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06节

  再加上孙策一死,孙立刻想要自立,可见孙静一脉是颇具野心的,而且刚开始时也是视孙策为发迹平台,待价而沽。

  孙静之所以会痛骂孙,是对这个嫡长子能力的失望。

  

  这是什么时候,这时候怎么能三心二意,是他们富春孙主动来投奔孙策的,要是这时候跑路,孙静一脉以后可就毫无名声可言了。连如此亲近的主支都能随意背弃,在东汉这个极其重视名望的时代,无异于社会性自杀。

  孙看问题居然如此智短,孙静又如何能不怒火冲天。

  孙静不是没考虑过后手的问题,但绝对不是现在,也不能是现在。

  这一战,孙静不但要打,而且要倾尽全力为孙策而战。

  只有这样,不论此战结果如何,孙静才有后手准备的资格。

  “休要胡说八道,此战汝为先锋。”

  看着蔫了的孙,孙静心中还是一软,跟他解释道:“我等才依附伯符不过月余,又是亲族,伯符不曾亏待我等,此时反叛,我等立时即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也。到那时候,汝以为富春族兵还有多少人会跟随你我父子?”

  孙悚然一惊,这才意识到自己想的太过浅薄了,居然连这一点都没注意到。

  他想的只是此刻反水,还能保全富春族兵,如此一来,自己可不就是富春族兵的救命恩人了吗?

  现在听孙静一说,他才恍然大悟,恐怕父亲所说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现实。

  孙羞愧难当道:“父亲,孩儿……”

  “好了,休要再提了,此事就此过去。”

  孙静拦住对方,然后安抚道:“此战汝为我部先发,好好去做,别让为父失望。”

  孙听着父亲谆谆教诲,眼眶不由一红,涩声应道:“喏!”

  孙策军足有近三万人之多,行军行列都能拉出三五十里地,即便是两路纵队行军,那也能拉出十几里地的行军队列。

  孙静作为殿后,出发的自然也就最晚,此时距离战场仍有一里多地。

  很快,孙策的骑兵就赶了过来,让他们迅速插入到孙策本部的右翼,由孙策亲自统领。

  此时,前方战场已经再度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孙策改变了战术,不再发动全面进攻,以黄盖、宋谦以及以及因为太史慈登陆而回撤了一段距离的程普所部全力牵制贾逵所部,然后以生力军加入战场,汇合芮良所部,先全力攻打高顺。

  最好能够直接打崩高顺,如果做不到,也希望能够逼迫高顺后撤,压缩征南军的整体空间。

  会稽军能够几次打退孙策,就是靠着这一手,加上水军威胁对方退路。

  虽然如今孙策已经没有水军去威胁征南军的退路了,但只要压缩住对方的空间,那么局面就不会变得更糟糕,因为太史慈登岸之后,几乎已经占据了地形最好的地区了。

  如果征南军后续还要继续登陆增兵,那可选择的地区就只有靠近大海一边的土地了,这里的土地虽然不是滩涂,但明显过于松,一脚一个小坑不说,还增加了滑倒的几率。

  太史慈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高顺被围攻,当即下令贾逵尽全力援护高顺所部。

  同时,他大胆派出一部精锐千人,配大盾长戟和弓弩,朝着程普压了过去。

  此时战斗发生在中央地区,高顺所部右侧三百米,即是拐弯了的钱塘江。

  程普就还是从这条通道冲了进来,威胁到贾逵侧背的。

  如果没有程普钉子一样的存在,牵制了贾逵所部大量的精力和人力,贾逵对高顺的援护力度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此时,太史慈就是要先帮助贾逵除去这个钉子。

  太史慈奇兵一出,立刻让程普极为难受。

  他得到的命令是继续牵制贾逵,可太史慈的奇兵不消一刻钟就能抵达他这里,以骑对戟,对方还有大盾和强弓劲弩,就是程普玩命了也未必能打赢了,而且骑兵珍贵,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意消耗在这里。

  于是,程普不得不下令撤退。

  眼下高顺,贾逵都无力去封死沿河通道,程普才能随意进出。

  一旦高顺,贾逵腾出手来,沿河通道可就走不了了,到那时候,程普如果想撤退,则必须要从太史慈和贾逵的阵型中间而过,绕道阵西回返。

  先不说这绕上一个大圈子有多浪费马力,光是其中蕴藏的危险就高的吓人。

第352章 甘宁叫阵

  周宾站在余暨县的城头,朝着身边的部下大声说道:“立刻派人前往中军,禀报赵将军,我部已经拿下余暨,城中一片安宁,我部就在余暨县城中,等候将军下一步命令。”

  周宾所部不过一千人,作为先锋来取余暨县,却不想余暨县中已经被孙策抽空了,只有一百守军。

  当周宾兵临城下的时候,都不用余暨县里的士族豪强们反水,那一百守军就直接打开城门,迎接征南军了。

  这也不怪这一百守军投敌了,在余暨县里看见征南军的大队人马,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会觉得孙策大事不妙了。

  况且这一百守军也不是什么孙家铁杆,甚至连吴郡兵都不是,而是孙策在会稽收的降兵,本来忠诚度就极为可怜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周宾入城之后,张榜安民,查封各类仓库,清点粮草。

  作为山阴的转运中继点,余暨县中的存粮也是颇为不少,官府粮仓之中就有十三万石粮食,足够赵云大军半年所用的了。

  周宾所通报的赵云所部,正在一路赶往钱塘江江畔,以封死孙策所部的退路,彻底聚歼孙策于钱塘江畔。

  以徐晃一千精骑开道,特别挑选了一百精锐斥候军,为他们备下了一人双马,专司捕杀孙策军斥候。

  行动大获成功,当赵云主力出现在孙策背后,封死了两条最好走的大路时,孙策才刚刚得知背后有征南大军出现。

  “怎么可能!?”

  孙策俊美的容颜第一次彻底失态了,他跨前一步,竟然单手将跪在身前的斥候给拎了起来。

  “背后有征南大军出现,余暨下落不明?”

  “是……是的,将军,征南军将旗有赵、徐、董、甘等旗号,人数最少也有八千以上,多则上万。”

  那斥候脸色一片惨白,被孙策拎着后,仍然断断续续的将所知情报说了出来。

  孙策脸上血色尽退,转首望向正面战场。

  此时太史慈已经逼退了程普,成功的和贾逵所部打通了联系,遥相呼应,而最前方的高顺所部依旧像个刺猬似的,在孙策军的冲击下岿然不动。

  眼下但凡孙策军想要撤军,那势必要被对方衔尾追击,损失巨大。

  而远方钱塘江对岸,大量的征南军士卒正在加紧上船,显然下一波援军最多一刻多钟,就又能抵达南岸了。

  “查渎寨呢?高迁屯呢?”

  孙策抓着斥候的手愈发用力,勒的对方有些喘不过气来,可见孙策心情之恶劣。

  他身边的孙静、陈武、袁雄等将佐也是面色苍白,目光全都集中在斥候的身上。他们也想要知道这个答案。

  那斥候犹豫了刹那,开口回答道:“查渎寨、高迁屯都没有消息过来,也没有看到有狼烟升起。”

  因为兵力抽调的缘故,查渎寨和高迁屯中都只有五百人,想要在大军攻伐下坚守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查渎寨和高迁屯距离余暨都有一段距离,最少也要急行军一天才能抵达。

  如此一来,孙策就安排了这两处狼烟,一旦遇敌,只需点燃狼烟,坚守到狼烟传信后,即可投降,有功无罪。

  在孙策的预计中,刘封分兵的最大可能就是走查渎古道,只要有狼烟预警,那他们就不用担心被对方包了饺子。

  哪怕狼烟没有升起,孙策在沿途也布置了一百骑明暗哨,可谓是费尽心思,想尽办法。

  为的就是杜绝眼下这种绝境。

  可现在查渎寨、高迁屯都没有预警,沿途的明暗哨也没有示警,可见征南军大概率并没有走查渎古道,那难道对方是长了翅膀飞过来的不成?

  突然,孙策脸色一僵,沙哑着嗓子问道:“那海边方向的斥候可有消息传来?”

  那斥候头领先是摇了摇头,又疑惑道:“那里全是滩涂淤泥,大军如何能在那里登陆。”

  孙策却是松开了手,将对方丢在地上,咬牙切齿道:“蠢货,若不在那里登陆,难道还真是都长了翅膀飞过来的不成!?”

  孙策已经想明白了,这支突如其来的征南大军除非会飞,否则它就只能是从海上来的,虽然不知道对方用了什么办法,但一定是从滩涂淤泥里登陆成功了。

  “伯符,为今之计,是该立下决心了。”

  孙静先前一直保持沉默,此时却是开口道:“眼下不是追究征南军到底是怎么过来的,而是我们该怎么办。”

  孙策闻言,抬头望天,随后又闭上了眼睛,沉思了好一会儿后,猛的张开。

  “叔父所言甚是,如今已不可战。”

  孙策当机立断道:“叔父,如今只有你我联手,击破背后之敌,方有一线生机。”

  如今黄盖、宋谦、芮良以及袁雄所部都为高顺、贾逵所牵制,而朱治统领的右翼军,也已经同太史慈交战,仓促之间根本撤不下来,就是撤下来了,恐怕也会丧失军心。

  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留在前线,牵制北边的征南军,而自己和孙静联手,迎战南边的征南军。

  如果能够打败对方,撕开个口子,那大军还能往诸暨方向撤退,然后绕道前往山阴、上虞。

  否则,这三万人就要全交代在这里了,到时候一个都跑不了。

  孙静也知道局势危急,同时心里也暗暗后怕。

  倘若他听信自己好大儿孙之言,故意拖延时间的话,恐怕他还在半路上就得先撞上征南军偷袭主力了。

  以四千不备之军,遇到蓄谋已久的万人之众,对方甚至还有一千精骑。

  恐怕一个照面,自己这边就要溃不成军了。

  孙静应命之后,就要离开,却被孙策一把拉住。

  孙静惊疑的望了过去,却看见侄儿英俊的面容上满是凝重。

  对上了孙静的眸子后,孙策一字一顿的说道:“叔父,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成败在此一举。”

  孙静恍然,眼下孙策军已经被征南军围困在这钱塘江入海口的小平原里了。如果孙策这次反击没有战果的话,那整个大军随时都会彻底崩溃。

  他们的确只有这一次机会了。

  孙静当即表态道:“我明白了,我会全力助你!”

  号角长鸣,军官声嘶力竭的在吼叫着。

  孙策所部四千三百人(缺编袁雄两千人),以及孙静的四千人,再加上韩当的七百人,整整九千人,开始转向迎敌。

  其中战力最强,军械最好,休息时间最久的,就是孙策的亲军了。

  孙静所部刚刚抵达不久,要不然孙策也不会给他们休息的时间。可谁能想到,他们刚刚开始休息,屁股都没坐热,征南军就追着他们尾巴来了。

  “传令朱治、黄盖诸将,严禁士卒回头南顾,有南望者,斩!”

  孙策在出发前,对北面军队下达了最后一条命令。

  禁止士卒南望,自然是希望士卒们不被南北夹击的困境而吓到。

  虽然这一条命令未必能有什么作用,但哪怕只是起一点效果都是好的,因为孙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等到孙策军转向完毕,列阵以待时,赵云的征南军也已经在距离孙策军一里外整装待发。

  

  在体力上,孙策军小占上风,但在军械上,无疑赵云所部更有优势。

  两军对阵,孙策准备直接动手,却突然看见对方阵中一骑奔驰而出。

  此骑之上,乃一锦袍大汉,身披丝巾,帽带雕铃,正是昔日的锦帆贼。

  甘宁骑着大马,耀武扬威的掠到孙策阵前,大声呵道:“孙策,汝已中我家征南之计,陷于我征南军围之中。我家将军命我前来问汝,可愿降否!”

  甘宁如此举动,仿佛视孙策麾下近万虎贲如无物,还点出了孙策军如此的绝望处境,给了对方士气沉重一击。

首节上一节406/5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