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72节

  哪怕只是在查渎寨堵上孙策几天,固陵的军队也能完好无缺的退到山阴啊。

  可现在,原本两万余人的大军,竟然只剩下了八九千人,几乎折损近半啊。

  最初时,王朗筹集了一万六千会稽军,其中两千人留在山阴,一千在高迁屯,三千在查渎寨,剩下的一万人中,五千人驻扎在固陵城,三千则在固陵城外,沿江高地下寨,与固陵城遥相呼应,倚为掎角之势。

  最后还有两千水军沿江下了水寨,屯驻着一百多艘大小战船,其中包括十艘主力艨艟。

  结果孙策跟发了疯似的猛攻固陵,前后三次登陆钱塘江南岸,攻下沿江水寨。

  虽然最终为虞翻所败,不得不又退回了北岸。

  可孙策的凌厉攻势依旧给王朗的固陵防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周昕、虞翻不得不向后方求援。

  王朗先是从山阴抽调了一千五百人增援过去,使得山阴县内只剩下了五百郡兵和赶忙扩招的五百县兵。

  可一千五百人哪里经得起消耗,王朗随后又半逼迫半求助,使得山阴、上虞等县的士族豪强们又凑了三千五百人出来,一起送往前线。

  但前线的伤亡还是太大,半个月的时间,竟然战损了四千余人,其中光是战死就有七百多余人还有差不多同等数量的重伤,即便康复之后,也是残疾,没法再上战场了。

  王朗实在是迫不得已,而北会稽的士族豪强们也真是尽力了,要是时间够久,比如半年一年的,这些士族豪强们又不惜血本的话,肯定还能帮王朗凑个一两万人出来。

  可问题是现在既没有时间,而大部分的士族豪强们也不会为了王朗倾尽家业。

  大家吹捧你王朗,是因为你给大家带来好处,利益的,不是真的无脑吹你的。

  要不来的人是孙策,这些兵马钱粮都未必能凑的起来。

  你换来的是刘备、刘封试试,信不信士族豪强们直接就劝王朗投降了。

  “明府,糊涂啊!”

  开炮的人自然是虞翻虞仲翔了。

  这位讲究一个耿直的愤中,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

  但他说话从来不会拐弯,更不会想修饰。

  对于虞翻当着面指责王朗糊涂,周昕等人仿佛已经司空见惯,毫不惊讶了。

  要知道虞翻日后本该变本加厉,直接指着孙策的鼻子喷你别作死,指着孙权的鼻子喷你别瞎浪。

  可惜的是,虞翻虽然耿直,但他喷过的人似乎没有一个听他话的。

  王朗败于糊涂,孙策毙于作死,孙权输于瞎浪。

  “是我错了。”

  更惊人的是,王朗居然直接认错,而其他人依旧一脸正常。

  也不能怪他们,在东汉时风气就是如此。

  王朗这都算好的了,甚至夸赞一句强势太守都不为过的。

  要知道天下第一大郡南阳,甚至还出过虚君的事情。

  所谓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在东汉中晚期可是天下传唱的美谈。

  这话里说了两个人,一个成,一个岑。

  当时成出任南阳太守,岑是南阳本地的大名士。

  因此,按照规矩,成老老实实的请了岑出人功曹。

  结果岑的名望太大,背景太强,直接把前者给架空了,一个功曹反倒是成了事实上的南阳太守,而真正的太守成坐啸画诺而已,成了一个人形图章。

  最终他也是被岑连累坑死,在桓帝朝下狱致死。

  所以虞翻怒喷王朗糊涂,当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而王朗勇于认错,那也只会被士族文人们传为美谈。

  “大明兄、仲翔贤弟,如此困局,还请两位不吝赐教。”

  王朗一脸苍白,整个人像是老了好几岁,眉头紧皱着。

  他已经算是彻底没办法可想了,如今山阴城中虽然囤积了不少物资,但兵员是真没有了。

  也就是这八九千人了,其中真正还有战斗力的,估计也就那六千五百人。

  剩下的溃兵已经士气全无,不经过一番整顿,暂时是派不上用场了。

  “明府当浮海候官!”

  虞翻依旧第一个发言,直接劝说王朗走海路前往候官。

  王朗先是一愣,随后赶忙问道:“那山阴该如何是好?”

  虞翻慷慨激昂道:“翻愿为明府守之!”

  山阴此时已成孤城,虽然周围县邑众多,却早已经无兵马可以调遣了。

  虞翻愿意代替王朗困守孤城,换王朗出奔候官,可谓是忠肝义胆了,王朗其实也是被感动的不轻。

  原时空里虞翻这会儿哪有如此豪迈,正在第二次劝说王朗干脆投降孙策算了。

  原时空中王朗、虞翻等人的处境可比现在惨烈多了,周昕带着一万多大军直接被孙策一战打崩,周昕本人被孙策阵斩,一万大军全军覆没。

  虞翻是从海路绕行才赶在孙策之前回到山阴的。

  最重要的是,原时空中的吴郡北部可没有刘封的重兵存在。

  可现在截然不同了,山阴城里还有八九千人,又有足够的粮食、军械物资,再加上刘封正在往南猛攻,狂突孙策后背。

  虞翻怎么都不可能再劝说王朗投降了,反而自己还热血沸腾的要为王朗死守山阴。

  “明府,我与孙家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昕也愿为明府死守山阴,请明府勿忧!”

  周昕此时也站了出来,神情坚毅的保证道:“昕在城在,昕亡城亡!”

  周家和孙家已经是死仇状态了,从阳城之战开始,双方血战了何止一场?

  九江的阴陵之战中,周昕的二弟周昂都战死了,三弟也因为战败,在返回家乡的路途中为许贡所杀。

  周氏三兄弟,已经只剩下周昕一人。

  原时空里,周家也是被孙家灭了全族,这也是为什么江东和孙策离心离德的根源。

  王朗感动不已,望着周昕和虞翻刚想要说些什么。

  却突然有信使传信而来,原来是城外的溃兵告知,孙军已距离山阴城不到五里了。

  王朗三人神色大变,没想到孙家军几乎是追着他们尾巴赶到的山阴线,虞翻和周昕所部才刚刚入城不足两个时辰。

  王朗失声惊叫道:“贼军所来,何其速也!?”

  在王朗眼里,驱逐吴郡太守,听命袁术的孙家军,就是如假包换的贼军。

  虞翻和周昕也是大为震惊,两人都是有才能,真正带过兵的,周昕甚至单独指挥过好几场上万人规模的大战。

  他们很敏锐的意识到,孙策只有立刻做出决定追击他们,才会如此之快的赶到山阴城下。

  虞翻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劝说王朗跑路。

  “明府!当速离山阴!”

  周昕没有说话,既不赞成王朗跑路,却也没有阻止对方。

  反倒是王朗,仔细思考之后,痛下决心道:“朗乃朝廷任命的会稽太守,郡治就在我脚下,朗若离开山阴,还能去往何处?我意已决!当与二君共同死守山阴。”

  对于王朗的决定,虞翻和周昕都有些震惊,随即化为窃喜。

  王朗要是真留下不跑了,那守城的成功率最少也能高上三成。

  仅仅是官兵士气就大大增强了,更遑论军民的坚守意志了。

  于是,虞翻和周昕也不再劝说王朗,直接告退,赶往山阴西门所在。

  孙家军来势汹汹,当天就开始安营扎寨,打造攻城器械。

  后方粮食也在转运,不过这些粮食数量着实不多。

  即便加上高迁屯缴获所得,孙策所部恐怕也只能支撑不足一个月。而孙策则已经将山阴视为必须拿下的目标。

  ********

  徐琨所部一路难逃,原本一万大军的兵力,等回到吴县时,已经只剩下了七千余人。

  因为撤退及时,徐琨所部沿途并没有损失什么人马。

  可刘封的征南军每日猛攻,却给徐琨所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短短几日,竟然战死战伤两千余人。

  这一战可是把徐琨所部打掉魂了。

  两千余人的伤亡,这要是换了差一些的军队,早就崩溃了。更大的创伤是对整支军队士气和精神的打击。

  徐琨趁夜晚逃跑,等于是变相低头认输了。

  一万人守坚城,粮食军械等物资充足,怎么都应该守到粮食吃光才该考虑撤军的事情。

  提前撤出,尽弃伤患,甚至连物资都不敢焚毁,这可不就是彻头彻尾的变相投降了吗?

  不过能够趁夜色遁走,也充分证明了孙军上下的精锐程度。

  很多人以为一旦打仗,斥候都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

  其实这是根本做不到的。

  就是吴地这天气,冬日里最冷都能降到零下十度,这会儿可连棉布都是稀罕货,棉花更是观赏品。

  

  斥候们在野外又不能生火取暖,很容易就被冻死冻伤。

  能够为大军布控的斥候,可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不但能战敢战,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是属于难以补充的技术兵种。

  有谁舍得没事天天大半夜的往外撒斥候,除非是极其重要的大战,某一方下定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吃掉对手时。

  另外,这个年代的守城方优势是十分巨大的。

  孙军从南门遁逃,即便斥候发现了,想要把消息传回北面的营地,最少也得半个时辰以上。

  等斥候消息传到了,士卒还要起身穿衣皮甲,等集结完毕了,人家早走出去好多里地了。

  在古典战争时期,大军对垒之中,某一方想要脱离战线,绝大多数都是趁夜而走,类似的战役不胜枚举。

  原因自然很简单,因为你白天想跑,成功的概率太小了,甚至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之类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哪怕就是前些天孙策用瓮点灯,迷惑钱塘江南的会稽军,用的也是一样的招数。

  刘封并没有下定决心要在无锡吃掉徐琨,他要的是无锡这座城。

  把徐琨继续往南赶,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吴县的人越多,心也就越杂。

  只是让刘封有些遗憾的是,程普、黄盖两个老革明明是从北门突围的,居然没有北上吴县,反而绕了个圈子南下投奔孙策去了,否则吴县里面还能更热闹一些。

  “吴县守不住!”

  这是徐琨看见吴景的第一句话。

  吴景目瞪口呆,一脸不解的望着徐琨。

首节上一节372/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