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香感激涕零,随后归入席中。
堂上重新展开讨论。
刘备当先发问道:“诸君以为子升之计如何?两计该取何策?”
众人俱是沉默,心中却是转动飞快。
人皆有私心,这是不可避免的。
无非是会因为私心耽误公心多少罢了。
大公无私并非没有,但不能要求人人如此。
对于周瑜、孙香而言,他们虽然原因不同,但都希望能选第二套方案,直接征伐刘勋,夺回庐江。
太史慈等人却是截然相反,区区庐江甚至连一个郡国都没有了,听说庐江北部已经有县邑投降,其他县邑很可能也会望风而降。
对于将军们来说,这自然是无功可得的。
况且同庐江比起来,江东有整整四个郡,幅员辽阔,派系众多,正是诸军用武之地。更别说处理了江东之后,挥师江北,又可以顺着刘勋向荆州兴师问罪。
因此,太史慈等人是坚决支持第一套方案的,那就是先平江东,后转庐江。
周瑜不愧是周公瑾,他并没有直接反对第一套方案,而是哭求刘备援救其家族。
此时周家虽然精锐悉数出动,不是在宛陵就是在寿春,留在老家的也都是些老人和妇孺。
但这些老人却恰恰是周瑜他们的长辈。
若是迫于无奈也就罢了,毕竟这个世道,周家老人也早就有了觉悟。
可现在有余力却不能救援,那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刘备为周瑜亲情所感动,安慰道:“公瑾请先起来,此番正是议论此事,君可畅所欲言,我等自会斟酌。”
场上此时大多数人都赞同第一套方案,哪怕是鲁肃和刘晔也不例外。
在南征之初,谁也没想到袁术会这么拉胯,更想不到刘封竟然能混进寿春城。
虽然袁术灭的轻松,寿春、汝阴等诸多城池也都望风而降,完整入手。
可功劳却全被刘封这一路给抢走了啊。
可以说这次南征袁术的功劳如果有十分,那刘封一派就至少拿走了八分。
剩下的两分哪里够刘备三路大军瓜分的?
而大家都能看得到,江东可是新一轮建功立业之所,也就不难理解大家的想法了。
可周瑜、孙香的意见,刘备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周瑜,孝道在两汉可是极为重要的。
而且不仅仅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道,主君对下属的孝道也要支持。
逼人不孝可是要损失名望的。
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刘封也有些棘手。
突然,刘封感觉身后传来轻微的拉力。
他不动声色的悄悄回头,正看见诸葛亮在扯他衣襟。
看见刘封回头后,诸葛亮赶忙小声道:“少主,勿忘荆州水军。”
刘封猛的一震,明白了过来。
于是,刘封出列道:“父亲,恐怕第二套方案暂不可行了。”
刘封突然开口,强势否决第二套方案,使得周瑜、孙香大为震惊,不明所以的望着他。
刘封感受到两人的目光,露出个颇为沉重的表情对着他们点了点头,随后继续说道:“实是因为孩儿之前不曾考虑到荆州水师。”
刘封这话一出,聪明如周瑜已经恍然大悟。
进攻庐江势必会引发徐荆大战,而荆州水师素来闻名天下,水军骁勇敢战,大小战船百余艘,绝非徐州水军所能比拟。
如今徐州水军已经初有成效,只是大部都是小船,只有为数不多的大船。
这也是因为徐州之前的战略所导致的,如今虽然已经开始量产大船,但也需要时日,不可能马上下水形成战斗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徐、荆两州发生大战,南庐江又在刘勋之手,荆州水军当毫无顾忌长驱直入,一举将江东江北分割开来。
适时,徐州军还如何过江?
为今之计,只能先下江东,而在庐江的问题上与荆州进行磋商,拖延时间。
最终是战是和,主动权依旧在刘备手里。
最重要的是,刘备父子都担心孙策会在江东成势,那麻烦可就大了。
刘备沉吟片刻,转向周瑜开口道:“公瑾,汝看如此可否,我亲写手书,送往庐江,要刘勋将汝家人送来,若其不允,我宁舍江东,也要为你取来族人。”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周瑜还能再说什么。
况且周瑜此时也的确相当满意了,虽然这样一来,庐江的那些资产可能会全部丢掉,但至少人保住了。
再说了,刘备也只是暂时不取南庐江,又不是再也不取南庐江了。
那些资产也不会长腿跑了,日后总有拿回来的时候,且当寄放在刘勋处了。
此时,孙香突然出列,朝着刘备拜倒:“香受明公大恩,今明公欲过江东,香愿前往厉阳,说服孙贲前来投效。”
孙香这一出的确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刘封都没想过让孙香去劝降孙贲,打的主意是要么把孙贲消灭在厉阳,要么把孙贲赶过江去。
可在孙香主动请缨之后,他才想起来,孙家其实并不团结,而且现在孙贲才是孙家家主。
孙香想要去说降孙贲,还真大有可能。
毕竟孙策横扫江东之后,孙家这帮人可没一个去江东帮忙的,依旧呆在袁术这里为他效力。
直到袁术膨胀到自杀似的自立为帝后,孙家人才跟惊醒了似的,一个个抛妻弃子,扔下太守的官位,跑去江东投奔孙策了。
既然孙贲能为袁术效力,那他为啥不能给刘备效力呢?
刘备的前途可是比袁术强上太多了。
第299章 调兵遣将
众人议定大略之后,开始商议起细节。
南庐江暂时不去动它,但名义上一定要向刘表抗议,甚至还要上奏天子,控诉刘表越权,以及刘勋的不轨之行。
如果刘表有使节来访,那也以拖待变,绝不主动翻脸。
毕竟如今长江上还是荆州水师的天下,徐州水师缺少大船,还需要时间建造,短时间内是没法和荆州水师一较高下的。
所以适当的对刘表绥靖一点,但不给与明确的答复,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毕竟刘表不一定想和刘备撕破脸,刘备也未必想和刘表同室操戈。
可架不住刘封却想着在平定江东之后,再同刘表撕破脸啊,尤其还可以将破坏盟约的罪名扣到对方头上。
事实上刘封对于刘勋的脑残操作是相当欣赏的。
刘备既然已经抵达寿春,那么接下来自然就坐镇寿春的,同时也可以督促江北秋收,以及进行修缮芍陂的准备工作。
过江的主力自然是刘封了,毕竟整个江北最大的军团就是他的部下。
首要之重,自然是合肥的,这里必须要驻重兵,还得配一上将。
因为此处不但是寿春的荫蔽,同时又是过江大军的后勤中心,地处江北核心,还能随时援救四方,距离舒城不过七八日路程,更是随时可以威胁刘勋老巢。
以刘封来看,此重任非二叔不可。
对此,刘备深以为然。
二叔如果离开,那么最好能够把北庐江的部队全部带走,毕竟黄巾军的军纪,哪怕是汝南黄巾,也是一样的稀烂。
同青州黄巾起来,撑死了也就是三十步笑百步。
况且士族豪强和黄巾军之间的壁垒可是相当大的,汝南士族豪强因为机缘巧合,奈何不了这股黄巾军,索性就暂时相安无事了。
这可不代表江北士族豪强能接受这点,要是留下汝南黄巾镇守北庐江,弄不好哪天刘备起来就要收到北庐江又反了的消息了。
此时汝南黄巾老大刘辟也在堂上,话不能说的太透了。
好在堂上的刘备和文士们也都是聪明人,先后听懂了刘封的暗示。
最终做出决定,由刘封率太史慈、赵云、徐盛、潘璋、徐晃,贾逵、甘宁、董袭、许定等诸将过江。
关羽率张辽、关平、何曼、张彭四部计一万九千人镇守合肥。
同时,刘备军还将开始扩军,赵云、太史慈、张辽以及徐晃四位中郎将,也都将扩编至三营六千人。分别增设一个两至三千人的步营,下辖两至三个都尉,各领千人。
周、蒋、甘、董也俱是扩充至满编两千人一营。
这些降兵全部是由黄巾军和袁术军降兵中挑选精锐而成,分散打乱编组。
同时贾斌所部和许定所部划归贾逵统领,编为刘封亲卫军,共计六千人。
张飞和关羽所部扩编为八千人,依旧以袁术降兵和黄巾降兵为主,不足者可在当地征募,由骠骑大将军府供给粮草钱财和军械物资。
因为部分军队需要时间整编,所以第一批过江由刘封先行过江,只带潘璋(六千)、徐盛(六千)、贾逵(六千)、周瑜(四千)甘宁(一千五)、董袭(一千五)六部,共计两万五千人。
甘宁,董袭扩编的五百人,暂由周泰、蒋钦代为整理,整编完毕后,周泰和蒋钦会立刻过江增援,毕竟江东多水,这可是水军建功立业的宝地。
其余诸军留在各地进行扩编整训,高顺所部依旧驻扎广陵,负责徐州江北的安全,同时也作为一线的后援。
孙香即刻前去厉阳劝降孙贲,若是孙贲不降的话,就由刘封顺道负责解决。
简雍、刘琰即刻上任,分别担任九江、庐江两郡太守,召集域内县令、县长,发布行政命令,做好秋收的保障工作。
孙乾先行赶赴江东,以朝廷天子诏令并大将军令,晓谕扬州牧刘繇并扬州诸官吏将佐,迎接骠骑将军麾下大军过江,以及渡江之后的战略部署。
陈登、杜畿、鲁肃、贾习、袁涣、袁霸、袁敏、杜袭,赵俨、繁钦、诸葛瑾、步骘、卫旌、陈端、秦松、阎象等人加入到了临时组建的芍陂曹中,专门负责计划和领导修缮芍陂水利工程的事项。
其中陈登、杜畿、贾习、杜袭、赵俨、繁钦、步骘、卫旌等人还在赶来寿春的路上。
稍后在稳定了局势,同时制定出了芍陂修缮纲领之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如果杜袭、杜畿、繁钦、赵俨都有可能会被分派到江北各县出任县令、县长。
在安定百姓,整顿吏员的同时,动员民间力量配合官府一起推进芍陂修缮计划。
诸葛瑾或许资历声望都不太够,但他却是刘封夹带里的人才,可能会找一个小县派他去当一任县长,刷一刷资历,日后也好继续积功提拔。
诸葛玄的病情也日益渐好,不过此时他倒是不急着出来做事了,反而呆在郯城读读书,交交友。
诸葛玄会变得这样,两个侄子深受重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起他自己来,显然侄子有着更远大的前途,无疑对家族更为利好。
况且眼下局势也颇为尴尬,一进不如一退,诸葛玄的选择反而相当聪明。
经过刘备的考虑之后,又传令张飞在田豫回镇沛国之后,便起兵返回下邳,接替夏侯博前往东莞,暂任东莞太守,汇合陈登留下的部众镇守琅琊。
毕竟对于刘备来说,夏侯博声望不够,不足以坐镇徐州,还是让张飞返回郯城坐镇最为合适。同时,陈到所部也会在田豫抵达沛国之后重新南下,前往北庐江坐镇待命。
下堂之后,刘封将刘备请到了后院书房之中,并令许褚亲自守卫在外,严禁任何人入内。
刘封紧张小心的模样,看的刘备有些好笑。
你爹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事情值得如此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