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96节

  当时袁涣和陈群一样,激烈的反对刘备前往徐州,向刘备痛陈徐州之弊,如火山之口,就差没说你刘备把握不住了。

  可当刘备决定前往徐州之后,陈群和袁涣还是做出了不同的决定。

  陈群跟着刘备一起去了徐州,而袁涣则南下江淮,想要避难江东,躲避兵灾,结果被袁术所扣留,并为其所用。

  当然这也不是说袁涣没有陈群忠诚,而是两人的境遇不同。

  陈群当时已经是刘备的别驾了,而袁涣并没有答应刘备的征辟,所以还是白身。

  两相比较,袁涣自然可以来去自由。

  因此,刘备并不怨恨袁涣离他而去,相反还颇为重视袁涣,毕竟这是刘备平生第一个茂才,颇有些白月光的味道。

  听见刘备的话后,袁涣面露惭愧之色,尴尬的拱手道:“涣凡俗之目,不识使君英雄,不能相随左右,半路而去,深为惭愧。”

  袁涣这话还真不是在客气,的的确确就是他心中所想。

  

  三年前,他觉得徐州是个大坑,谁去谁倒霉,结果刘备去了,不但没倒霉,还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肃清琅琊,南复广陵,大破袁术,北上勤王。

  别离不过三载,再次见面,刘备竟然已经是天下第四人了。

  百官群臣之中,也只有大司马袁绍、大将军曹操两人还算是位在刘备之上。

  可这两个人,一个是汝南袁氏,天下仲姓,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刚起家就得韩馥赠于冀州。

  另外一个,也是官宦之后,历任两千石,雒中掌兵权,起家就是一郡太守,还有宗族曹姓、夏侯举族相从。

  刘备有啥?

  啥都没有啊。

  勉强有个关张赵,可这时候谁认关张赵啊。

  充其量也就觉得关张赵是个不错的武将罢了。

  袁涣始终觉得当时劝说刘备别去徐州是正确的,可现在他是真的动摇了。

  没办法,谁让刘备拿出来的成绩能这么好。

  袁氏得知刘备官拜骠骑大将军,都督三州后,是真的怀疑起自己的眼光和智谋了。

  幸好当时还有陈群和自己是一个意见看法,可见并不是他袁涣太短视,而是刘备太英雄了,就像太祖高皇帝和光武皇帝,能为人之所不能。

  每每想到这一点时,袁涣心里就有些激动,有些懊恼,有些悔恨。

  甚至还会遐想,如果当初自己没有离开刘备南下江淮,而是跟着去了徐州,会是如何一番景象?

  听说陈群都已经担任一郡之守了,要知道陈群可是比他还小了五六岁,今年才刚刚二十七啊。

  二十六的郡守,上一个例子还是李武陵。

  李进担任武陵太守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个年龄。

  可李进因为朝中无人,他在武陵当了整整十几年的太守,后来也不过升迁为交州刺史。而陈群现在可算得上是刘备的元从功臣,股肱之臣,未来当真是不可限量。

  听着刘备真心实意的关怀,心中的感激混合着羞愧和后悔,使得袁涣起身下拜,冲着刘备感激涕零道:“涣未能与使君患难与共,实无颜再见使君。”

  刘备却是惊讶莫名,赶忙起身上前将对方搀扶起来。

  “曜卿此言何意,昔日备自身都朝不保夕,如何能勉强曜卿?”

  刘备却是安慰对方道:“曜卿之才,备素来知晓。不日定当上奏朝廷,表奏曜卿入雒中任官。”

  紧跟着,刘备拍着袁涣的手道:“曜卿,非是备非议汝主,袁公路非良主也。”

  “使君。”

  袁涣没有想到刘备对他依旧如此真诚,还关心他的前途,一时之间,他恨不能当即转投刘备,为其效力。

  只是即便是为袁术所逼,但自己的确已经为他效力。

  背叛主君是袁涣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的底线。

  历史上他转投吕布并非是抛弃袁术,投奔吕布,而是在袁术攻伐吕布,遭遇大败之后。

  袁术急于跑路,扔下了袁涣,导致袁涣被吕布所俘获,这才转投了吕布。

  严格说起来,是袁术对不起袁涣,而并非是袁涣背叛了袁术。

  刘备却是杀气腾腾道:“曜卿勿忧,袁公路不过是冢中枯骨,此番南下,我定然打破寿春,擒拿袁术,上解雒中,交由天子发落。”

  刘备这句话一出,袁涣总算是想起了自己这次出使的使命。

  只是这又是一桩进退两难之事。

  虽然明知道不现实,但袁涣还是开口道:“使君容禀,涣此来,乃是请和而来。”

  “请和?”

  刘备哑然失笑,片刻后嘲讽道:“袁公路今日始知我刘备是何人耶?”

  袁涣脸色通红,显然刘备这话连他也卷了进去。

  虽然刘备这话的本意还是嘲讽袁术那句‘刘备何人也’,可落在袁涣的耳朵里,难免也有嘲笑他有眼无珠的味道。

  然而袁涣对此只有羞惭,却毫无怨愤。

  一来袁涣的确是个厚道人,二来也是他自己都是这么想的。

  袁涣此时只能强行压下心中的杂念,正色拜道:“使君,请听我一言,我主此次确有议和之心,极为恳切。况且我主尚存,对使君也是一件好事。”

  “哦?”

  刘备好奇的问道:“不知曜卿所言何意?”

  袁涣即时说道:“涣试为使君分析一下时局。”

  刘备当即点头道:“善!还请曜卿指教。”

  袁涣于是开口道:“自西凉乱武以来,天下诸侯纷争,战事四起,然其中本质,袁家内乱尔。细数关东群雄,无非一为术、一为绍也。”

  “可如今天下,大司马即将一统河北,虎视河南。大将军掌控兖、司二州,又与大司马多年盟友,彼此互相支援,可谓亲密之极。荆州刘表,素为大司马盟友,双方南北呼应多年。而左将军之友,孙破虏阵亡与襄樊,陶恭祖让徐州于使君,前将军一蹶不振,困守易县,可谓是覆灭在即。如此一来,使君莫非还看不到其中险恶吗?”

  刘备为之一愣,渐渐回味过来,明白了袁涣在暗示自己什么。

  原本天下无非袁术、袁绍两大阵营。

  如今袁术阵营已经处于明显的下风,眼看就要覆灭,而袁绍却势如烈火烹油,花团锦簇。

  曹操和袁绍是发小,多年的盟友,彼此互相支援,交情肯定不是你刘备能比的吧?

  刘表是袁术死敌,跟袁绍早早结盟,南北声援多年,这情分也不是你刘备能比的吧?

  况且刘表远在荆州,刘备的徐州、豫州就在人家眼皮子底下。

  哪怕是远交近攻,袁绍也只会先选你刘备,而不会是刘表啊。

  袁涣说完之后,一直观察着刘备的神情。

  看见对方沉思不语,心中顿时一喜,知道刘备是把自己的谏言给听进去了。

  否则对方大可以直接婉拒自己,而不是如此沉思。

  能有这么个好的开头,让袁涣对接下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信心。

  “使君,您如今得封骠骑大将军,为天子所重,都督徐、豫、扬三州州事。”

  袁涣趁热打铁的继续说了下去:“眼下您就是天下第二大强藩,如今袁绍不过受困与前将军,欲攘外而先安内。一旦前将军身死族灭,若想大司马放过徐州,恐使君只有望风出降一条路而已。”

  “使君,可还记得韩文节乎?”

  袁涣所问的韩文节,正是赠送冀州给袁绍的韩馥。

  紧跟着,袁涣又问道:“若非使君宽仁,张孟卓兄弟又是何等下场?”

  刘备悚然而惊,目光不由自主的转向一旁的刘封。

第268章 曹袁生隙

  此时,先前一直保持沉默而没发言的刘封开口了。

  “父亲,袁使所言差矣。”

  刘封这话一出,刘备神情登时就恢复了平静。

  其实刘备也并非是为袁涣所说动,大军蓄势待发,文臣殚精竭虑转运军需,众将踌躇满志沙场建功,哪里是说停就能停下来的。

  况且即便袁涣所说的都是对的,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他却避而不谈。

  那就是袁公路,非信义之人。

  对于刘备来说,袁术既没有信誉,又没有能力,还恰好坐在徐州的腹部上,直接威胁到徐州和江东的联系。

  刘备凭什么信任袁术,凭什么和袁术结盟?

  袁术再怎么和袁绍不对付,可他们毕竟是血亲,在东汉这个时代,血亲可不像后世那么容易切断的。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打生打死半辈子,服个软加个传国玉玺,袁绍就轻易的原谅了袁术,甚至派兵接应对方。

  别看传国玉玺非常重要,可刘封却觉得即便没有它,袁绍一样会原谅袁术。

  有什么能比让袁术匍匐在自己跟前讨好自己,还能让袁绍有成就感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么趁着袁本初没空南顾,迅速解决掉袁术,拿下江淮,不比多一既废物,又三心两意,还拖后腿的盟友强百倍?

  更别说这蠢货还想同徐州争夺扬州,甚至还不自量力的觊觎徐州了。

  所以刘备并没有被袁涣说动,只是袁涣说的确实有些道理,他一时之间有些不知该如何婉拒对方,同时也想听听好大儿的意见。

  毕竟袁涣可是刘备很是喜爱器重的贤士。

  好在好大儿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袁使以孤寡之道来说我徐州,却是忘了左将军非信誉之人也。”

  刘封正色痛斥道:“与左将军为盟友,何异于与虎谋皮。昔日太傅马日何在?太傅为说左将军效忠朝廷,却为其扣押,连节杖都被骗夺,致使太傅吐血而亡。”

  “左将军可还有忠义之心?何至于如此丧心病狂。”

  “南阳五十万户百姓何辜,竟为袁公路洗劫一空。如今我徐州军乃是吊民伐罪,仁义之师,奉诏讨贼。”

  刘封起身走到袁涣身前,逼迫道:“先生乃河南名士,陈郡袁氏子弟,难道还分不清孰忠孰奸吗?如此为左将军开脱,欲以蝇头苟利说我父亲,先生可还有忠义之心?”

  袁涣被刘封说的满脸羞惭,只能以袖遮面。

  还是刘备出来为他遮挡了下。

  “吾儿不可无礼。”

  刘备背对着袁涣,给了刘封一个眼神:“还不快快退下。”

  “是,父亲。”

  刘封应了一声,先行告退。

  刘封告退之后,刘备却是对着袁涣说道:“曜卿,袁公路残害地方,逼杀名士,对抗朝廷,甚至还私藏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

  袁涣猛的抬起头,满脸的震惊,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首节上一节296/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