅和孙贲之间的感情,名为兄弟,其实更像是父子。
孙辅对兄长言听计从,极为尊重,而孙贲也是竭尽全力的栽培自己的这个弟弟。
“兄长,您找我?”
孙辅听说兄长召见,很快就赶了过来。
孙贲点点头,沉吟了片刻后,开口道:“你这些时日准备一下,我会从各部抽调千人精锐补充给你。军械器具如若有缺,可随时报我申领。”
孙辅一听,登时大喜。
他此时刚刚年过二十,正是欲建功立业之时。
因着兄长照顾,已经独领千人部曲。
现在兄长竟然又给他增拨千人,还言明都是从各部抽取的精锐,又答应尽数配给军械器具,这让孙辅又惊又喜。
“兄长,是不是要打仗了!?”
孙辅有些跃跃欲试,这些日子徐州的压力越来越大,外面都在风传徐州要兴兵南下,过江支援刘繇了。
孙辅本能的想到这方面。
孙贲却是脸色一沉,呵斥道:“也是一军之主了,怎么还是如此浮躁,你忘了我平时是如何教导你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