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普不得不停止了攻击。
这不是程普故意绕路浪费时间,而是他没有办法,他要是不绕路,那根本轮不到贾逵所部的弓弩手了,高顺阵中的弓弩手们就会先一步教他做人了。
高顺所部失去了压力之后,趁机重新恢复了阵型,将伤者撤到了内部,脱去装备进行简单的治疗包扎,而重新替换内里的士卒披甲填补战线。
高顺所部本来有四千人,现在减员了两成,阵型只能向内收缩了一些,以保持圆形阵的密度和完整度。
贾逵也趁着程普不敢乱动,加快的脚步,已经进入到了和高顺所部遥相呼应的距离。
这个所谓遥相呼应,就是两个弓弩射程。
从高顺这边射出的弓弩,恰好能够和贾逵所部射出的弓弩汇合的话,如此一来,敌人就不敢进这个远程火力圈子,否则就会受到双重打击。
这也就意味着高顺和贾逵已经达成了最低程度的配合了。
就在这个时候,黄盖、芮良和宋谦一齐动了。
他们刚刚接到了孙策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分割高顺和贾逵两部,绝对不能让对方汇合。
黄盖和芮良面面相觑,他们是真想不到孙策会下这样的命令,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把围攻高顺的部队撤回来了。
可孙策的命令又不能不执行,无奈黄盖、芮良只能重新下令,让刚刚撤回来的士卒再次出发,黄盖居左,芮良居右、宋谦绕后,三军一起行动。
宋谦在最右边,前面一望无际直达海岸,毫无对手阻拦,因此他在阵中玩了命的催促士卒疾行,向着前方狂奔。
黄盖、芮良则分别移动到高顺的两翼,派兵猛攻,两面夹击之下,让高顺毫无动弹之力。
同时又以盾牌,强弓为组合,迟滞贾逵靠近高顺的速度。
程普这时候也开始行动了起来,在贾逵周围蠢蠢欲动,逼迫他放缓了进军速度,否则就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行军中让骑兵找到冲锋的机会,再加上宋谦在侧方,这可真就是纯白送了。
贾逵不得不放缓了速度,甚至被逼停了数次。
而宋谦则抓住这个机会,狂奔三里地,从侧面绕过了芮良所部,开始朝着高顺和贾逵中间疾驰而去。
如此一来,战场态势就形成了夹心态势,下方是高顺所部,上面是贾逵所部,而高顺的左边是黄盖,右边是芮良,再右边是正在赶路的宋谦,他正朝着高顺和贾逵的中间地带狠插进去。
可以想见,宋谦所部一定会付出很惨痛的代价,但这样才能完成孙策交代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完成的任务分割高顺和贾逵两部,绝不能让他们汇合。
高顺和贾逵敏锐的意识到孙策军不对劲,但他们颇有些无可奈何。
高顺几乎被黄盖和芮良夹着打,而且自己都已经损失了两成的战兵,还消耗了巨量的箭矢,所剩下的战力让他无法在应对黄盖和芮良的同时还有余力。
贾逵却是无可奈何,他这个角度是能看到宋谦在狂奔的,而宋谦的目的地,恰恰就就是自己和高顺中间。
程普的位置相当刁钻,他已经移动到了贾逵所部的左上方,也就是靠近海岸的地方。
他在这个位置给足了贾逵所部的威慑力,只要贾逵敢将弓弩手集结到前方,他就有机可乘,可以骑射贾逵所部。
如此一来,交换比一样差不了,而且宋谦依旧可以完成战术机动。
怎么看孙策军都不吃亏。
贾逵看着战场态势,只是沉吟了十几个呼吸,就做出了决断。
无论如何也得往前压,哪怕注定要让宋谦中切,但只要能够靠近一点高顺总归好好一点。
说不定下一刻这一点点的距离,就是生死一线。
贾逵不信孙策有能力一口气吃掉自己和高顺,所以选择了付出大量代价也要靠近高顺。
他当即发出三条命令。
第一条命令,前锋不惜一切代价突前猛进,靠近高顺,必要时刻可以归建高顺指挥。
第二条命令,直接放弃侧后不管,将主力弓弩兵往侧翼拉扯展开,集中火力攒射宋谦的侧翼。
第三条命令,就是往左后方,也即是程普威胁到的侧翼增援盾牌兵,以尽量减少伤亡,并且配合长戟,提防程普冲阵。
在贾逵看来,骑射并不可怕,但冲阵风险实在太大,万一真被冲溃了一部,混乱扩散开来,那可真是要人命了。
三条命令一下,大军虽然有些不解,但贾逵治军,素来恩威并施,军纪严明。
因此麾下将佐虽然不解,但没有一个人敢在此时质疑贾逵,而是全力运作了起来。
一盏茶后,贾逵的先锋和宋谦的先锋狠狠的撞在了一起,陷入到短兵厮杀之中。
随后,又过了二十个呼吸,贾逵所部两百弓弩手大胆的离开了盾牌手的保护,拉开四十多米的横截面,第一排趴,第二排蹲,第三排站,连续攒射了宋谦部三轮疾射,一口气射到了宋谦部一百多人。
从天空往下看,就像是宋谦所部突然被咬掉了一大块似的,打出了一个豁口。
可宋谦这时候也是发狠了,丝毫不在意这些损失,只是一个劲的督促部队继续前压。
如此一来,贾逵所部和宋谦所部几乎撞在了一起,可双方依旧不断的投入新的兵力,互相挤压,争夺空间。
贾逵所部的前沿最近处,距离高顺不过六十多米,可就是没能冲过去。
不过这也造成宋谦所部的空间相当狭小,平均纵深才一百米,最窄的地方也才六十多米。
程普也果然如贾逵所料,看到贾逵所部的举动后,毫不迟疑的展开侧击,马匹以快步的速度迅速的从贾逵侧后方掠过,一阵骑弓抛射,给对方也造成了六十多人的伤亡。
之所以双方有这样的差距,一来是骑弓威力上还是逊色于步兵弓弩的,二来也是因为征南军的军械装备要胜过孙策军许多。
有了甲胄,哪怕只是皮甲,对于流矢的防护无疑要提升许多。
就算是中箭了,也不一定会受伤,有时箭矢会卡在皮甲中,看起来身上插了好几支箭,相当吓人,可实际上却都只是破了皮肉,并未有伤到筋骨内腑。
真正伤势较重,甚至不幸殒命的,那都是运气相当糟糕,被射中了颈部、大腿动脉等要害位置,最终不幸战死。
贾逵询问了侧后方的伤亡数据后,干脆一咬牙彻底无视了侧后方的程普所部,拼命往前挤压宋谦的空间,双方爆发了极其惨烈的激战。
只是一盏茶的功夫,贾逵所部已经倒下了一百多名勇士,而宋谦所部也好不到哪里去,伤亡更是高达两百余人。
贾逵和宋谦几乎同时做出了新的抉择,那就是命令前线部队继续扩大战果,加压对方的空间,把对方逐退来扩大自己的占领区。
不过贾逵却是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
他和宋谦对撞之后,贾逵的左翼立刻陷入到了和宋谦右翼的激烈战斗之中,可贾逵自己的右翼却是摆脱了束缚,不但没有了程普骑兵的威胁,而且当面并无敌人,还出现了向右前方前进,滑过去反过来从两个方向挤压宋谦的战机。
第350章 隐秘利刃
不过这计划看起来很美好,但风险也很大。
因此如此一来,贾逵的战阵会变得越来越扭曲,自然而然也就会显露出薄弱的地方。
如果被程普抓住薄弱的地方冲上一波,那显然会相当危险。程普这样经验老到的骑将,指望对方发现不了自己的弱点,那简直就像是在掩耳盗铃。
贾逵犹豫了整整十个呼吸,最后还是决定搏一下。
毕竟自己的兵力要多过宋谦五成,而且贾逵和高顺有些相似,都相当注重练兵,在曹魏时期,贾逵带的郡国兵甚至能和四大战区的野战军相提并论,可见其练兵之能。
这就是贾逵想搏的资本。
做出决定之后,贾逵继续发布命令,一边从内线大胆抽调兵力去填补因为右翼大胆穿插而暴露出来的战线空缺,一边以一支五百人的盾戟兵为核心,在内线紧盯住程普的骑军。
对方向哪里机动,他们就往哪里增援。
步兵速度自然是拍马也赶不上骑兵的,可盾戟兵走的是内线,而程普的骑兵不但走外线,还得防备弓弩的威胁而绕远路,如此一来,双方在速度上的比拼反而是步兵领先了。
除非程普以跑步的速度进行机动,或许能领先步兵一点,但这样的机动非常消耗马力,以程普骑队如今的马力,最多也就只能支持一至二次。
这意味着程普很可能跑步一次机动之后,就彻底丧失了战力,最少也得让马匹休息个一刻钟,补充大量的水分,干粮和细盐,才能恢复部分体力,重新投入战斗。
在贾逵的指挥之下,他的部曲形成了外长内空的形状,随着右翼的突飞猛进,在战场上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突出部,以及距离高顺所部不足二十米,最多一盏茶的功夫就能与对方汇合。
同时,这一突出部还对宋谦的前锋形成了夹击的态势,如果再算上高顺所部,那就成了三面围攻,已经逼的宋谦先锋开始犹豫不决了起来。
与这些优势相比,贾逵所部的内里也是非常空虚,大量的内部兵员被抽调到了一线,用以填补突出部所拉长了的战线。
只要孙策军有能力撕开一个口子,那后续将不会是一般情况下的僵持战,而是势如破竹。
可问题就在于贾逵判断对了,宋谦的兵力也一直在向锋矢调动,以对抗贾逵的攻势。如此一来,本来兵力就逊色贾逵一半的宋谦怎么可能还有余力去开辟第二战线。
至于程普的骑兵队,也被盾戟队给完美防护住了,虽然造成了贾逵所部一二百人的伤亡,但这点伤亡无疑毫无意义,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等到孙策带着主力中的前部赶到战场的时候,局面显然让他感到很不满意。
这并不是说孙策军就落入下风了,虽然贾逵在突出部上对宋谦的部分兵力形成三面围攻,可在大范围上,黄盖、芮良、宋谦三部依旧对高顺、贾逵两部展现出包围的态势。
孙策军毫无疑问显然还是稳居上风,占据主动权的。
让孙策感到不快的地方在于贾逵最终还是和高顺汇合在了一起,两部人马连通起来了。
原先在贾逵成功登陆,开始靠近高顺的时候,黄盖、宋谦、芮良乃至于程普都没有果断分割他们,这已经让孙策感到不快了。
下了命令之后,他们虽然看似尽了全力,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不惜代价的地步。
事实上以孙策军的战略优势,如果不惜代价,或许会付出宋谦部遭到重创的代价,可战局一定能够分割高顺、贾逵,而且同时也能重创高顺所部。
此时孙策再赶到战场,当即投入新的生力军,高顺所部大概率是撑不住的。
一旦歼灭了高顺所部,贾逵所部就又变成了孤军,那么压力就会彻底给到征南军那边。
你还救不救贾逵了?
救,那就是添油战术,可能还要继续送。
不救,那不但损失整整万余精锐,被成建制的消灭,对双方士气的影响相当之大。
孙策叹息一声,心中生出一丝后悔。
他或许不应该在后面掌总,先前就应该亲自出阵,居前指挥的。
********
时间回到半日前,战场孙策军的侧后方的大海上,出现了整整五百艘大小船只。其中包括五十艘艨艟,一百五十艘阔口板船,还有三百艘走舸。
在这个位置上,孙策军根本没有布置任何防御部队,因为这里是足足三里地宽的烂泥盐碱地。
这里的泥土很深,普通人一脚下去都能没过脚踝,若是穿了铠甲,最少也得没到小腿中段。
在这种地方登陆,即便不穿铠甲,想要走到平地上最少也得耗费一两个时辰,当真和送死没有区别。
正是这样的认知,孙策才会在这个方向上简单的布置了极少量的斥候,而且还是在很深的内陆地区,根本看不到海上的动静。
“将军,可以开始了。”
虞翻站在船头,望了望天色,扭头朝着大军统帅赵云拱手道:“此时动手,大军正好可以趁着潮水最大程度的深入内陆。”
董袭赞同的点了点头:“仲翔先生言之有理,那就动手吧。”
赵云面色沉稳,看见刘封专门派给自己的两位僚佐都一致认为时机已至,他当然不会有其他意见。
“既然两位先生都觉得时机已至,那本将自当从善如流。”
赵云点点头,面向董袭道:“董校尉,可升旗号令全军,全军出击。”
董袭登时大喜,赶忙朝着赵云拱手行礼,起身后才回头冲着桅杆上的水手做了个手势,后者赶紧将一面特制的旗子挂了上去。
这一支五百艘船只的庞大舰队早在一个时辰之前就已经抵达了外海,直到半个时辰前才进入内海,终于等到了现在动手的时间。
这一次行动,其实是利用了潮汐原理。
那些烂泥盐碱地本质上是钱塘江冲积平原,只是因为没有防海堤,导致海水涨潮的时候大量内灌,侵蚀了土地,从而使得这些土地变成了盐碱淤泥地。
这些烂泥地虽然人是没法跋涉的,可船只却能够趁着涨潮潮水深入岸边,水深又足够的情况下,深入内陆。
只是这种深入在平时是短时间的,除非你不怕船只搁浅,否则总要在退潮之前重新退回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