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61节

  当然了,周瑜和孙策相交,也是周家在丧失了整整一代精英和武力之后的无奈决策,最开始可不是周瑜所能决定的。

  只是周瑜在和孙策相交之后,大为投契,双方反而有了真友情。

  周尚的全力配合,彻底打消了周瑜心中的顾虑,于是接下来他将后续的计划也托盘而出。

  周尚听完之后,眉头紧皱,连连摇头。

  周瑜吃了一惊,有些疑惑的试探道:“从父是认为瑜之计划有哪里不足吗?”

  周尚却是不答反说道:“你自年初回了寿春,江东之地发生了不少事情。”

  随后,周尚将一些情况说了出来,听的周瑜也是大为头疼。

  原本按照刘封和周瑜商量好了的计划,他是要走故鄣,然后经乌程,侧击孙策军,为会稽王朗减轻压力,同时也为刘封一路袭破吴郡争取时间的。

  原本故鄣也好,乌程也罢,比较大的势力就一个严白虎,故鄣甚至还在周尚的影响之下。

  结果今年情况不对劲了,从故鄣到乌程,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第315章 吴南乱局

  年中的时候,故鄣和乌程就都独立了。

  这件事还得从孙策过江开始说起来,同时也牵扯到江东四大姓。

  之前有说过,江东四大姓其实有五家,这最后一家就是故鄣朱氏。

  故鄣朱氏是起源于沛国朱氏,只是迁徙到故鄣才几代而已。

  其家主乃是朱治,自小吏起家,跟随孙坚南征北战,是为孙家死忠之臣。

  孙坚死后,朱治又对孙策效忠,辅佐孙策。

  孙策后来决定前往寿春依附袁术,朱治见袁术政德不立,不是成事的人,于是就劝说孙策干脆自己返回江东白手起家。

  但孙策考虑到自己老爹的部曲都还在袁术的手里,而且自己也不是孙家家主的地位,再加上自己的舅舅吴景,表哥徐琨全部在袁术手下效力。

  他如果回了江东,很可能找不到半点助力,于是婉拒了朱治。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治便独自离去,返回江东。

  次年马日到江淮时,在袁术的表举下,给朱治封了一个吴郡都尉的官职,这也就是吴郡太守许贡在上位之前的官职。

  对于朱治来说,这官职其实相当不错,因为朱治的家乡就是故鄣县,就在吴郡旁,而且还恰好与吴县隔了一整个太湖。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朱治在南吴郡的势力很强,甚至能在许贡、刘繇的威胁下,将孙策的家眷接来故鄣保护。

  后孙策过江之后,朱治就积极的在吴郡活动,配合孙策。

  “此次许贡在由拳惨败,险些被孙策生擒活捉,就是因为朱治在钱塘起兵,夹击所导致。”

  周尚说着说着,已经是愁容满面:“故鄣此刻乃是朱治族人所掌控,已不复从叔父之令,而乌程则更乱,县邑为豪强邹他、钱铜等人占据,同时拥立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为主,聚兵万余,割据地方。”

  “阳羡周氏、沈氏也是据兵自守,只是暂时还是恭顺之姿。会稽王府君集结重兵,囤于固陵,与南下进驻余杭、钱塘的孙策军形成对峙,是否开战,至今还不曾有消息传来。”

  周尚摇头苦笑:“孙伯符乳虎过江,竟惹得整个江东不得安宁。”

  周瑜听完,心里已经相当震惊。

  由拳即是后世的嘉兴,乌程乃是有水的湖州,故鄣为安吉县,钱塘、余杭、固陵都是日后杭州所在。

  可谓俱是精华之地。

  哪怕是东汉时代,这里除了气候不好,依旧是鱼米之乡,膏腴之地。

  煮海为盐,屯田为粮,湖泊纵横,鱼虾丰盈,更有矿山之利,可谓是天赋宝地,除了气候差一些。

  是的,这时候的南方可是瘴气之地,远远没有后世那么舒服。

  好在南下的主力是徐州军,时间又是深秋,再加上军中携带了大量的药材和军医。

  最重要的一点是,刘封严格要求所部非沸水不得饮,不惜消耗大量的薪柴,也要保证军队饮水都是煮沸之后过的冷开水,这一点在带来了不小负担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队伍里的水土不服。

  东汉年代大部分的水土不服,还真就是和饮水有直接关系的,毕竟各地的病菌也不一样,在这个喝生水的时代,可不就是水土不服了吗。

  周瑜本来南下是准备取道故鄣、乌程,抽冷子偷袭孙策侧翼的。结果到了宛陵才知道,原来孙策侧翼早已经打的不可开交了。

  这让周瑜目瞪口呆之余,脑袋也大了起来。

  周尚劝说道:“公瑾,我知你才高能显,但此时吴地着实混乱,汝还是得慎重。”

  周瑜缓缓点头,心里则在分析着。

  刘封派他来宛陵可不是坐视成败的,他要是窝在这里等着刘封南下,却手无寸功,那周家和他周瑜本人如何还能在刘封跟前冒头?

  刘备麾下人才济济,谋士如云,猛将似雨。

  要不是刘备父子对他颇为欣赏,哪里会给他这么好的机会,与自家从父一起独当一面?

  这等机会当珍惜之,岂可因危险而轻掷。

  如今看来,许贡已不足为虑,其人在吴郡上位之初,就因针对盛宪而不得人心,士族大家都不怎么喜欢他。

  现在又连续为孙策所败,尤其是最近的由拳惨败,几乎只身逃离。

  这么一个既无名望,又无兵马了的空头郡守,要换了其他人来,或许还有几分价值,可在刘备父子眼里,还真就是毫无价值了。

  按照这个逻辑,周瑜迅速的将这些草头王分成了三派。

  其中朱治一派为敌,故鄣朱氏对孙家的投资太大了,几乎不会回头,自己也拿不出好处来争取对方。

  周瑜研究了朱治和孙家的关系之后,甚至觉得哪怕自己做主,把丹阳郡太守的位置让给朱治,朱治都不会离开孙策。

  周瑜很清楚,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谈利益,可有那么一些人,却是注定无法用利益来争取的。

  朱治一派兵力约有六七千人,分成了三部,故鄣老家有两千人,余杭有一千人,剩下的四千人被朱治带着北上由拳,汇合孙策了。

  第二波人是严白虎,许贡自由拳城破之后,也逃去了乌程投奔严白虎。

  严白虎聚众万余,部曲也有四五千人,但想让严白虎去对抗孙策,恐怕还挺难的。

  最后一波就是乌程县邑中的豪强,他们共推王晟为首,又占据了县邑,是对朝廷天然比较顺从,又容易争取的对象。况且王晟还是由拳人,一旦说服他帮助自己,后续进袭由拳也将大受裨益。

  “从父,王晟此人,可否争取?”

  周瑜将目光放在了乌程众豪强身上,那么王晟就成了破局点。

  只是听见周瑜的话后,周尚的脸色相当古怪。

  周瑜忍不住催促了一句:“从父?”

  “从父也不知道他可否争取。”

  周尚摇着头,啧着嘴道:“你可知此人乃是孙文台的兄弟?”

  “孙文台的兄弟?”

  周瑜倒吸一口凉气,这年代的兄弟可不像后世那般,开口闭口就能喊的。

  要当兄弟,要么就像是刘关张、孔融、盛宪那般昭告天地,结为兄弟。

  要么就是登堂入室,托妻献子。

  而东汉绝大部分的兄弟,那可是要比亲兄弟都还要亲的。

  毕竟亲兄弟不能选择,义兄弟却是可以选择的。

  当然了,既然是兄弟,那就有反目成仇的典范,楚汉争霸时张耳、陈余那可是过命的兄弟情分,不也照样变成你死我活了。

  王晟能被邹他、钱铜这些乌程豪强拥立起来,难道也是和孙坚翻脸了?

  看出了周瑜心中所想,周尚却是摇了摇头:“王晟倒是不曾和孙坚不快,只是他并不支持孙策,视孙策为乱臣贼子。”

  周瑜恍然大悟,王晟乃是前合浦太守,是那种保守派士人,还忠心于大汉天子的。

  孙策不但是袁术的麾下,过江之后多有杀戮,还同朝廷任命的扬州牧刘繇为敌,更打的正牌吴郡太守许贡抱头鼠窜。

  王晟自然看不过去,况且辈分又在孙策之上,会起兵反对对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王晟眼下挺难堪的。”

  周尚突然脸色有些戚容,声音悲哀道:“他几个儿子都在由拳之战中支持许贡,城破之后,皆为孙策所擒杀。”

  周瑜面露震惊:“孙策竟如此残暴!?”

  很多人以为周瑜和孙策在九江一见投缘之后,形同兄弟。

  可实际上,两家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泾渭分明的。

  原时空里,孙策完全是靠了周家的背刺,得以攻破牛渚防线,进入江东。

  可很多人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孙策过江之后,一路追击刘繇,在攻占了刘繇所在的曲阿县之后,开始了第一次论功行赏。

  在这一次论功行赏中,程普、吕范、蒋钦俱因作战勇猛,屡立功勋而获得重赏,分别领受一部部曲。

  而作为首功的周瑜和周家,结果却是被孙策礼送出境,请他们去江北袁术那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日后袁术丧心病狂的自立为帝,孙策第一时间宣布脱离袁术,自称体系时,他分别写信给了舅舅吴景,表哥徐琨,堂兄孙贲、孙辅,甚至关系很远的再从兄孙香都收到了孙策的书信。

  可唯独他的结拜发小,亲如兄弟,过江首功之臣的周瑜被忘记了。

  后来袁术事败,周家过江投奔孙策,虽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可实际上却并没有给周瑜多少立功的机会。

  试想一下,但凡孙策真的亲近、信任周瑜,将对方视如兄弟,周瑜举荐一个鲁肃,孙策居然会满嘴夸奖,却连个试用的机会都不给?

  和许多人想象中恰恰相反,其实真正一直压制周瑜的正是孙策,而利用周瑜来制衡舅舅吴景,表哥徐琨的孙权,才是真正给了周瑜莫大信任,放手使用的明主。

  当然了,这里也不是说孙策就是错。

  孙策其实做的也完全没有错,如果在过江之时就放手使用周家,以周瑜的能力,背刺牛渚之功,那以后这江东还姓孙吗?

  闹不好就是一个孙与周,共江东了的局面。

  只是孙策还没来得及给周瑜展布的机会,就意外身死了,如果孙策多活几年,说不定周瑜就会迎来转机了。

  但此刻,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其实本质上还是表面兄弟。

  

  两个人都为自己的家族呕心沥血,怎么可能会因为兄弟而牺牲自己家族的利益。

  听到孙策如此残暴,竟然对父亲登堂入室、托妻献子的兄弟下手。

  若是战阵厮杀那也就算了,擒杀那可是抓住了再下令杀掉,这已经是丝毫不讲情面了。

  “确实是如此。”

  周尚之所以会一脸悲戚,显然是兔死狐悲,联想到了自家北上后被董卓全部杀光的三代精英们。

  “孙伯符为人凶残,性格好杀,我看他终不能持久。”

  周尚叹息一声,收起戚容道:“王晟倒的确是可以拉拢的对象。若是乌程一降,故鄣便是瓮中之鳖了。”

  乌程在故鄣之右,由拳之左,是故鄣和由拳之间的必经之路。

  故此,周尚才有这样的判断。

  周瑜沉思了片刻,询问道:“从父和王晟可有交往?”

  “素无来往。”

  周尚摇了摇头,随即话锋一转道:“不过我倒是知道有一人,定能说动王晟。”

首节上一节361/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