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479节

  刘表沉思了片刻后,做出了决断:“长枪军乃是提防刘玄德而派,既然刘玄德与我州相安无事,自然没有必要在江夏久留。寻阳分属扬州,贸然改置,也很不妥。”

  刘表派兵增援,是担心刘备跟他彻底撕破脸,刀兵相见。

  现在刘备居然忍住了,刘表又不想和刘备开战,自然不会蠢到改易寻阳县去刺激刘备,所以当即回绝了黄祖所请。

  “明府英明。”

  别驾黄嵩当即叩首应命。

  不过刘表的决定还没说完,他继续说道:“黄公远欲添船增兵,可批增设艨艟二十艘,走舸一百艘,水军五千人。”

  这个时候的水军几乎都是水陆两用的,并非单纯水战,这也和此时的水军作战依赖跳帮的关系很大。

  听见刘表居然又答应了黄祖增兵的请求,蔡瑁张口就想要反对。

  “德勿要急切。”

  可刘表却是抬手制止了蔡瑁发言,继续说道:“既然局势紧张,那襄阳诸军也需扩充,我授权汝扩充水军一万人,增设艨艟四十艘,赤马六十艘。”

  随后,又冲着刘磐道:“待刘虎归来之后,长矛军扩充三营六千人,此事就交给你和阿虎去办。”

  刘磐登时大喜,赶忙起身应命。

  蔡瑁也捞到了实惠,这次扩军两万一千人,他几乎占了一半,自然颇为满意,也就不再反对了。

  蒯越此时开口提醒道:“明公,如此一来,几要扩军两万人,府中财政颇为艰难,恐难以支持啊。”

  “异度,不必多虑。”

  刘表却是摆了摆手,然后朝着蒯越之兄蒯良吩咐道:“子柔,此番扩军,长矛军与黄公远所部开支,由我内库出资供给。只是德所部,还要劳烦你费心了。”

  这个时空里的刘表,手头可比原时空里宽松多了。

  与刘封的贸易给他带来了大量的金钱,不但给亲信武力增添了诸多军械甲胄,而且生活也比往日阔绰奢华了许多。

  可即便如此,刘表手中依旧还有不菲的财货,可以用来补贴军事开销。

  蒯良犹豫了下,看了看蒯越和蔡瑁。

  此时,蒯越重新坐了回去,眼观鼻,鼻观心,不再多言。而蔡瑁则是微不可查的冲着蒯良点了点头,以示应允。

  于是,蒯良冲着刘表拜倒,应命道:“良谨遵明公之令。”

第422章 征辟名士

  全琮送来的帛书上所记载的情报并不隐秘,内容乃是关于刘封、刘备大张旗鼓的拣选精锐,扩充军队,引起了荆州的警惕后的反应。

  好在刘封扩军的同时,也将军队分散开来。其中水军主力位于江北和丹阳,而陆军主力则分别位于寿春,会稽和豫章。

  这给了刘表和荆州众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父子的重心还是在北部以及内部镇压叛乱上。这显然同大半年前刘勋倒戈荆州时,刘备父子忍气吞声做出退让形成了闭环。

  如此一来,荆州上自刘表大吏,下自士卒百姓,都觉得刘备父子和荆州之间不太会爆发战争。

  因此,刘表的反应也很克制,即便是扩军,那也不仅仅是针对刘备父子,同样也考虑到北边的压力愈来愈大的原因。

  仔细算起来,紧邻刘备父子的黄祖才扩充了五千人,而挨着曹操的襄阳却是实打实的扩军了一万五千水陆人马。

  看完了情报之后,刘封松开了眉头。

  刘表的反应之中,扩军这一项的确有些出乎刘封的意料。

  不过好在这也在底线之上,能够接受。

  接着,刘封又打开了第二份帛书。

  上面记载的是一个好消息,郑玄和王接受了自己一方的征辟。

  郑玄乃是受刘备征辟为骠骑大将军府长史,而郑益和王则是接受到刘封的征辟。

  这个时候因为刘封的出现,使得刘备实力大增,从而又影响到了袁谭不敢强取北海。而战死在袁谭入侵北海,围攻孔融之役里的郑益也就幸存了下来。

  郑益是郑玄的独子,将来的曹魏名臣郑小同的父亲,其人为孔融举荐为孝廉,故此在袁谭攻伐孔融时,虽然明知必死,却依然带领家将佃户前去救援。

  郑玄、郑益因为青州黄巾的缘故,常年居住在徐州,而且郑玄对刘备颇为看好,也帮刘备说了不少好话。

  郑玄与卢植乃是师兄弟,刘备好歹也算卢植的记名弟子,因此,郑玄完全算得上刘备的师伯。

  不过郑玄素来不好做官,喜欢宅在家中引经据典,给经典作注释。

  刘备曾经多次请他出来做官,却都被对方给婉拒了。

  不过郑玄虽然没有出山,可在徐州的这些年里,还是帮了刘备不少。

  尤其是因为刘封的出现,郑玄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于建安二年返回青州北海,而是一直停留在了郯城客居。

  如此一来,刘备对徐州士林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毕竟郑玄可是天下级别的大名士,就是陈登的老子陈在郑玄面前,都得执弟子礼。

  如今刘备终于打动了郑玄,请他出任了骠骑大将军幕府中的长史,可以预料的是,如此一来,刘备的名望将会得到很大的增长。

  同时,郑益和王也接受了刘封的征辟。

  郑益阴差阳错活下来之后,就跟着郑玄来了徐州定居。

  如今刘封以吏部掾史征辟郑益,同时又以礼部曹掾征辟荀之兄,荀攸之伯荀悦,又以刑部掾史征辟王。

  王此时因为小人的挑拨,而避嫌辞官归隐,之前就曾经被刘备父子邀请过一回,现在刘封又来征辟,可能是盛情难却,又或者是感激刘封父子的推崇,王这一次答应了刘封的征辟,如今已至郯城。

  在看完两封帛书上所记载的情报后,刘封竟转身直接将它们交到了糜竺的手中。

  糜竺有些吃惊,可在看了刘封的面色之后,顿时放下心来,翻阅起了手中帛书。

  糜芳倒是好奇的很,直接凑在糜竺身边查看了起来。

  等到他们看完之后,刘封对着糜竺叮嘱道:“子仲兄长,朐县这边就拜托伯父了。”

  糜竺点点头,回答道:“子升尽管放心,家父必倾力看顾。”

  刘封满意的笑了起来,随即又叮嘱起另外一件事来:“子仲兄长,彭城那处,也需劳你费心,凡是有助于提升生产的技术,都可以给与嘉奖表彰,不论是财货,还是名誉,都不必吝啬。”

  糜竺有些吃惊,显然没想到刘封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不过糜竺倒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尤其是看见刘封如此认真郑重,他意识到对方是真的非常重视,心思暗暗的起了变化。

  同时,糜竺口中还回应道:“喏!子升之言,竺必尽心竭力办到。”

  刘封随即又朝着全琮询问道:“王叔治已至何处?”

  王叔治即是王,字叔治。

  全琮赶忙回答道:“已至东莞,正在顺河而下,再有三五日,即可抵达郯城。”

  刘封流露出满意的笑容,夸奖了全琮几句。

  随后,在糜竺兄弟俩的陪同下,刘封又参观了最后的香油工坊。

  整个香油工坊共有上百人手,即便是压榨区也足足有数个崭新的院落用来放置压榨机械。

  同糜家商谈完了定亲事项,又视察完了在朐县的各个产业,刘封开始打道回府,返回郯城。

  临行之前,刘封特地前往拜会了糜甑。

  当晚,糜甑特地设宴招待刘封。

  糜甑因为经商,对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思维,较为先进,比较能够迎合刘封的想法。

  刘封还拿出了香皂生产技术,交给糜甑代为试验。

  之所以这时候才拿出来香皂技术,其实并不是刘封早先不记得,又或者是不喜欢,而是因为香皂技术需要的东西有点多。

  首先,必须要成规模的猪群,尤其是这年头猪的脂肪含量并不高,这就又额外增加了所需要的数量。

  其次,有了猪之后,还要有消化肥皂过程中所不需要的猪部位的市场,不然这些部位可就要浪费了,最少也是收不回成本。

  最后,还需要大量的贝壳和草木灰。

  同样的,还有香水也是,最好的材料是蒸馏酒精,其实要比雪盐、霜糖、香油麻烦的多。

  刘封刚来那会儿,刘备就连麾下士卒都快吃不上饭了,徐州到处都是百废待兴,哪里还有余力养猪酿酒。

  不过现在倒是有了经济条件,所以刘封也琢磨着多整一些奢侈品出来筹集资金。

  而糜甑对此也很感兴趣,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一时之间,主宾俱欢,刘封甚至高兴到喝多了。

  就在醉酒迷糊中,感觉到一个容颜艳丽,娇艳欲滴的少女陪在自己身边照顾,为自己端茶送水,使用温热的毛巾为自己擦拭面庞脖颈。

  等到醒来后,伊人已去,只留下好闻的茉莉花香味,让人怅然若失。

  醒来之后,刘封告别了糜甑,带队返回郯城。

  ********

  刘封到了郯城之后,回府见了一下刘备,将朐县诸事禀明。

  刘备听后很是满意,随即跟刘封商量道:“糜家那边,我打算请元龙出马。元龙与子仲情同莫逆,相交十余载,必不会拒我之请。”

  刘备所说的乃是媒人,虽然这两家几乎都是刘封自己定下来的,但刘备作为父亲,肯定是要委托媒人上门定亲的。

  刘封自己这一波只能算是表态,也是和糜家、曹家深入谈判,先奠定基础。

  现在谈完了,没问题了,那刘备自然要挑选媒人出马了。

  对于陈登这个人选,刘封毫无异议,陈登和糜竺都是徐州士人,虽然分属东海、下邳两个郡国,而且门第之间也不相当。

  

  可谁让时逢乱世了呢。

  陈登昔日为陶谦所表奏,出任佃农校尉,为陶谦在徐州内屯田。

  这个活计可是相当复杂的,门槛极高。

  不但要求操办的人有真才实学,拥有单独领导一个项目的能力,而且在徐州范围内还要有很高的声望和手腕,否则本地的士族豪强凭啥要给你面子?

  最重要的是,想要屯田,钱、粮、物绝对不可少。

  必须要有钱财聚拢人力,粮食养活农夫,种子用来耕种,农具和耕牛用来辅助,这些东西几乎缺一不可,尤其是粮食,可以说是一切的基础。

  陈登出任佃农校尉时,不但陈家出了大力气,糜家也一样。

  糜竺从家中给陈登拉来了大量的粮食、耕牛和农具,又出了不少钱财帮助陈登聚拢流民。

  正是糜竺的大力援助,陈登才能屯田大成,当年就获得了丰收,给陶谦带来了粮食数十万石的增产和收入。

  更重要的是,陈登和一般士人不一样,他还有不少良心,并没有因为族声高于糜家而视糜竺的帮助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陈登就此和糜竺定交,两人成为了好友,更有趣的是,两人的政治意见也很相近,后来一起合作,把刘备给迎入了徐州。

  刘备入徐州,陶谦是恩主,陈登就是首席功臣,而糜竺则是首席金主加次席功臣。请陈登去糜家提亲,不论是名声,威望还是地位都是极为合适的,而且还会大增糜氏颜面。

  对此,刘封自然很是满意。

  随后,刘备又说道:“曹家那里,就请陶商、陶应两人出马,你意下如何?”

  陶商和陶应是陶谦的儿子,也是曹豹的旧主,由他们亲自出面为刘封提亲,对于曹豹的名声可谓是锦上添花,想必曹豹定然会十分满意。

  于是,刘封满意的拜倒,对着刘备感谢道:“父亲为孩儿如此费心,孩儿感激不尽。”

  刘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摆了摆手:“你我父子,何须如此。”

首节上一节479/515下一节尾节目录